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大题.docx
- 文档编号:27589698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06KB
中国古代文学大题.docx
《中国古代文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大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大题
分析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
《水调歌头》紧扣“中秋”,以月贯穿。
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词。
上片借月起兴,下片对月怀人,中间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月亮圆缺、月光共照,构思缜密,曲折尽情。
将关于月的美丽传说、李白的咏月诗融入诗句,与作者的豪放感情结合起来,想象奇妙,意境高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且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作者与弟弟苏辙别离几年,时值中秋,触动怀念之情,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产生出世与入世、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终归于面对现实,热爱人生,表现他乐观旷达的个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
“①_______”,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
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
“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②_______”,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
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
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
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
“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
诗的五、六句借“③_______”、“④_______”,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
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
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
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
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⑤_______”,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
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
“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
“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
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
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
“⑥_______”,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
“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2.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3.此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
对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
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答:
苏轼写物而不黏滞于物,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
构思颇富匠心的,想象丰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咏杨花和写思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于物象不离不黏,形象刻画细致生动。
借前人诗意,推陈出新。
以言情为主,韵味丰厚,情调幽怨缠绵,体现了苏词风格清丽谐婉的一面。
翻译
苏轼《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苏子曰:
“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
孙武曰:
“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短笛,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短笛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短笛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苏先生说:
“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
孙武说:
“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
“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
七岁就能涉水,十岁就能浮水,十五岁就能潜水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
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他的)房屋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把(五柳先生)作为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点,但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经常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只要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五柳先生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
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李白《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啊!
多么险峻,多么高!
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你西游什么时侯回来?
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陆游《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祝史云: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传云:
“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
近乾道元年,忽不至。
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泊清水洞,洞极深。
后门自山后出,但甚黯,水流其中,鲜能入者。
岁旱,祈雨颇应。
答: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奇丽陡峭,应当是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
“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奏响在峰顶之上,山上的猿猴全部啼叫起来,到第二天早上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开阔。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的。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雨过天晴,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船只。
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
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现在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把船停在清水洞,洞很深,后洞在山的那一边,只是洞内很昏暗,水在中间流过,很少有人能进去。
天旱时求雨,很灵验。
苏轼《石钟山记》: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答:
《水经》上说:
“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
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
“这就是鹳鹤。
”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
船夫非常害怕。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
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
“你明白吗?
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
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
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第5题(8.0)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
他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是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2)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