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重点精.docx
- 文档编号:2762110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3KB
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重点精.docx
《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重点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重点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重点精
1.《古田会议决议》
1929年9月,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陈毅参加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
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福建长汀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1929年12月底,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
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
《古田会议决议》有九个部分:
(1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2党的组织问题;(3党内教育问题;(4红军宣传工作问题;(5士兵政治训练问题;(6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
(7废止肉刑问题;(8优待伤兵问题;(9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等问题。
《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其核心。
(错误思想包括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与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与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与流寇思想
古田会议决议的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及军队的基本原理,同红四军建党建军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决议》堪称我党的第一个政治工作条例,为我党独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2.1937年7至8月,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作了完整而系统的发挥,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全党和革命群众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两论的出版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进一步清算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开展了深刻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实践论》、《矛盾论》批判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经验主义,特别是王明等人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为党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3.延安整风
整风运动从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组织高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为全党整风做准备。
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整风开了先声并指明了方向。
从1942年开始全党整风,整风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1943年10月,中央决定高级干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整风运动进入第三阶段。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思想达到高度统一,标志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延安整风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全党的思想认识问题。
邓小平曾指出:
“整风的目的就是以无产阶级的马列主义的思想,去克服存在于我们同志中的非无产阶级的非马列主义的思想,使我们全党思想更加统一,意志更加集中,全体同志更能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周围,一心一意地去完成中国革命的事业。
”
整风的主要内容就是毛泽东提出的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中心内容是整顿学风。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延安整风,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陈云:
《怎样做一
个共产党员》《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1944年4月12日,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报告》强调了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
深入分析了我军政治工作存在的四方面问题:
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平均主义;三是重号召,不重组织;四是孤立主义。
报告力图把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5.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统治着约76%的面积。
控制着所有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并且其背后有强大的美国。
在此种形势下,如何估量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正确认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是制定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的重要前提。
如何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和错误认识,建立革命必胜信心,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课题。
毛泽东于1946年7月20日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号召全党同志和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指出我们不仅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同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这一论断有深刻道理,因为蒋军政治上师出无名、屠杀人民,军事上士气低落、孤军深入,地理和作战条件方面战线太长、矛盾重重,后方经济危机日深、困难重重等等。
6.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指出: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1内涵: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基本要求: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群众路线(1基本内涵: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基本要求: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第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第四、虚心向人民学习。
(2、群众路线是党的
根本工作路线。
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三、独立自主(1基本内涵: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2基本要求:
第一,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
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
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干涉。
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8.1937年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贝特兰的提问时概括了八路军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一是官兵一致的原则。
二是军民一致的原则。
三是瓦解敌军和宽带俘虏的原则,明确了军队建设和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
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秋毫无犯的民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打击危害军民的汉奸卖国贼,因此军民团结一致,到处得到人民的欢迎。
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
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9.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知识
10.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原因:
一是起义部队组织严重不纯,编制残缺。
部队中既有部分正规军,也有未经任何军事训练的农民武装;既有革命意志坚定、思想觉悟高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贫苦工农子弟,也有相当数量旧军官、散兵游勇、游民无产者,甚至还有部分地痞土匪分子。
二是起义部队中思想混乱,政治工作薄弱。
秋收起义中因有许多旧军官和来自旧军队的士兵,因而旧军队的影响非常浓厚,官兵待遇悬殊,军官随意打骂士兵,军阀作风严重。
三湾改编的内容:
1.从思想上加以整顿。
毛泽东领导部队展开多种方式、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大会演讲、小会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向全体官兵阐明起义的目的和意义,军队的性质和任务,动员全体官兵听从党的指挥,坚定革命的信心。
如毛泽东石头与水缸的比喻。
2.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三湾改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部队中建立和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班排设立党小组,连设支部,营团设党委,连以上各级设置党代表,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
3.废除军阀作风,实行民主制度。
连、营、团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制度,废除了繁琐的礼节,取消了雇佣制,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
4.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搞好军民关系。
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一再强调革命军人的纪律:
一路行军要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三湾改编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革命目的、前途教育、部队纪律、军民关系教育与部队民主制的建立,确立部队中党的绝对领导权密切结合了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既晓之以理,也动之以情。
11.1934年2月,总政治部在红色首都瑞金召开了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2月21日,王稼祥作了总结发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政治工作在革命军队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生命线”具有服务、保证、结合三方面的科学内涵,即政治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要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结合军事工作和各项任务一道去做。
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
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
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
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深刻论证和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也是党的历史上用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进行国情教育的发端之作。
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
为了这个目的,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这一篇报告。
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愿意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见解。
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国民党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
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
文章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详细地分析了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和规模,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外反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谬论,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也给党如何在农民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主要内容:
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二、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
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14.《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
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
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
文章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
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
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
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主要内容:
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16、《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
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
在这篇著作中,作者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
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明确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这篇著作提出和阐明的重要思想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作者应用马克思主义从事社会调查,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它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型,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17、《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
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18、《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
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该书从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
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唯物辩证法认为:
“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
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20、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仿效苏联红军建制,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指导教导团新兵的政治训练。
第二,军校注重国民教育的宗旨和主义教育,在内容上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以培植学生的革命思想。
1926年10月,军校颁布了由熊雄主持制定的《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了政治教育的内容,修订了政治教育的课程,规定了政治训练的目的。
第三,军校根据苏联红军的经验,实施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政治训练是政治部的日常工作,如制定《政治课程训练计划》、《政治训练进度表》和《政治训练授课调查表》,颁发“革命军格言”和“日课问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其主要方式有举行报告会、组织讨论会等。
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经验:
第一,在军队开展政治工作,是区别革命军队和军阀军队的显著标志。
第二,引导官兵确立革命观念,是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
第三,把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把争取和教育敌军,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第五,把以革命精神维持纪律,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立良好工作作风,对官兵起表率作用。
教训:
第一,忽视争取军事领导权,对党掌握革命军队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第二,忽视了在军队中发展党组织,政工干部只干事而无权。
第三,忽视了军队的基层工作,政治工作的群众基础不牢固。
2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等内容22、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式产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1922.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情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1929.12《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1944.4《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1957.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论证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总方针和基本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政治 教育史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