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7610321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44KB
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docx
《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即为教师以自身具有的教学实践当中的反思对象对于自身所做出的行为意识、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结果作为客观认知与分析,如何提升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就是历史老师该反思的问题。
下面为大家的初中历史听课后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那么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化水准的上下,大那么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开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开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
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
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
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防止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
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
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
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
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
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
如选材狭窄、人物表达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根本线索和梗概缺乏详细资料。
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
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
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
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
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
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开展。
我想,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
假假设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
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
现在学生中不学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唐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
”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习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历史之于,正如记忆之于个人。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
”因此,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如经济上支持和历史教学;在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
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开展,增强人们学习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的自身努力。
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历史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角度主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效劳,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和认识到现实意义。
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开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
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
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
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
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泼,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
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
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
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
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
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对历史人物或进行比拟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
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拟,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
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和商业,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开展和资产阶级时代的到来。
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
如对“辛亥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的压力,但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
事实上,当时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使命的”。
以的个性和品格,为了“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忆、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认、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开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浅薄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
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
“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藏”,“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方案时间答复下列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信息,反思“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正确的轨道运行。
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
“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良”,“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
“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根底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开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
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
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
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根底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
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表达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
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学生的开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应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课堂教学的,他们这样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
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良;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
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经过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珍贵的教学财富。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 听课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