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结课考试考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7546016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91.31KB
军事理论结课考试考点总结.docx
《军事理论结课考试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事理论结课考试考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事理论结课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国防的四个基本要素
国防的主体:
国家
国防的对象:
外来侵略和武装颠覆
国防的目的:
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国防的手段:
军事以及与运势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中国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力
(一)公民的国防义务
1)服兵役义务
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二)公民的国防权力
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力
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力
3)因国防活动的经济损失得到补偿的权力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坚持和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军事思想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末中共中央率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2)从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时期。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得到全面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时期。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198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理论
(3)人民战争理论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现代化建设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对于当前和今后张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条件。
3)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从1975年邓小平担任军队领导要职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孕育阶段。
(1)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整军建军方针原则的提出。
(2)邓小平致力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2)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基本形成的阶段。
(1)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
(2)华北地区大演习和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总任务的确定。
(3)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提出。
3)从裁军百万到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阶段。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
2)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3)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4)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6)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7)中心是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8)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
9)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10)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1)军队和国防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
(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深入研究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一项基本理论建设,也是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孙子兵法
(一)计篇
在这一篇中,孙子对战争筹划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回答。
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战争,应该把握哪些要素分析战争,筹划战争应该着重考虑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筹划战争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后用“庙算”形象地提出战争筹划的总体要求。
(二)作战篇
这一篇不是谈实际的作战,而是谈作战工具和作战物资的准备。
在这一篇中,孙子具体阐述了战争巨大消耗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提示将领们必须从支撑战争的物质基础以及国家承受能力上来思考战争问题。
如何减轻国家的压力?
孙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思想:
一是从时间上考虑,速战速决;二是从空间上考虑,因粮于敌。
孙子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中,揭示了战争力量聚能与转换的一些规律和方式。
在这一篇的论述中,贯穿整体的核心战略思想是:
在战争准备上,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三)谋攻篇
“谋”就是“谋划”、“智谋”。
所谓“谋攻”,是指如何谋划战争,如何通过智谋去战胜对手。
这一篇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战略“以智克力”的全胜思想。
在上一篇,孙子是从战争准备上论述了如何避战争之害而求战争之利。
在这一篇,孙子将从战争的对抗策略谋划上讲如何避战争之害以求战争之利,具体说,就是如何在减少和避免战争破坏作用的情况下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战争目的。
(四)形篇
在古语中,“形是有质之称”,“形”讲得是可视可见的有形物质及其形态。
在这里,孙子说的“形”是指战争力量及其表现形式。
战争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
力量是战略的一个核心要素。
力量对抗是战略所展开的逻辑起点。
在此,孙子提出著名的“先胜后战”的思想,揭示了“强胜弱败”的战争规律。
(五)势篇
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势”。
“势”指的是“形势”、“态势”、“气势”、“位势”等意思。
就力量运用而言,“势”指的是力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借助各种外部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有利的蓄发状态。
如何增强自己的力量,如何将自己现有力量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胜利,这都与“势”有关,或者说都需要借助于“势”来实现。
“势”是中国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掌握中国战略思想的精华,不能不洞悉这个字的深刻内涵。
(六)虚实篇
本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核心篇。
虚实,反映了力量两种基本的形态。
一般说来,“实”是指强大、主要和有备的力量,“虚”是指薄弱、次要和无备的力量。
在具体的作战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把“虚”简单地看作“弱”,它有时是指要害、关键的部位。
“虚”和“实”,是在双方力量对抗中显现的,是反映双方力量对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立统一范畴。
这个范畴揭示了力量对抗的基本规律,形成了“避实击虚”的重要战略战术原则。
在这一篇中,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孙子的战略主动权、集中兵力、示形和“因敌而变”等思想。
(七)军争篇
按照中国古人的解释,“争,趋利也”;“争者,争利,得利则胜”。
“军争”,是指调动和部署自己的军队争取获胜的有利条件。
如果前者侧重讲如何调动敌人,这里侧重谈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
也有人说“军争”是现代“机动”的意思。
这种理解与上面的“变化”有联系,“变”依赖于“动”,只有“动”才有“变”。
(八)九变篇
孙子在这一篇就是讲“变”。
该篇题名为“九变”。
“九”指的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所谓“九变”就是指要大量的无穷尽的变化。
中国战略特别关注这个“变”字,在“变”中将自己掌握的各种战略方法灵活组合起来,在“变”中将对手的弱点暴露出来,在“变”中形成一种有利于自己战略平衡,在“变”中寻找出奇制胜的良策。
“变”,是战略运筹的灵魂。
“变”,是战略指导中永恒不变的一个原则。
(九)行军篇
在本篇中,孙子围绕着行军作战详细论述了“处军相敌”之法,即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如何选择地形部署军队和如何观察判断敌情。
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去领会孙子在前面所说的“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兵以利动”的战略思想。
对于孙子观察问题的方法,如“相敌32法”中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我们应当借鉴;对于孙子“兵非益多”和“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用兵治军思想,我们应当汲取。
(十)地形篇
在这一篇中,孙子主要通过对“地有六形”和“兵有六败”的分析,论述了军队在作战时如何利用地形的方法,并进而分析了兵败在将帅方面的责任及动因。
用现在的战略术语中,“地”是指战略双方对抗的“空间”,这里面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自然或人文的地理环境、以及双方兵力部署所形成的战场位置关系等等。
认识和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借“地之助”去求“兵之利”,反映了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素质和能力。
纵观历史,真正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都是熟悉地理和地形的专家。
(十一)九地篇
在这一篇,孙子还是谈“地”,但谈得不是一般的地形,而是战略地理。
孙子根据地理位置对整个战略态势的影响,归纳出九种不同的类型,并针对这些类型提出了基本的战略行动原则。
据有的资料反映,孙子这一篇中的许多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子的思想,不仅反映了现代地缘政治的实际,而且对当今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火攻篇
孙子在这一篇中主要谈到如何用火的战法。
这种作战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巧妙借助自然力量战胜对手的战略思想。
三国时的“火烧八百里连营”、“赤壁大战”的战例,使人记忆犹新。
这种方法,在古代是适用的,但在现代战争中不多用了。
这不仅表现在战争新的手段不需要采取火攻的办法,另外,毁灭大片森林,也是现代环保意识所不容许的。
不过,中国古代借自然之力为我所用的战略思想,仍然有其现实价值,应当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以继承和运用。
(十三)用间篇
孙子在这一篇主要论述了如何使用间谍(也称情报人员)来获得各种支持战争决策的情报资料。
在孙子的战略思想中,“知”具有重要的地位。
“知彼知己”、“知战之地”、“知战之日”,是孙子一贯强调的作战要求。
在本篇中,孙子还专门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用间”则是孙子实现其“知”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其“先知”的主要手段。
(十四)战略基本范畴的逻辑关系
胜——战略目标
力——胜之基础
利——力的动因
道——力的规律
形——力的外在表现
势——力的外在条件
柔——驭力的核心思想
知——力的认识论
专——力的分合
度——里的重心
变——力的运动
奇——用力的艺术
致——用力的主动权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一、中国新安全观
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安全利益及其在国际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所应享受的权力的认识,是对其所处安全环境的判断,也是对其准备应对威胁与挑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宣示。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反映了冷战之后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以及中国政府对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准则全新的理论思考。
(一)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背景
1)中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世界上最早抛弃冷战思维的国家。
冷战后非传统安全成为推动中国建立新安全观的重要因素。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开始重视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认为国家安全不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包括经济、科技、政治等在内的综合安全。
1997年3月,中国政府在同菲律宾共同主办东盟地区论坛信任措施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适合冷战后亚太地区各国维护安全的新安全观,并在此后的不同场合对这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做出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3)1999年3月26日,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指出:
“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
4)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危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多次提出现在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的时代,并强调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对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影响。
5)2002年7月,中国全面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念和政治主张。
6)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将传染病的蔓延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体现了中国新安全观对“人的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关注。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主要内涵
1)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2)中国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
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安全,日益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领域,要综合应对。
在注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同时,也注重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网络安全、能源环保等新型安全问题。
3)中国新安全观寻求实现共同安全
各国在实现自身安全的同时,必须尊重别国的利益,为对方的安全创造条件。
中国不把本国安全利益凌驾与他国之上,更不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损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是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争取共同安全。
4)中国新安全观寻求实现合作安全
中国主张各国应通过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认为这是确保和平与安全的现实途径。
(三)中国新安全观的基本特点
1)内涵上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
2)目标上寻求共同安全目标
3)手段上主张以合作促安全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具体实践
1)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和任务
3)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一、精确制导技术
(一)精确制导技术的定义
精确制导技术是指以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成像跟踪、相关跟踪等新办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地命中目标的技术。
包括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微波制导和毫米波制导等技术。
实际上,在精确制导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制导武器。
制导武器是按照特定基准选择路线,控制和引导战斗部队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
1942年,德国研制成“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导弹,但因技术不成熟,命中精度不够高,在战争中的影响不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为精确制导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目前,精确制导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并收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从命中率的要求看,直接命中概率大于50%的制导武器成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包括导弹(占93%),制导炸弹(占4.3%),制导炮弹(占2.4%)等。
精确制导系统是指根据各种精确制导技术原理研制的控制导引武器装备自动飞向目标的整套装备。
精确制导系统由测量装置、中央计算机、敏感装置、执行机构等组成。
(二)制导方式和原理
(三)精确制导技术在武器系统中的运用
1)导弹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导弹是依靠自身的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
它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装置、弹体等部分组成。
短程导弹:
射程小于100公里
近程导弹:
射程在100公里以上,1000公里以下
中程导弹:
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3000公里以下
远程导弹:
射程在3000公里以上,8000公里以下
洲际导弹:
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
2)制导炮弹
制导炮弹是利用自身的制导装置,发射后能在弹道末段实施导引、控制的炮弹。
它是一种打击点状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主要用于毁伤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活动目标。
目前,制导炮弹分为四类:
激光制导炮弹、毫米波制导炮弹、红外成像制导炮弹、双模式制导炮弹。
3)制导炸弹
制导炸弹是加装制导装置和操纵面的航空炸弹。
特点是命中率高,主要用于攻击桥梁、机场、电站、指挥所、舰船等点目标。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模式
(一)信息战
1)信息攻击作战
信息攻击作战是指利用我方电子信息系统,识别和确定打击目标,并采取心理战、军事欺骗、火力摧毁等作战方式,主动对敌实施攻击和控制攻击过程,达到预期作战目的。
信息攻击方可以在感知层、信息结构层以及物理实体层对敌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窃取和攻击。
2)信息防御作战
信息防御是指根据联合作战司令部首长和信息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计划,在信息战指挥机构或通信、雷达等部门的组织下,围绕多去和保持制信息权,为保护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而采取的以反侦察、反干扰、反摧毁、反计算机攻击为主要内容并与攻势行动相结合的信息系统防护以及信息安全保密等综合措施和行动。
(二)网络中心战与网络战(详见教材320页)
1)网络中心战
2)网络战
(三)电子战(详见教材322页)
(四)情报战(详见教材333页)
(五)太空战(详见教材334页)
(六)精确战(详见教材335页)
(七)心理战(详见教材336页)
1)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2)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里战的方法和手段日益更新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P329——P339)
(一)多维化
1)外层空间
2)电磁空间
3)网络空间
4)心理空间
(二)一体化
1)作战力量一体化
2)作战行动一体化
3)作战指挥一体化
4)综合保障一体化
(三)精确化
1)精确打击
2)精确侦查、定位和控制
3)精确保障
(四)快速化
1)作战指挥快
2)部队机动快
3)打击速度快
(五)非接触性
1)远距离攻击
2)隐身攻击
3)无人攻击
4)信息攻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军事理论 考试 考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