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1.docx
- 文档编号:27596133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0.71KB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1.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1)
一、选择题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
2.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3.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4.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
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6.“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部分措施
1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处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前秦B.北魏C.东晋D.南朝
10.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1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13.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A.桂陵之战
B.垓下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4.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15.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
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
这位“书圣”是
A.钟繇B.顾恺之C.柳公权D.王羲之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17.《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8.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
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 )
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
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
25.据《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
故选C项。
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①③④⑤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和革易旧俗的汉化措施。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作用是改变陋俗,便于接受中原文化。
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孝文帝改革,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与迁都无关,排除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B;文成公主人藏发生在唐朝,排除C。
故选D。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
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南朝的祖冲之。
故答案选C。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据此可知题目给出的示意图中A政权是北魏,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南朝、北朝的相关政权。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兵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进行大战,前秦军队打败。
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无关,D符合题意;联吴抗曹、三顾茅庐与创造八阵图都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ABC排除。
故选择D。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12.D
解析:
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故选D。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暂时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D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ABC排除。
故选D。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A不符合题意;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B不符合题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来源于淝水之战,投鞭断流是指前秦统治者苻坚骄傲自大,不听大臣的劝阻,执意要进攻东晋,并扬言把军队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阻断长江天险,草木皆兵是指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疑神疑鬼,把山上的草木也看作东晋军队,风声鹤唳是指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被打败后仓皇逃命,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鸣的声音,都以为是追兵,①③④正确;②来源于秦末的巨鹿之战,指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示有进无退,结果大败秦军主力,②排除。
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晋书·苻坚载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
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
A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
故选D。
25.C
解析:
C
【解析】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
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年级 历史上 第四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时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