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张旭辉.docx
- 文档编号:27591244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76.77KB
中考地理复习张旭辉.docx
《中考地理复习张旭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复习张旭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地理复习张旭辉
中考地理复习
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姓名:
张旭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形状 :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 :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划分: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纬度:
0°-30°;中纬度:
30°-60°;高纬度:
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3.经线和经度
(1)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
A.形状:
半圆状;B.长度:
相等;C.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0度和180度除外)
(5)几条特殊经线:
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
(切记:
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
经度在20°—160,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C、所有的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的纬线互相平行。
4.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是地球仪或者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经纬网的判读步骤:
A:
一般经纬网的判读:
步骤一:
分清经线和纬线步骤二:
确定经纬度
确定纬度的方法:
1、赤道以北是北纬,字母代号是N;赤道以南是南纬,字母代号是S
2、纬度数向南增加为南纬,向北增加为北纬
确定经度的方法:
1、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字母代号E;以西是西经,字母代号W
2、经度数向右增加为东经,向左增加为西经
B、有极点的经纬网地图的判读:
(1)首先,确定南极还是北极。
(方法:
根据自转方向:
南顺北逆;地图中明显的标志,如:
S或N;南、北极圈;)
(2)其次,分清经线和纬线。
(通过极点成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封闭圆圈是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
(3)判断东西经。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递增的为东经度,度数递减的是西经度。
)
C、经纬网确定方向的方法:
(1)同一条纬线上两点只有“东、西”之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前者为东,后者为西。
(2)同一条经线上两点只有“南北”之分。
离北极近的在北方,离南极近的在南方。
(3)既不在同一条纬线,也不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首先应该找一个参照点,这个点与其中一个点在同一条经线上,与另外一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再判断方向。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知识点:
(1)北半球的节气:
春分日(3.21);夏至(6.22);秋分日(9.23);冬至(12.22)。
(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
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3)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①地球公转至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球公转至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从秋分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4)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长,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越短。
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③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春分到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从秋分到春分,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3.地球上五带的形成与分布
(1)五带的划分:
依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2)范围:
0°-23.5°S(23.5°N)为热带;
23.5°N-66.5°N为北温带;23.5°S-66.5°S为南温带;
66.5°N-90°N为北寒带;66.5°S-90°S为南寒带。
(3)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夜极昼现象,获得光热最多;
寒带——阳光斜射,有极夜极昼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温带——阳光斜射,无极夜极昼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④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采用“平移指向标”法。
如图1.3-1,AB的走向是西北一东南走向,BC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如图1.3-2,A位于B的西面,B位于C的北面。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2.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
相对高度:
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同线同高”“同图同距”
①判断地势高低:
数值大,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海拔低,地势低。
②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等高线的稀疏,坡度缓。
③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a.顶部:
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
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c.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叫分水线或者分水岭)
d.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叫集水线)
e.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等高线重合处,用“
(示坡线)”符号表示
(3)分层设色地形图:
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4)地形剖面图:
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岛屿是面积较小的陆地;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3.世界轮廓几何图:
(在图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4.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与四大洋均按面积由大到小顺序排列)
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黑海和里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白令海峡。
6.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7.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8.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10.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短时间、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长时间、相对稳定
2.卫星云图上:
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层。
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④分析某种气候的特点:
a根据气温曲线变化图判定气温的变化。
(“全年高温”“终年寒冷”“冬冷夏热”“全年温和”)
b根据降水柱状图判定降水特点。
(“全年多雨”“终年少雨”“夏多冬少”“夏少冬多”)
c结合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特点,得出结论,进而判断出气候类型。
⑤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欧洲)
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人口增长过快或增长过慢甚至减少会对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⑥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东部等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中部和南部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③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④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⑤基督教——教堂――欧洲;伊斯兰教——清真寺――北非,西亚等;
佛教——寺庙――东南亚等。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①亚洲的半球位置: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亚洲的纬度位置:
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
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原因是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长)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东亚的国家有: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3、亚洲地形的特点:
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3)地面起伏大
4、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5、亚洲气候的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显著)。
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地域辽阔,南北的温差极大,沿海和内地的干湿差异悬殊);
(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6、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7、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8、亚洲河流的特点:
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长江、黄河、湄公河(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恒河、印度河注入印度洋。
注意:
P2图6.2亚洲的范围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第二节人文环境
9、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亚洲人口占61%;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有
六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10、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1、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12、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
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识记并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13、经济发展差异:
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14、经济发展差异: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15、三类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
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一般,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1、位置:
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东面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北有鄂霍次克海。
2、组成: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4、多火山,地震。
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海洋性特征)
6、经济类型:
加工贸易型经济。
7、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因此,日本大量进口原材料,对外依赖严重。
8、日本发展经济的的优势:
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
9、工业区的分布:
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23页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10、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南洋)
11、位置:
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12、马六甲海峡: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13、组成:
1,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两大部分
共有国家11个,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
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14、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
15、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①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②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③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④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16、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山脉由北向南延伸,河流由北向南流。
湄公河是流经东南亚国家最多的河流
17、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18、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最大聚居地(祖先大多是广东、福建居民)
19旅游:
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
第三节印度
20、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位于热带。
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
21、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22、河流:
恒河—印度的母亲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23、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到季风的影响。
全年高温,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为旱季。
24、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25、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区。
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阳光充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
26、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同时发展钢铁工业;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
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
第四节俄罗斯
27、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为1707.54万平方。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上最大,东西距离最长,跨经度最广的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
又是跨东西半球的欧洲国家,首都莫斯科,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太平洋沿岸的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名海参威,亚欧大陆桥的起点)
28、地势平坦。
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9、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
30、河流与湖泊: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被喻为母亲伏尔加,注入里海。
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31、资源:
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
主要矿产有:
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主要矿产地有:
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32、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
33、工业特点: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
主要工业区有:
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4、交通:
俄罗斯交通运输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以铁路运输为主。
俄罗斯在欧洲部分的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部分的铁路网比较稀疏,有一条横跨亚欧的铁路称为“亚欧大陆桥”在俄罗斯这部分称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罗斯的客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为主,货运以管道和铁路为主。
35、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地修建:
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次俄罗斯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着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修建铁路,难度大,且安全系数较低。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中东
1、范围:
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各国以及北非的埃及。
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重要的地理位置:
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
(P51图8.3中知道:
一湾二洋三洲五海的位置)
3、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主要的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
4、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石油输出路线:
(P53活动3)
1)运向日本(东行航线):
波斯湾→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地理 复习 张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