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7588440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79KB
中期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docx
《中期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期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期报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
中期报告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是一个社会开放系统,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
经过多年运转,德育三结合教育体系构建虽初有一定成效,但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某些负面影响的矛盾严重制约其发展,社会诸多部门联合成立的活动机构,也仅仅停留在纸上或重大活动的表面上,并未深入孩子们心中,缺乏活力与协调,难以形成德育的合力。
因此,目前国内与此有关的课题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
当前形势下,重点是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育人途径通过互动和整合,建立学生成长跟踪与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个有活力的、走进儿童世界的、整体的、有机联系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原来的小学品德课程零散、单一且不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小学品德教学则说教化、模式化、形式化严重,只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及校内教育活动。
通过研究,将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一体化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建立突出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方法体系,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感悟,强化学生情感在品德养成中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形成以体验感悟和情感为核心的新型方法体系;打破一般,突破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立足于实际,研究建立起以儿童品德和行为表现评价为主要导向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从实践层面通过课程优化整合,探索建立小学品德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以儿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方法体系。
将会获得重要的实践案例和经验。
这将为当前学校层面的小学品德课程开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指导,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小学品德课程的一体化问题,建立以国家品德课程为基础的系统化、结构化、高效的创新型小学品德课程体系;解决教条化、条块化问题,建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体现主体活动化的小学品德方法体系;解决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评价单一的问题,建立服务于新型品德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践,教师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将有很大改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新的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用来指导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和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工作。
所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合作,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目标
开发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充实德育内容,构建切实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活动网络,充分有效地发挥家校互动联系的德育功能。
五、研究内容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要解决以下问题:
1.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现状分析;
2.品德课程教学与学校其他德育专题活动及内容优化整合的研究;
3.品德课程教学与家庭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及策略研究;
4.品德课程教学与社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及策略研究。
六、研究假设
通过研究本课题将解决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成体系的教育现状,建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适合学生发展为本、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基础、以其他专题教育活动为补充的校本化品德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系。
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科学合理的调动教师工作的自主性,优化品德课程管理,实现品德课堂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德育教育目标。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要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制,广泛普及家庭教育,扎实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培训,有力地推动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结合”。
在社会教育方面,积极与县关工委和县妇联合作,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社区活动,以“红领巾心系中国梦”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德育工作阵地,将德育工作辐射到社区,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在社学校教育方面,针对当前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德育活动表面“一阵风”,内容“浅而空”,品德课程与德育活动“两张皮”、家校合作等问题,我们群策群力,协作研究,不断破解这些工作难题。
努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大品德”立体课程体系,积极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德育实效性。
八、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赏识教育等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2.调查法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资料,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3.个案法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重点教育研究,对转差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4.比较法对各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法。
九、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规范活动形成特色(2014年4月------2015年5月)
成立家校互动领导小组,完善家校教育互动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家校互动各项制度,建立家校互动资源信息库。
建立开放性学校,引领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直接参与学校各类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以问卷调查、随访、现场观摩等形式,增进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精心设计合作活动方案,以家庭配合学校教育方案为主,由学校给家庭提供某种程度的整体服务和经验。
创建良好的家校互动氛围,开展家校互访、互动热线、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及评优创先活动,使家长成为系列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学习者、参与者,并投入一定的精力、时间来督促、协助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关心自己孩子的进步情况,关注学校发展,为孩子提高教育质量献计献策。
第二阶段:
构建模式形成体系(2015年5月------2016年5月)
在向各个家庭普及教育学知识、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吸引家长自觉主动参加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与家庭建立更加经常、密切、具体的合作。
进一步搭建学生、家长、学校互动式教育平台。
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引导社区参加学校教育,引领学生、家长走向社会,以社区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基地等教育活动场所为依托,扩大德育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道德情感体验,使家长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体味真情,在交流中升华亲情。
家校互动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阶段:
全面总结推广经验(2016年5月------2016年9月)
1.全面总结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制度、组织、方式和互动式评价,总结学校、家庭在实施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工作的教育理论和具体措施。
2.总结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形成一致性、和谐性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实施家校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教育策略,各项互动活动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各项互动活动设计方案,学生、家长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汇编成集,推广经验。
十、研究发现
(一)课题组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课题组充分结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抓好学生的行为常规每个学期,各班主任、辅导员充分利用晨会课、班队会课,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正面宣传和教育。
1.“333”细节管理。
为落实育人模式,制订了《学生“十星级”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注意从细处入手,从“三个学会”小处抓起:
即“学会冲厕、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强调学生“三姿”:
即:
“坐姿、行姿、站姿”;突出说好“三句话”:
“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等。
设立“红领巾督察队”、“绿色小卫士”、“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对学生的上下操、上、放学、课间行为、路队行走情况等全方位督察,通过每日检查,每天反馈,督促学生的一言一行、促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重视日常安全教育。
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少先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从校领导到班主任、老师、学生督察队认真开展学生在校纪律的教育与维护,严格路队管理,防止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每学期,我们还利用防震演练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印发宣传彩页、开校会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溺水及夏季安全教育。
3.班级文化评比,效果明显。
根据课题研究、重大节日和现实需要安排班级文化主题以“班级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在潜隐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规范行为习惯。
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们都会组织班级文化评比。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我们确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题。
结合实际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主题教育(一二年级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四年级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五六年级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二是秀秀我的中国字。
把每周习字中的优秀作品选出来,展出去,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书写水平;三是珍爱生命安全教育。
四是经典阅读展示或经典配画板块。
每次班级文化的评比有组织、有计划、更具有实效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各班出的班级文化设计新颖,布局精巧,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4.创新常规工作,狠抓养成教育。
学校建立公平、合理、富有激励成效的考评制度,每学期评选先进班级、“十星级”学生、优秀班干部等;每学年评选优秀少先队员、四好少年。
实行队课制、队干轮换制、选举制等,定期召开队干部例会,进行队干部培训,每年举行少先队大队委员选举,选拔品学兼优、富有责任心的能力强的少先队干部。
同时,还不断规范实行“升旗仪式”,升旗手实行轮流制,每周一师生肃立在鲜艳的国旗下,唱响庄严的国歌,聆听国旗下讲话,接受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育。
建立少先队信息工作制度。
我校少先队把信息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少先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二)课题研究调动家长积极性,对学生教育形成联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
在引导家长参与管理方面,我们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
1.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
选出品德高尚、处事公正、热衷为教育工作出谋划策的学生家长作为代表,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情况。
家长委员会已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智囊团和参谋部。
2.开设家长课堂。
学校经常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明白纸”;利用“校讯通”,发送短信;寄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签定《责任书》,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学生安全、纪律、法制教育。
3.用好家长网校平台。
我校充分利用“家校通”网络平台、学校网站、班级QQ群、微信圈等网络资源,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在使用“家校通”网络平台的年级组,我们要求每名班主任每天及时向家长发送孩子习惯养成方面的信息,每名科任教师每月不少于四条信息。
通过家长网校平台,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更好的帮助孩子改进不足、促进发展,形成了一种很温馨、和谐的氛围。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
虽处暑假期间,阳信一实仍举行了学校师生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七七事变系列教育活动。
面对暑假期间,学生分散各地的形势。
上午8:
00,第一实验学校部分教师集合于学校,通过使用腾讯软件、飞信业务、电话连线等方式联系学生,给学生讲述七七事变的历史知识。
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视、电影、书籍等形式对七七事变进一步学习、深入。
并以观后感或读后感的形式将电子稿发送到学校指定邮箱,学校将优秀作品公示表扬。
这次活动仅试用了几个年级,但效果令人满意。
通过这次尝试,弥补了学校的暑期品德教育,学生在家更自由、更安全的接受了教育过程。
4.定期召开家长会。
各年级在期初或期中安排一次统一的家长会,同时各班根据本班实际随时召开不同层次的家长会。
为了使家长会能真正起到作用,学校会前都要求每个班主任充分准备。
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向家长讲解“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校提供好的育人经验。
5.发挥家长义工的作用。
一年级家长义工指导孩子扫地;冬季越野赛,家长担任安全监督员,激发了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元旦晚会,家长捐赠了拉花气球,家长义工帮忙打扮教室,出节目,节目达到高潮。
家长捐赠的书籍和绿色植物,成了教室里的美丽风景。
(三)利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学校管理的社会参与体系
1.学校制定应急预案,邀请公安局、消防大队等专家把关,联合组织应急演练;
2.为保障上、放学的安全秩序,成立“警校共建岗”,县交警二中队干警到学校门口执勤,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3.邀请各界人士到校讲课
去年,在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学校开展了向身边活雷锋学习的系列活动。
我们邀请阳信县的“活雷锋”----杨广和同志到校给师生们上了一堂感人至深的“雷锋课”。
同时,聘请杨广和担任校外辅导员。
会后,师生们随广和来到了他的家里,参观并现场听述了他所做的一幕幕的雷锋事迹,师生们深受鼓舞。
回到学校,以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等系列活动形式,共同学习了雷锋精神。
初步统计,在3月份“学雷锋、献爱心”活动期间,,我校共有600多人次做好事100多件。
在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今年开学初,我们邀请县社保局有关人员开展了主题为《那些远不如我们的人》的讲座,通过观看我县贫困儿童的生活图片,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和感恩,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学校在去年10月成立了“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志愿者队伍”,各班召开“学雷锋、献爱心”主题班会,使学生感受到雷锋的伟大,争当“四好少年”意义之所在。
组织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轮流到九龙湖、翠岛湖等地开展文明清洁活动,到信城敬老院慰问演出,为老年人送去温暖等。
通过“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树立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寒假期间,学校布置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或参加一项家乡传统名俗活动或参观当地的一处历史名胜。
一部分孩子们通过对滨州剪纸、阳信打击乐三番九转等具有深厚乡土气息、艺术风格的地方民俗活动的深入了解,深化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升华。
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一部分孩子通过参观渤海革命烈士纪念园、孙子故园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牢固树立了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十一、研究成果
(一)教师观念更新,班级管理及教育能力明显提高
此项课题的开展,激发了教师学习研究热情。
教师的素养得以提高,每位教师都能与时俱进,转变陈旧与片面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意识到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生素养得到提高
许多学生在县市各种文体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积极投入到社区所举办的各种活动之中。
家长们对学生的变化和成绩感到安慰和自豪。
(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家长开始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又注重孩子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绝大部分家长能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说明班级德育的结果是成功的,改变了学生,又改变了家长。
十二、研究困惑
在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几点困惑,例如: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亲子教育配合效率低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年迈体衰、文化水平较低、沟通困难、思想顽固,又因为都在农村,家里农活忙,或者需要照顾的不止一个留守儿童,路途远,交通不便。
致使在一些学生违纪处理上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家庭教育简单粗暴、溺爱或者无所适从。
(二)“校信通”、“平安家校”等信息平台的局限性
“校信通”、“平安家校”等信息平台只适宜于本省移动号码,而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在省外打工,有的使用的是联通号码或电信号码,平时收不到学校所发的信息,这些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孩子真实的在校表现,就无法做出明确判断,在孩子“报喜不报忧”的电话中就缺乏正确的亲子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期 报告 树人 核心 小学 品德 课程 教学 创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