主题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docx
- 文档编号:27622976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69.85KB
主题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docx
《主题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主题:
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分论坛1——未来网络学术发展与产业进展
时间:
2017年4月18日下午
地点:
南京上秦淮假日酒店3楼宴会厅A
(主持人:
宋彤,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参加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未来网络学术发展与产业进展”。
这次分论坛是由中国通信学会承办,江苏省通信学会协办。
上午各位专家、院士已经就未来网络发展的架构、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思考,给大家作了几个非常精彩的报告。
我主持这个环节也有三位在业界非常知名的专家给我们作报告,他们都是我们业界的大咖。
首先有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建峰教授作为本次环节第一位演讲人,演讲题目是“无线网络融合的安全关键技术”。
马建峰: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下午报告的题目叫“无线网络融合的安全关键技术”。
报告分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背景。
5G、SDN、空天一体化等未来无线网络都有一些基本特征,系统高度地智能化、异构的融合面向应用,这些东西是未来无线网络一个基本的特征。
这些基本特征会对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
到底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下面看一下。
智能终端面非常宽,既有智能手机,同时也有高铁、无人机、机器人,包括电动汽车等等,都是智能终端。
跟这些智能终端先关联的新业务,像智慧城市、高速铁路、智慧医疗等等,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可以从网络层面、应用层面、数据层面共同支撑这样一个应用。
下一代无线网络面临的安全挑战,与传统无线网络安全挑战不一样,不同在什么地方?
传统无线网络,一般传统通信设备、终端智能化程度比较低,甚至不智能,下一代无线网络终端通信设备高度智能化。
在传统无线网络里采用的安全技术是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多样化,在其他可搜索加密、轻量级加密等等。
在过去是独立的,需求比较单一,放在现在是需要相关安全服务技术组合来满足系统在这个融合过程当中的一些安全需求,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传统无线网络是以认证为基础,传输加密为手段的安全机制。
但是这些机制没有办法保证智能化、融合化、应用化的下一代无线网络系统安全,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对网络数据和安全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网络数据和应用一体化综合的安全防护体系。
这就是我们下一代无线网络面临的一些安全方面的挑战。
新终端、新技术、新业务使得无线网络安全挑战更加严峻,下一代无线网络系统变得更复杂,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把网络数据和应用层面的安全整合起来,满足未来应用的需要,即让网络侧和数据侧安全机制协同化,让数据侧和应用侧安全基数综合化,最后建立面向下一代无线网络融合综合的一体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我们做的过程当中,这几块都是相互独立的。
系统是智能化、多网络、多安全域,也有一些新的网络技术,像NFV、网络切片等等,单一和加密传输没有办法保证网络侧的安全,其实我们一定要把网络侧安全和系统安全综合考虑,才能构建新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智能设备来看,主要是一个系统安全,这个系统安全一般采用安全关键技术是可信的运行环境,也就是可信计算;分区分级管理;拟态安全防护属于系统安全里重要的一个关键技术,同时还有其他的软件相似性检测。
软件方面就是子摄影多模接入认证,多高效安全漫游切换,多因子认证等等。
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技术,SDN、NFV、网络切片等相关安全防护技术。
在系统安全方面,一般以GPM、GCM技术为基础,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分区分级管理基本思路:
未来系统是高度智能化的,应用比较多,功能比较多,所以我们为了防止这些功能或这些应用之间安全串扰,把这样一个系统看成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构建多个安全的分区,最终一个安全应用对一个安全分区,以此来防止有一个安全的串扰。
在异构网络融合安全——跨平台自适应身份认证方法,针对不同业务等级多因子安全认证,这个认证过程中,其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即海量设备和多接入点之间的认证,这是认证新的模式。
最终我们要实现跨平台自适应的身份认证。
我们提出一个跨平台自适应认证基本架构,即在原来网络架构基础上,加入了安全子层,最后实现了多身份认证模式有效的集成。
同时,基于预先建立域间安全关联关系做身份证据的传输,最终有效地实现跨域网络漫游切换。
其他安全技术也非常重要,跨域密钥管理,这是很大的题目,上午几位专家也提到端到端的安全传输、多域协同安全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SDN带来的安全挑战,并没有成熟的安全技术,SDN其实还缺乏成熟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这一块正在研究过程中。
虽然SDN非常好,但确实SDN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安全挑战,这是我们当下安全技术没有办法解决的。
NFV也一样,网络功能虚拟化也有一些安全挑战需要解决,但实际上这些网络技术其实也没有相应成熟的安全技术。
数据侧。
在未来网络里,我们需要把网络、数据和应用一体化的。
在数据安全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面临约束条件是终端具备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但同时网络面临各种各样一些新的攻击,还有新型数据存储、计算、处理方面的能力。
传输、存储和处理阶段需要全面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我们现在一般说跟网络安全相关的数据安全,实际上指的是数据的安全传输,放到下一代无线网络里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安全传输的问题,也包括安全存储和安全处理的问题,也就是在处理和存储阶段相关安全问题也需要解决。
采用的技术也不一样,在数据传输安全方面,主要是多加密算法的组合,轻量级的加密算法,有一些特殊场合需要轻量级的加密算法。
数据存储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目前数据安全方面一个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传统数据安全主要是在传输方面,在存储方面,实际上我们积累非常少。
但是存储和处理又是未来数据安全的主体,所以面临一些安全的风险就更大。
数据存储安全方面一些关键技术有加密存储、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等,数据处理方面有数据的安全聚合、安全外包计算等等。
数据传输方面,轻量级加密和网络安全保护算法比较多,跟物联网、车联网紧密相关,必须结合特定的应用场合设计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完整性保护算法,还有其他安全技术,要把多种密码算法组合起来满足我们应用的需要。
传输方面,一定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加密算法。
传统的数据加密算法一般要用在数据安全存储方面比较麻烦。
安全传输实际上是一种短时效的安全,但是存储是一个长时效的安全,这两个是有本质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要么在加密算法上设计长时效的加密算法,要么在安全架构上进行重新设计,来满足数据存储安全方面一些要求。
相关技术有对称加密、同态、半同态等等,同态加密其实并不适用,有时候又不能不这样做,所以我们有时候跟应用结合,设计出来半同态算法。
数据访问控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这时候面临主要问题是设计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机制,保证灵活动态了数据安全访问与共享。
相关技术比较多。
其他安全技术:
数据完整性保护,为什么这个如此重要?
我们把我们数据存在云端、某一个数据库里面,现在要保证我的数据不被管理方所篡改,数据完整性保护就非常重要;数据存在性也很重要,数据存在云端,到底有没有在云端存?
云端的管理员必须告诉我证据,我的数据就存在云端,现在有一个存在性验证;非常重要的是数据安全更新,数据实际上不是一次存了以后就不变的,是不断进行更新的。
数据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安全挑战,现在云多数用在存储方面,其实计算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是未来怎样把云计算能力发挥出来,这实际上是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数据处理方面有数据安全汇集,也要设计相应的算法、相应的协议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
密文计算方法很重要,密文计算就是数据在加密的,但是在数据上仍然可以进行机器学习,对加密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分析,这实际上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要保证机密性的同时,也要能算。
实际上这一块工作目前也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我们在这一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他安全技术,包括多关键词加密、数据搜索、安全外包计算等等,给云计算关系比较密切。
应用侧。
终端功能越来越强大,所以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候我们要求不同应用之间要进行一些协同,因为应用不一样、安全需求不一样,也要有差异化的安全策略。
所以应用侧面临来自终端、网络服务协同过程中各类安全威胁,智能设备应用安全包括应用分区管理、漏洞修复、恶意应用检测、风险评估等等。
因为网络平台需要给应用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服务,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服务的安全组合问题,组合服务安全性到底怎么样也要进行评估,特别是在服务综合过程当中有一个服务的选择,到底这个服务安全性怎么样,组合出来的结果是不是能符合我们要求,这也需要在组合过程当中加以认真考虑。
应用细分管理,主要通过可信验证机制增强分区隔离性,避免终端应用受到恶意软件入侵而造成相互干扰的弊端。
这个隔离可以是软隔离,也可以是硬隔离。
软隔离即建立一些虚拟专区,来达到隔离的目的。
如果对安全性要求比较强,可以采用硬件安全隔离模式建立安全分区。
恶意应用检测方面有静态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对于恶意行为进行学习建模,进行高识别。
其他一些安全技术,包括漏洞修复、应用风险评估,目前都是大热门,现在这一块进展比较多。
但是因为APP太多,所以漏洞不断地涌现,不断地修复,风险也越来越大。
服务安全组合方面,要设计基于可证明安全模型的服务安全组合框架和方法。
为什么可证明?
从学术界考虑,如果能证明这个模型组合出来的结果是安全有保障的,一般这种技术、这种模型是值得信赖的。
安全评估方面,基于信誉的网络服务评价模型与服务选择算法,在确保评价的公平性的同时保证组合服务的高可信度。
无线网络融合一体化安全。
我一直强调一体化,基于一体化,在网络侧面临的攻击主要是终端假冒、非授权接入、网络攻击等。
数据侧是非授权访问、数据篡改、数据劫持。
应用侧是安全策略不一致、信息泄露、应用漏洞。
采用单一安全技术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终端、5G、云数据中心和各类网络服务综合的安全需求。
在现实当中,大家总是想尝试用单一的安全技术来构建这个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根本做不到,更何况现在的网络实际上是需要把网络、数据和应用做一个一体化的处理,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网络是面向应用的,就跟数据相关。
要给网络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服务,最终保证数据的安全,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保证应用的安全。
在有一些事情里面说的安全不是单一的,以“希拉里邮件门事件”来说,实际上不仅仅是应用系统的安全,也可以看成是发生网络攻击这样一件事情,同时可以看成数据窃取。
因为三个方面都不安全,都有漏洞,造成这样一个事件。
如果有一块做得不好,“希拉里邮件门事件”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这次来开会发现到处都在扫码,我非常担心,我来之前安排我的团队对扫码这件事情做深入分析,我的团队把共享单车的安全破掉了,没有经过认证,可以把单车骑走。
其实我们也做了其他一些事情,举例,前一段时间武汉用电子枪可以把无人机打下来,其实主要是电子干扰,我们可以网络层面上攻击无人机,把无人机劫持下来。
在实验室试验都是成功的。
在网络侧面临智能设备系统安全、异构网络融合的安全、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在数据侧有传输、存储、处理安全;在应用侧有各种各样应用的安全,这些要进行交织融合,相互协同,最后要构建一个综合的防护体系。
总结,设备的智能化、异构融合、面向应用是下一代网络基本特征,在下一代无线网络安全设计当中,应该做综合考虑,建立一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这是我们的目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大家知道网络信息安全,实际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到国家的安全,这个影响很大,中到行业,我们每个企业安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到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的起居生活,未来的社会安全问题也很重要。
因此在当今这个世界,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网络安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习总书记在构建网络强国的会议上总结指出,现在网络发展的基础就是安全,同时安全也会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它是相辅相成的。
刚才马教授对下一代无线通信里面的系统、平台、应用等多方面的全纬度地分析了一下相关安全技术的进展,同时也提出了网络数据应用、协调、综合、统一的这么一个安全架构的机制。
我们再一次感谢马教授的精彩演讲!
下午的第二位演讲嘉宾,我们有请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为大家来演讲。
他演讲的题目是《5G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大家欢迎!
张平:
大家下午好!
我做的这个题目是《5G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应该讲移动通信,但是这里加了无线,我觉得这里还是稍微有一点不太一样。
这个话大家很清楚,就是我们中国MT团队的时候,最早5G愿景,一朵很漂亮的5G小花,曾经我们想把它作为中国5G的愿景图,最后我们做成三角形了,但是这个小花很漂亮,应该还是我们大家所追求的。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趋势与需求分析,然后我们一块研究研究,最后是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无线通信发展的需求,从过去的智能网,再到业务网,再到最后的普适服务。
同时我们既然讲到无线,还有我们可能讲到WLAN,到物联网、互联网,未来的宽带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大家提的问题很多,但是主要问题还是解决复杂多变动态的无线网的问题,因为这个跟有线不太一样了。
所以我们整个网络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面临的什么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这个5G系统的发展需求,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移动互联网,还有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都是强劲的驱动力。
在这里我们面临的用户数、连接的数量,还有数据量都呈指数性的增长。
所以我们现在的网络可能有一些新的需求。
另外这个新型的业务也层出不穷,各种应用对通信系统也有一些新的增加。
另外我们这个5G用户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的。
我们在这儿看了有几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千亿设备的连接,还有一个是海量数据的连接,比如大数据。
还有所触即所得的用户体验,这是要做控制的,所以我们怎么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给我们把这种控制的信息告诉我们,这也是短时延的要求。
所以从整个方面来讲,我们ITU给出5G的需求,第一个是高带宽,就是上面的这个。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个所谓的MMTC,在这里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我们现在面临的是窄带,因为我们在现有的频率上,经过不是很复杂的,我认为现在是一个练兵,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替代性,像EMTC再到MMTC,这个是我们目前研究的热点。
实际上对于左边这块,我们叫URLLC这样一个高可靠性能、低延时的,实际上这个就更说不清楚了。
我觉得今天上午我跟国瑞电力公司的人研究,他们的需求提出来,就是非常短时的对电力网的控制,我们用我们传统的通信可能能解决,但是未来它有一些高的要求可能解决不了。
所以各个行业之间,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拿一个网络,一个技术,能够包吃天下的事,可能是不行的。
就是我们可能必须了解各个行业对我们的需求,然后用不同的技术去针对它,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个所谓垂直化的趋势。
这个趋势是非常大的,跟我们面临的2G、3G、4G真是不一样了,我们那个时候大概就是运营商提出几条来,大家一说有个技术往这儿来弄,找个最差的我们来面对一下就行了,2G、3G、4G就成功了。
但是对于5G,我觉得怎么讲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在这一点上,一个技术能够通吃天下的事情是完全没有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而且未来5G的发展,也不是说单纯的这一块,单纯的这一个或者是我们的物联网,加上其他的行业,有可能它这个变化非常多的,我觉得这种可能我们都要去研究。
这其实倒是给我们一些机会,要不然我们也没什么必要研究了,我觉得5G如果按照现在的讲法,基本上一些大公司都做完了,高校已经没有存在再去研究的可能性了。
但是正是因为有一些新的需求提出来了,对行业的需求,这个它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的机会在里头。
所以在这里面我还讲讲行业的需求,一个是流量,一个连接,一个峰值速率,这里面这三个因素,首先还是找到频率带宽,这是永恒的话题了,一谈到G我们大家自然而然想到你的新频率在什么地方,面临的新频率是什么东西,带宽是多宽,我们能不能支撑?
我们现在说得很好听,但是真正能实现,一个手机上面做256个天线,要高精度的,要高定时的,是不是都能做到,大家可能要去考证考证,不能这么简单。
新技术、频率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觉得现在一个提法,5G好像已经快完成了,我们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但实际上真的是有很多新东西,尤其是行业还有很多的需求。
还有个主网,异构网络融合。
所以对5G全球来讲的话,无外乎是三个,一个是基于4G的增强版本,现在对运营商目前来讲,2017年底已经要实现了。
另外就是不考虑向后兼容性的新设计,还有一个是对蜂窝系统的补充,我也不认为是补充,它实际上是不单单是补充,所以美国的5G,我觉得他们可能就是在这个方面下的工夫更大一点,这个也许可能是对的。
我觉得按照互联网的观点,大家想想我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什么,做不到就算了,我们何苦花很多的钱打造,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高的带宽,还要什么无缝的对接,无缝的切换,做到就做到,做不到就做不到。
我们只要把一些关键的地方能够覆盖住,是吧?
我觉得反倒是这个有可能会占上风。
如果在新的频率下,它的策略也简单,整个做起来也很简单,这样的话可能会占一些上风。
关键技术无外乎就这么多了,我就不一个一个讲它了,相信大家已经很了解了。
我们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做了一些工作,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一个是我们在高效无缝的无线传输网,特别是自主可重构的无线网络融合,还有一些科学仪器仪器所做的一些工作。
标志性的成果一是泛在无限传播环境测量,我们做了100G的带宽,这是我们目前做的工作。
另外在6—100赫兹信道测量与连接,这里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使得我们得到国际的一些认可。
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女同志也是ITO工作组的主席,而且我们现在也在想着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人工智能放进去。
实际上大家也想的,将来的这个愿景有可能是多维的,除了那个三角形以外,大家想想还有人工智能的事情。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事情跟大数据有关系,这个判断学习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角色,如何能够智能起来,我们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
同时我们在国家“863”项目里面做两个事情,一个是异构协作网络场景下能效优化设计,国家“863”给了两个项目,我们实验室承担了两项,一个是主网协作。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异构协作网络下的能效化的这个研究,我们如何在信道状态差时同时实现扩展小区覆盖和能效最优部署,这两个是矛盾的,你覆盖得好,加大功率就好,加大功率能效不就降低了吗?
那肯定是我要省能效的话,会把覆盖降低点儿就行了。
但是我们在这里面可能找一些折中的条件来进行部署,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在面向5G的无线网络虚拟化的关键技术,这也是“863”做了一些工作,面向认知的无线网络,它对应的是频谱的高效利用以及异构网络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按照刘院士的部署,我们从整个国家实验室是作为一体来进行研究的。
比方说多域资源的虚拟化方法的研究,还有在通信计算和存储多域资源的认知化,认知协同化的技术方面,比方说我们推出了低复杂度的多域资源互换方法还有认知缓存技术,同时提出低复杂度抗干扰技术。
在这里面我们有实验系统,因为做这个,前两个我们都有实验系统,都有验证系统,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早的,这个项目已经实现了两三年的光景了,而我们一直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第四个,大家知道我们做的这个通信测试仪器了,因为通信测试仪器它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特别是在5G时代。
5G时代面临的一个是5G峰值速率比4G提升20倍,而且5G频谱效率比4G提升了3倍,5G用户体验速率比4G提升了10倍,这些算法确实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算法把它装到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确实是挺考验人的事情。
而且关键的麻烦在哪儿呢?
你还得先走一步,你不能等人都做出来了我再来玩玩,所以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至少我的精度要比别人高一个数量级,必须高出10倍。
所以比方说我们做的一个5G信道建模与实践,在这方面目前研究的内容比较少,我们要做的是针对毫米波的特性,采用跟踪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新模型。
大家可能对这个工作,大家都是专家,我觉得这个怎么讲都不为过。
其实我们设计一个系统,我们就是对信道的理解,我们对信道完全理解的话,我们的系统就设计出来了。
信道如果有了,我们能够在这种条件下做的,最好,所以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
目前我们也是在怀柔地区来完成,现在完成了我们系统设计模型,终端不用说了,在系统设计模型的同时,要跟5G的实验要整个相融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一个策略。
过去可能做的时候,这一步比较少,大家各自是独立的,现在我们把它结合起来,是骡子是马你拉上来遛遛,这个里面要对工具进行现场的测试,所以这项工作也非常的重要。
在后面我们要研究的工作,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一个还是我们的长项,因为我们是背景邮电大学的,我们在研究未来5G后的信道研究,还有一个无线网络的融合,以及未来的泛载,以及未来的无线仪器。
我们刚才讲了如何利用一些机器的学习和计算机的视角,我们把一个图片传过来,就能知道当时的信道环境是怎么样的,来进行这种建模,来增加我们所谓的大数据,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好一点。
内容二,就是我们比方说研究面向无人机群的高速的通信和自主组网。
研究内容三,就是业务和网络融合与协作。
我们把端到端的传输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我们的终端到业务系统,这次就是完全按照这样一个方式来做的,也是跟刘院士,我们在北邮这个节点上做的,只不过把无线加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考虑路由以及策略,以及相对关联性的问题等等。
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下一代智能网络,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我们在这儿把它对应起来,可能现有的网络对数据的增长再高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也无法动态适应,所以我们用超密集的网络蜂窝建构。
我们在这里提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超密度地解决异构蜂窝网难以协同工作的问题,还有单一的内容获取及传输机制难以动态适应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以及已有资源分配方案缺乏对物理资源异构性的综合考量,导致资源浪费。
我们目前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方面也有一些对应的策略。
在下面的工作,第四个内容就是面向空天地网络的高频段测试测量关键技术与装备,在这个方面归类是一些重要的资源,也是制约我国未来天地信网络基础是地面网络,核心是天基信息网络。
天基信息网络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全球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天星互联、地网跨越,还有面向空天网络的测量系统也是我们一直想做的工作。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对这个无线系统已经不再是单单地局限于一个移动通信系统,而是我们推广的无线网络系统里面去了。
总的来说,我们在这一块做了一些工作,我就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
5G现在依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次峰会,作为未来网络,5G恰恰体现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
未来的5G要能达到低成本、全覆盖、灵活高质量面对各行各业的应用网络,是下一代整个信息通信网络的架构。
这方面我个人认为,现在韩国的平昌、日本东京,以及我们国家都在说2018、2020年是5G商用阶段,我自己觉得实际上应该说这些是5G初级阶段。
很多5G的标准、高频的利用等等,异构组网技术等等,大家都还在不停地研究或推进过程中。
张平教授他们在5G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也向大家介绍了下一步在这方面的打算和面临新的问题,以及研究的重点。
我们再一次感谢张平教授的精彩演讲。
这个环节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启晖教授为我们作演讲,演讲题目是“未来网络所面临的频谱挑战与变革”。
吴启晖:
非常感谢通信学会的邀请,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感到十分荣幸。
本次大会大咖云集、精彩纷呈,收获良多,昨天上午邬院士说能否后发先至,下午刘院士说是否可以弯道超车,今天上午秘书长又说正当我辈发奋时,感觉到我们正处在民族科技复兴的时代,所以非常兴奋。
兴奋之时,想想我们频谱领域能做什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未来无线网络面临频谱的挑战与变革。
电磁频谱是否非常重要?
这是我跟很多专家交流时,特别是一些国内大牛问我,举例,前一阵子有一位研究微电子的院士说:
小吴,我们研究微电子的,是微电子不微,微中见著。
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题 全球 未来 网络 发展 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