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7601831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06KB
先生读后感.docx
《先生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生读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先生》
《先生》编写组编著
中信出版社
《先生》读后感
我想,若将当年的学术高度与现在相比,自然是现今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然而,先生们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而是真真正正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留下了中国学术的魂魄。
近代中国,无论军政经工,无一不是落后列强数十年,然而,学术上,我们仍有这样一群人一力承担。
如果说,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国民的努力成果,那么,这份力的源头,则有赖于先生们百年前的不懈努力。
试问,学界泰斗就可称先生乎?
仁人志士可称先生乎?
显然不行。
先生,学术非标准,德行非标准,立场也不能成为标准。
正如晏阳初,并非站在学术之巅;正如辜鸿铭,好骂好嫖,娶妾赌博;正如胡适,沉浮政坛,最终去台,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功绩,仍要尊一声“先生”。
何为先生?
范仲淹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的称谓,是风骨、是风度。
他们的影响,往往延续几代甚至十几代人。
所谓先生,是一群眼光远远超过当代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所奋斗、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延续。
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
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
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那么当代为何难再出先生?
其一,是平台。
没错,若是将当时的学术水准与当今相比,当年自然是远远落后,当今学术成就上能够与当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
那么就能说当今仍有可以尊为先生的人吗?
显然不是。
单就平台而论,先生们当年不知比现在低了几筹,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成就超越当时那个年代更要远得多。
比如当代中国,论国力已经是世界强国,而我们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样不少。
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顾维钧和民国一代外交家们,几十年下来,左冲右突,几乎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作为
当时的一个弱国将势头正劲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战胜国的席位,战后号称世界五强之一。
若以牌作比,当今中国手中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赢得了无数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
而民国的外交家们,手中可以说是一把烂牌,弱国的标签还没有摘除,取得了如此成绩,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所谓的弱势中见能力,大约就是这样吧。
其二,就是风骨。
先生们无论颠沛流离,无论是受尽挫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们在乱世中不浮躁,在各种运动中落魄却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乱世从而凸显了风骨,但相比于现今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眼光长远了太多,望过了名,望过了利,最终看向了国之未来。
如今的学术圈被商业化渐渐侵蚀,再不复当年只为学术的模样。
自然,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当今学者自封象牙塔,我认为,商业化的进入仍然是利大于弊,然而,无论如何追求,心中的“国”之概念绝不能丢,这也是我对公费留学而不归者痛心不已的原因。
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还比发达国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愿为国付出,如何能够赶上?
忘记“祖国”,这与当初先生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实在让人不齿。
说到底,先生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
愿华夏大地上能够再出先生!
第二篇:
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何为“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远的校长,将北大由原来的官二代升官发财之地变成了中国现在文化的起源地,从中走出了罗家伦,蒋梦麟这样的校长,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当时的北大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地,每种思想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讨论
还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是名校的海归,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他们走入基层,探讨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的路线
能称之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当这些人面对中国残破的现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救中国,他们没有革命,没有变法,他们求的就是将更多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国家,让这些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他们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先生,要有责任感,要知识,有激情,还要有梦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
第三篇: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
“差不多先生真逗人!
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
”妈妈听了,却说:
“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
”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
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
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
我跟着妈妈学包。
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
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
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
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
妈妈让我认真点包。
我晃着脑袋说:
“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
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
”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
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
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
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
我就问他:
“你会背了吗?
”他回答说:
“差不多了。
”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
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
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
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
下课后,他后悔地说:
“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
”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
远离“差不多”吧!
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
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
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
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
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
但我转念想:
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
不管了,来看看吧!
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
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
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
“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
”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
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
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
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
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
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
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
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
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
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
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
“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
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
“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
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
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
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哎!
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
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
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
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
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
我们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更多请关注:
www.hAOwoR)”术语。
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
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
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
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
第四篇: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目《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姓名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日期2014年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孙中山先生在我眼里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因为他的逝去,代表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读了毛泽东爷爷在195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先生的脸,他真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个为国家立命的践行者,这样为中国革命操虑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
出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还处于清政府晚期统治时代,在他青少年时受到了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
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并在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905年又创立同盟会。
这是我最早了解孙中山的开始。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山先生,在革命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不断的强调那是多么的困难与艰辛,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名字就数不胜数,直到高中我都以为先生的名字就是孙中山,其实他是叫孙文。
毛泽东爷爷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这一事迹也被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学还是作为学生的教材内容。
所以我们从小对先生就不陌生,我们都记得他为我们做的贡献。
先生真真是一个不计名
利的人,在民国建立后,并不居功自恃,在协调后让位于袁世凯,在识破袁世凯的骗局后又发动二次革命,坚持反袁武装斗争,捍卫革命成果。
不断的革命与斗争,孙中山就这样一直坚持着,1925年,先生因病去世。
《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的一生,谁能真正做到这样为革命而奉献一生?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先生们的一切努力是白费的,资产阶级的道路不适合中国,自古以来为解救中国的未来的各个阶级的努力我们都感激并吸取他的经验,正因为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想起孙中山就想起华盛顿,在担任了两届总统的职位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农场度过余生,这位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他将民主共和的观念以身作则,孙中山先生也是这样,在革命期间不断以身作则,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了革命事业。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晚年也犯了错,因此,孙中山先生真真是伟大的人。
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员,有多少能像先生一样将天下视为己任,一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中去,不说投入全身心,只要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的本分做好,社会会美好成什么样子,我期待着这样的社会。
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否则为什么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雷锋精神、好人某某某的事迹会被大肆报道,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要是多了的话报道就不再新鲜,相反的是那些破坏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
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
刘少奇说: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
不是的。
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
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事做起,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又或者是像钱学森教授这样作出对国家巨大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第五篇: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
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
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
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
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
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
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
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生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