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进手枪队.docx
- 文档编号:27577707
- 上传时间:2023-07-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07KB
第五章进手枪队.docx
《第五章进手枪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进手枪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进手枪队
第五章进手枪队
第五章
进手枪队
追剿白狼结束以后,部队在西安附近驻防。
第7师师长陆建章因为剿白狼有功,被任命为陕西都督,袁世凯的北洋势力终于扩张到了陕西。
第7师随即取消,冯玉祥任旅长的警卫军第一旅(即14旅)也被取消编号,更名为陆军第16混成旅,直属陆军部管辖。
从此陆军十六混成旅自成作战系统,除了有步兵团两团以外,还有炮兵连、机关枪连、骑兵连,形成了能独立作战的五六千人的军事集团。
在西安驻防期间,冯玉祥旅长从长远出发精心训练这只队伍。
特别注重军事技术和体能的训练,天天训练射击和单兵搏击。
汲取陆承武的第二团在子午关截击白狼浪费大量子弹的教训,冯旅长特别注重射击训练。
训练射击是要求士兵打枪要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他要求士兵端“枪架子”,练臂力。
一端上枪就是站姿、蹲姿、卧姿练一上午,胳膊练的都肿起来。
渐渐的士兵都能做到举枪身稳、手稳、心稳。
练瞄准,在操场上设置圆心靶,天天练习。
营房里处处设有人头靶,士兵可以随时练习。
冯玉祥旅长亲自编写了《战斗射击歌》:
“射击瞄准最为先,第一须知省子弹,一颗千金买不来,生死安危在一弹。
瞄得不准万不发,发时必中一当千。
枪不虚发好男子,千万千万莫等闲。
战时全凭子弹胜,虽有子弹输送难,多少能战之军队,皆因乱放大败还。
一弹须当性命看,保身保国保安全,枪不虚发好名誉,千万千万莫等闲。
”这首射击歌要求人人会背诵,人人要做到。
十六混成旅在以后作战中,几乎人人都是神枪手,团队以神枪队著称,皆是因刻苦训练而得。
搏击和体能训练有武术,劈刀,单双杠动作等。
武术是以北方的洪拳为主,作为军团操,全体官兵都要练。
劈刀是以大刀做为武器进行单兵搏击。
单双杠项目较多,有轮转,倒劈等动作。
还规定凡是单双杠不过关的士兵不得提拔班排长。
此时的训练大大体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这些训练当中,父亲体力好,能吃苦,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十六混成旅的扩大,缺少大量的优秀的中下级官佐。
冯旅长开始在部队进行干部培训。
1914年冬季,十六混成旅成立了模范连。
派一团的副官李鸣钟任连长,过之纲任排长,石友三、葛金章为班长。
选拔士兵的条件一是要军事技术和体能训练优秀,二是要有文化。
和父亲一起投军的田金凯、吉鸿昌等不少兄弟都进入了模范连。
父亲因为没有文化,落选了。
模范连基本上奠定了以后西北军中上级军官的班底。
说起吉鸿昌进模范连,还有一段故事。
当时在陕西驻军时,冯玉祥旅长已经开始信奉基督教,经常在部队里面找洋人讲经。
部队每天都要有朝会,冯玉祥旅长专门制定了“朝会问答十条”。
十条中有一条是长官问:
“兄弟,我们是谁的军队?
”士兵要回答:
“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
”有一天朝会时冯旅长刚问:
“我们是谁的军队?
”突然有一个细眼鹰鼻的大个子士兵站起来大声喊道:
“我们是洋人的军队!
”其声如洪钟,让全场震惊。
冯玉祥立即下令把喊的人抓起来押到台上。
父亲一看,喊口号的是自己的河南老乡吉鸿昌。
冯旅长问吉鸿昌:
“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你为什么说我们是洋人的军队?
”吉鸿昌回答说:
“听洋人的话,信洋人的教,替洋人打仗,受洋人的气,你说是谁的军队?
”冯玉祥旅长虽然极不满意吉鸿昌直言挑破了自己的心病,但是很欣赏他率直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胆量以及机敏的智慧,暗喜自己手下有这样一个人才。
问话以后,冯旅长立即释放了吉鸿昌。
模范连成立的时候,冯旅长点名要吉鸿昌加入,做为自己的亲信随从着意培养。
从此吉鸿昌也多了个绰号“吉大胆”。
冯旅长确实没有看错人,吉大胆身高1米8多,大头小眼鹰鼻子,胸前长一堆黄毛,打起仗来喜欢赤膊上阵,作战极其勇猛,是一员虎将。
但是就是说话太直了,容易得罪人,以后和他共事的上级军官可没有冯旅长的雅量了,吉鸿昌多次因和上司发生冲突而吃不少苦头,可以说吉鸿昌是成也大胆,最后败也大胆。
落选模范连,父亲第一次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开始认真识字读书。
父亲把队伍里面发的《六百字书》、《八百字书》、《士兵精神书》,不断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和不认识的字就找刘汝明连长请教。
《六百字书》和《八百字书》是十六混成旅给不识字的士兵编写的初级识字教材,一天要求会写会读三至五个字,一般士兵经过一年学习,做到了粗通文字。
《士兵精神书》是要规范全军的道德精神,包括个人修养、为国奉献成仁取义、遵章守纪等三个方面。
一年多时间,父亲几乎把三本书看烂了,文化水平大有提高,已经能书能写,粗通文字了。
这一年底,陕西督军陆建章开始往陕南扩展北洋军的势力。
命令十六混成旅经汉中到四川剿灭匪患。
部队由西安出发,途经武功、凤翔、宝鸡、凤县到达褒城。
一路行军全是崎岖不平的山路,队伍因为没有得到具体匪情,行军不紧不慢,不是十分辛苦。
这一路古代的遗迹特别多,特别是关于三国故事中的古迹。
沿路上冯旅长不断拜谒这些古迹,还在这些古迹旁边做楹联题字留念。
刘汝明连长熟读过三国,记忆力又好,路上遇到三国古迹就给士兵讲古论今。
刘汝明比父亲要小四岁,不到20岁就当了连长,现在又表现得有大学问,父亲打心眼里佩服。
部队到达汉中以后驻守褒城。
四川的匪患不剿自灭,军队就在汉中的褒城驻扎下来。
汉中原来也有驻军,是陕南镇守使张钫的陕军第二师。
张钫是河南人,他和河南的地方会党组织、南方的革命党关系密切。
此时袁世凯已经有称帝的想法,对张钫不信任,十六混成旅来到汉中不久,袁世凯就把张钫第二师师长职务撤掉,让陈树藩担任。
调任张钫到京任虚职。
张钫对此明面上无什么反应,但是心里面对冯玉祥的十六混成旅还是有怨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十五年以后的1930年,中原大战蒋冯双方正面打成僵持状态,西北军的大刀队和骑兵师给蒋军以很大威胁。
面对枪炮打不过的西北军,蒋介石采用银弹、肉弹齐上的方针。
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刚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总司令知晓。
冯总司令发电要孙把张钫就地枪决,蒋得知给孙电报,要10万大洋赎回张钫。
冯总司令再电孙殿英,给20万速速枪决张钫。
两边抬价,张钫的脑袋迅速涨到60万,终究蒋介石钱多,保住了张钫。
张钫凭借河南帮会龙头老大的身份,在众多河南老乡的西北军中呼风唤雨,大展手段,拉拢了吉鸿昌、万选才、刘镇华各路十万人马投蒋,结果导致冯总司令一败涂地。
张钫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在褒城驻扎期间,部队训练仍然十分紧张和幸苦。
冯玉祥旅长为了让大家训练有趣味一些,还在褒城开了部队的运动会。
一些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军官参照在国外运动会的项目和平时练兵时一些项目,因陋就简设定了不少运动会比赛项目。
有跳高、撑杆跳高、跳远、长短跑、障碍跑等。
这是十六混成旅的第一次运动会,也是父亲第一次参加的运动会,父亲在障碍跑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运动会中最危险的是撑杆跳高,当时没有标准的撑杆,都是用竹竿来代替,有一位河南的老乡,在撑杆跳中因竹竿断裂坠地而亡,从此撑杆跳高项目从军中运动会取消。
1915年春节过后,袁世凯在北京称帝的步伐加快了。
一方面袁世凯利用美国人古德诺的政治学文章《共和与君主论》的政治观点为复辟制造舆论。
在这篇文章中古德诺从政治意义上阐述共和制不适合中国。
筹安会的七君子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鼎力宣传,闹得人心混乱。
另一方面袁世凯在军事上也做积极的部署。
当时,袁世凯最为忧虑北洋势力薄弱的西南,特别是四川。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重要。
出于多种考虑,袁世凯决定让他的心腹陈宦为四川督军,震住四川,稳定西南。
陈宦赴四川不能空手而行,必须要有军队支撑。
当时陈宦就点名要军纪良好,训练精良,战斗力强大的十六混成旅跟他一起驻守四川,袁世凯立即答应。
冯玉祥旅长接到命令以后,很不满意,不想去趟四川的政治浑水,但是军令如山,只好开拔。
这次出发说的是一个混成旅,实际只有第一团开拔。
第二团以没有训练好为由留守汉中。
出发前,冯玉祥旅长集合全团官兵训话,严格军纪,要求做到“冻死不进民房,饿死不抢民粮”。
队伍从沔县出发,一路经由宁羌、广元、剑阁、到达绵阳。
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一路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由于没有紧急军情,走得比较平安。
5月份,部队到达绵阳。
古语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关”。
“少不入川”是说四川物产富饶,生活安逸,少年经不住奢侈安逸生活的诱惑,会丧失奋斗的精神。
“老不出关”是说西部生活贫困艰难,没有亲戚朋友的照顾难以生存。
父亲在绵阳驻军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了四川的富裕。
父亲老家鹿邑县城除了逢年过节有卖肉的,平时根本找不到肉店,穷困的农民成年吃不上一顿肉。
绵阳的大街肉铺林立,鲜肉、风干熏肉腊肉琳琅满目挂满了铺面。
就连一些村镇上,都可以找到一二十家肉铺。
饭馆到处都是,一些干力气活的轿夫、棒子、农民都可以在饭馆里吃肉喝酒。
四川地区的城镇也比河南繁华干净,大街小巷都铺有青石板,老百姓的起居、饮食卫生习惯都优于豫东地区。
四川确实比中原地区富裕多了。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终于宣布复辟帝制。
12月25日,蔡锷和李烈钧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开始向四川进军。
父亲所在的第一团开赴泸州去阻止护国军刘云峰部的进攻。
这时,冯玉祥旅长已经和蔡锷将军有联系,相互约定互不打仗。
如有遭遇则对天放枪。
但是在泸州遭遇护国军刘云峰的军队后,刘云峰要求十六混成旅立即缴械投降或者立即通电反袁。
冯玉祥旅长反复派人联系,说明我方困难,背后有袁世凯的嫡系军队监督,暂时不便通电反袁。
但是对方仍然坚持自己主意不变。
于是在叙府双方展开了阵地战。
这是父亲第一次真刀真枪的打仗,也是对冯玉祥旅长几年来练兵成果的一次检验。
双方各占一个山头,互不相让。
刘汝明连长看到附近还有一个较高的山坡,立即命令父亲所在班占领。
由于平时的训练有素,队伍很快抢在对方前面占领了制高点,用火力压制住对方,对方开始后退,冯部一鼓作气拿下了叙府。
拿下叙府后冯玉祥旅长派人通知刘云峰部,我方撤退,让出叙府,请他不必后退了。
1916年3月,在全国各派人士反对声中,袁世凯放弃了帝制,但是对大总统职位恋栈不去,全国反袁声浪依然高涨,各省纷纷通电宣布独立。
5月底,四川督军陈宦发表通电,表示和袁世凯断绝一切关系,并且逼迫袁世凯立即下台。
袁世凯接到陈宦的电报后,看到自己视为心腹的人竟然恩断义绝,气绝身亡。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以副总统的身份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
蔡锷当了四川督军,在四川的各路军队开始撤出。
十六混成旅接到陆军部命令回汉中待命。
到达汉中又接到命令到河北廊坊驻防。
从汉中出发的时候,冯玉祥旅长命令刘汝明连长带领9连和10连负责押运十六混成旅的辎重和照顾十六混成旅的家眷。
6月从汉中坐船出发,一路上经险滩,过急流,几乎走了一个月才到汉口。
从汉口乘京汉铁路到达河北正定。
一路上,刘汝明连长最为尽心竭力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好十六混成旅的军官家眷。
对于这些军官家眷刘汝明连长细心照料,吃、住、行皆尽其所能精心安排。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汝明连长对于所有军官家眷一视同仁,深得军官家眷的好评,称他为“刘大善人”。
8月份,十六混成旅全部到达廊坊。
一如既往,全旅官兵立即进入了正常的军事训练。
在廊坊驻军期间,北京政府内部又闹腾起来。
黎元洪当了大总统,但是没有军队的支持,说话不算数,权力都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里面。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尾声,段祺瑞要编练一支参战军,加入协约国作战。
段祺瑞的目的很明确,通过编练参战军扩大自己的势力。
黎元洪坚决反对,两人互不相让,一怒之下,黎元洪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位,让伍廷芳代理国务总理。
段祺瑞也发表声明,不承认黎元洪的总统地位,国务院从北京搬到天津办公。
时称“府院之争”。
黎元洪看到事情难以和缓,就电招张勋进北京调停。
段祺瑞对这位民国六年还留着辫子的安徽督军了解更深,他深知张勋进京不会干什么好事,决意要利用“辫帅”打击对手黎元洪,因此,也表示同意让张勋进京调停。
张勋到京以后,立即解散国会,逼迫黎元洪下野。
1917年7月1日,张勋和康有为拥清废帝溥仪登基,正式恢复满清旧制度。
改元为宣统九年。
北京的大街小巷又把龙旗挂了出来。
从7月1日开始,到7月12日复辟结束,北京城里最忙的是厨子和裁缝。
前清的遗老遗少们都把压在箱底的旧官服穿出来,满大街溜溜逛逛,到饭店摆宴庆祝光复,北京城里面的高级饭店里面出现了许多戴着顶戴花翎的达官贵人,犹如坟墓里面爬出的亡灵在弹冠相庆。
那些把前清服装丢掉的人着急了,连夜到裁缝铺定做,有些出名的大裁缝铺,接的活要到半年以后才能取货。
段祺瑞看到火候已到,立马在天津马厂誓师,组织讨逆军反对张勋复辟。
1917年7月11日冯玉祥旅长率领驻在廊坊的第十六混成旅立即向北京进军。
这时,刘汝明已经升任三营的营副,他带领三营的9连和10连急速沿铁路北侧向北京进发。
一路上犹如摧枯拉朽,张勋的辫子军急忙后退。
晚上11点,部队已经占领永定门火车站和天坛。
地坛里面驻有几营辫子军,地坛的围墙很高,父亲所在的10连立即搭造了云梯往里面进攻。
在一团的强大攻势下,里面的辫子军打出了白旗,表示投降。
营长李鸣钟命令辫子军把枪十只一捆扔出围墙,然后举手出来受降。
12日早上,北京城又挂上了民国的五色旗。
段祺瑞以“再造民国”英雄的身份,重新登上了国务总理的宝座。
对于帮他打张勋的各路人马都要表彰和褒赏。
十六混成旅进军神速,立了大功,除了报销所有军费以外还特意奖励了几万银元。
冯玉祥旅长接到这笔钱以后,想买几门大炮,但是和外国人一接触,发现价格太高,买不起。
于是就决定成立了一只护卫旅部的手枪队。
冯玉祥旅长把这事情交给头脑活络的东北人石友三去办。
石友三就乘张勋的队伍大败,散兵游勇急于把武器出手变现逃命的机会,收购盒子枪。
当时手枪价格是四五十元,加上子弹,每只约合一百五六十钢洋,共购得手枪120支。
1917年10月,手枪队正式成立,共120人。
选拔标准是思想淳朴,体格强健,作战勇敢的士兵。
父亲入选了手枪队,同时进手枪队的还有一起入伍的河南老乡吉鸿昌和魏凤楼。
吉鸿昌由于受到冯玉祥旅长的青睐,不久就从模范连调到手枪队当连长。
魏凤楼当了手枪队的班长。
手枪队的首任队长是韩占元。
可能是刘汝明从汉中回廊坊路上赢得了上下军官家眷的交口称赞,赢得了“刘大善人”的美誉,冯玉祥旅长也把他从三营营副升任旅部少校副官,兼管手枪队。
从此,父亲在最崇拜的冯玉祥旅长身边执勤警卫,有了较大的进步。
1917年8月,段祺瑞打败张勋重新掌握政权后,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采纳梁启超建议,准备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选举新国会,以达到他取消国民党议员占优势的旧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的目的。
此事引起旧国会议员的不满,他们响应孙中山择地另开国会的号召,纷纷南下赴粤。
至8月中旬,到达广州的国会议员已达150余人。
在广州开始了护法运动,组织护法军。
段祺瑞决定武力解决政治争端。
当时在福建的督军李厚基害怕受到护法军的攻击,多次要求段祺瑞政府调兵增援。
段祺瑞决定调十六混成旅增援福建,并且让十六混成旅增补一个团的兵力。
9月份,冯玉祥旅长令三营营长李鸣钟到河南归德府招募一个补充团。
这时候冯玉祥旅长有个新的招兵办法,就是让一些下级军官和老兵回乡带兵,把自己的兄弟亲友带回来当兵,这样可以避免招回兵混子和市井油滑子弟,而且招回来的兵有宗亲关系,能够大大强化部队的凝聚力。
父亲的老家鹿邑县归归德府管辖,这次有了回家的机会。
在营长李鸣钟、营副刘汝明的带领下,到归德府招募新兵。
此次招兵共招三个大队,每大队九百人,共两千七百人,编为十六混成旅第三团。
这次招兵中父亲招来了鹿邑县的宛新志,北边柘城县的李金田(1899——1958)等人。
十多年以后,这批士兵很多都成为能征善战的国民军将领。
李金田聪明机智、作战勇敢,很快成为下级军官,以后又进了刘汝明的手枪队当队长,逐渐成长为善打硬仗的著名将领。
宛新志不久也提拔为排长,在长城抗战时就当了营长,后因回鹿邑老家探亲和一个姓蒲的县长发生纠纷,被鹿邑县处决,父亲当时任143师的副官长,还专意回到鹿邑县处理此事。
11月上旬,冯部到达南京浦口,准备前往福建支援李厚基。
部队应该从津浦铁路到达浦口,但是当时津浦路北段发了大水,无法通车。
于是从廊坊绕道北京丰台经京汉铁路,从郑州转陇海铁路到徐州,又从徐州走津浦铁路南段到达浦口。
部队驻扎在浦口镇待命东征。
在浦口部队过了一个很不错的新年,江苏督军李纯受到中央主和派首领、代总统冯国璋的指示,对十六混成旅殷勤招待。
其意思很明白,拖住军队暂缓东征。
部队准备在浦口过一个阴历大年了。
春节前,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要立即出发。
这一次出发是浩浩荡荡,十六混成旅共乘坐四艘大型邮轮,每船可以坐下一个团的士兵,父亲和冯玉祥旅长乘坐最大的一艘。
上船之后,船在长江突然调头,不再去东征而是说要向湘西进军。
船走走停停,经安庆,过九江,后到武穴。
全旅官兵在邮轮上过了阴历年。
在武穴十六混成旅全体官兵上岸。
2月24日冯玉祥旅长发出停战通电,主张南北停战,和平解决。
第二天,段祺瑞总理就下令免去冯玉祥旅长的职务。
紧接着,北京政府又电令武穴周边的北洋军队准备进攻第十六混成旅。
十六混成旅全体官兵誓死拥护冯玉祥旅长,不让冯玉祥旅长离职。
周边也有不少北洋军的将领也发表支持冯旅长的通电。
北洋政府无可奈何,只好恢复冯玉祥旅长的职务,还派冯玉祥旅长夫人刘德贞的姑父陆建章来劝十六混成旅继续向南方用兵。
在武穴驻有三个月,形势发生了变化。
北洋军的张敬尧当了湖南的督军和省长。
北京段祺瑞政府命令十六混成旅进军湘西,协助张敬尧镇守湘西。
1918年5月,十六混成旅从武穴坐船,一路经由汉口、到达石首。
在石首冯玉祥旅长接到常德镇守使的任命。
又从石首出发,经由公安、洞庭湖到达常德。
十六混成旅在常德一住就是两年。
这两年是十六混成旅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父亲人生命运的一个关键转折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手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