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政治学.docx
- 文档编号:27542907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5.22KB
第二讲 政治学.docx
《第二讲 政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政治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政治学
第二讲政治学研究:
历史与与现状
重点问题:
1、中国西方政治研究的历程和结构性特点
2、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观念与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政治观念的差别
3、政治研究的主要成果
概要: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讨论政治问题,围绕“如何组织安排社会集体生活”而发表各种观点和意见。
与此同时,在政治实践中,人们也在尝试各种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制度。
这个专题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出发,为讲述政治研究的推进过程,勾画政治学发展过程。
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和西方世界被子认为是两种不具有不同起源的文化形态。
那么,在政治研究方面,中国和西方社会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在政治研究方面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在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政治方面如何交汇?
又会发生什么冲突和碰撞?
这些冲突和碰撞在今天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如何?
一、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历史悠远。
众所周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钟鼎文。
根据这些文字记载,后人编撰整理形成了《尚书》中的部分内容。
在这些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
在商朝,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已经有所体现。
到西周时期,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候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围绕着“神”与“人”、“礼”与“法”、“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已见,形成了以孔孟代表的儒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貌岸然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与“霸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不直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皆以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为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出现巨大的分化。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
他们被称为守旧派。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通过著书立说,翻译民著甚至改革实践,介绍和倡导西方现代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政治蓝图。
他们被称为维新派。
在维新失败后,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践“三民主义”的共和理念,并提出五权宪法和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方案。
他们被视为民主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被称为革命派。
1949年以后,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思想以先秦时代之思想为基础,其间无甚大变化。
(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人们对政治政治的讨论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社会,此时,希腊社会形成了城市国家(POLIS或CITY-STATE)政治共同体,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涌现出一批社会贤达。
美国政治学教授萨拜因(GEORGEH。
SABINE)曾经用图表勾画出了西方文明产生发展的大致景观。
按照一般的历史线索,我们可以将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分为不同时期:
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现代时期—当代时期。
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
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1)时间: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
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
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古代希腊以城市国家为政治共同体,POLIS是希腊人生活的基本单位。
这种城市国家的基本特点是:
小国寡民,市民朝夕相处,彼此熟知。
城市国家到了希腊末年,无力保护自己的安全,城市国家的观念也便渐渐地走向衰落。
随着罗马帝国的日渐扩张,希腊各国最终被征服统一,代替城市国家观念而兴起的就是罗马帝国的世界国家论。
这种观念由于后来基督教思想的渗入和传播而逐渐完整,成为整个中世纪的主导思想。
(3)理论内容:
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文化和以孔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都把人的善、幸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4)理论贡献:
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并由此出发,阐述了“理想国”和“哲学王”统治的理论,这为以后理性主义、绝对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的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则区分了伦理学与政治学的界限,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则研究人群的善。
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科学,它以研究最高的善为目的,是一门专门研究组织和安排人类群体生活的学问。
而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所以,他着重探讨了希腊城邦和各种政体形式。
此外,他还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等,这为政治研究沿着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被称为“神学政治时代”
(1)时间:
476年-14世纪。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世界进入了中世纪时代。
中世纪的前半段时间被称为“黑暗的时代”。
在此期间,西欧的学问几乎消失,拉丁文只在僧侣阶层保持活力,欧洲大陆遭到武力蹂躏。
中世纪的后半段时间,也就是从11世纪开始,出现学术和艺术的复活。
同时,王国的发展促成了民族国家的产生,进而导致后来教会权力和国王世俗权力的冲突。
此时,封建主义的权利义务体系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决定着现实政治关系。
(2)研究主题:
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在人类发展史上,必须有一个宗教和神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西方的这个时代就是中世纪时代。
对于世界“终极原因”的探讨导致了神学理论的产生。
(3)理论内容:
中世纪的主导力量来自罗马教会。
在此期间,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只能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
在政治问题上,人们要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性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说明。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4)理论贡献:
中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圣。
奥古斯丁和阿奎拉。
他们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君权神授,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
他们所阐述的神学政治观念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另外,中世纪也存在着教派的斗争(为争夺正统)和教权与君权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斗争。
(5)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落下去的重大事件: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二是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摇篮的城市的兴起;三是14世纪兴起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四是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马基雅维利,他的理论以研究现实政治为核心,提出政治的目的不是神而是人(《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这标志着政治观念的历史性变革。
3.现代时期:
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1)时间:
1500年至19世纪末。
城市的兴起,民族国家开始产生,罗马基督教的统治走向衰落,现代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2)研究主题: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即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力的基础和构建等。
(3)理论内容和方法:
人们开始用理性的头脑重新思考社会政治生活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因而产生了理性主义学说。
这种理性主义主要体现在:
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摆脱神学思维的影响,恢复了西方文化的世俗性;以个人主义为本位,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探讨政治问题;以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假设、抽象观念等为手段,对政治问题进行哲学讨论。
(4)理论贡献:
中世纪时期,古代世俗文化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和教会的统治而中断。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分别从外部和内部瓦解了宗教文化,恢复了西方文化的世俗性,唤起了资本主义精神。
反对教会的斗争和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形成,使世俗王权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在此背景下,以法国的布丹和英国的菲尔默阐述了绝对君主的理论。
16-17世纪以后,王权的专断和贪婪上升成为继教权专断和腐败之后的一个新的政治问题。
“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的诞生。
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自由竞争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以边沁和约翰。
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托克维尔就成为揭示这一历史趋势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19世纪以后,西方世界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旧的以贵族和王权为政治主轴的社会基本瓦解,而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开始形成。
在这种结构下,社会出现了新的不和谐:
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矛盾紧张等等。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理性主义的幻想开始破灭。
于是,出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尼采的反传统和否定理性的超人学说,孔德、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韦伯对政治权力的社会学解释,以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从西方现代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见,其主流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君权主义向民权主义的转变过程。
在民权政治理念得到确立以后,学术和思想界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坚持民权主义的消极自由主义者,走上了渐进改良、完善宪法政的道路,这就是现代和当代西方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民主主义理论;一部分坚持激进变革,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走一条类似于积极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天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而介乎二者之间的则是当今欧洲流行福利主义国家理论。
4.当代时期:
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1)时间:
进入20世纪以后。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新社会问题:
经济危机和贫富差别,进而导致全面的社会动荡。
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思考,使人们开始重视政府的积极作用。
然而,政府之间所发动的战争以及战后一些国家的高度的政府集权模式,又使人们对政府公共权力产生深深的忧虑。
(2)研究主题:
政治学术界和思想界围绕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作用问题,似乎出现了两种倾向:
对政府和公共权力给以积极肯定的人,在谨慎地探索政府权力的限度,期待能够建立一个“积极政府”来调节社会矛盾;对政府和公共权力的消极作用异常敏感的人,抱着一咱“宁缺毋滥”的态度,坚决反对政府干涉和集权。
(3)理论内容和方法:
此时,政治理论出现较大的调整,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向政治科学研究转变,确立了新的政治思维模式。
从研究对象上讲,个人被视为真正实在、真正应该关心的对象。
在价值观念上,相对主义盛行。
在研究方法上,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主要方法;在研究内容上,人们对以前的政治理论如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等问题进行普遍反思。
熊彼特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批判、波普尔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释、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以及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都是这一时代政治研究深入发展的体现。
(4)理论贡献:
早在1880年,由美国政治学者柏吉斯倡议,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政治研究院”,政治学由此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进入20世纪,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沿续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在17、18、19世纪西方政治理论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理论和方案,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代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案,力图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社会政治现象做出新的解释,从而引起了政治政府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多样性。
当代政治学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一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它要求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如投票行为、集体决策行为等)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强调政治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强调科学的定量分析;坚持以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原则,主张对政治生活进行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和经验研究。
从6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政治学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出现了与政治理论研究汇合的趋向,并主张放弃价值中立,回归现实政治,进行政策分析等等。
三、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西方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曾经指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政治权威,就会陷入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
那是一种孤立的、贫穷的、野蛮的、丑恶的自然状态。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无政府状态的战争状态,人们需要有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
然而,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也干了不少蠢事。
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的特性让掌握权力的人和机构“坏事做绝”,权力的不合理配置和组织,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状况使人们不得不对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如何组织、如何行使而进行思考和研究。
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集体生活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各种方案。
实际上,这个问题又可以被分解为以下若干方面:
公共权力如何产生?
它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
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公共权力如何构成?
它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公共权力的实现方式是什么?
体现公共权力的公共政策如何做出?
如何保证其最大效益?
第一个问题:
公共权力如何产生?
它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
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类为什么需要公共权力?
为什么要服从公共权力?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和政府起源和种种讨论。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形成了神权说、强权说(暴力论)、社会契约论、功利说、进化论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一部分人或者一个机构,会对我们发号施令,而我们大都会采取合作态度。
我们为什么会服从?
这就涉及到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问题。
政治学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服从这意味着服从神意;服从它是出于功利的计算;服从它是出于被迫无奈;服从它是由于社会契约;服从它是出于风俗习惯等。
关于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政治安排如何处理政府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问题。
进一步而言,这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国家(政府)的权力范围、社会的自治范围和个人的自由范围。
“有限政府”的理论、市民社会的理论和个人自由的理论,代表了政治研究中的一种较为温和的方案。
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则代表了左右两种较为极端的方案。
公共权力的构成和组织形式关系到集体生活时如何构建公共权力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政治学研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一系列成果。
这些成果已经成为政治实践,融合在各种政治制度的设计之中。
比方说,在国际层面上,双边、多边性跨国权力模式;在国家层面上,分别以分权和集权为基础的联邦制和单一制模式;在政府层面上,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划分模式,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总统制、内阁制等模式;在政府分支机构层面上,基于统一管理的科层制模式;在非政府的集体组织层面上,独立和自治性的会员制模式等等。
公共权力的实现方式关系到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
政治学围绕公共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展开讨论,针对不同层面的不同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和原则。
如,党派竞争机制,选举机制,限任机制,官僚负责机制,文官中立原则等等。
人治和法治、民主和独裁是公共权力实现方式问题上被视为两种对立的模式。
围绕公共政策如何制定的问题,政治学对世袭制、寡头制、君主制、民主制等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区分不同公共事务的性质,在分别采用宪法、法律和政策等不同手段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事务采用不同的决策机制,如专家决策、民主投票等。
此外,在个人意志如何转变成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公共选择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等等。
政治理论为不同的政治体系如何运转提供解释的同时,还阐明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合法性评价的标准和准则。
政治学围绕着政治体系中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机制展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对现实政治生活提供不同解释和多维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为安排和组织政治生活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思路。
(二)当今中国政治问题研究
1、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改变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党的建设理论。
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矛盾,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创造条件。
难点:
虽然在“九五”期间就已经提出了这一课题,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够明显。
对本课题的研究仍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基本思路:
总结50年来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研究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与要求,探索我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指导思想、执政方式。
2、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转变政府职能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而行政体制介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起着沟通和整合经济与政治领域的重要作用。
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又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和最终目的。
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说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应继续研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国内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并且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是,不仅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较多,而对社会职能的研究较少;一般性的理论说明较多,对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政策建议较少;对政府职能内容转变的研究较多,对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的研究较少,等等。
基本思路:
应在前一阶段的良好研究基础之上,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特别要研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指导。
3、国有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我国的体制转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非国有经济发展也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应该说,探讨非国有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侧面。
但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只有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研究,才能正确回答与之相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
对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掌握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论证它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为指导,指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作用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4、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心理变迁研究
一个政权的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而且与社会中人们的政治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代中国人的政治心理可以以“文革”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革命式教育时期;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们自发形成时期。
相对于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人们政治意识形成的主动性和不确定性都很大。
最近党中央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这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的难点是如何深入开展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群体的思想调查,准确把握当前中国人群的政治意识状况,作为今后一切相关研究的实证基础。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对人们的政治心理意识进行的追踪研究也是该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5、县(县级市)级机构改革问题研究
随着国务院和省级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县(县级市)级机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县(县级市)级机构改革是整个政府机构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成败。
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可行性论证;二是清晰把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
就改革的阻力来说,主要在于人的方面,这又体现在利益和观念两个层次上。
要顺利推进县(县级市)级机构改革,就必须充分考虑分流人员的利益需求,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阻力。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所在。
基本思路:
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县(县级市)级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经验,在选取个案、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县(县级市)级机构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必须同时对机构改革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做系统研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认为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权力、职责和义务的范围,通过法律和制度约束来规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但是,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尤其是事权划分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难点:
从原则上说,处理二者关系应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了。
基本思路:
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益经验,以科学的政府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国情,使中央与地方关系规范化、法制化。
7、当代中国利益格局变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使我国利益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
如何在民主化、法制化的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讲 政治学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