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DOC.docx
- 文档编号:27582978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87MB
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DOC.docx
《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DOC
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生作业
摘要:
分析空气泡沫在油藏孔隙尺度上的渗流特性和驱油过程。
观察分析了空气泡沫的生成、运移、破灭及再生过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驱替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泡沫综合了注气、活性水、泡沫三种驱替作用,具有堵塞大孔隙而不堵小空隙、封堵水而不堵油的特点。
泡沫可以较好地驱扫残余油,封堵高渗夹层,泡沫与空气交替有效防止气窜,达到调驱的目的。
泡沫驱油的微观机理主要体现在不仅扩大了微观波及体积而且提高了微观采油效率。
注空气驱油技术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注空气驱油气体来源广,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气源丰富,成本廉价,氧化反应产生的热效应也可增加采收率,但对我国大多非均质薄层、无倾角的水平地层来说,由于气窜和粘性指进,单纯注空气的驱油效率受到限制,并导致氧气窜到油井引起一些安全隐患。
利用泡沫能降低水和气的相对渗透率,增加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可大幅度提高油藏采收率,但是泡沫驱中泡沫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泡沫驱的发展,其影响范围为井筒周围不超过100米的范围,而且泡沫中表面活性剂易被大量吸附在岩石表面,增加了泡沫的作业成本。
因此,注空气泡沫能充分发挥泡沫和空气驱两种技术的优点,用泡沫作为调剖剂,空气作为驱油剂,既能大规模注入提高地层压力,又能有效避免水窜和气窜问题,从而提高单井产油量、驱油效率以及采收率,成本很低,安全可靠,具有较强实际应用价值,是非均质强、高含水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最具发展前景的三次采油方式之一。
1 空气泡沫驱技术的起源
泡沫流体应用于油田,在国内外已有40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泡沫驱为了防止因注气的气体粘度过低而导致发生过早气窜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加活性剂水溶液进行处理。
但在实践中由于常规泡沫稳定性较差,阻碍了它的推广应用。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是在常规泡沫驱和注空气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三次采油新技术,其主要原理是注空气时空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产生烟道气形成烟道气驱。
空气泡沫驱技术除具有常规泡沫的驱油机理外,还有空气驱时的低温氧化效果。
这项新技术集中了注空气驱和普通泡沫驱的双重优点,可在显著提高油层波及体积的同时,也提高已水洗层的驱油效率,从而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理论上有较高研究价值在实践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56年Fried首次对泡沫驱油进行了研究。
1958年,Bond等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泡沫驱油的专利。
在以后的40多年里,人们对泡沫在钻采上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自从美国联合石油公司于1965年开展了泡沫驱油的室内实验以来,泡沫驱油技术在国外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
美国于1976年在伊利诺伊州希金斯油田进行的泡沫驱油矿场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增油效果。
国外也有泡沫驱油微观机理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但系统研究注空气泡沫的驱油机理、渗流机理以及大孔道封堵机理未见文献报道。
国内的胜利油田、百色油田、延长油矿、中原油田等先后对空气泡沫驱进行了现场试验,效果良好。
胜利油田1977-1978年现场试验泡沫驱油时使用的是空气,2000年又与石油大学合作,在室内进行了相关研究和现场试验前期准备工作。
广西百色油田是国内较早运用空气泡沫驱技术,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典范,该油田运用空气泡沫驱技术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996年开始采用纯空气泡沫驱,利用空气加起泡剂经气液接触后产生空气泡沫,泡沫进入地层孔隙驱替出剩余油,提高采收率;2001年开展了空气-泡沫段塞驱油试验,采用空气泡沫-空气段塞交替注入方式驱替油藏剩余油,是在泡沫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泡沫驱和空气驱的优点,既提高了驱替效率,又降低了成本(相同体积的空气成本为泡沫成本的1/8);2004年开展泡沫辅助-空气驱技术,是在空气-泡沫段塞驱油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紧接着开展了泡沫辅助-气水交替注入现场试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7年9月延长油矿甘谷驿采油厂与广西百色科特石油服务公司联合进行了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在经过2年的试验后,发现该技术不仅可有效增产,还可明显降低油井含水率,具有很好调驱功能。
空气泡沫驱技术在中原油田也取得较好效果。
截至2009年3月底,中原油田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已在胡12块沙三中8的6-8层系进行了4个井组现场试验,安全注入空气370余万立方米,试验区可采储量增加了4.44万吨,井组累计增油2960吨,阶段采收率提高了3.97个百分点。
该技术研究为提高油田高温高盐、高含水、严重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作出了新探索,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泡沫体系指标、注空气安全控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3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空气泡沫调驱是间接地注烟道气驱加泡沫驱。
空气泡沫驱不但具有一般注气的作用,而且具有氧化产生的其他效果。
空气中的氧气和原油发生放热反映,在油层内生成的CO、CO2、N2和蒸发的轻烃组分等组成的烟道气;泡沫既可以堵水和封堵气窜,又可以提高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3.1空气泡沫宏观驱油机理
低温氧化的反应程度与原油特性、岩石和流体特征、温度和压力有关,从本质上讲,注空气泡沫驱是间接地注烟道气驱加泡沫驱,但又综合了多种驱油机理。
对于不同的油藏,各种驱替机理的作用不同。
注空气泡沫调驱采油的机理主要有:
1)泡沫首先进入渗透率高的大孔道,随着注入量的增加,逐步形成堵塞,阻止泡沫进一步流入大孔道,使其更多地进入低渗透小孔道,直到泡沫占据整个岩心孔隙,此后驱动流体较均匀地推进,将大、小孔道(即高、低渗透率岩心)内的原油全部驱替出来。
2)起泡剂本身是一种活性很强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较大幅度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使原来呈束缚状的油通过油水乳化、液膜置换等方式成为可流动的油。
3)泡沫具有“遇油消泡、遇水稳定”的性能,不消泡时其粘度不降,消泡后粘度降低,从而起到“堵水不堵油”作用,提高驱油效率。
4)泡沫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少,在高渗层中粘度大、在低渗层中粘度小,因而泡沫能起到“堵大不堵小”的作用。
5)空气与原油发生LTO(低温氧化)产生烟道气(85%N2、15%CO2),烟道气溶解于原油后,原油体积膨胀,使部分残余油从其滞留的空间“溢出”而形成可采出油,并通过驱替/萃取作用提高采收率。
3.2空气泡沫微观渗流机理
空气泡沫调驱微观驱油机理分为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形成、破灭、运移研究与亲水和亲油孔隙介质泡沫的驱油过程研究,泡沫的微观驱油作用主要包括泡沫的挤压占据作用,选择性封堵作用,封堵气窜作用,扩大微观波及系数和提高驱油效率,一致粘性指进等。
3.2.1空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生成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空气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形成机理和常规泡沫形成机理相似。
空气泡沫三个孔隙级产生机理是:
液膜滞后、缩颈分离和液膜分断。
(1)液膜滞后
液膜滞后是低流速下主要发生在模型入口端的泡沫生成方式。
当空气段塞续泡沫液段塞进入模型后,在驱替压力作用下大段塞的气相挤压孔隙介质中的液相,如图1中图A、B所示,由于此时流速不大且液相中有足够表面活性剂,在气相的前沿以及较窄喉道中气相和岩石壁之间会产生新的稳定液膜,当气相前沿进入两个或多个孔喉通道时,受毛管阻力的影响气相便在喉道处断开成为独立的泡沫,如图1中图C所示,即液膜滞后。
图1液膜滞后实验图
当模型中流速过大,气相在喉道处不会断开成为泡沫而是很快沿大孔道迅速发生气窜;当液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偏低时,生成的泡沫则非常不稳定且很快消失。
因此进行空气泡沫驱替时应选择合适的驱替压力控制好流速,进行空气段塞和泡沫液段塞交替注入可以有效避免泡沫液浓度过低的情况。
(2)缩颈分离
缩颈分离是泡沫在孔隙介质中重要的再生机理,当气泡从一个孔隙穿过狭窄的喉道进入另一个孔隙时,随着气泡的扩张,毛细管压力递减,液体产生的压力梯度是液体从周围进入到喉道中,当毛细管压力降到足够低时,液体便回流而充满喉道,气泡则被液体所断开,形成两个气泡,从而产生了泡沫的缩颈分离,详见图。
形成缩颈分离要具有两个条件:
一是气泡进入的孔隙和喉道半径相差要足够大,从而能够促使液体通过岩石颗粒与气泡之间的狭缝进入到细喉道中;二是两个气泡横跨两个孔隙的时间要足够长,能够使液体有足够的时间回流至岩石与气泡中间的狭缝而产生分离。
图2缩颈分离实验图
(3)液膜分断
当气体或液体进入到一个已被气泡所占据的孔隙空间时,孔隙空间内的的气泡受到挤压,气泡前缘分别进入到两个喉道,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气泡被挤压的越来越窄,最终气泡断开形成两个气泡。
如图3
图3液膜分断示意图
4.2.2空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破灭
根据对微观实验图像的观察,空气泡沫的破灭可按照有油和无油两种情况来进行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泡沫破灭的主导原因不同。
①有油情况下空气泡沫的破灭
在驱替前缘原油较多时,形成的液膜壁大部分都很薄,如图4中图A所示,非常不稳定,在渗流优势通道中很容易破裂,如图4中图B所示。
这主要是因为原油的存在使得大量表面活性剂油气水表面迁移到油水界面,从而使得原有泡沫(膜)失去活性剂的保护作用而破裂。
图4空气泡沫破灭图(含油饱和度高)
图5空气泡沫破灭图(含油饱和度低)
②无油情况下空气泡沫的破灭
在驱替中部或后部时,多孔介质中的油相变少,液相中的发泡剂浓度相对较高,使得泡沫的表面张力较小,泡沫较稳定。
如图5所示,此时泡沫破灭的主要方式是气体扩散,在驱替压力的作用下,不断生成的小泡沫破裂合并生成大泡沫。
3.2.3空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空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运移时气相和液相是分开运移的。
其中气相可分为被捕集部分和流动部分,捕集和流动都只是气相临时存在的状态;液相则分为液膜水和体积水,二者也是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换。
在运移过程中泡沫以不断地产生、变形、聚并的形式通过;而液相则主要在泡沫网膜中活动,且气相比液相的流速较快。
3.2.4水/空气驱空气泡沫段塞实验
空气驱空气泡沫段塞时泡沫产生的封堵作用明显大于水驱空气泡沫段塞时所产生的,说明空气泡沫驱后注空气段塞可以更加有效地形成封堵,从而提高了波及体积,因此现场应用时适当提高气液比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
建议现场实施时,空气泡沫驱后再进行空气驱,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
3.3空气泡沫微观驱油机理
3.3.1空气泡沫驱微观驱油特性
(1)空气泡沫流体剪切拖拽、挤压特性
空气泡沫驱时泡沫液流对剩余油具有剪切拖拽、挤压的作用。
驱替过程中可以经常地观察到由于局部压力的改变而引起快速的“回流”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泡沫液流具有剪切拖拽、挤压的特性,从而有效地驱替多孔介质中的角隅状、盲端类型的剩余油。
①空气泡沫液流剪切拖拽特性
在整个微观模型中,泡沫流体在其中总是顺着压力平衡的趋势而变化。
当气泡占据一个或者多个孔隙空间而产生气阻效应后,就会停止不动,流体的原有通道堵住,部分孔隙空间流体的流动就停止了。
泡沫液将被迫进入其他的孔隙空间,而迫使另一部分原来不动的流体移动。
在实验中可以经常观察到流体短时间的反
图6泡沫液流剪切拖拽图
图7泡沫液流挤压图
向流动及局部流体“回流”的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泡沫具有很大剪切挤压拖拽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泡沫的生成,而且对盲端状剩余油有拖拽的作用,尤其对渗流弱势通道和模型边角处的剩余油驱替效果明显。
从图6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泡沫液对残余油的拖拽作用,使得残余油块的边缘随液流变形并逐渐缩小。
②空气泡沫流体挤压特性
如图7所示,当驱替压力较大时形成窜流,泡沫液流在大孔道迅速流动,在渗流弱势通道或盲端状的孔道中由于渗流优势通道中泡沫液流的迅速移动泡沫液被挤压进来,且被剪切生成了丰富的小泡沫,接着又被新剪切生成的泡沫逐渐的顶替出来,并迅速被泡沫液流拖拽出孔隙介质。
(2)空气泡沫选择性堵塞特性
泡沫流体在多孔介质中具有选择性堵塞的特性,选择性堵气不堵油、堵大不堵小。
泡沫流体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驱替多孔介质中的柱状、连片状的剩余油。
①空气泡沫堵气不堵油
泡沫流体具有堵气不堵油的特性,在非均质模型实验中和重力影响实验时该特性尤为突出。
泡沫流体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空气的气窜而且可以很好的控制流速使得驱替时间延长很多;不仅可以在平面上抑制渗流优势通道中的窜流而且可以在纵向上抑制上部流体流速从而扩大下部的波及体积。
②空气泡沫堵大不堵小
图8泡沫液流优先封堵大孔道
泡沫具有堵大不堵小的特性,如图8所示,泡沫首先从渗流阻力较小的较大孔隙通过(图8中图A),随后泡沫封堵大孔隙转而从较小的孔隙通过(图8中图B)。
在非均质模型实验时该特性尤为显著,泡沫优先从渗透率大的大孔道通过,随后堵塞大孔道使得泡沫流体转向渗透率较低的区域,从而使得泡沫驱前沿在高渗驱和低渗区同时推进,有效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体积,提高了最终采收率。
空气泡沫具有选择性堵塞特性主要是因为孔隙介质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使得空气被捕集在孔隙吼道中,然后产生迭加的气阻作用——贾敏效应。
一方面,捕集的空气降低了空气的渗透率;另一方面,贾敏效应使得泡沫具有“微调”的作用。
3.3.2空气泡沫驱微观驱油机理
(1)扩大微观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
液体流动的阻力主要表现为层间内摩擦力,而体系的流动阻力除了这种内摩擦力之外,还有一个因气泡或液滴相互碰撞产生的附加阻力项。
因此,体力流动阻力远大于液体的流动阻力。
同时,由于气泡的变形,气泡通过孔隙喉道时还受到气阻效应的附加阻力。
因此泡沫进入到被水占据的大孔喉时,使其中的流动阻力大幅度增加,迫使体系进入水波及到的纯油区,将剩余油采出。
(2)抑制了粘性指进,使流体改向
泡沫在孔隙介质中具有较高的表观粘度,具有类似于聚合物驱的高流度控制能力,抑制了粘性指进,驱油效率好。
(3)气阻效应作用
水驱主要是驱替大孔道中的原油,而泡沫则能驱替小孔道中的原油,这是因为起泡流体首先进入流体阻力较小的高渗透大孔道,并形成泡沫,产生气阻效应。
大孔道中的流动阻力随泡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流体阻力增加到超过小孔道中的流动阻力后,泡沫便越来越多的流入中低渗透小孔道,改变了微观波及面积,具有一定的微观调剖作用。
在流动过程中,泡沫会相互聚并、分裂。
(4)剥离油膜作用
孔隙表面润湿性的非均质性和原油中的重组分作用,改造了部分油滴或油段残留在孔壁上。
经过泡沫的作用,大量的油滴和油段开始启动,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泡沫使油膜被剥离变薄,剥离下的油呈分散的细粉状或丝状,随水流动,被驱出孔隙。
4总结
(1)空气泡沫综合了注气、活性水、泡沫三种驱替作用,具有堵塞大孔隙而不堵小空隙、封堵水而不堵油的特点。
(2)泡沫可以较好地驱扫残余油,提高原油的驱替和波及效率。
(3)封堵高渗夹层,泡沫与空气交替有效防止气窜,达到调驱的目的,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4)泡沫能减低水和气的相对渗透率,增加裂缝油藏及含高渗夹层不均质油藏的水驱和气驱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参考文献
[1]吴信荣,林伟民等.空气泡沫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黄海.低渗透油藏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实验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2.
[4]张建丽.空气泡沫驱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2]翁高富.百色油田上法灰岩油藏空气泡沫驱油先导试验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02:
8-12+83.
[3]陈辉.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空气泡沫驱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01:
120-125.
[8]袁义东.甘谷驿空气泡沫综合调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D].西安石油大学,2012.
[5]高海涛,李雪峰,赵斌,张兵涛,邓德亭.中渗特高含水油藏空气泡沫调驱先导试验[J].油田化学,2010,04:
377-380.
[7]王杰祥,李娜,孙红国,高海涛,许万坤.非均质油层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8,02:
4-6.
[6]王庆.空气泡沫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10]冯松林,居迎军,杨红斌,李淼.空气泡沫驱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0:
169-171
[63]贾忠伟,杨清彦,兰玉波,等.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
(1):
46-50.
[64]何建华,张树林.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28(4):
340-344.
[65]朱华银,周娟,万玉金,等.多孔介质中气水渗流的微观机理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
571-573.
[66]郭尚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院士文集.北京: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7-103.
[67]武楗棠,张政威,姜淑霞,等.微观非均质性对微观规模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05,12(3):
10-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气 泡沫 提高 收率 技术研究 进展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