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58488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60
- 大小:811.61KB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学校名称:
青年路小学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
设计教师:
二年级数学组
郝红娟、孙会芳、樊瑞琴、
耿振立、胡小敏、姚海环
时份间:
2016年9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时:
4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孙会芳∕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
从教材方面看,“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评价任务
任务一: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任务二: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
的创造活动中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动态
修改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环节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学生用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
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评价任务一完成)
环节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完成学习目标一)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同一物品
(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评价任务二完成)
环节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完成学习目标二)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评价任务三完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么?
学生交流后强调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时:
4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孙会芳∕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
从教材方面看,“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价任务
任务一: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任务二: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任务三:
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动态
修改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环节一:
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学生用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同学们,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
(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评价任务一完成)
环节二:
观察操作,探
究新知
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完成学习目标一)
找一找,比一比,学生汇报。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题。
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在生活中找1厘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
单位的必要性。
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评价任务二完成)
环节三:
巩固练习。
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完成学习目标二)
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
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评价任务三完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后强调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时:
4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孙会芳∕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
从教材方面看,“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用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1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米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评价任务
任务一:
建立1米的表象。
任务二:
理解1米=100厘米。
任务三:
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动态
修改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
知道: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知道米这一长度单位。
环节二:
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
让学生数并作答
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完成学习目标一)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板书: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
象。
(评价任务一完成)
知道1米=100厘米。
(评价任务二完成)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环节三:
巩固
练习
1、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3.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1.量一量,填一填。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看准量准,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评价任务三完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完成学习目标二)。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
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认识线段
课时:
4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孙会芳∕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教材分析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3、学情分析
用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1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米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
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任务二:
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任务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动态
修改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环节一: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完成学习目标一)
(自由发言)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
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
段,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
弯的。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小结: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
段?
为什么?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评价任务一完成)
环节二:
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完成学习目标二)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量线段。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
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话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
环节三:
巩固
练习
学生知道两点之间可
以确定一条线段,动手画线段。
想画一条几厘米的线
段。
(完成学习目标三)
、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学生学会
画线段和两点之间确定一条线段。
(评价任务二完成)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樊瑞琴∕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1)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设计。
本单元第1小节“加法”和第二小节“减法”分别设计了“二年级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奥运金牌榜”的主题内容,并给出了反映多种信息的主题图。
在小节的知识点编排中,分别从主题内容中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学习数学计算,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笔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
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
这里的编排顺序是:
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
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计算,理解算理。
本单元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所有例题,全部设计了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小棒的数学直观进行计算,借助摆小棒加、减的操作过程,理解算理。
(4)注意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引导。
本小节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加、减计算的基础,还设计了典型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连续的问题串,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如,课本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