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
- 文档编号:27538709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9.85KB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讲稿
带下病
一、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经行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
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关于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泛指带脉以下的部位(带下医)
狭义:
妇女从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的少量质粘、无色、无臭的液体,绵绵不断以润泽阴道。
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带下病含义
广义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
狭义妇女阴中流出的液体其量、色、质、气味出现异常,既带下病。
病理性带下表现:
量:
明显增多或减少色:
即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质:
或稠或稀;或如涕如水;或如豆渣样;气味异常:
或有腥臭、恶臭气者.
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二、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述,并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
带下过多
一、引入病例
带下过多的定义带下过多指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西医学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异常,可参考本节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主要病因:
湿邪内湿(脾肾肝)外湿
带下病主症为带下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带下病多属湿邪为患。
脾肝肾功能失常和任带二脉失于固约有极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如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则发为带下。
肾为水脏,主五液,开窍于前后二阴,主闭藏,又与任脉相系,任主诸阴,其脉起于胞宫,故肾任脉胞宫间有密切关系。
任脉为阴脉之海,人体的阴液皆由任脉统司,任脉又与胞脉相通而循阴部;带脉绕腰一周,有约束诸经功能,泌受任脉的调济及带脉的约束,以主持带量,所以,带下有任脉主司,带脉约束。
1、脾虚素体脾虚、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忧思过度—损伤脾气—内湿流注下焦、运化失职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2、肾阳虚禀赋不足、房劳多产、年老体虚、久病伤肾—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肾气不固
封藏失职—任带失约;精液滑脱—带下过多
3、阴虚夹湿素体阴虚相火偏旺、老真阴渐亏阴虚失守、久病失养+感受湿邪—伤及任带带下过多
4、湿热下注脾肾虚肝郁+感受湿热之邪—湿蕴化热—湿热流注下焦—损伤任带,带下过多
5、热毒蕴结摄生不慎阴部手术消毒不严热毒内蕴经期产后忽视卫生—热毒直犯,或热甚化火成毒、湿热遏久成毒—热毒损伤任带二脉
三、诊断要点(5分钟)
病史: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临床表现:
带下增多,伴有带下的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检查:
妇科检查:
急性期有明显的体征(见表)辅助检查:
明确病原体。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
概述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病
感染可发生于下生殖道:
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也可侵及上生殖道,发生于子宫、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卵巢、盆腔。
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累及几个部位。
急性盆腔炎可发展成为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功能
1大小阴唇自然合拢2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互相紧贴3阴道自净作用4宫颈内口封闭,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粘液5输卵管蠕动及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宫颈管粘膜腺体细胞分泌的粘液为碱性6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
阴道正常菌群
需氧菌:
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
兼性厌氧菌:
乳杆菌、加德纳尔菌和大肠杆菌。
厌氧菌:
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及动弯杆菌等。
此外,还有支原体及念珠菌。
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巧妙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阴道环境影响菌群,菌群也影响阴道环境。
正常阴道中乳酸杆菌占优势,乳酸杆菌一方面分解糖原,使阴道处于酸性环境;另一方面产生过氧化氢(H2O2),具有强氧化作用,可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包括厌氧菌,在维持阴道正常菌群中起关键作用。
但当大量应用抗生素、体内激素发生变化或各种原因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阴道与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也可形成条件致病菌。
病原体细菌细菌种类繁多,有需氧菌和厌氧菌。
常见需氧菌有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加德纳菌、淋病双球菌等。
厌氧菌主要有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
原虫如阴道毛滴虫、阿米巴原虫等。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尖锐湿疣病毒等。
其他如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梅毒螺旋体等。
感染途径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直接蔓延
炎症的发展与转归
1炎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机体和病原体相互抗争的过程。
2多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能占优势或得到有效治疗时,炎症轻微、局限,并可迅速好转和痊愈;3但当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或遭到破坏,或病原体毒性大、突然大量侵入,又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炎症则迅速向周围及全身扩散,甚至危及生命。
4急做炎症如未得到及时和彻底治疗,可然转化为慢性。
5慢性炎症经过恰当治疗,可以好转和痊愈,亦可反复急性发作。
第一节外阴及前庭大腺炎症
外阴炎
一、概念
1.定义:
外阴皮肤或黏膜发生炎症,局部出现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瘙痒、疼痛等表现。
2.临床特点:
局部出现肿胀、充血、糜烂或灼热、瘙痒、疼痛。
3.中医病名:
阴痒、阴痛、阴疮、阴蚀。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局部原因——尿液、阴道分泌物及粪便的浸渍和刺激;局部感染特异性病原体。
全身原因——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婴幼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下注——肝经郁热、脾虚生湿、蕴而化热→湿热下注外阴。
湿毒浸渍——经期、产后不注意阴部卫生,或性交不洁等致湿毒之邪内侵。
相关脏腑——肝、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急性炎症外阴、大小阴唇肿胀充血,重者可有糜烂、溃疡,外阴灼热,痒痛,排尿时疼痛加剧;慢性炎症外阴瘙痒。
2.体征:
急性炎症——外阴皮肤黏膜红肿、溃疡、糜烂、脓水淋沥,严重者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体温升高等;
慢性炎症——皮肤增厚,粗糙或呈苔藓样变,可有皲裂发生,同时伴尿痛,性交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急性炎症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外阴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外阴病理活组织检查。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白塞氏综合征、慢性炎症及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配合局部治疗。
1.西医治疗
⑴急性阶段应禁止性生活,注意休息,多饮水,并服用多种维生素。
局部症状明显或发热者,全身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⑵用1:
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聚维酮碘液坐浴,涂抗生素软膏。
慢性期局部用可的松软膏。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热下注
外阴肿痛,灼热或瘙痒,充血或有糜烂,溃疡,带下增多,色黄质稠,味秽臭,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湿毒浸渍
外阴疼痛,肿胀,充血,溃疡,渗流脓水,带下增多,色黄秽臭;舌红,苔黄糙,脉数
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
难点提示:
1.本病临床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两种。
特异性外阴炎由细菌、假丝酵母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特异性外阴炎主要见于机械性摩擦、化学药物的刺激、放射性损伤、皮肤过敏、外阴卫生不良等。
2.急性炎症的湿疹样改变应与白塞氏综合征相鉴别。
后者常表现为口腔、生殖器、眼粘膜的溃疡,有慢性反复发作特点,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妇女。
前庭大腺炎
一、概念
1.定义:
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而引起的炎症病变。
2.临床特点:
阴户肿胀、结块疼痛、溃烂。
3.中医病名:
阴肿、阴疮、阴痛。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因解剖部位的特点,病原体易侵入而引起炎症。
⑵病理:
急性炎症发作时,腺管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并分泌大量脓性液体;
前庭大腺脓肿——管口粘连、闭塞,分泌物潴留形成。
前庭大腺囊肿——分泌物中脓细胞被逐渐吸收而变为透明液体形成。
2.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
热毒——湿热毒邪,蕴积于下焦,郁结而成为阴肿。
寒凝——寒邪凝滞气血,瘀积于内;或气血失畅,与痰湿凝结成块,形成阴茧。
三、诊断要点
急性炎症
1.症状:
急性期局部肿胀、疼痛、灼热感,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体征:
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压痛,检查见大阴唇下1/3处有红硬块,触痛明显,有脓肿形成则肿块大如鸡蛋,有压痛及波动感。
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慢性炎症
1.症状:
肿块小且无感染,可无明显症状;囊肿大,有外阴坠胀或性交不适感。
2.体征:
检查见囊肿大小不等,多呈椭圆形。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大阴唇腹股沟疝相鉴别。
五、治疗
1.西医治疗
⑴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外阴部清洁,局部可热敷或以0.25%碘伏液坐浴;脓肿形成:
行切开引流并作造口术。
⑵慢性期——小型囊肿可定期观察,较大或反复急性发作的囊肿应作囊肿造口术。
难点提示:
1.前庭大腺囊肿与大阴唇腹股沟疝鉴别:
大阴唇腹股沟疝与腹股沟环相连,挤压后可复位,包块消失,但如向下屏气,增加腹压,则肿块胀大。
第二节阴道炎症
一、概念
1.定义:
病原体侵入阴道,使阴道黏膜产生炎症,白带出现量、色、质的异常。
2.临床特点:
带下增多,阴部瘙痒。
3.中医病名:
带下病、阴痒。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阴道的酸碱度改变→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阴道炎症;
幼女及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防御能力差→阴道炎症。
2.中医病因病理
内伤——脾虚肾亏→水湿运化无权→蕴而化湿化浊→流注带脉→带脉失约而成;或肝经郁热→肝旺侮土→脾虚失摄→水湿内聚→蕴而化热→湿热下注。
外邪——经期摄生不慎、性生活不洁→湿毒之邪内侵→直伤带脉。
相关脏腑——脾、肾、肝。
滴虫性阴道炎
一、概念
1.定义:
感染阴道毛滴虫而引起的阴道炎症。
2.临床特点:
白带增多,外阴瘙痒。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阴道毛滴虫引起。
⑵病理:
患滴虫性阴道炎的阴道pH值一般为5.1~5.4,月经前后,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常得以繁殖引起。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内蕴,虫毒侵蚀。
肾虚湿盛——正虚邪侵→湿浊流注下焦→蕴而化热→积久生虫。
湿热下注——脾虚肝郁→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或因妇科检查、手术等器械消毒不严;或入公厕、游泳等,病虫湿热→直接内侵→带脉失约→流注下焦。
相关脏腑——肝、脾、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白带增多,外阴瘙痒。
2.体征;阴道、宫颈黏膜充血红肿,常有散在的出血点及草莓状小红疹,后穹窿有多量黄色泡沫状分泌物。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白带化验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诊断。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彻底杀灭滴虫,夫妻同治,内服外用结合。
1.西医治疗
⑴局部治疗——乳酸或醋酸、碘伏液、甲硝唑阴道泡腾片。
⑵全身用药——甲硝唑。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热下注
白带增多,色白或黄,呈泡沫状或脓性,甚或杂有赤带,外阴瘙痒,心烦失眠;舌苔薄腻,脉弦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龙胆泻肝汤
肾虚湿盛
带下增多,色白,呈泡沫状,外阴瘙痒,腰脊酸楚,神疲乏力;舌苔薄腻,脉细软
补肾利腰,清热利湿
肾气丸
难点提示:
1.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鉴别:
白带呈白色乳酪样或豆腐渣样,外阴奇痒灼痛。
检查阴道壁覆盖一层白膜状分泌物,擦去可见粘膜充血。
白带镜检可见芽孢和假菌丝或白假丝酵母菌。
2.与细菌性阴道病鉴别:
阴道分泌物增多,灰白色,稀薄,均匀一致,有鱼腥味,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阴道粘膜无充血;分泌物涂片可找到一般病原菌,无滴虫、白假丝酵母菌。
3.与老年性阴道炎鉴别:
阴道分泌物增多,稀薄,淡黄色,严重时呈脓血性白带。
外阴、阴道有瘙痒、烧灼感。
检查阴道粘膜萎缩,皱襞少,常有小出血点或小溃疡。
阴道分泌物镜检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菌。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一、概念
1.定义:
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的阴道炎。
2.临床特点:
白带增多,外阴奇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并可有尿频、尿急及性交痛。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白假丝酵母菌。
⑵病理:
有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阴道pH在4.0~4.7,通常<4.5。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阴道内糖元增多,酸性增强时,即可迅速繁殖而引起炎症。
传染途径:
①内源性传染②直接传染③间接传染。
2.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寒湿外侵→湿久蕴热→湿热阻滞带脉所致;
内因——脾肾两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蕴而生虫所致。
相关脏腑——脾、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外阴奇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并可有尿频、尿急及性交痛。
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白色凝乳样或豆腐渣样。
2.体征:
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状物,擦去后见黏膜充血红肿,急性期可有糜烂面及浅表溃疡。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阴道分泌物悬滴涂片发现芽孢和假菌丝或白假丝酵母菌。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或消除诱发因素,选用敏感药物,足量、足疗程给药。
1.西医治疗
⑴一般治疗:
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糖尿病者应给予积极治疗。
勤换内裤,保持外阴干燥。
⑵局部治疗:
苏打液冲洗后选用制霉菌素栓剂、咪康唑栓剂、克霉唑栓外用。
⑶全身用药:
氟康唑、伊曲康唑。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脾虚湿盛
白带增多,色白如乳块状或豆渣样,外阴瘙痒;舌苔薄白,脉细濡。
健脾燥湿,杀虫止痒
完带汤
肾虚湿阻
带下增多,色白如豆渣样,腰脊酸楚,面色
白,神疲乏力,外阴瘙痒;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温肾燥湿,固涩止带
内补丸
细菌性阴道病
一、概念
1.定义:
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
2.临床特点:
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正常寄生在阴道内的细菌生态平衡(菌群)失调引起本病。
⑵病理:
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以厌氧菌居多,厌氧菌繁殖的同时可产生胺类物质,碱化阴道,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并有臭味。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脾虚湿聚,或肝郁化热→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任带所致。
湿毒——湿邪内侵→直伤任带之脉→蕴而生热,秽浊下流→带下量多,异臭。
相关脏腑——脾、肝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阴道分泌物↑,灰白色,稀薄,均匀,有腥臭味,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2.体征:
阴道黏膜无充血。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胺臭味试验阳性、线索细胞检查阳性。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特异性阴道炎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西医选用抗厌氧菌药物。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同时应配合外治法。
1.西医治疗
⑴局部治疗:
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克林霉素软膏。
⑵全身用药:
口服甲硝唑或克林霉素。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呈脓性或浆液性,有臭气,阴部坠胀,灼热疼痛,或瘙痒,或少腹疼痛,胸胁、乳房胀闷,口苦咽干,尿黄,大便不实;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
湿毒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如脓,气味臭秽,阴部坠胀灼痛,或小腹疼痛坠胀,或发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
老年性阴道炎
一、概念
1.定义:
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阴道局部抵抗力↓→病菌入侵繁殖。
2.临床特点:
白带增多伴外阴瘙痒,灼热,干涩感,盆腔坠胀不适。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雌激素缺乏。
⑵病理:
阴道黏膜萎缩,上皮细胞糖元↓,局部抵抗力↓→细菌感染。
2.中医病因病机
肾阴亏损——肝肾亏损→精血匮乏→冲脉虚衰,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热下注——湿热秽毒之邪乘虚入侵→流注下焦。
相关脏腑——肝、肾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白带增多,有臭味,伴外阴瘙痒,灼热,干涩感,盆腔坠胀不适。
2.体征:
外阴、阴道潮红,萎缩变薄,呈老年性改变,阴道皱襞消失,上皮菲薄,常有散在出血点或小片出血斑。
宫颈充血,可见散在性小出血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阴道分泌物酸碱度改变,pH值↑,阴道涂片和激素测定示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下。
四、鉴别诊断
注意与其他阴道炎,宫颈、子宫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思路——增加阴道防御能力和抑制细菌生长。
1.西医治疗
⑴局部治疗:
乳酸或醋酸液,抗生素如甲硝唑或诺氟沙星,己烯雌酚片。
⑵全身用药:
尼尔雌醇、妊马雌酮、甲羟孕酮。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肾阴亏损
带下增多或不多,色白或色黄,阴户干涩疼痛,灼热,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潮热汗出,口干尿赤;舌红,苔薄,脉细软或细数
滋阴降火,固涩止带
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
带下增多,色黄秽臭,甚则呈脓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苔薄黄腻,脉弦数
清热利湿,滋阴补肾
易黄汤
婴幼儿阴道炎
一、概念
1.定义:
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并存。
2.临床特点:
阴道分泌物增加,呈脓性。
二、病因
病因:
幼女外阴发育差,缺乏雌激素,阴道上皮菲薄,抵抗力低,易受感染。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加,呈脓性。
2.体征:
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四、治疗
治疗原则——①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②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用吸管将抗生素溶液滴入阴道;③对症处理:
有蛲虫者,给予驱虫治疗;小阴唇粘连者应予以分离,并涂以抗生素软膏;若阴道有异物,应及
第三节宫颈炎
一、概念
1.定义:
是子宫颈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包括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宫颈管炎症,为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
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两种。
2.临床特点:
阴道分泌物增多。
3.中医病名:
带下病。
二、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病原体感染、化学物质刺激。
⑵病理:
①急性宫颈炎:
宫颈红肿,宫颈管黏膜充血水肿,可见脓性分泌物经宫颈外口流出。
②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管炎。
宫颈糜烂:
临床分三型:
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
分成三度:
Ⅰ度(轻度),糜烂面占宫颈表面的1/3以内;Ⅱ度(中度),占1/3~2/3;Ⅲ度(重度),占2/3以上。
2.中医病因病机
脾虚生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二脉。
肾虚失固——肾虚封藏失职,失其固摄之力。
湿热下注——湿毒之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热毒蕴蒸。
相关脏腑——脾、肾、肝。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
2.体征:
急性宫颈炎——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
慢性宫颈炎——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充血、水肿,或质硬,或见息肉、裂伤、外翻及宫颈腺囊肿等病变。
3.常见并发症:
不孕、盆腔炎、宫颈癌。
四、鉴别诊断
注意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早期宫颈癌相鉴别,宫颈息肉与宫颈湿疣相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宫颈炎针对病原体,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
1.西医治疗
⑴急性宫颈炎
抗生素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
针对病因治疗——禁止性生活,注意局部卫生,改善全身情况。
局部治疗——用1%乳酸或醋酸冲洗阴道,局部用磺胺粉涂撒在阴道内。
⑵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药物疗法;物理疗法:
电熨法、冷冻疗法、激光治疗。
宫颈息肉——息肉摘除术。
宫颈管黏膜炎——需全身治疗,根据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湿热内蕴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伴少腹胀痛,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龙胆泻肝汤
湿毒内侵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或夹血色,或浑浊如米泔,臭秽,小腹胀痛,腰骶酸楚,小便黄赤,或有阴部灼痛,瘙痒,宫颈重度糜烂或有息肉,触及出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热泄毒,燥湿止带
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
脾虚
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面色萎黄或淡白,神疲,倦怠,纳少便溏,腹胀足肿;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缓弱
健脾利湿
完带汤
肾虚
白带清冷,质稀如水,久下不止,无臭味,面色苍白无华,腰脊酸楚,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尿频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迟
补肾固涩
内补丸
难点提示:
1.治疗原则:
急性宫颈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原体,积极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慢性宫颈炎以局部治疗为主,根据病理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第四节盆腔炎
一、概念
1.定义: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盆腔炎。
分急性与慢性。
2.临床特点:
急性期以发热、腹痛、带下多为特征。
慢性期以腹痛包块、带下多、月经失调、痛经、不孕为特征。
3.中医病名:
带下病、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瘕瘕、痛经、腹痛、月经不调、不孕。
急性盆腔炎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⑴病因:
宫腔感染、卫生不良、周围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
⑵病理:
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脓性渗出物,形成盆腔包块。
2.中医病因病机
热毒炽盛——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高热腹痛不宁。
湿热瘀结——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腹痛带下日久。
二、诊断要点
1.症状:
下腹疼痛,伴发热,严重者可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秽臭。
2.体征:
急性病容,体温达39℃以上,心率增快,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妇科检查:
阴道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明显触痛。
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稍大,较软,压痛,活动受限。
输卵管压痛明显,有时扪及包块。
有宫旁结缔组织炎时,下腹一侧或两侧可触及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高度水肿、增粗。
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穹窿或侧穹窿可扪及肿块且具波动感。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血沉↑;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显像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炎性包块。
三、鉴别诊断
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等急腹症相鉴别。
四、治疗
治疗原则——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治疗,避免转为慢性。
1.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
给予充分营养,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抗生素治疗——采用联合用药。
常用药有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甲硝唑、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手术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脓肿破裂。
2.中医治疗
证型
证候
治法
方药
热毒壅盛
高热恶寒,甚或寒战,头痛,下腹疼痛拒按,口干口苦,精神不振,恶心纳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秽臭;舌苔黄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女性 生殖器官 炎症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