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凡卡.docx
- 文档编号:27557961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35KB
22 凡卡.docx
《22 凡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凡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凡卡
22凡卡
六年级.教案
22 凡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
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
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
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
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
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
社会动荡不安。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3.理解词语:
摩平:
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
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
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
慈善和怜悯。
打发:
派(出去)。
别墅:
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
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
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
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
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
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
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
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
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
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
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
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
《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
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
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
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
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
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
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
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
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
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
就研究哪个问题。
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
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
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
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
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
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
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
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附:
板书设计
22凡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执教:
王丽萍
一.引入新课,激情引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林海》。
板书:
14《林海》齐读课题。
这里的“林海”是指哪里?
(我国的大兴安岭)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很想带同学们先去游览一下大兴安岭的风光,好不好?
(出示.课件)不过,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每看完一幅图之后,要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说说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让学生依次说出来。
①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②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③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
④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⑤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
2.同学们,全部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此时,你最想用哪个字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亲切舒服。
板书段:
亲切、舒服)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亲切、舒服。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中重复出现了几次?
(三次)请在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用“”把它标出来。
分别读这三个句子。
3.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三次表达同一种感受,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几段?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二.指导阅读、理解内容
1.课文的第1自然段总述了什么?
(板书:
总述、大兴安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第一自然段与第2、3、4、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第2、3、4、5自然段分述了哪几个方面?
(板书:
岭分述)
林
花
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表达他的亲切舒服的?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眼看、脚踩、手摸)他设想中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
(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谁来解释“奇峰怪石”的意思?
“高不可攀”呢?
然而作者亲眼见到的大兴安岭是这样的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读者知道不是这样,作者将大兴安岭和什么地方放在一起写?
(秦岭)文章用了哪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
指名由学生回答,然后女生齐读。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是不是真的“大兴安岭”的“岭”字跟“秦岭”的“岭”字不一样?
那是什么不一样?
(特点不一样)大兴安岭的特点是什么呢?
秦岭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大兴安岭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多)从哪句话可以看得出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那种险句)这句话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这么多形状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形态万千)
②岭的第二个特点又是什么?
(板书:
温柔)“温柔”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
秦岭的特点是什么?
(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突起”的“孤”是什么意思?
(孤舟蓑笠翁)(单独)突起呢?
教师画简笔画山峰。
盛气凌人的“盛气”是什么意思?
(傲慢的气焰)“凌”的意思呢?
(欺侮)
③从“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大兴安岭与秦岭比较,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秦岭孤峰,大兴安岭岭多;二是秦岭盛气凌人,而大兴安岭是温柔可亲)
④“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你是怎样理解的?
(看不完说明岭多,看不厌是由于每条岭都很温柔)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什么句?
(过渡句,承上启下)假如要你分层,你会将它分在上面呢还是下面?
(下面)那这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怎样分?
层意是什么?
3.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作者才说“亲切舒服”(指着板书)
4.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岭”这一段的学习方法:
①提问题;
②读课文(齐读第二自然段)
③找修辞理解。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林”这一层。
5.提问题:
林的特点是什么?
下面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并找出这段中的修辞手法。
分别用“比喻”“排比”“反问”标出来。
①作者在这一层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反问)比喻句有哪些?
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
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大兴安岭的林比作海。
这个比喻句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点题作用)题目是林海,这句话又点题,这是文章照应的一种,叫做——题文照应。
(学生作笔记)教师指导朗读。
②有海就有波浪,作者把什么比作波浪?
(群岭起伏).课件演示。
③既然是海,海水拍击岸边的时候还会产生什么?
(浪花)作者又是把什么比作浪花的呢?
(白桦)哪个句子?
④有没有其他的比喻句子?
(看,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什么比作什么?
叶松比作海洋。
“闪动着白桦的银裙。
”
⑤这五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
板书:
多
⑥排比句是哪句?
又可以看出大兴安岭的林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碧绿)板书:
碧绿
6.反问句是哪个?
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在这里都是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7.同学们,正是大兴安岭的“林”多而碧绿,所以作者说——亲切舒服。
8.放手学“花”这一段。
边听边思考
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齐读问题:
①作者所写的“花”有什么特点?
②你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
为什么喜欢?
可以互相讨论。
板书:
多而美丽
三.读写迁移。
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具特色。
岭:
多而温柔;林:
多而碧绿;花:
多而绚丽。
岭、林、花这三层是什么关系?
(板书:
并列关系)为什么作者写得那么好呢?
提示:
细致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所以描写才能做到——具体。
(出示:
具体描写)要抓住景物的什么来具体描写呢?
(出示:
抓住特点)为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出示:
善用修辞)这十六个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是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板书:
《趵突泉》、《草原》、《林海》这三篇文章在定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齐读)——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
四.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课文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作题?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
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
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
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
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
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
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
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
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
(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
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
(林的特点:
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
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
海指什么?
(落叶松的海洋。
)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
(俏丽的白桦。
)
句子二: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
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
小结: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读、议句子。
B、分析:
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
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
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
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
(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
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
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
(1)、
(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
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
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
《白鹭》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
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简介白鹭。
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
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
平常。
嗜好:
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
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
含蓄的意味。
每每:
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
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
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
(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
》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
d、小结:
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
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 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