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docx
- 文档编号:27593870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07KB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docx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剖析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1、¡°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2、时空遍布性3、行为伴随性4、极端重要性(本质)
2、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3、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
1、亲身传播2、大众传播
2、四分法:
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团体)传播4、大众传播
4、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
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
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5、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6、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7、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8、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
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
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2章传播学简史
1、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
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
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
谁()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
对谁说()¡°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
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
提出了¡°两级传播¡±观点,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
1940年与卡兹等人用宣方法对当年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称¡°伊里调查¡±;
出版了《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
后被传播学者称为¡°工具制作者¡±
5、李普曼与《舆论学》
贡献:
提出¡°议程设置¡±;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作之一;
2、传播学的创立者
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第一次将传播学列为科学
创造了第一批以¡°传播¡±冠名的机构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的著作有:
1949《大众传播学》、1954《传播过程和效果》、1956《报刊的四种理论》
第3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1、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2、口语传播的特点
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
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
3、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2、文字传播的特点
1、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
2、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的传播
3、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
3、互联网特点
1、信息量巨大惑不解、2、技术融合、3、信息双向流动、4、超载时空限制
4、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英尼斯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代表作有《传播的偏向》1950,《帝国与传播》1951
媒介偏向:
时间偏向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空间偏向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
媒介与权力的关系:
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扩大贸易能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还认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在,往往能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因此他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传播学办最著名且最有争议的学者
1、媒介即讯息(核心观点):
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接受并发展了英尼斯关于媒介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身人体自身的感官知觉,引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
他认为: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3、媒介的凉热之分
¡°热媒介¡±指的是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演讲等
¡°凉媒介¡±指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用部落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化(拼音字母和印刷文化)、重返部落化(电子媒介文化)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5、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价
他一反传播学界的传统思路,把大众传播的媒介技术本身当作传播巨大社会影响的根源,把媒介技术及其发展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和英尼斯一样,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往往会导致社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程的改变。
威廉斯的批评重在指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忽视控制和使用媒介的机构和人,避而不谈社会意图问题。
最后,其文风和严谨性也颇受非议。
6、詹金斯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
1、技术融合:
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
2、经济融合:
指娱乐行业横向的整合。
3、社会或组织的融合:
指消费者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而采取多任务处理策略。
4、文化融合:
即多种媒体技术、行业以及消费者的交叉部分,发掘新的创新形式。
5、全球融合:
可视为源于媒介内容的跨国界流动而带来的文化杂交现象。
第4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1、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
1、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
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内容或特点:
1、通过公开报道,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2、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3、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支持监督的主体是人民,重视大众传播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媒介发源保证人民通过舆论监督享有更广泛、平等和真实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4、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听取来自草根阶层的声音。
2、传播与社会互动关系
1、传播寓于社会之内
2、社会对传播的影响
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
3、传播对社会的作用
协调社会关系;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3、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广义理论
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内容:
1)报刊是国家的仆从,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当前的政治领袖、现行措施,以及对政府提出异议;
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4)对散布不得政府的消息或意见书的人,法院可依据叛乱罪、煽动罪对其提起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
总之,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1644年《认出版自由》一书中,弥尔顿提出了自由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则:
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趔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社会责任理论
提出的前提:
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应承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一书被誉为美国新闻界继《报刊的四种理论》后的又一本重要理论著作。
1、市场经济世界的媒介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媒介体系
3、进步中世界的媒介体系
阿特休尔将自己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1)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反映那些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3)所有的新闻体系无不以信仰议论自由为基础,但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4)所有的新闻体系都赞同社会责任理论,宣称它们为了民的需要和利益服务,并表示愿意为人民提供新闻。
5)在所有的三种新闻模式中,彼此认为对方模式为离经叛道。
6)新闻院系总是传播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最终无不帮助当政者维持他们对新闻媒介的控制。
7)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雅克-保罗-蒂洛提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5条原则:
生命价值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公正(公平)原则;说实话或诚实原则;个人自由原则;
1908年威廉斯,主持制定了《新闻工作者守则》,首次提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媒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新闻伦理准则的文件。
第5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一、大众传播对文化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2、大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
3、大众传媒是促使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平台
二、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
1、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2、湮没文化节独创性和个性
3、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三、大众传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传递与解释经济信息
2、监督市场秩序
3、刊载商业广告以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
4、发展媒介产业以丰富经济主体
四、经济对传播的决定性影响
1、经济体制制约传播的功能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大众媒介的动作方式
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2、互动性3、灵活性4、个体性
二、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群体:
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3、群体规范的功能/作用: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4、对群体传播而言,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
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a、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b、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组织:
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组织传播:
以组织为主体、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六、公众
公众是由很多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松散的群体。
概念的两个要点:
1)公众指涉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牵涉的是公共利益,当一个人英雄纯粹的私人事务奔波时,他并不是这里讨论的公众。
2)公众是普通民众,一个也许在社会权力结构体系中占据着某种位置,但他参与公共事务时,没有(或不能)使用其特殊地位带来权力。
7、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表达特征:
1、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2、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
3、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4、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
大众传播:
大传播具有传者、信息、大众媒介和受众四个要素。
大众传播分为传统大众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两种类型:
传统大众传播,是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进行的面向多人的传播,而网络大众传播,批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的面向多数人的传播。
8、大众传播的特点:
1、受众的性质:
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
2、传播实践的性质:
信息公开而迅速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
3、传者的性质:
一般是复杂的组织,以及在复杂的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9、传统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杂志社等)的整体或其中的个人。
2、手段是机械媒介或电子媒介。
3、受众广泛,成分复杂,有众多、杂乱、分散、匿名的特点,但他们常被发送组织看作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4、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10、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1、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
2、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
3、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手段兼容并包
4、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速度更快
1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b、解释与规定c、社会化d、提供娱乐
麻醉精神:
媒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大量报道,本意是增强报道效果,结果却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不仅使受众对这些报道¡°熟视无睹¡±,还可能产生逆反作用。
12、网络大众传播负面问题:
1、垃圾信息泛滥
2、网络暴力肆虐
3、责任意识淡薄
13、国际传播的特点:
1、目的。
国际传播可出于一定目的,也可出于无意。
2、频道。
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3、传输技术。
传播渠道有:
无线电波、无线电缆,或是影碟、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媒介。
4、内容形式。
5、文化影响。
6、政治本质。
第7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传者:
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1、传者的特性
1、代表性
2、自主性
3、专业性
4、机构性
中国规模最大的记者协会是成立于1957年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
2、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享有的五种权利:
1、采访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最基本权)
2、报道权(是采访新闻和搜集信息的继续和延伸,也是真正传播活动的实施与展开。
)
3、批评权
4、编辑权
5、秘匿权(又称¡°消息来源保密权¡±或¡°取材秘密权¡±,¡°新闻来源守密权¡±)
6、安全保护权
7、版权(著作权)
3、传者的义务(5种)
第一、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学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
第二、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
第三、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
第四、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
第五、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义务
四、受众:
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
五、受众的权利
1、传布权(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出版自由的著作。
)
2、知晓权(也叫知情权)
3、媒介接近权(1967美国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发表《接近媒介:
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
4、隐私权(也叫¡°免知权¡±)
六、新媒介环境下传受角色与互动关系的突破(3个)
1、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
2、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扩张
3、受众的社会网络得以强力拓展
七、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带来的负面问题:
1、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
¡°麻醉作用¡±吞噬时间(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提出了大众传媒具有¡°社会麻醉¡±的负功能)
2、新媒介的信息内容:
娱乐至上和深度缺失。
3、新媒介的信息质量真伪难辩和良莠不齐。
4、新媒介的传播话语权平等中隐含的不平等。
八、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中的转型期社会冲突以审时度势
1、发挥¡°安全阀¡±作用(首先,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冲突在新媒介中的展现是正常现象,网络表达在社会冲突中可发挥¡°安全阀¡±功能。
)
2、谨防网络暴力(其次,受众在面对新媒介中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时,应谨防媒介暴力。
另外,当公众运用媒介进行意见表达与舆论监督时,同样应注意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
)
3、理性使用网络(最后,受众对新媒介信息应保持清醒的思考,不盲从、不偏信)
第8章传播效果的探索
传播效果:
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1、¡°个人差异论¡±基本观点为: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人们有选择地接收、理解这些信息。
2、这种选择性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不同的认知形态之上的。
3、认知形态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学习都具有各自的信仰、态度、价值观。
4、选择性的认知影响到选择性的理解、记忆和反应。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并受制于个体心理反应的差异。
2、¡°社会范畴论¡±基本观点:
1、媒介把信息传送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
2、在分化的社会结构中,个人一位的不同,是选择性产生的重要基础。
3、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社会范畴的人群组成的,社会范畴由诸如年龄、性别、收入、教育、职业发展等因素决定。
4、同一范畴的人,对媒介信息的反应也基本相似。
5、因此,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畴的差异。
3、¡°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媒介把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他们有选择地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
2、选择性的产生,是由于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
3、家庭、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人,会影响个人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
4、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
5、因些,媒介效果既不是一致、强大的,也不是直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社会关系。
¡°有限效果理论¡±认为:
传播活动是仁爱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各有特点的人体,而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大众媒介的效果因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深受影响。
媒介并非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的因素。
通常,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作用,其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
4、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的特征:
1、水平型2、单数型3、活跃型
5、克拉伯的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不是产生效果的唯一和充分的条件,它只能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作用,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旨化,即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发挥作用。
核心论点:
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相当规模有限的效果。
6、¡°有限效果论¡±观点:
第1、就效果层次而言,对于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层次,¡°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个层次,而忽略了前一个层次,即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在众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第2、就研究范围而言,较为局限,主要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体制层面的宏观、长期及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3、就研究范围而言,过分倚重行为主义的定量方法,尤其是¡°刺激—反应¡±模式。
第4、就实际影响而言,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可能给传播实践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7、¡°沉默的螺旋¡±理论(伊丽莎白。
诺尔—纽曼)
核心观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8、¡°知识沟¡±理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中心内容:
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确实给受众带来了信息量的普遍增长,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因而随着不断地累积,两个群体获取的信息量将出现差距,久而久之,必然形成知识的鸿沟。
9、¡°上限效果¡±假说内容: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非无止境,当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可能减速甚至停止。
第一,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第二,受众本身的¡°上限¡±
第三,现在知识已达到的¡°上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复习资料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