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docx
- 文档编号:27549232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93KB
子罕篇第九.docx
《子罕篇第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罕篇第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罕篇第九
子罕篇第九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9?
1子罕
(1)言利与
(2)命与仁。
【注释】
(1)罕:
稀少,很少。
(2)与:
赞同、肯定。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
2达巷党人
(1)曰: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2)。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注释】
(1)达巷党人:
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
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
“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
“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
3子曰:
“麻冕
(1),礼也;今也纯
(2),俭(3),吾从众。
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
虽违众,吾从下。
”
【注释】
(1)麻冕:
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
丝绸,黑色的丝。
(3)俭:
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
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
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
“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
4子绝四——毋意
(1),毋必
(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
同臆,猜想、猜疑。
(2)必:
必定。
(3)固:
固执己见。
(4)我:
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
5子畏于匡
(1),曰:
“文王
(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
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
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
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
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
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
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
“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
6太宰
(1)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
(2)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注释】
(1)太宰:
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
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
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
“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
“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
“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
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
7牢
(1)曰:
“子云,‘吾不试
(2),故艺’。
”
【注释】
(1)牢:
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
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
“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
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
谋生技艺。
【原文】
9?
8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
(1)问于我,空空如也
(2)。
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
【注释】
(1)鄙夫:
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
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
叩问、询问。
(4)两端:
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
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
“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
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
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
9子曰:
“凤鸟
(1)不至,河不出图
(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
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
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
“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
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
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
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
10子见齐衰
(1)者,冕衣裳者
(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
音,ī;,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
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
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
音,ǔ,盲。
(4)作:
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
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
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
11颜渊喟
(1)然叹曰:
“仰之弥
(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
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
【注释】
(1)喟:
音,,ì,叹息的样子。
(2)弥:
更加,越发。
(3)钻:
钻研。
(4)瞻:
音,,ā,,视、看。
(5)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地。
诱,劝导,引导。
(6)卓尔:
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
末,无、没有。
由,途径,路径。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评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原文】
9?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1)。
病间
(2),曰: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
臣,指家臣,总管。
孔子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间:
病情减轻。
(3)无宁:
宁可。
“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
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
“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
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
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
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礼的规定。
【原文】
9?
13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韫匵
(1)而藏诸,求善贾
(2)而沽诸,”子曰:
“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注释】
(1)韫匵:
音,ù,,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
识货的商人。
(3)沽:
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
“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
“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
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
14子欲居九夷
(1)。
或曰:
“陋
(2),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
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
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说:
“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
“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
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
会闭塞落后了。
【原文】
9?
15子曰:
“吾自卫反鲁
(1),然后乐正
(2),雅颂(3)各得其所。
”
【注释】
(1)自卫反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
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
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
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
“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
【原文】
9?
16子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
【译文】
孔子说:
“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
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
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
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原文】
9?
17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
【原文】
9?
18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译文】
孔子说:
“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
【原文】
9?
19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
音,,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评析】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
20子曰: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孔子说:
“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
21子谓颜渊曰: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
“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
【评析】
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但他却不幸死了。
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
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
22子曰:
“苗而不秀
(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
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孔子说:
“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
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
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
23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译文】
孔子说: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
9?
24子曰:
“法语之言
(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
(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
【注释】
(1)法语之言:
法,指礼仪规则。
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
巽,恭顺,谦逊。
与,称许,赞许。
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
音,,è,同“悦”。
(4)绎:
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
没有。
【译文】
孔子说:
“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
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
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
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
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
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
25子曰: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
26子曰:
“三军
(1)可夺帅也,匹夫
(2)不可夺志也。
”
【注释】
(1)三军:
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
此处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子罕篇 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