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
- 文档编号:27573258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43KB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后感观后感人文经典课程论文期末小论文《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
以下是我在《道德经》中找到的描写“道“的段落。
下划线的文段是《道德经》中直接论述“道”的描写,感想写于文末。
0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4.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23.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义。
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至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8.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59.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2.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顺。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73.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邪!
81.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感想:
以上是我从《道德经》中找到的能够描述“道”是什么的章节。
细细推敲来,其实全篇都是围绕“道”展开的,以上我找到的内容因此便主要侧重于对“道”的直接描写,但仍然很难界定、区分开来。
《道德经》全篇五千言,而以上内容具有三千言之多,不仅包括直接写“道”的内容,还有用其他字眼代替“道”的,如“一”、“朴”、“谷”、“谷神”、“玄牝”、“大”、“无名”等等。
言语虽多,却没有一个明确而界定的概念把“道”是什么讲清楚的。
读罢道德经,心中对“道”的形象的理解也是难于言说的。
原因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解释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无限的、永恒的道,真正的道是整体的,不可分割,不可界定。
所以想如西方哲学一样把“道”清晰明了地说清楚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因此老子描述“道”的方法是以“‘道’不是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因此以“无名”论“道”。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
“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无法为之名,所以说:
“无名,天地之始。
”
此番读《道德经》对于老子从否定、反的一面去把握事理这一特点很有感想。
经查阅,这一点已经在很多研究老子即《道德经》的文献中论述过了。
如,老子以“无名”来表现“道”,体现了老子在以上前提下表现“道”的思路,即以“‘道‘不是什么”的句式来描述。
“道”无形无象无规定性,缘于其是万物本源,不可能有任何约束,不可能被规定、把握。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上。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二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道德经》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四十五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五十八章)万物都在运动中,在相互转化的趋势或过程中。
以前我把“道”理解为单纯的一种玄妙的类似精神层面上的存在,而事实上这是错误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这表明道是不依赖于现象世界的,是独立的,是形而上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道德经》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既不是物质存在也不是精神存在,而是产生这一切的本源,是整个宇宙世界的母体,是万殊之大宗,是宇宙中混沌的能量,没有其具体的形象,“它是超现象的绝对。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等教育出版社)理解这一层才能正确把握《道德经》一书。
这一点也体现在“道“的作用上。
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既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但是也实实在在影响着宇宙的运转,人类的实践活动。
它始终按照自己的样态流转运行,不包含任何人的情感;也就是说它不是因为人们信奉追随而对宇宙社会产生影响,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道首先创造了宇宙,世间百态;其次,也正是因为它是世间百态的母体,因此万事万物按照其本来面目运行即是最佳状态。
这也就是老子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的观点,也是其批评礼乐的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及我的感想 人文 经典 课程 论文 期末 关于 描述 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