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docx
- 文档编号:27538211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70KB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docx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聚力生态文明建设山水千湖——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由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完成。
一、基本情况 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县千河谷地下游,主要由冯家山水库及渭河一级支流千河千阳段构成,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7156公顷,其中:
水域面积1402公顷,水库及河岸两侧耕地、林地、荒地面积5754公顷。
涉及我县南寨、崔家头、城关、陈仓区桥镇冯家庄村3个镇的8个村,635户2392口人。
主要对湿地内大天鹅、灰鹤、芦竹、荷花等珍稀动植物实施生态保护,同时进行水源地保护。
湖内有10多种淡水鱼。
有属于国家级保护鸟类的大天鹅、灰鹤、白鹭、豆雁、针尾鸭等野生珍稀水禽以及丹顶鹤、黑鹤、白鹳等多种珍稀迁徙鸟类共71种,其中湿地鸟类41种。
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1402公顷,缓冲区2066公顷,实验区3688公顷。
保护区内现有湿地植被类型2个、16个群系,高等植物57种。
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景观优美,生态系统完整独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水禽栖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每年冬季有大量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和逗留。
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是2008年1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总面积573.2公顷,地跨草碧镇、城关镇、水沟镇3个镇12个行政村,912户4392口人。
公园西起草碧镇新兴村和水沟镇柿沟村,东至城关镇千阳中学南北宽约7.7公里,东西长约6.3公里。
公园规划为湿地保护保育区、科普宣教展示区、湿地观光休闲区、湿地管理服务区四大功能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全力修复湿地生态植被。
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修复退化湿地植被。
沿千福公路两边荒坡地带,填土整理,种植小冠花、波斯菊、美国石竹、婆婆纳等宿根花卉70亩,修复植被裸露区域,美化环境。
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侧柏、杨树、柳树等大苗9.3万余株,营造水源涵养林660亩。
沿河堤新栽合欢、银杏等绿化苗木6600多株,河堤护坡栽植连翘、迎春等矮化植物3万余株。
在湿地周边栽植绿化树木380多万株,建设绿地320亩,有效恢复了湿地植被,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着力强化湿地水源保护。
积极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加大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保护,在湿地公园区域内的12个村新建垃圾屋200多个,在公园安装环保厕所10个,设置垃圾桶15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及时运出垃圾废渣;
争取公益性岗位100名,坚持每天清理湿地公园内环境卫生,对公园周边及内部的垃圾进行统一拉运填埋,杜绝向湿地排放污染物,千河水质不断提高,保障了市区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精心保护湿地野生动植物。
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刘家沟、段家湾、新兴村设立投食点10处,抛洒食料供野生动物食用。
在千河南北两岸栽植雪松、杨树等树种,建设鸟类隐蔽地700亩,为湿地鸟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生存和繁衍场所。
与有关学校和单位签订共管协议,聘请兼职管护员10人,落实各项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两年来共救助、放生鸟类300多只、鱼鳖类4万多尾。
2014年,30只朱鹮在湿地放飞后,县上筹集资金购置观测与监测仪器设备12台(套),配备四名工作人员,昼夜值班,跟踪监测每只朱鹮的栖息活动范围,详细记录,掌握生活习性,及时对受伤者进行救助。
进入冬季后,定时投放泥鳅等食物进行喂养。
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放飞的朱鹮安全越过了在千河流域的两个冬季,成功繁殖孵化出2只雏鸟。
近年来,湿地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和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
四是大力开展湿地恢复。
拆迁了位于千河南岸的民政救助站、养鸡场、奶牛场等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和场所,收回群众种菜的拾荒地,进行了绿化美化;
对千河河滩的淤积区进行了治理平整,在保证河道畅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新栽芦苇、芦竹、香蒲、菖蒲等水生植物1000多亩,在千河河滩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千亩芦苇荡和大片绿地林地。
既有效恢复了湿地原始生态,净化了千河水质,为水禽生活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营造了湿地生态景观,为县城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了解湿地的休闲场所,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称赞。
五是加强湿地基础设施建设。
在利用中央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项目,集中投向湿地保护领域,全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目前已维修改造硬化湿地公园和保护区外部道路阳千路和千福路30公里,维修内部河堤道路12公里,新建木栈道1.8公里,修建步行道1.8万平方米、广场9400平方米,架设低压线路9100米、高压线路800米完,成了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给排水、电力供应、道路硬化、服务设施修建。
多方筹集资金1.2多亿元,建成了水生植物园、湿地门户区、植被恢复区、鸟类观赏区、百花园、亲水湾、歇马湾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系统明显改善。
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调节径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有效改善了千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水源水质得到保障。
千湖是宝鸡市区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全县90%的湿地水源流向冯家山水库,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加大排污治理,大力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建设河流两岸绿色长廊,湿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确保了水源清洁、水质健康,全县各流域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二级以上。
三是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西北地区湿地资源较为稀缺,千湖湿地是我省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千湖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秀美的田园生态、深厚的文化沉淀,受到了来自西安、宝鸡等周边游客的青睐,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远扬四方。
四是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千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以湿地文化和独有的生态景观为依托,促进了千阳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积极协调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是湿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湿地保护工作具有超前性、渐进性的特征。
因此,湿地保护投入要有高瞻远瞩战略的眼光,既要有阶段性投资,又要有长期的渐进性投入,还要有大手笔的重点项目投资。
湿地保护项目国家投资有限,主要靠地方政府出资建设。
虽然,我县几届领导对湿地保护高度重视,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本身属于省级贫困县,近几年对湿地保护工程投入了近千万元,仍然显得不足,且项目分散,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二是公园招商引资难度大。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处在冯家山水库上游。
公园开发受到了水源执法和环保部门的限制。
水面娱乐项目不能开发,降低了湿地公园的对外吸引力,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湿地公园是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等公益性建设为主,经营性建设为辅,吸引社会资金推进湿地生态建设的难度较大。
三是湿地资源萎缩。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千湖湿地被大量围垦侵占,芦苇等水生植物被毁,千河流域本身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泥沙含量大,造成河床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景观严重丧失,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益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资源受损,严重威胁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另外,由于千湖湿地分布范围广、分布战线长,湿地大多与农耕区接壤,缺乏明确的界线,保护措施力度小,采摘芦叶、改变湿地用途事件时有发生,对湿地资源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破坏。
四是缺乏湿地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及其资源类型多样,其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湿地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决定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行工作,同时主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和林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城以西千河河道属于湿地公园的保育区,按照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保育区内禁止人为活动。
水利部门负责河道管理,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监管不严,造成县城以西砂石无序采放,河床高低不平,影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长期以来,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矛盾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有效的管理。
目前,尚未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统一的协调组织与机构,也很难形成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
五是保护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湿地保护管理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保护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利用“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
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今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六是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和管理能力不足。
湿地管理处现有技术人员为林业、水利、农业等专业,湿地保护知识乏善可陈,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应用十分缺乏,专业人员奇缺;
技术手段落后,制约了科技人员能力的发挥,使科研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
七是生态旅游缺乏精品。
千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吃、住、游、玩、行、购等各个环节挖掘力度不够,能使游客多花时间,多消费的项目还不多,这些方面主要在湿地旅游的景区、景点的开发虽有起步,但品位不高,景点多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没有形成精品线路,对生态旅游资源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差,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流;
文化品味不高,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不靚。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完善职能定位,重新编制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强,我处将湿地保护职能定位为“保护水源、保证安全、塑造绿色、塑造文化、塑造景观”,把工作中心放在保护水源地上,把着力点定为了建设绿色生态上,继续打造“畅游湿地、品位山水、观赏花海、放飞心情”湿地名片。
为此我们重新编制了千湖湿地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千湖湿地中心工作是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工作重点是恢复千河流域生态,重新塑造千湖生态圈,建设重点是利用千湖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发展湿地观光和科普宣教,做靓千湖名片,让更多的人亲近自然、了解湿地、保护生态。
二是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与领域,牵涉到多个行政职能部门。
为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调和合作的管理机制。
健全由多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决策与重大事宜协调,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有关所有。
具体管理工作由县林业局承担,并通过部门间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的联合行动,促进政府及部门决策时能够注重评估湿地的自然价值、生态功能及其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和法制体系。
根据千湖湿地建设规划和布局,建立健全湿地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
结合陕西千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程,制定湿地管理办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公布,将湿地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尽快建立有利于恢复、发展、保护与管理湿地资源的法规制度,制定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体制,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制止破坏性、毁灭性开发湿地资源的行为,禁止一切不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捕捞和捕猎,打击制裁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广开募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千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投入基建、设备、事业开支等足额的财力,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工作基础。
当前湿地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瓶颈。
目前,千湖湿地开发保护工作初有成效,需要投入资金,才能建立起湿地保护利用的工作基础。
继续实行“一套方案统领,整合各类资源,捆绑项目资金,发挥部门职能,举县一致建设”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要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广开募资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民间融资。
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经济实体、自然人,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景区景点、娱乐项目、商业网点、服务接待以及交通运输的建设和经营,不断提升湿地旅游产业规模、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合作。
从千湖湿地类型多、分布范围广、保护管理难度大及湿地资源监测本身技术要求高和工作连续性强等特点出发,湿地保护管理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与人员的基础上,对湿地生物资源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监测任务;
湿地非生物资源监测则由各行业原有的监测站(点)完成。
同时,成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专家组,负责审议湿地资源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数据处理和监测成果的形成。
湿地科学在国内外都属新兴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及时地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建立国内、国际交流的机制,扩大合作领域;
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成立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机构,并联合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形成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城市品味和品质生活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千阳正在创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积极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环境的教育,积极宣传建立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意义,支持社区民众发展生产,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自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其有一定的责任感,自觉投身到湿地保护事业中去。
借鉴国际湿地保护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科普活动。
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
如:
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人定胜天”的观念;
要转变“以农为本”的观念,实行多种经营,着力调整湿地利用经济结构;
要转变“以土为本”的观念,实行退耕还湿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
七是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千湖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对湿地的活动将日趋频繁,因此,建立对天然湿地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审批管理程序,实施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依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
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评价,应着重分析开发活动对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通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控制与避免人为大规模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目的。
由于湿地开发后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只有当湿地资源开发到一定规模,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对环境影响才能明显体现,在此之前,影响一直处于积累过程,但此时已造成巨大的生态损失。
因此,对湿地资源利用影响评价也要有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应着眼于累积效应的评价,否则,单个建设项目均顺利通过影响评价,而湿地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所以,在开展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时间积累的影响效应,而且更应该注意数量和空间的积累效应,只有这样,湿地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影响。
八是科学开发,打造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千湖湿地资源,在开发上要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人文资源,让公众在领略湿地自然风光、认识湿地的同时,了解湿地的文化、民俗及其生态文明进程的作用,使其不仅发挥特有的生态效益,也成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在开发中要十分注重开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结合千湖湿地保护工程,打造集湿地游览观光、参与体验、宣教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重点建设湿地宣教中心、湿地体验中心、湿地植物园、湿地人家、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休闲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游泳场、“农家乐”湿地休闲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及其附属配套设施,使千湖成为独具特色旅游热点,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千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调研报告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湿地 生态 保护 建设 调研 报告 国际 臭氧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