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557110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7.98KB
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docx
《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
2019最新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全册教案
苏教版2012.09.04
第1课 自然与生活的定格 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
(一)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
了解17世纪荷兰画派的主要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与评述等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台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从外国风景、静物画作品欣赏的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实技巧,培养学生领会与感悟风景画、静物画艺术魅力的能力。
④创造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能力,自主建构分析美术作品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美、自然风光中的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纪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经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景和日常的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认识。
课时建议
l~2课时
1、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放人磁带或课件中);优美的轻音乐,各类相关绘画作品资料;各种不同风景照片资料;收集不同造型的静物。
2教学过程
①从听觉引入,聆听自然中的声音以及优美的音乐,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不超过6个字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例如是陶醉的、沉迷的或胸怀宽广的等)。
②教师出示一些精彩的自然风光照片提示,把刚才对自然声音及优美音乐的体会、感受以绘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出来(在这里作画的手段学生可自行选择,如绘画,拼贴及制作都可以)。
③画完后各小组学生可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进行自我描述,老师设问:
你所创作的这幅画中景色是否曾经见过,如见过的话可向大家共享你真实的感受。
④从中可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家和我们有着一致的感受,只是他们在描绘的时候更深入、更富有激情,他们用绘画语言进行表现。
⑤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在欣赏中教师采用风景照片和风景油画进行比较,小组讨论照片与油画有着怎样的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这里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景中自然与艺术、自然与精神、自然与情感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
照片只是真实地记录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风景绘画不仅是再现了自然之美,而且融人了画家的精神、情感和艺术之美。
⑥选择I~2幅作品进行重点赏析、评价,如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在这里重点突出的是平常的一条路,一排树给人自然、纯朴的感觉。
在此并简要介绍荷兰风景画及部分画家,由此得出:
自然之美,只有融人r作者,欣赏者的精神情感,才是最美的风景。
⑦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生活环境中最平常的风量、自然之美。
三、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在奉单元的学习中,理解什么是风景画和静物画,从中拓展思维,从而认识生活中常志景物中的美感。
(2)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受、理解领会自然与艺术、自然与精神,以及自然与情感的关系。
(3)能否通过欣赏,对国外风景、静物画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4)能否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一定的概括能力,并积极参与、交流和表达观点。
四、教师教学随笔
(1)初中是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针对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垒面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分析能力。
(2)教师要充分准备相关教学
资料,并在欣赏作品同时,提出1~2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
(3)开展评述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对学生评述的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和语言表达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第2课 身边的物品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能够理解艺术家通过静物画的创作,表达一定的主题,倾诉自己的情感。
②通过让学生合作摆一组静物,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
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①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②了解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关系,尝试用多种视觉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物体。
二、教学难点
在静物素描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
各种不同表现风格的静物范画(最好能做成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和比较)。
学生:
分组带水果、文具用品。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欣赏和分析:
以教材为主,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类似图片。
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它们,并借助这些静物的表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舞蹈纹彩陶盆上刻画了
新石器时代人的生活情景。
(出示范画,在对话中说明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不同的表现方法,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物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材质、图形等方面,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评述。
)
教师归纳:
生活中的物品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当作绘画对象画下来,我们就称它为“静物”。
体验阶段:
(1)展示多张以不同材料、不同内容表现的静物画图片。
请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喜欢的静物画作品的同时,尝试去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结合范图分析归纳:
线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是最原始、最基本,最概括、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
如:
线可以概括物品的外形轮廓、特征动态,也可以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还可以用变化的线,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刚、柔、深、浅等变化,表现物品的质感、透视、空间美系等。
请学生就手边现有的工具,如钢笔、圆珠笔、铅笔、彩色水笔等,用线造型的方式,分组写生课桌上的文具盒、教科书或者各种水果,注意物品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线的表现便于我们捕捉对象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增强静物的体积感,教师结合范图分析明暗产生的原因、明暗变化的规律,明暗造型在静物表现中的作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评述明暗造型表现静物的方法。
3、作业过程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明暗造型知识,在线造型静物练习的基础上,按照静物的光源,依据明暗变化规律,给其上简单明暗(上明暗的工具不限,上明暗的方法不限)。
4活动要求
展示的生活物品要有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和调动学生讨论兴趣的物品。
展示的静物作品除表现者的表现意图或情感。
要求学生能用线基本表现出物品的大小、结构、比例等关系,对明暗造型不作深入要求,但要了解相关知识点。
5、评价方式
(1)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作业,各自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共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作业。
6、评价点
(1)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
(2)静物表现方法是否与他人不同。
(3)了解了哪些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学生生活或学习中较熟悉的物品,如书包、课本、文具用品、体育用品,也可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物品。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多媒体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选择出几组最适合摆在一起的物品,并说出理由。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一一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
体验阶段:
(1)请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物品,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组合摆放。
(2)根据每组摆放的情况,请学生代表先作点评,教师再作分析总结,如何根据主题选物,如何摆放,如何构图等。
然后再由小组共同作适当调整。
(3)每组学生根据调整好的静物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表现。
表现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主要以线造型为主,可适当添加一些明暗。
总结归纳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是如何采用不同构图、不同观察角度和不同工具去表现物体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个性。
3、活动要求
(1)每班分组时,可分成4~6人一个小维,摆放的物品不宜太复杂,否则会降低学生表现的欲望和积极性。
(2)学生根据自我的能力大小,有选择性地表现对象。
三、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通过欣赏和思考,表达出自己对静物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学生能否借助线来表现自己对身边物品的观察和理解。
(3)学生能否较完整地把握物品的前后、大小、高低、构图等关系。
(4)学生能否彼此合作,共同完成静物组合的摆放。
四、教学资料库
写生,是指直接对照实物、实景进行客观描绘的一种表现形式。
素描写生,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的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
写生表现的三大要素是:
形体、色彩、空间。
静物的种类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静物写生时,要选择比较简单的物体作为训练对象。
一般说来,形状单纯、表面平整、色彩单一、近似几何体的物体较为简单,例如茶杯、纸盒、鸡蛋之类。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添加比较复杂的物体,例如玻璃器皿、竹编器、毛皮等、还可以将石膏几何体与静物布置在一起,使两者产生强烈对比,以增强画者对人造物与自然物的不同感受。
一组静物一般需要3~6个物体。
在挑选物体时大家要注意选择形状、色彩、材质不同的物种。
但在同一组物体选择上尽量保持物品用途的一致性,例如以书包、书本、铅笔盒组成的有学习内容的组合物体作为写生的对象。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
腹部最大直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
1972年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现藏历史博物馆。
它上面的彩绘内容,是直接地表现了原始人愉快而欢乐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此盆由泥质红陶制成,器形较大。
盆的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盆外和唇部装饰简单。
画的是平行带、勾叶圆点纹和弧线三角纹一类的几何纹样。
腹内壁上部彩绘是主体纹饰,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所构成,舞蹈纹图案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辫发,摆向划一,环绕盆沿形成圆圈,列队而舞,这是一支欢乐的舞蹈队伍。
此彩陶盆的出土,使我们形象地看到原始舞蹈的情景,为探索我国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舞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纵观舞蹈纹盆的整体画面,线条简练、流畅,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画面中人物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神态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第3课 情感的记录
教学目标
①懂得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关系对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中所起的作用。
②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来表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
①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②学习色彩在素描作品上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在实物面前如何运用主观色彩,恰当地搭配以传达个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等代表作以及多幅以淡彩手法表现的绘画作品;收集若干表现人的喜、忧、哀、乐等情绪的音乐片段;准备一张表现“书桌一角”的铅笔素描稿;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喜欢的色彩静物作品数张;毛笔、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彩色铅笔等。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1)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在情绪处理方面的经验。
(2)播放音乐片段,请学生通过欣赏来时论音乐家是用怎样的乐曲来打动人的情感的,展示优秀绘画作品,请学生讨论分析:
绘画是借助哪些表现语言来反映画家情感的。
(3)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分析画面色彩组成、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4)试分析绘画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不同,色彩对于表现情感的作用。
体验阶段:
(1)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淡彩绘画作品,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的效果,讨论作品的风格特点。
(2)教师在准备好的铅笔素描稿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演示,了解淡彩的表现过程与方法。
(3)请学生根据自带的色彩静物作品,选择喜欢的工具,尝试用淡彩画的表现步骤和方法来进行色彩改变或临摹。
总结归纳阶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根据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交流。
3教学评价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讨论;学生能否按自己的愿望去改画作品。
4活动要求
(1)收集的音乐片段代表性要强,能较直观地激发学生参与判断的兴趣。
(2)淡彩作品可通过上网搜寻查找,内容可以是风景、静物、卡通人物或动物。
(3)学生在收集色彩静物作品时,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容易挫伤和降低学生在临摹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或者由教师进行色彩静物作品的收集,按照每班2~4人一张,从网上收集若干张,打印成彩色统一尺寸,并封塑保存。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静物作品;收集尽可能多的色彩表现工具。
学生:
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或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等,按组带好若干支塑料花或真花及放置的容器。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请学生就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
请学生再根据自己平时表现色彩的感受,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表现工具。
体验阶段:
(1)展示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绘画作品。
(2)请学生将自带的花和容器摆放于课桌上,以4~6人为一组,讨论花卉的组合搭配。
(3)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直接用主观色彩表现静物。
总结归纳阶段:
(1)用色彩表现对象时,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第一感受画出来,而不是纯粹地模仿实物。
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对颜色、形状作夸张、变形。
色彩表现时,恰当使用各种工具、材料。
如水粉、水彩使用时,要注意颜色的调配及与水的比例;彩色铅笔使用时,要注意用笔的轻重、浓淡等。
(2)展示的色彩绘画作品,表现形式和表现工具要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从中获得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和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作欲望。
花和容器的摆放主要根据学生讨论商量的意见,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喜欢的内容表现。
3、教学建议
还可让学生带着绘画工具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草进行写生,并将其色彩个性化,用文字记录观察和表现的过程。
三、学习评价建议
(1)能否通过对色彩知识的了解,学会欣赏和理解色彩绘画作品。
(2)能否通过对色彩表现形式、表现工具的了解,大胆进行色彩尝试。
第4课 又画又做又印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
感悟纸版画材料的质感和艺术美,体验造型的乐趣。
②技能目标:
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纸版画,学会制作方法,提高造型能力。
培养合作意识和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
③情感目标:
欣赏优秀范例,启发创作思维。
在评论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培养互相尊重、互相接纳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常规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多种技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纸版画黑白灰层次的表现。
(第二课时)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建议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静物,风景纸版画;第二课时:
人物纸版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案例
1、课前准备
教具:
范画、各种纸材、剪刀、棉线、双面胶、油墨或水粉、滚筒。
学具:
树叶、卡纸、剪刀、双面胶,鸭嘴笔、水粉、文具盒。
2、教学策略
分组学习,加强合作,提高教率。
3、教学程序
分组
(1)课前把班级学生分为3~4人一个小组,分头准备制作工具,收集各种树叶。
(2)友情提醒:
不要随意摘采公共场所的花木,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在野外找寻各种材料。
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
问题:
这叫什么艺术?
学生争相发言:
民间艺术剪纸。
(2)教师接着拿出水粉颜料在剪纸上涂色,学生则露出不解的神情,有的发出惊讶的声音:
老师在干什么?
(3)涂好色后,拿出纸拓印。
揭开画面展示给学生看,新的效果产生了。
引入纸版画的教学。
导思
(1)根据刚才的制作想一想纸版画要用哪些材料?
(2)请你推测一下制作步骤?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纸版画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4)纸版画:
以纸材为主要的媒介,运用画、剪、刻、贴、印等技法,创造出具有黑白灰韵味的画面效果。
具有一版多印、操作简便、安全等特点,便于课堂学习。
步骤:
先构思画稿,再剪贴形象,最后上色拓印。
a、重新观察刚才老师用剪纸变来的纸版画,你能找出其中的不足吗?
学生大胆发言:
画面单调、层次不丰富(培养质疑的学习品质)。
b、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画面变得更丰富?
可以剪贴细节,让其凸凹感强些,可以粘贴树叶等实物(有的学生头脑灵活马上能联系到课前准备的材料)。
c、你认为做一幅成功的纸版画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结合欣赏课本范例谈一谈)?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点、线、面结台;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富有创意。
导练
(1)印制树叶。
把收集来的树叶涂上水粉颜料,再拓印下来,看谁的树叶最美、最特别。
简便易行的操作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变化组合(课后拓展)。
把大小各异的花、叶组合成各种造型再拓印。
教师可以出示几种造型提示学生:
金鱼、瓢虫、舞蹈动作等。
作业
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特点的题目开始制作。
表现静物的题目:
《漂亮的花瓶》、《餐桌》、《我的自行车》等。
表现景物的题目:
《美丽的校园》、《春天来了》、《家乡的变化》等。
(1)画稿尽量简练和概括,注意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要素。
a、花瓶等静物上要加上点、线的装饰。
b、线条要有疏密的变化。
c、注意画面黑白灰层次分明,节奏明快。
(2)制版。
a、分层剪贴、撕贴、镂刻均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纸、布,树叶、线可综合使用,产生丰富的画面效果。
b、让学生学会先剪大形,再剪小形,复杂形分开剪制的方法。
c、可以做出特殊肌理:
揉皱的纸印出石头效果,布纹印出粗糙的墙面或屋顶。
(3)上色。
a、要均匀,油印要使用滚筒。
b、水粉可以用鸭嘴笔上色,色要浓厚些,少掺水。
(4)印制。
小技巧:
在上色前先把纸均匀打湿,待纸没有明水、处于半平半湿时即可印制,这样印制出的画面着色均匀、效果较好。
特别要注意把纸的一端固定,当第一遍印制局部效果不佳时还可再上一次色(墨),直至印制满意为止。
用文具盒平整的底部磨压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互评
互相欣赏作业,感受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题材、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说一说从别的小组的制作中你学到了什么?
6、学习评价建议
学生的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增进了友谊,展现了个性;我基本掌握了纸版画的印制方法;这节课我学得很轻松,我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下次会努力改进。
大家的评价
画面中的点、线、面分布是否合理;小组成员能否团结合作、各尽其职;作品是否新颖独特;能否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制版,并体现出天然的美感,是否有成功的体验;是否珍视他人的意见。
评价方式
方式多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也要向学生征求台理的建议,以便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时案例
1、课前准备
教具:
教学幻灯片、滚筒、油墨。
学具:
卡纸、旧画报、线团、颜料、鸭嘴笔、剪刀、双面胶。
2、教学策略
观察、描述、实践、展示。
3、教学程序
欣赏感悟
(1)教师打出保罗克利两幅人物版画作品《休息》、《自画像》的幻灯片。
教师:
你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作简单的描述?
(2)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睿智的大脑、深邃的目光、精神的短发、休闲的服饰、优雅的动作无不折射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家。
(训练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
(3)教师小结:
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4)揭示本课主题:
人物纸版画。
语言表达
(1)用简练、概括的话来描述一位你熟悉的人。
可以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同桌、老师等;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
(2)一位同学描述,其他同学猜测他描述的是谁?
评价他的描述是否准确。
构思构图
(1)表现他的典型动作:
抽烟、看书等;表现他的典型特征:
戴眼镜、卷头发、大胡子等;表现富有趣味的卡通人物等。
(2)合理运用综合材料来表现:
如头发可用线团,眼镜可以用细铁丝。
(3)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奇妙的点子?
c、制作时间。
d、作者姓名。
4、版画的装裱
版画的装裱很特别,把画放在两张稍厚纸的中间,然后按画心的尺寸在上面的纸上裁出一个方框,大小以露出画心为准。
上下两张纸夹住画心,不使用胶水或者糨糊,名签在最上面的纸上。
教师教学随笔
纸版画是手工和绘画的综合体,它材料简单,便于学生准备;制作省力,便于学生操作,还可以利用树叶、线团、布等实物进行拓印,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又画又做又印,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艺术感知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吹塑纸版画。
第5课 当一回蔡伦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了解古代造纸技术。
②通过实践与体验,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杰出贡献。
③通过创造性造纸和装订图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内容
了解造纸技术。
学会自制纸张,并用自己制作的纸张装订成书。
教学重点
纸张制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A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所蕴涵的历史价值。
B设计制造出富有创意的纸张。
建议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
有关甲骨文、竹简、帛书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纸张制作的多媒体操件。
学生:
制作纸张的工具和材料(榨汁机、装水容器、木版、网、旧报纸、布、卷筒纸巾或特别松软的废旧纸,绢框两个,一个有网,一个没网)。
环境:
多媒体教室。
2、教学思路
A、导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电、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究竟是那四种发明呢(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谁能说出它的发明者吗(东汉,蔡伦)?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蔡伦”,感悟一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认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了解纸张制造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口述纸张制造过程,集体讨论古代造纸技术的科学性。
C、实践:
(1)学生2~4人一组进行造纸工具和材料的整理、制作。
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2)进行纸张制作,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出厚薄均匀、质地优良的纸张。
D、感悟:
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甲骨文、竹简、帛书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集体讨论用纸张书写的优越性。
说出造纸技术的历史价值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E、创新:
(1)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制造出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
制作过程中可以播放音乐烘托气氛。
(2)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制造出别具一格的纸张?
给自己设计制造出的纸张命名。
(3)将自己设计制造的纸张装订成书。
小组间互相交流,并介绍自己的创意。
F、拓展:
(1)参观造纸厂,或是查找资料、通过网络了解现代造纸技术。
(2)让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运用现代造纸技术制作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说明。
G、总结: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指导性评价。
也可以举办
作品展览,集体评选优秀作品。
第6课 多变的颜色
1、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及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讨,积极合作,运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少版 初中 美术 年级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