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自编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7581475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92.16KB
家风家训自编教材.docx
《家风家训自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风家训自编教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风家训自编教材
家
风
家
训
教
材
二0一五年九月
目录
1.丰子恺教儿讲礼仪……………………………………………………3
2.程母严格教子…………………………………………………………4
3.孟母教子………………………………………………………………5
4.吉鸿昌不忘父训………………………………………………………6
5.孔融让梨………………………………………………………………7
6.黄香温席………………………………………………………………8
7.华盛顿的故事…………………………………………………………10
8.曾子杀猪………………………………………………………………11
9.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12
10.司马光教子有方…………………………………………………………13
11.戒奢侈维家风………………………………………………………14
12.“受罚重于士,受奖后于士”……………………………………16
13.莫为做官而读书……………………………………………………18
14.读书为上……………………………………………………………19
15.“西平礼法”成表率………………………………………………20
16.柳氏家法……………………………………………………………21
17.曾国藩育子轶事……………………………………………………22
18.陈毅探母……………………………………………………………24
丰子恺教儿讲礼仪
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
丰子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给孩子们讲要对人有礼貌,还非常具体细致地说:
"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节和仪式。
丰子恺是名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
"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添饭,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
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送饭,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小孩子喝水、吃饭。
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他还说:
"要是客人送你们什么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
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这些教导,都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有一次,丰子恺在一家菜馆里宴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把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也带了去作陪。
孩子们吃饭时,还算有礼貌,守规矩。
当孩子们吃完饭后,他们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
丰子恺听到了,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
事后,丰子恺对孩子们说:
"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
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
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这很不好。
"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在丰子恺的正确教导下,他的孩子个个都成为了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有出息的人。
程母严格教子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
“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
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
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抱,侯氏劝阻说:
“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然后,又对孩子说:
“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
”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
“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
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
”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孟母教子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剪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
"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
"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
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
“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
孔融回答说:
“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
爸爸接着问道:
“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
孔融说:
“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
“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
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家里没有任何取暖的设施,很难入睡。
一天晚上,黄香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华盛顿的故事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他还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
”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
“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
华盛顿14岁时在自家的后院里栽了一棵苹果树。
他父亲见到后对他说:
“你若想吃到苹果,就应该把它种在有阳光的地方,并且不断给它浇水施肥。
”在转身离去的时候,父亲又加了一句:
“如果你帮助别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
”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追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
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
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
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
“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
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
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
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
“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
”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
“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
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司马光教子有方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他平时的生活十分俭朴,作风稳重踏实,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
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他教诫儿子说:
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他还不断告诫孩子说:
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
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戒奢侈维家风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
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有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举行结婚大礼。
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
纯仁暗暗考虑:
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总得购置些衣服、家什。
只买些简单的用品,自然会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边却不好交待;买些稍好点的,妻子、岳父那里自然高兴,但父亲的家规却不好通过。
……想来想去,范纯仁最后决定:
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
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
“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
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
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
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
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
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
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
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
“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
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
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
情面事小,家风事大。
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结婚大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他的同事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受罚重于士,受奖后于士”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岳飞自己一共有五个儿子。
他对他们的教育非常严格。
作为一个统率百万大军的主帅,他在当时的薪俸是不少的,可以让子女们生活过得富裕一些。
但是,他始终保持着比较简朴的生活,而把多余下来的钱充作军费,赏给军士。
岳飞在家中日常只穿麻布,不穿丝绸。
家中平时的饭菜是麦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规定几个儿子不得饮酒。
岳飞还经常要儿子们读书之余到农田去从事各种劳动。
他说,对于子女,“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的长子岳云,12岁入伍成为一名小军士。
岳飞对岳云的武艺操练要求十分严格。
有一次,岳云身披重铠,操练骑马冲下陡坡,一时兴起,忘记注意地形,从山上狂奔而下,结果连人带马栽进了壕沟里,衣服跌破了,脸上也挂了彩,流出了血。
岳飞看见了,大怒,命令军士打他100军棍。
众将士求情,他仍然不依。
他说:
“前驱大敌,亦如此耶!
”岳飞认为,平时演习就应该当作战时看。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两军战斗时,自己不但会丢掉生命,而且还会造成战斗失利。
所以,现在不按军法办事,严加教育,表面上是爱儿子,实际上是害儿子呀!
由于岳飞的严格教育,岳云很快成长为一员所向无敌的勇将。
岳云在和金兵作战中,“勇冠三军”,屡建战功,将士们称他为“赢官人”。
岳飞却多次对他的功劳隐而不报,等到别的将领多次催促,朝廷又亲自调查,才予以追认。
当时,宋高宗下旨给岳云连晋三级,岳飞却上表谢绝。
他在表中诚恳地说:
“许多兵士出生人死,顶多才升一级,我儿虽然立了一点功,怎么能够连升三级呢?
”所以,一些将士说岳飞对待儿子是“受罚重于士,受奖后于士”。
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弟弟郑墨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
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
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
他说:
“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
他对弟弟说:
“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
他说: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
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
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
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读书为上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
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
面对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鲁问道:
“现在我们既没有朝廷的俸禄,也没有积蓄的财产,我们就应当尽全力劳作,来养家糊口,但您却经常督促我们学习,让我们勤习经史,可是您知道吗,我们做儿子的,不能供养双亲,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啊。
”颜之推听罢,语重心长地说道:
“做儿子的把供养双亲的责任放在心上是对的,但做父亲的更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子女。
如果我的丰衣足食是用你们放弃学业换来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觉暖。
只要你们能够努力读书,继承祖上的基业,即使是粗茶淡饭、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
“西平礼法”成表率
李晟是唐德宗时期著名的大将,他虽然是一个武将,却从未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李晟的女儿许配给吏部尚书崔枢为妻。
一次李晟做寿,其女也从婆家赶来为父亲庆贺。
酒宴中,一个侍女来到女儿身旁耳语了几句,女儿听后似乎极不耐烦,但依旧与客人们推杯换盏,谈笑自若。
后来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儿才被迫退席。
可是很快,女儿就又回到了宴席上。
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觉得其中必有缘故,便招来女儿问个明白。
女儿答道:
“刚才侍女来报,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场小病,我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
”李晟听罢大怒,对女儿说道:
“你真是个没有教养、不懂礼仪的女儿啊!
你的婆婆病了,你作为媳妇,就应该在婆家侍奉左右,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这才是我李家知书达理的女儿啊。
”于是,女儿听从了父亲的训教,急忙赶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
而李晟也在宴会结束后,亲自来到崔家看望亲家,同时对自己疏于对女儿的管教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李晟教女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由于李晟曾被封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时人称为“西平礼法”,成为一时的表率。
柳氏家法
唐代柳公绰一门显贵,柳公绰与其弟柳公权、其子柳仲郢、其孙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
柳家也以治家严谨闻名于世,柳氏家法成为时人教育子孙的榜样。
柳公绰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格,一到灾荒的年月,家中虽然储备甚足,但摆在子侄们面前的却始终是一碟菜。
他还经常让他们吃野菜,对他们说:
“你们爷爷在世的时候,曾经因为我们兄弟学习不好,就不给我们肉吃,我们终身没有忘记他老人家的教诲啊!
”柳家子侄们听后很受教育。
柳公绰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子孙一方面要勤俭持家,同时还要勤学苦读。
柳公绰十分重视长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时,一次其子柳仲郢前来看望。
柳公绰要求他在距离衙门很远的地方就要下马,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同时还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种职员,不要因为职位低而轻视他们,也要对他们行晚辈之礼。
在严谨家法的影响下,柳玭写下了《诫子弟书》和《柳氏序训》,从做人到治家,集中体现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曾国藩育子轶事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在他的教育下,大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虽然不幸早死,但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孙子曾广均是著名诗人。
曾孙曾宝荪、曾约农是有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曾氏家族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因此无法经常亲自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儿子曾纪鸿写信说: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曾纪鸿正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
“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曾经写信致女儿:
“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
“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
他还要求: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陈毅探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
“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
“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
“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看着陈毅,母亲欣慰地笑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风 家训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