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762223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19KB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儒家(rú) 论语(lún)测量(liánɡ) 中庸(yōnɡ)
彷徨(pánɡhuánɡ) 丁肇中(zhào)
二、词语释义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
即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三、语句解读
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一段是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这里指出了中国学生的短处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3.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揭示了两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
四、作家作品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五、背景探视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追求最高理想
C.探讨自己D.推究事物的道理
3.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⑴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
⑵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
⑶一抬脚就成功。
( )
⑷事情在于人做。
( )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会的。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寻求新知识,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⑵实验的过程__消极的观察,__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⑶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⑴丁肇中,美籍华裔__家,1976年获得________奖。
⑵《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2.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
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
为什么?
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
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
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
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兰州卷)3.请结合语境,给下面句子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⑴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________的神气。
⑵她发觉众修女________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放慢怦然作响的脚步。
⑶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___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A.狡猾严肃而且B.狡诈严肃因而
C.狡诈严厉而且D.狡猾严厉因而
答案:
A
☆写作小练笔
请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个节庆活动,作简要介绍(要求:
写出节庆活动的地点,主要内容和特色,语言要流畅,200字以内)。
☆作文素材
报载:
上海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父亲每个周末都要带她出去“对比生活”。
上午到建筑工地去逛逛,每次看到人家做苦力,父亲就对她说:
“他们这么辛苦,因为他们都没有好好读书,没上过大学。
”下午,父亲则带着她出入于写字楼、银行、希尔顿、华亭等知名宾馆,父亲说:
“这里才是高层次的高学历的人工作、休闲的地方。
”无独有偶,南京有位家长,一天晚上带儿子出门,叫住一辆三轮车,父子俩坐上去,说是到某地,刚走100米便喊停车,付了3元钱后,又吩咐去别处。
车夫只好掉转车头。
走了不远,中年男子又说前边不去了,指令车夫再调回车头。
事后,父亲对儿子说:
“今晚特地领你坐车,就是想让你明白,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三轮车夫一样,干粗活,挣小钱,任人役使。
”
答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1.B(A项中的“查”应为“察”,C项中的“意”应为“毅”,D项中的“尊”应为“遵”。
)2.D3.⑴一帆风顺;⑵袖手旁观;⑶一蹴而就;⑷事在人为。
4.C(A项应为“发现”,B项应为“领悟”,D项应为“支配”。
)5.⑴但是,因为,不是,而是;⑵不是,而是;⑶不但,而且。
6.B二、1.⑴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3.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4.不能。
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5.示例: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三、1.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属于举例论证。
4.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1.[甲]怎样鼓励创新;[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A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4.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5.进行有规则的训练;敢于挑战权威。
6.言之成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