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578842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5.41KB
高二语文试题.docx
《高二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试题
文林实验学校高二语文期末卷模拟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揭示它的社会作用。
今天研究民俗学作用何在?
民俗学能满足人们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伟大文化创造的需要。
民间各种风俗是历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之一,与其他重要的社会事象密切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民俗是每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不能缺少的篇章,越往上推,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
其次,经过科学整理和探究的民俗学知识,能正确地显示出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
再次,民俗学知识又能推动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许多无名氏在历史的长流中,凭智慧和毅力在生活上、生产上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无数业绩,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和继承下来的。
其中不少部分还生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且起着资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创造的作用。
民俗学知识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理性辨析民俗中哪些应该消亡,哪些应该批判、改造,哪些应该扶植,这正是今天迫切需要的。
作为科学的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五四”前后传入中国,是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一些国立大学里得到培植,短短几年间出版《民俗》周刊一百多期和民俗丛书近四十种。
30年代以后,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连结起来,道路更加宽阔。
40年代的解放区,出于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新文艺需要,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使民俗学的观点和搜集、整理工作有了新的方向。
建国后,由于某些原因,除了民间艺术和文学有较大发展外,民俗学受到冷遇。
70年代,社会科学院将民俗学跟民族学、社会学一同列入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的计划,相继成立了省市级的民俗学会,专门的民俗期刊诞生了,记载民俗的专著也出现了。
民俗学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它,不仅具有科学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创造时代新文化。
(摘编自钟静文《民俗学及其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B.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民俗学,一旦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连结起来,范围就宽广了。
C.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形态的反映,属重要的文化财富;越是古老的民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
D.民俗学传入我国后一直很受重视,发展蓬勃;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期刊和专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探讨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出了民俗学的任务和作用,阐述了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B.文章第二段论述今天研究民俗学的作用时分层议论,逐层深入,论证清晰而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对于民俗学,文章首先阐述相关知识,然后以我国民俗学的研究为例,揭示出民俗学的研究意义。
D.文章在论证中以相当篇幅阐述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表达期待民俗学在新时期发挥作用的意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等,包含和传递了文化信息,是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
B.掌握一定的民俗学知识,既能分析文化现象,也能对不同的民俗进行辨析,认识到它们的发展趋势。
C.可以说,民俗学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很大关联,研究民俗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
D.如果能科学整理和认真探究民俗学知识,就能发现历史规律,创造时代新文化的能力就有了保证。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
“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
为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
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
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
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
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
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
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
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不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
狄德罗曾说:
“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
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
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
但是公德
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
“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
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
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
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
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
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
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
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
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
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
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
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
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
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
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
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
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
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
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
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
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
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
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
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
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
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
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
《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
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1.D (表述有误。
应为“私人关系不能涵摄公共关系时,公共关系被放在其次的地位”。
答题区间在原文第4段末句。
)
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
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
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2.D (表述有误。
应是“对人不对事”。
见第4段。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
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
3.B (上述行为品质也属于公德的范畴。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天才与灵感
朱光潜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
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
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
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
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溜冰本来是在前一个冬天练习的,今年夏天你虽然是在做旁的事,没有想到溜冰,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在这个不溜冰的时节暗里培养成功。
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
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
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
在罗马落水的如果不是素习音乐的柏辽兹,跳出水时也决不会随口唱出一曲乐调。
他的乐调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的。
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得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吴道子生平得意的作品为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他在下笔之前,先请斐曼舞剑一回给他看,在剑法中得着笔意。
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
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
“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
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
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
从这些实例看,我们可知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
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或鹅掌的拨动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
推广一点说,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在作品的外表上我们虽不必看出这些意象的痕迹,但是一笔一划之中都潜寓它们的神韵和气魄。
这样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
(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于“灵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完全不靠人力,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B.灵感来临时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作者毫无准备,坐享其成。
C.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D.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这种收获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出现。
1.C (依据第1段“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可知A、B两项说法错误,属于断章取义。
D.逻辑混乱。
根据第3段“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可知“灵感”并非“常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交替来去而出现”。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识之外有潜意识,潜意识是指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
B.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一旦他忽然醒过来后,对于病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C.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完全分裂开来。
D.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所以我们在练字中出现瓶颈时就要学会放弃。
2.D (曲解原意。
选项中“放弃”有误,原文第3段是“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功夫没有错用的,你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于无形中收到效果。
B.虽然很多发明大半是在无意中得来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向来不用功,就能轻而易举地等来灵感,从而获得成功。
C.吴道子赏剑法、王羲之观鹅掌拨水、罗丹看树看云等例子说明,艺术家在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最后往往能在他的本行艺术中表现出来。
D.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因为它们的神韵和气魄是相通的,艺术家就应该尽可能精通各门艺术从而获得灵感。
3.D (曲解原意。
选项中“尽可能精通各门艺术从而获得灵感”有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
“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
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
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
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
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
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
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
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
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
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
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
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
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
他那年22岁。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
那六旬老人说:
“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
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
”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
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
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
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
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
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
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
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
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
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
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
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
“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
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
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