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522588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7.82KB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案.docx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案
第1次课
课题
民族音乐概况
课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课程整体内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的分类。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本课的基本要求
1、弄清基本概念。
2、弄清各类品种的艺术特点。
3、了解各类品种的代表曲目,重点曲目要求背唱,能熟记旋律。
二、民族音乐
1、概念:
凡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2、传统音乐:
(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是指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把清代以前即已经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
3、传统音乐可以分为四类: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
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文人音乐:
古琴音乐、词调音乐
宗教音乐:
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
民间音乐:
民间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
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三、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
(一)民歌的分类:
1、按题材内容分为:
劳动类、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
2、按产生年代分为:
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
3、按民族地区分为:
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汉族民歌按体裁分为:
号子、山歌、小调
少数民族民歌按体裁分为:
情歌、劳动歌、婚礼歌、祝寿歌
(二)民间歌舞音乐:
1、汉族歌舞:
秧歌(黄河以北)
花灯(西南地区)
采茶(南方各省)
二人转(东北农村)
二人台(内蒙西部地区和山西北部)
教学过程
2、少数民族歌舞:
维吾尔族(赛乃姆、十二木卡姆)
广西瑶族(长鼓舞);西南地区苗族(芦笙舞);
高山族(欢乐舞);朝鲜族(农乐舞)
(三)说唱音乐
又叫曲艺,是用来讲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我国的说唱音乐形式有341种。
汉族说唱音乐分类:
1、按艺术风格可以分为:
评话、鼓曲、快板、相声。
2、按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分为:
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走唱类、板诵类、牌子曲类和杂曲类。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是以剧本为主,以表演为中心,融歌、舞、剧为一炉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共有360多个剧种。
1、(形成)北宋:
杂剧
2、南宋:
南戏
3、(鼎盛)元代:
元曲、元杂剧
4、(高峰)明代:
四大声腔:
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5、现代:
高腔、昆曲、梆子腔、皮黄腔
(五)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题材的一种。
是指我国传统器乐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民族乐器的分类:
1、周代,按制作材料分类,分为“八音”。
2、 清末,按性能分类,分为:
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
3、按演奏形式分为:
独奏乐器和合奏乐器两类。
四、学习民族音乐的目的和意义
1、从发展中国音乐事业的角度看。
2、从建设“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意义上看。
3、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看。
五、小结
教学后记
复习思考题
结合自己的本专业,思考学习本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何意义。
备注
第2次课
课题
民歌概况
课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歌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民歌的作用及艺术特点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概念:
民歌是指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受人民群众的改造、加工、筛选、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渐完美。
2、历代民歌的发展状况: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分为风、雅、颂。
风:
国风,记载了当时十五个地区流行的民歌。
2)继《诗经》后《楚辞》是又一部古代民歌集。
《楚辞》分为两大类作品:
一类是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另一类是经过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
3)汉魏时期出现了乐府和相和歌。
乐府:
汉武帝刘彻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
其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相和歌:
两汉间对民间“街陌讴谣”歌曲作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
4)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
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曲子”。
5)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明清时代已面临瓦解。
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的民歌。
特点:
广泛的内容;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形式上更为自由、活泼。
教学过程
3、民歌的作用和艺术特点:
作用:
1)教育传承作用
2)人生礼仪公用
3)祭祀与驱邪作用
4)交际作用
艺术特点:
1)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手法简明和精湛,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精练的手法和音调语言,创造出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
2)我国民歌特点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它的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的丰富性。
4、民歌的分类
1)、按题材内容分为:
劳动类、生活类、爱情类、传说故事类
2)按产生年代分为:
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
3)按民族地区分为:
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汉族民歌按体裁分为:
号子、山歌、小调(是从音乐的外部形态、特别是节奏特点上进行的分类)
少数民族民歌按体裁分为:
情歌、劳动歌、婚礼歌、祝寿歌
教学后记
复习思考题
民歌的作用和艺术特点
备注
第3、4、5次课
课题
汉民族民歌——号子
课时
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号子的主要分类和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号子的分类及代表曲目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唱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授新课
1、概念:
在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有的地区也称做“哨子”(四川)直接伴随劳动过程,起着统一步调,调节精神,驱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歌曲,它是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人称之为艺术化的号令。
2、作用:
在劳动中,号子具有双重的功用:
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3、号子的分类及代表作品听唱:
(1)搬运号子—在以人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
例如:
装卸、挑担、推车等。
(2)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3)农事号子—在一般的农业劳动中歌唱,例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
(4)船渔号子—伴随着船务劳动而歌唱。
由于船务内容多样(例如打渔、行船、摇橹等),江上、海上的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为配合这样复杂情况而歌唱的船渔号子就成为劳动号子中最丰富的一类。
(5)作坊号子—过去,在一些采用土方法生产的工场、作坊中(例如盐坊、纸坊、粉坊等),繁重的劳动主要靠人工来完成,于是产生了与这些劳动相配合的号子。
4、号子的表现特点:
(1)简洁的表达方式。
(2)强烈的节奏感
(3)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4)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5)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教学过程
5、号子音乐结构特点:
(1)形式比较短小,在劳动中反复歌唱,曲调起伏不大,节奏规整有力,一般来说,音域较窄,上下四、五度进行较多。
(2)曲调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稍自由,每段后的和腔比较长。
(3)曲调起伏很大,长带有复调因素,密切配合劳动的每一个过程,节奏多变化,唱词中多夹扎说白,唱时往往有数个号子顺次唱下来,具有套曲形式。
教学后记
复习思考题
号子的分类及代表作品背唱
备注
第6-12次课
课题
汉民族民歌——山歌
课时
1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歌的主要分类和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山歌的分类及代表曲目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唱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授新课
1、概念:
泛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
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感情所编唱的民歌。
2、俗称与分布:
北方:
信天游(顺天游、脚户调)
山西:
山曲(酸曲)、开花调、烂席片
青海:
花儿(少年、野曲)
内蒙:
爬山调(蒙汉调)
南方:
晨歌、扬歌、耍山歌、半山腔等
少数民族:
苗族(飞歌)、藏族(哩鲁)等
江南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旋律跳动较小;高原的山歌比较高亢、粗犷,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草原上的“牧歌”比较悠长、舒展、奔放。
3、山歌的分类
山歌包括三类:
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
1)一般山歌:
信天游、山曲、花儿、江浙山歌、客家山歌、西南山歌、湖南山歌
2)田秧山歌:
又称田秧歌、田歌主要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中传唱。
3)放牧山歌:
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所唱。
歌词中常带有吆喝性的称词。
4、田秧山歌
1)俗称与分布:
主要分布在:
两湖、四川、贵州、浙江、江苏。
相对集中在长江流域。
浙江:
田歌
安徽:
秧歌
苏北:
秧号子
湖北:
薅草歌
四川、湖南:
打闹
江西:
打鼓歌、锄山歌
2)产生因素:
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精神
3)特点:
因田秧山歌所伴随的劳动协作不强,不要求其音乐必须符合劳动的节奏,因此田秧山歌具有体裁类型的复杂性:
它以山歌体裁为主,又常综合有号子和小调的因素。
有些田秧山歌因音调优美动人,传唱范围逐渐扩大,甚至唱进了庙会、茶馆,有些田秧歌还具有相当的歌唱技巧。
4)田秧山歌与号子的异同:
相同点:
演唱场地相同,调节精神,驱除疲劳、提高效率的目的相同。
不同点:
(1)节奏上:
田秧山歌与劳动节奏不相一致;号子与劳动节奏紧紧相联。
(2)抒情上:
田秧山歌具有审美功能,有抒情性有调节功能;号子调节精神。
5、北方一般山歌分类及曲目介绍:
1)信天游
概念: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以歌唱爱情或歌唱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为主要内容,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
特点:
(1)两句一首、每句七言、多即兴创作,口头流传
(2)曲式结构:
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上句旋律上扬,呈开放性;下句旋律收拢,相对而言比较平稳。
(3)旋律进行方式:
旋律大跳比较多;双四度结构比较多;调式上以五声调式为主
(4)歌词特点:
善于运用叠字、叠词,加强亲切感,节奏感。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
上句写景,下句抒情;上句托物,下句言态。
2)山曲
概念:
又叫“酸曲”、“开花调”、“烂席片”,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一带,内容以反映旧社会晋西北农民背井离乡到内蒙古一带谋生的“走西口”生活和爱情。
特点:
(1)歌词以七字句为基础,随感情和语言的变化而自由伸缩。
(2)调式上以五声或六声调式为主
教学过程
(3)音乐高亢、辽阔,多六、七度,以致十一度的大跳。
(4)演唱上多独唱、无伴奏、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
3)花儿
概念:
又称“少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内容涉及人民生活和各个方面。
特点:
(1)分布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族多。
(2)演唱上多用尖音或尖音与苍音结合的演唱方法。
(3)结构上主要为上下句,其句式比较固定。
(4)旋律上跳进多,且多连续的跳进,层次曲折丰富,风格独特。
4)二乐句的曲式
北方山歌以二乐句的乐段形式为主。
这种二乐句的结构大多数第一句都是结束在调式音节的第五级或第四级音上,形成一个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主音上,形成全终止。
它们的曲调或者是两句大体相同而结束音不一样,或者是一起一伏的互相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6、南方一般山歌分类及曲目介绍:
1)西南山歌
概况:
我国西南地区多丘陵,许多地方山险路难,交通很不方便,因此这里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节奏自由而深长的山歌。
由于这些山区田秧歌十分丰富、传唱普遍,因此一般山歌大多与当地的田秧山歌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我国西南地区不同省份的文化形态,民族分布及其风格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这里的山歌在基本风格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着气质和性格的不同特色。
(1)四川山歌:
刚劲、幽默并体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传统。
(2)贵州山歌:
古朴、深沉,带有原始的自然魅力。
(3)云南山歌:
多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边远地区的清新。
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曲调起伏很大,大音程的跳进多,旋律起伏的过程往往很急促,非常开朗豪爽;曲调进行级进多于跳进,旋律的进行曲折婉转,非常细腻,并富于装饰性。
四乐句的曲式:
在山歌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云南各省的山歌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曲式。
这种四乐句的乐段结构,是由二乐句的曲式发展起来的。
少数情况是将二乐句的乐段大致不变地反复一遍而构成。
大多数情况是将二乐句的乐段予以变化的反复。
教学过程
变换主要的方法:
以一二句为基础,将第一句的曲调加以变化,作为乐段的第三句,而第四乐句一般为第二乐句的反复。
这样就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结构。
2)江浙山歌
概况: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山歌的统称。
与北方山歌不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
特点:
(1)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歌词变化多。
(2)调式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
(3)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以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情绪和唱词。
(4)曲式结构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音乐委婉秀丽。
3)闽、粤、赣客家山歌
概况:
“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
移民从河南、陕西、安徽一带南下,集中居住在粤北、粤东、闽西、赣南等地。
客家山歌的特点:
音乐简朴直畅,节奏自由,即兴变化的手法较多,旋律起伏较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4)湖南山歌
概况:
地处长江中游,境内多丘陵,山地广布,山歌广为流传。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低腔山歌“三种。
高腔山歌:
流传于湘中,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等衬词,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
平腔山歌:
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
低腔山歌:
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7、放牧山歌:
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所唱。
歌词中常带有吆喝性的称词。
8、山歌的特点:
(1)节奏自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2)表现方法坦率、直露;音乐性格热情、奔放。
(3)演唱形式自由。
(4)演唱场地空旷。
教学过程
(5)词曲的即兴性和自娱性。
三、小结
教学后记
复习思考题
山歌的分类及各类代表曲目背唱
备注
第13-16次课
课题
汉民族民歌——小调
课时
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调的分类及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小调的分类及代表曲目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唱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授新课
1、概念:
又名小曲、小令、俗曲、俚曲,里巷之曲。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
事实上,小调不仅在城镇演唱,也在农村广泛传唱,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之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小调类。
2、分类:
小调一般分为:
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
(1)吟唱调:
包括儿歌、摇儿歌、吟诵调、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
(2)谣曲:
艺术形式发展得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
(3)时调:
在小调类民歌中,时调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
它具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音调,以及讲究的润腔方式。
3、吟唱调
(1)儿歌:
是儿童在游戏、生活中唱的歌调。
其内容主要是有关儿童的游戏、逗趣和在成长中的收获、体会等。
其曲调大多音域较窄,乐汇较单一,结构不很严谨,手法不多,但形象活泼生动。
(2)摇儿歌:
摇儿歌大多数是大人摇哄婴儿入睡时哼的儿歌。
歌词大多即兴哼成,结构较散,唱词内容简单,形式自由,常用拖腔。
(3)叫卖调:
大多流行与城镇。
商贩为招揽顾客,吸引人们的注意,就要使其音调响亮、远传。
因此,旋法的上扬、句末的自由延长等成为他形式上的一大特点。
(4)吟诵调:
是古人在年诵诗词、古文是用的歌调。
加用歌调吟诵,更可体现诗词、古文中的语调、气势、性格风貌和韵味。
《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谣曲
(1)诉苦歌:
最常见的题材为长工诉苦和妇女诉苦。
大多情绪较忧郁、缠绵,情感真切、动人,悲怨中仍不失对希望的向往。
教学过程
(2)情歌:
谣曲中一种重要的题材,数量也很多。
大多表现比较细致,情绪较委婉,音乐都很秀丽。
既不象山歌那样爽直,也不象时调那样有较曲折、具体的情节常借用一些细小的物品作为情感的寓拖,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但表现手法较朴素、简洁。
(3)生活歌曲:
反映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内容。
一般题材较细小,未能触及深刻的社会矛盾,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歌词大多清新、情绪乐观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4)嬉游歌:
汉族中唱嬉游逗趣、问答启智内容的,在其他体裁中也很常见。
与山歌的放牧山歌、小调的吟唱调中的这类民歌相比,谣曲的嬉游歌在艺术上比较完整,成熟,但他的表现手段又比时调中的这类歌简单。
大多情绪欢快,娱乐性强。
5、时调
(1)孟姜女调:
又叫“春调”、“梳妆台”、“十杯酒”、“尼姑思凡”等。
其特点是徴调式,四句体乐段,各句篇幅整齐、匀称,落音分别为商、徴、羽、徴,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乐段结构。
内容以诉说离别、悲怨或爱恋情绪的题材为主。
(2)剪靛花调:
又名“剪剪花”、“剪甸花”、“靛花开”等。
大多是倾向于欢快或喜悦柔丽的性质。
归纳起来分为三种:
反映生活趣事、游嬉欢娱的;反映恋爱生活、婚姻故事以及抒表惜别、思念之情的;诉苦题材的。
(3)鲜花调:
又名“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
基本旋律形态是:
四句体乐段,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二者旋律相对称,落音相同,唱词相重叠;第三乐句紧缩,句后不停顿,与第四乐句紧相衔接;第四乐句唱词靠前,句尾有拖腔。
整个旋律起伏较大,旋法及节奏形态变化较多,音乐曲折流畅抒情性强。
6、小调的特点:
(1)旋律起伏相对平稳,线条清晰
(2)结构规整
(3)表现手法委婉,细腻
(4)音域不宽,开口可唱,流传广泛
(5)有乐器作伴奏
(6)歌词不是即兴创作,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比较固定。
教学后记
复习思考题
小调的分类及各类代表曲目背唱
备注
第19-20次课
课题
歌舞部分
(一)
课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歌舞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
教学说明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授新课
在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载歌载舞,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常以“民间歌舞音乐”的名称来指我国民间舞蹈音乐。
(一)民间舞蹈
1、定义:
它是指在民间形成的,并流行于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
它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的,表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2、民间舞蹈包括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
A、民间歌舞是以歌与舞相伴随的形式,或边歌边舞,或歌舞交替。
B、民间乐舞是不带歌唱而只以乐器为伴奏的舞蹈形式,舞者或伴随器乐而舞,或以乐器为道具,边舞边演奏。
(伴奏乐器:
丝竹乐为主,或打击乐为主。
)
(二)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
1、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氏族社会。
2、奴隶时代的乐舞,是祭祀,崇拜天地和祖先的仪式的组成部分,为巫师所掌握。
3、汉代,关于《龙舞》和《鱼舞》的记载。
这种龙舞,是农业文化的产物,久旱不雨时,舞龙祈雨,插完秧后,舞龙驱虫。
4、唐代,“相和大曲结构”:
“散序——歌——破”
5、宋代,戏曲艺术兴起,广泛吸收了宫廷和民间歌舞的艺术成就,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歌舞剧形成,取代了汉唐大曲在宫廷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教学过程
(三)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
1、秧歌:
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进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1)秧歌的音乐分为三个部分:
小场演唱:
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时演唱,不与舞蹈结合;后者边舞边唱。
小场演唱的曲调多移植民歌中的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
锣鼓打击乐: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唢呐吹奏: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2)秧歌的舞蹈有过街、大场、小场,三个部分。
过街:
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随着音乐一些简单的步法和队形变化。
大场:
用于秧歌的开场结尾等处的集体舞蹈,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步法多样的队形作变化形成。
小场:
是二三人或三四人的小型歌舞表演,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
2、花灯:
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侗、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1)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偏重于舞蹈,由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或对唱对舞。
另一类偏重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
2)主要表演形式:
(1)灯舞:
这是最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执制作精类的各色彩灯,载歌载舞。
(2)集体歌舞:
参加人数众多,有极强的自娱性,众人手执同样道具,如灯笼扇,巾或花篮等,边歌边舞,并走出各种队形。
(3)小型歌舞:
男女二三人,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小歌舞,内容是劳动或爱情等。
常即兴编配舞。
3)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情绪活泼的曲调,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起来。
4)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及锣、鼓、镲等,领唱时用竹乐器,舞蹈时用打击乐为主。
3、二人转:
流行在东北农村中的一种歌舞演唱形式,又名“蹦蹦秧歌,小落子”。
以民歌,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1952年定名为二人转。
1)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舞蹈表演形式的被称为“双玩意”。
另一种是歌舞小戏形式的被称为“拉场玩意”。
双玩意
有两个演员,一旦一丑,二人对唱、轮流接唱、齐唱、且唱且舞,从不间歇。
旦:
手持手扇和一方绸手帕,十分引人注目,成为歌舞的主要角色。
丑:
手拿霸王鞭配合,使歌舞热烈活泼,风趣横生,有故事情节,但没有固定的角色,两人常兼演几个不同人物,并常夹着有第三人称的叙事成分。
2)节拍为一板三眼(4/4),音乐由无数个上下名结构的小曲联合而成。
3)伴奏乐器:
以板胡为主,此外还有二胡,唢呐在甩腔时用,同时加入帮腔,使音乐更加高昂有力。
4、二人台:
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演员只有二人,一旦一丑,旦手拿绸手帕或折扇,丑角拿小钗或折扇,内容有时一人兼饰两角的特点。
1)音乐有两个部分:
唱腔:
来源于当地汉族民歌的“爬山调”,“码头调”和部分蒙古民歌。
牌子曲:
来源于民歌,其次是来源于戏曲、佛曲和吹奏乐曲。
2)音乐特点:
装饰音,颤音的应用和经常出现大跳音程,情绪热闹红火,而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民族音乐 概论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