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散文.docx
- 文档编号:27579116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3.02KB
高三二模散文.docx
《高三二模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模散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二模散文
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秋的旋律
韩秀
①入秋了,2008年的华府,空气有点冷,带着硬度。
②10月初,里诺从事玻璃艺术六十年的回顾展,在白宫对面的美国艺术艺廊RenwickGallery盛大登场。
里诺如同一阵暖风,从玻璃之都威尼斯的莫拉诺飘然抵达华府。
10月3日,展览开幕,里诺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轻松自在地和华府人见了面,签书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展品前人头攒动,一时间,白宫周遭的温度迅速上升,华府人的脸色好看了许多。
③美国是莫拉诺艺术玻璃的巨大市场,而里诺却是整整一代美国玻璃艺术家的良师益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从来没有念过英文、从来没有搭乘过飞机的里诺来到了西雅图北部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
这位“驻校艺术家”讲的英文没人懂,手里握着奇奇怪怪的工具,吹着口哨,哼着意大利舞曲,玻璃就在他的手里舞动起来并成为他要的优美形状。
里诺笑说,“玻璃就是语言”,玻璃帮助他和美国年轻的艺术家们打成一片。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今天已经赫赫有名,但是他们回忆起里诺,还是一往情深。
“没有秘密,”里诺说,“我放手大干,一览无余。
”
④美国艺术家们对里诺工作的热情和体力印象深刻:
“早上七点钟,里诺就要大展身手,我们只好六点半准备好一切。
里诺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根本不停!
我们的年龄是他的一半,都需要轮流躲在一边喘息一下!
”
⑤1934年里诺出生在莫拉诺,体力并非天生,他从十岁就开始吹玻璃了,十一岁的时候拿到第一份薪水。
那时候,里诺的工作时间就是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有时候加班到晚上十一点,第二天清早照样出现在滚热的炉前。
里诺二十岁的时候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Maestro(意思是“大师”)。
如同大指挥家一样,带领着四人团队在玻璃艺术的世界里扬名立万。
与里诺合作过的美国艺术家屈胡利一再告诉世人,在玻璃世界,没有人比意大利人更
能发挥团队的威力。
里诺笑说:
“玻璃知道今天是谁在指挥!
”真是豪气十足。
⑥果真,里诺的玻璃世界不同凡响,每件作品融会了千年以上的威尼斯风格,然而它们又是如此新颖、朝气蓬勃,难怪从来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里诺称呼自己的作品是新文艺复兴的代表。
⑦到处都是风留下的痕迹。
微风吹皱河面,水下的石头神采奕奕。
晚风将夕阳的余晖均匀涂抹到曼哈顿的大厦群上。
不是希腊神话的美杜莎,不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杜莎,而是水母在水中漂浮,风从水母身旁掠过。
恐龙迎风而立。
飓风在海底卷起巨大的旋涡。
春风拂面,天使喜极垂泪,泪如彩虹。
如蕾丝般细致的织品在风中飘拂,闻得到阳光晒暖的青草香。
鸟羽颤动,看得到风的足印。
蝙蝠侠穿云裂石、风驰电掣,则是另外一重风景。
土星美丽端庄运行太空,风儿静止,遥遥观望。
⑧在两个用玻璃隔开的展厅中央,是满载威尼斯风情的船只,色彩斑斓,让人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上贡多拉摇船带来的旖旎风光。
“我一直想做船。
”里诺如是说,“船本身很长,船尾船头也很长,这个让玻璃延伸的过程别有趣味。
”
⑨人世间有趣的事物何其多!
里诺的父亲曾经捕鱼为生,大海、船只都是风景。
里诺的母亲是巧手的蕾丝艺术家,大约在孩提时代里诺已经感受到蕾丝的美妙了。
里诺的妻子莉娜来自一个有着五百年玻璃制作历史的家族,在这个美满的婚姻里,玻璃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⑩风势更加强劲了,不但拂去了笼罩华府的阴霾,而且,更重要的是里诺的到来将掀起新一波的文化对谈。
古老的意大利文化与年轻的美国文化将有一个和乐融融的对话,受益的将不只是华府人。
听!
里诺已经在热情地邀请我们了:
“你一定要和我一起跳舞,你一定要和我在一起!
”与里诺在一起旋舞的不只是玻璃,还有我们。
8.文章以华府的气候开头,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分)
9.阅读③④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里诺这位玻璃艺术家形象的。
(4分)
10.第⑦段画线句描写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4分)
11.评析里诺借玻璃艺术展进行文化对话的意义。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6分)
白鹭于飞
汤世杰
①白鹭终于飞了起来——身影如燕山之雪,飘飞,俯仰,迂回,穿行在碧蓝如水的天空,在湿地那幅翠绿与苍黄间杂、色彩浓郁的油画里。
②“草长平湖白鹭飞。
”我已在那里恭候多时。
每次开头都要等,都要凝望。
那时你根本不知它藏在哪里。
待你稍一走神,突然,一只或几只白鹭便刷地飞了起来——太远,我听不到声音,“刷地”只是我的感觉。
这里不是燕山,而是边城普洱——我的目光任那些雪花牵引着,顿时超越了俗世,去到了某个纯净自在的世界。
我注重自在。
万物既有它自在的缘由,也有它自在的时刻。
飞行时的白鹭是自在的。
自在,是生命最为生动的姿态。
其时,想起《诗经》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③最早见湿地里有白鹭飞过,还是刚来边城不久。
开头我以为那是哈尼族长诗里常常出现的白鹇鸟,友人说不是,是白鹭。
那会儿的白鹭好像也就一两只。
有时路过那片水域,我会静静地注视它们一会儿。
那时它们还小,加之边城的秋天来得既晚亦短,周遭水草丰盛花木繁茂,本就不大的水域让苇丛隔成了几片,小白鹭刚一起飞,就像支持不住,立马藏进了另一处苇丛。
几次想用手机拍下它们,都没成功,然而在远处看它们的起飞与栖止,也成了一件乐事。
渐渐地,它们飞得高了些远了些,但是它们的起飞与回旋似都无定规,想要拍下其翩翩姿影谈何容易。
只要看到边城深秋、初冬时分翠绿与苍黄夹杂的背景上,那飞动回旋着的白色精灵,心就有了一种无名的安顿与愉悦。
从它们面前,当然也是从我面前掠过的,既是深紫秋红也是碧绿幽蓝,小小湖面波光粼粼,星辉成串,着白色舞裙的白鹭雀跃着,无论低空飞翔,还是脚尖触水的刹那,都会让人的心湖随之荡漾。
④很难想象,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普洱,与我们的台湾和遥远的古巴,竟在同一纬度线上。
往西南方向百多公里,就是西双版纳,边城冬天比昆明暖,夏天比景洪凉。
这是座温暖亦温和的城,不惟天气,还有人心、人情。
温和是一种品行一种气质。
白鹭喜欢这里,缘由就不言自明了。
⑤大多时候,白鹭是歇着的,那是另一种自在。
飞行不是目的。
再华丽的飞行,最终都会归于一次寻常的歇落,择良枝而栖方是终生的日常。
那时,它们一溜地临水而立,像是约好了一起晒太阳。
太阳真好。
阳光下的白鹭,像都披上了金色大氅。
四野悄寂,似能听见它们说,别以为我们已收敛了翅膀,我们从不属于尘埃,即便哪天再也回不到空中,也会悄悄练习飞翔。
偶尔,能看到它们在苇丛间游动,其姿娴雅从容。
⑥有一次,几只白鹭正相跟着游向一团艳红的花丛,我以为那只是花的倒影——水域四周,冬樱花正开得灿如云霞。
我盯着那丛花、那些白羽,一时,仿佛晴空中起了海风海浪,许久才回过神来。
白鹭乃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诗经·振鹭》以白鹭起兴,鼓吹吟诵以迎嘉宾,还有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一直飞翔在诗词的格律与音韵之中。
这个小小的名词唤起的,从来都是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⑦如此说来,我是有多幸运呢?
始于19世纪初,中外曾有无数人出没于这座边城,几人有过这样的幸运?
为弄清能否打通一条从云南到湄公河入海口的蒸汽船贸易航路,1867年10月,随着著名的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过《加内报告》的加内先生,在进入当年的思茅、如今的普洱时曾说: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有一点晒得干枯的植被。
红墙或白墙旁会有几棵树,很吸引人的目光。
我们恍惚到了普罗旺斯。
”然而他肯定没有看到过这里的白鹭。
那之后,1895年随另一支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从东京湾到印度》一书的亨利·奥尔良,尽管“围绕着澜沧江这片叶子的主干,行走在那些更加细小的叶脉里”,大约也没看到过这种景象。
他们都心不在焉,觊觎的只是这片大地及其物产。
而上世纪40年代到过边城,著有《滇南散记》一书的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料想都无暇顾及几只白鹭,去深味生命的自在。
⑧自在,是生命万物毕生的追求。
白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没人去打搅它们。
它们的儿女都长大了吧?
过年了,它们要回家吗?
等春天到了,它们还会在这里飞翔或栖息吗?
⑨离开那片湿地时回头一望,随着一阵花枝颤动,碧蓝如水的天上,白鹭又飞了起来……
(文章有删改)
8.有人认为,若删去第④段,行文更加紧凑,你认同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⑥段中加点的“飞翔”一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全文,从素材选用的角度评析第⑦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回不去的渡口
傅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
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
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
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
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
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
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
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
河是饶北河。
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
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
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
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
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
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
两个村子隔一条河。
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
这是我们村没有的。
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
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
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
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
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
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
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
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
——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
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
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
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
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
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
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
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
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
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
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
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
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
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
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
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
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
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
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
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
死是对生的救赎。
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
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
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
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
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
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
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
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
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
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
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
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
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
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
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
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
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
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
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
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
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
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
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8.文中多次提到“老洋槐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
9.以第④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4分)
10.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1.《对批评的批评:
创造“复调”话语》一文中,作者认为“批评家不应把批评对象放在自己搭建的概念框架中,进行‘强制阐释’”,请结合这一观点对下面这段批评文字加以评析。
(4分)
评《回不去的渡口》:
乡土散文创作“三画”理论认为,乡土散文要表现乡土的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三者不可或缺,它们构成乡土散文的根本。
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可谓是符合“三画”理论的力作。
四、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7分)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色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
菜地太大了,要把它围起来,费人工,费材料,只能让它敞开在天空下,头顶一天的云,几千朵云,几万朵云。
河岸是它的一扇篱笆,山是它的另一扇篱笆。
依山傍水,云影山光水色一样不少,都凑齐了,这是菜地的福气,菜的福气。
②早晚站在窗前,看种菜人在地里忙碌,翻地,播种,搭架,除草,施肥。
我隔着长街,隔着一条河,隔着风和雨,和种菜人一起,经历一些温温火火的日子,参与另一种生活。
河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河这边一种,河那边一种。
我的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种菜人寻常的朝朝暮暮,喜怒哀乐。
③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不喊别人,喊过几回,理由经过一根电话线之后,变得无可挑剔,后来才知道,理由都是假的,不喜欢菜地才是真的,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有几个会像我一样惦记一片菜地呢?
我算是又觉悟了一回,生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理由,随便拿一个,就把我打发了。
从那以后,我就一个人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走,边走边看,从这一畦到那一畦,黄瓜开花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
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
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
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
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
我一路走过去,邂逅不同的节令,惊蛰、小满、立秋、寒露,我不必一一去数,一一去记,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④有时候能碰到种菜人在地里忙碌,我停下脚步,递一根烟过去,问问收成怎么样。
对方接过烟点燃,连吸几口,直到烟雾在黧黑的脸上盘盘绕绕才回答我的问话,还过得去,就是很累人。
⑤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
我像是被对方窥探到了心事,不好意思地跟着呵呵一笑,不容易,确实很累。
然后赶紧把话题岔开,扯些不咸不淡的事情。
攀谈过后,碰上运气好,还能从他们手中买一些即将上市的菜带回去,新鲜,水淋淋的,家里不时能吃到菜市场上买不到的蔬菜。
⑥这片菜地,仿佛成了我家的菜园。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我家的,而是整座小城的菜园。
菜熟的时候,种菜人把菜摘了,就地装进篮子,撮箕,蛇皮袋,搭船过河,这些菜就随着主妇们的双手,进入家家户户的锅碗瓢盆,养活了一座城市的胃。
⑦有一次例外,是和母亲一起去菜地的。
母亲很少来城里住,有什么事情都是匆匆打个来回。
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
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
我能理解母亲,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往东一望是王家,往西一望是巫家,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
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
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
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还不搞就迟了。
你看这人不能懒,人一懒,地也懒了。
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随着菜秧子的长势时起时伏,阴晴不定。
母亲种了一辈子的菜,她不需要凭着刚出土的菜苗去虚构一根爬在藤上的黄瓜,或者一把长在苗上的四季豆,这些东西都定格在她的经验里。
⑧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
我提醒母亲,妈,这菜不是我家的,是人家的呢。
母亲呵呵一笑,谁家的都一样。
我听了哑然一笑,母亲的话没错,这菜地,不管是李家的还是赵家的,还真是一个样,气息都是一样的。
泥土酥松,仿佛有了弹性,踩上去软绵绵的,一种温润在脚板底下流动,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质地的清香。
蚂蚁和蚯蚓在地里爬,虫子时不时地叫几声。
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⑨这个傍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
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
只是我没想到母亲会牵挂着这片菜地。
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的时候便会问我一声,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老样子。
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好着哩。
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⑩事实上,这时候那块菜地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生活不再分河而治,统一了版图,河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
那些菜如今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人民日报》2017.5.24)
8.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部分。
(4分)
10.文章构思精巧,请联系标题,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毀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一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
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
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
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
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
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
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样归于沉寂。
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8.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
9.赏析第⑨段加点词“踏踏实实”的表达效果。
(3分)
10.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7分)
吃茶
凌叔华
①当太阳拥着早霞出来后,小鸟吱喳的闹了两个钟头,花影渐渐的被描在一间闺房的窗上。
那鸟雀的啼歌跟着不相识的春风,直冲进芳影小姐闺帷,把她吵醒了。
②“几点钟了?
”芳影搓搓眼睛低声的问。
③“很早呢,才打九点。
小姐还歇会儿罢。
“一个女仆陪笑回答,提着水壶走了出去。
④芳影仍旧闭目养神,但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二模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