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docx
- 文档编号:27519950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02KB
矿床学.docx
《矿床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床学
矿床学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点
“矿产(mineral resources)”一词实际上是经济学或者是商业上的名词,矿产是指自然 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
具体而言,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从地质 研究程度而言,矿产资源不仅包括已发现的并经勘查工程控制储量的矿床,还包括目前尚 未发现,但经预测(或推断)是可能存在的矿物质;从技术经济条件来说,矿产资源不仅 包括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矿物质,还包括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可预 见的将来能够利用的矿物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据统计,目前社会生产所需的 80%左右的原材料、95%左右的能源、70%左右的农业生产 资料、30%以上的饮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因此,矿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和社会变迁。
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以至现代的原子和电子时代, 从木柴的燃烧到煤、石油、原子能的利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伴随着 一次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的巨大飞跃。
矿产的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程度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 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
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矿产资源自己不能变成人类的必需品,而只是生产人类必需品 的物质和条件。
矿产与其他生产资料的区别在于矿产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分布在地壳的 局部地段,人类不能创造它,而寻找和开发矿产又具一定的难度。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 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矿产资源有其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在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旦被开
采利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则难以再生出来。
地壳上优质易采的矿产资源总是愈来愈少。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经济价值的矿产是有限的。
地下水作为一种矿产 资源类型,其资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生,但也不是用之不竭的,尤其是深层地下水 资源的恢复也是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才有可能。
所以我们在利用已有矿产资源的同 时应“开源、节流”。
所谓“开源”就是加强已知矿产形成分布规律的研究,找寻更多的矿 产资源。
“节流”即对已知矿产资源节约、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利用中增加科技含量,与此同时,注重人造岩石、矿物、原料等代用品的开发利用。
(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 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成矿活动的差异极大,加之成矿物质在地壳内的分布本来就
不均一,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制约,使得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例如,在 29 种主要金属矿产中,有 19 种矿产储量的 3/4 集中在 5 个国家,如南非有金、铬铁矿等 5 种 矿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1/2 以上;中国的钨、锑占世界总储量的 1/2 多,中国的稀土资 源占世界总储量的 90%以上;能源矿产中的煤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约占世界 总储量的 70%多;石油则主要集中在海湾国家;智利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青海省,但铜矿 资源量列世界之首。
(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 在自然界,矿产资源是以各种形态地质体(矿床或矿体)的形式存在的,只有在技术
经济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矿床才能被开发利用,否则得不偿失。
换言之,矿床既是一个地 学概念,更是一个技术概念,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矿床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科学 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很多原来被认为不是矿床的地质 体正逐渐成为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矿床。
矿产资源的这一特点还进一步导致了矿产资源在 数量上的不确定性。
由于界定矿床的技术经济条件在不断变化,就使得矿产资源在数量上 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样性 矿产资源只有少部分出露地表,绝大多数隐藏在地下。
矿体的形态、产状及与围岩的
关系等因素的千变万化,不是任何简单的模式所能概括的。
寻找、探明矿床需要进行大量 的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探工作。
开采过程中,也经常对尚未揭露部分的矿体了解不够,随时 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
因此,探矿和采矿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此外,随着生产的 不断发展,采矿速度的加快,近地表的矿产资源日益减少,找矿任务也日益艰巨,开采、 冶炼的条件日益困难和复杂。
(5)矿产资源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 矿产资源主要以矿床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由于不少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近似性和
地壳构造运动、成矿活动的复杂多期性,自然界单一组分的矿床很少,绝大多数矿床具有 多种可利用组分共生和伴生在一起的特点。
此外,同一地质体或同一地质建造内,也可能 蕴藏着两种或更多的矿体。
因此,在矿产勘查过程中,必须注意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在 开发利用中,必须强调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二、矿产资源的分类
按矿产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3 种状态。
按矿产的性质和用途,通常分 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能源矿产)和地下水 4 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 为亚类,如金属矿产一般按可提炼的金属及其特性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 有、稀土和分散金属等;非金属矿产亚类划分多不一致,有的按矿物和有用岩石进行分类,
有的按矿产的用途进行分类,本教材主要按两种特征联合分类,具体分类详见表 1-1。
表 1-1 矿产性质和用途的分类
类别
亚类
主要矿产
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矿产
铁、锰、铬、钛、钒
有色金属矿产
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汞、锑
轻金属矿产
铝、镁
贵金属矿产
金、银、铂族金属(铂、钯、铑、铱、钌、饿)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
钽、铌、铍、锂、锆、铯、铷、锶、铈族元素(轻稀土)、钇族元
素(重稀土)
分散元素矿产
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
放射性金属矿产
铀、钍、镭
非金属
冶金工业辅助原料
菱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萤石、造型用砂、造型粘土等
制造业原料
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化学工业及
磷、硫(硫铁矿、自然硫)、钾盐、镁盐、盐(岩盐、池盐、天然
肥料工业原料
卤水)天然碱、钠硝石、芒硝、碘、溴、钾长石、含钾岩石
建筑材料及水泥原料
滑石、石墨、石膏、水泥原料(石灰岩、黄土、粘土、石膏、铝
矾土等)、建筑材料(石料、砂、砾)、砖瓦粘土、大理石、耐酸
石材用花岗岩、铸石原料(辉绿岩、玄武岩、角闪石、白云岩、
萤石、铬铁矿)、膨胀珍珠岩原料(珍珠岩、松脂岩、黑耀岩)、
矿产
叶蜡石、蛭石、白垩、膨润土、漂白土、矽藻土、浮石
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
长石、石英砂、石英砂岩、白云母、石灰岩、长石、萤石、芒硝、
高岭土、塑性粘土等
压电及光学原料
压电石英、冰洲石、光学萤石
工艺美术原料
硬玉、软玉、玛瑙、水晶、琥珀、绿柱石、金刚石、石榴石、孔
雀石等
铸石和研磨材料
铸石材料(辉绿岩)、研磨材料(石榴子石、刚玉、金刚石等)
可燃有
机岩矿产
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地蜡、地沥青、油砂、泥炭等
地下水
地下饮用水、地下热水、技术用水、矿泉医疗水及可提取某些有
资源
用元素(I、Sr、B)的卤水
三、矿产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矿产资源是矿业生产的劳动对象。
因此,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矿 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来体现的。
矿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从事能源、 金属、非金属及其他一切矿物资源的勘查、开采、选冶生产活动的产业。
矿业在人类近代 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率先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现代化工业 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矿业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业对经济稳定发展具有支柱作用 矿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似“本”与“标”的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多种物质
和能源,主要依赖于有机的生物产品和无机的矿物原料。
它们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矿业两大基础产业。
矿业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其产品又成为后续产业的物质基础。
尽管矿业和 农业这两个基础产业部门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 4.5%,但却支持了其余占 产值 95.5%的其他产业,其他产值都是对各类原料加工增值的结果。
(2)矿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行产业 矿业同种植业一样,它既表现了基础性,又表现出明显的先行性。
一般来讲,为了满
足若干年后矿产的社会需求,从任务设计到完全达到生产能力,估计需要 8~15 年的时间。
(3)矿业是后发经济效益辐射面宽的产业 在我国主要工业部门中,冶金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电力工业、核工业、建材工业及
轻工业等部门的生产,或以矿产品为其燃料和原料,或以矿产品为其主要产品。
此外,矿 产资源还是交通建设布局的依据之一。
我国铁路运输中,煤、石油、钢铁、矿物性建材的 运量,占总货运量 64%,占运营车数的 60%。
此外,其他如医疗保健、旅游、工艺美术,甚至考古等行业都与矿业有直接的横向联 系。
矿业直接关系到经济部门的稳定发展。
(4)“发展矿业”是实现现代化难以逾越的阶段 从发展看问题,我国矿业基础仍较脆弱,能源和原料的供需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矿
石产量低,人均矿石产量只相当于美国人均矿石占有量的 7.5%,相当于原苏联人均占有量 的 10%;产值低,只相当于美国的 18.6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小,比原苏联低 1~3 个百 分点,和英国 1979 年的水平相当。
由于矿业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国民经济中能源、原材料 等短缺,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
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口钢材近 5000 万吨,占同 期国内产量的 24.6%;进口有色金属 300 万吨,占同期国内产量的近 50%;进口化肥 6700 万吨,占同期国内产量的 20%。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中期阶段,而且今后 20~30 年将是对矿物原料需求增长最 快的时期,如不大力发展矿业,不仅难于扭转目前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而且今后的经济 发展也将失去后劲。
进入 21 世纪以来,矿产资源的需求特点是:
①能源需求量有所增长,新的能源矿产结 构逐步形成;②非金属矿产需求发展迅速,金属矿产需求相对减弱;③在金属矿产中,铁 合金金属发展滞后,有色金属需求稳定,贵金属需求有所增加;④稀有金属的新用途不断 增加。
第二节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东濒太平洋,属太平洋成矿域外侧的一部分;西依帕米尔高原,西南 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之东边部分,隔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次大 陆相望;北邻蒙古高原,是中亚成矿域的一部分。
从成矿角度看,世界三大成矿域都进入 中国境内,所以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
我国已发现矿产 171 种,其中已探明 储量的有 156 种,其潜在价值居世界第 3 位(翟裕生,2002);有些矿产的储量相当丰富, 如稀土金属、钨、锡、钼、锑、铋、硫、菱镁矿、硼、煤等均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我国钨资源量占世界总量 43%(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仅内蒙古白云鄂博一个矿床的稀土金属 储量即相当国外总储量的 3 倍,而锑资源量也占世界探明总量的 44%。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技术目前还不够发达,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矿产的 需求量则日益增加,已发现并能为之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相当部分目前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 的需求。
因此,我国目前矿产资源形势仍不容乐观,有些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矿产 资源的总体形势是:
(1)矿产资源比较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偏低。
我国矿产潜在储量总值居世界第 3 位
(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是世界上少数矿产资源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一些矿产品可以自 给,部分有余并可出口。
但是,若以国土面积平均,则居世界第 6 位;而人均资源产值低 于世界人均产值的 1/3,居世界第 53 位。
(2)在具有一些优势矿种的同时,尚有一些急需短缺矿种,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约有 20 种矿产资源名列世界前列,如钨、锡、锑、锌、钛、钒、稀土、硫矿石、菱镁 矿、萤石、重晶石、石膏、石墨、铌、钼、汞、锂、煤等,但有的矿产资源不足,甚至严 重短缺,如富铁、铜、钾盐、铬铁矿、金刚石、硼、钴、石油、天然气等,石油和不少金 属矿产依赖进口。
(3)多数矿种以中、小型矿床为主,缺少大型、超大型矿床,如金、磷、铀、锰矿
等。
(4)多数矿种的贫矿多,富矿少,如我国探明铁矿储量仅次于原苏联、巴西,但富
矿却只占 6%,需要进口;又如铝土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 5 位,但质量低,冶炼难。
(5)伴生矿多,单一矿种少,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
我国许多矿石都不是单 一矿种,常伴有多种元素。
据统计(翟裕生,2002),我国 25%的铁矿、40%的金矿、80% 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矿都有其他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
这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 用,但也给选矿和冶炼带来不少难题。
例如:
钒 91%产于磁铁矿中;锡也是如此,虽然储 量大,但有相当部分分散于硅酸盐或氧化矿物中,难于选矿和冶炼。
(6)矿产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如北方富煤,南方富磷,需“南磷北运,北煤南调”; 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位于边远地区,如西藏的铬铁矿、铜,新疆的石油和镍,广西和云南、 贵州的锰、锡、铝土矿等,由于交通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影响,开采较为困难。
此外,随着现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隐伏矿多、露天矿少,找矿和开采难度越来越 大,以及大型矿山资源接替明显不足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
从世界矿产资源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今后很长时间 内,矿产的储量和产量虽然不断生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却逐步降低,投资效益逐步下降; 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找矿方向从地表、浅部向地壳深部,从陆地向海洋发展;找矿重点从 着眼于找含有用组分高的矿产,不得不转向找含有益组分较低的矿产。
尽管再生性矿产品 和代用品会减轻人类面临的资源不足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在发展 的 21 世纪,只有重视和把握矿产资源的形势和变化,加强对矿产资源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探矿工作,查明更多的急需矿种资源,努力扩大矿产资源储 量,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第三节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 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 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
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 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 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 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 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 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
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 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 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 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 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 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 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 3 个阶段:
1. 野外(现场)观察
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 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 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
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是进行矿床研究的基础。
(2)利用槽探、井探和坑道等手段,查明矿体在空间上的具体位置和形状、大小、 产状特征。
(3)对矿体和围岩进行系统的取样和分析,了解矿体和围岩的物质成分及其在空间上 的变化规律。
用地球化学方法从岩石、土壤等介质中系统采样,进行化学分析,找出各种介质中成
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从而确定矿床分布的可能范围。
按照取样的目的,一 般把取样分为 4 种:
化学取样、矿物取样、物理取样、工艺取样。
化学取样:
用于确定矿床中有用组分和有害杂质的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而根据化学分 析结果圈定出矿体界线,划分出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
矿物取样:
系统地或有选择地采集矿石和近矿围岩的岩矿标本,做初步的肉眼鉴定, 并在以后的实验室研究中,进一步研究矿石的矿物成分、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矿物世代 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次生变化等。
物理取样:
研究矿石和围岩的各种物理性质,为矿床开采提供技术数据。
工艺取样:
了解矿石的选冶性能,确定合理的加工技术和条件,为矿山设计提供加工
技术指标,并对矿床作经济评价。
(4)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了解矿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延伸情况。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很多,包括①航空物探:
主要有航空磁测、航空电磁法、航空放射
性测量等;②地下物探:
主要有地下电磁波法、井中瞬变电磁法、井中声波法、综合测井 等;③地面物探:
主要有谱分析面波技术、高精度重力测量、多功能电法测量、瞬变电磁 法、抗干扰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浅层地震测量等。
针对不同的矿种,不同的矿化类型,选 择有效的方法对矿体可能埋藏的位置、规模和产状作出必要的判断。
(5)应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方法,主要任务是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其目的是通过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寻找有经济价值的矿床。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很多,包括①岩石测量法(原生晕);②土壤测量法;③水系沉积 物测量法(分散流);④水化学测量法(水化学);⑤生物测量法;⑥气体测量法;等。
2. 室内研究
(1)用反光和透射光显微镜鉴定、研究透明与不透明矿物的种类、结构构造、生成 顺序和形成方式。
(2)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发射和原子吸收光谱、X 光荧光分析、中子活化、电子 探针和离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确定有关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
(3)利用差热分析、X 光分析、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顺磁共振、穆斯鲍尔谱及 其他谱学方法,研究有关矿物的结构、种类和原子价态。
(4)对包裹体进行分析,研究成矿温度、压力、pH、Eh 以及含矿流体成分等。
利用 冷热台、热台测定或根据矿物平衡组合估算出成矿温度;利用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测定含矿流体成分;在此基础上,估算或 计算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流体的 pH 值;通过包裹体成分计算 流体 Eh 值。
(5)用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确定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主要方法包括:
钾-氩法,铀-铅法,铷-锶法,钐-钕法,铼-锇法,碳、氢、氧同位素等。
(6)对有关成矿、成岩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随着高温高压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方法的 不断完善,如控制水的分压与总压力之比,控制氧逸度、硫逸度和二氧化碳逸度等,使实 验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也使实验趋于复杂并更接近自然。
过去的实验研究多限于简 单组分的干体系,现在扩大到各种含挥发组分的多元复杂体系,如含各种金属元素的硅酸盐体系、硅酸盐-水-氯化钠的岩浆体系、硫化物体系以及含二氧化碳的变质岩体系等。
3. 综合分析
在野外和实验室工作基础上,对各种数据、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对比,编制综 合性的图件和专题性图件,如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构造裂隙系统图、岩浆岩及岩相图、 围岩蚀变图,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图,以及各种辅助图件,总结矿床成因、矿床和矿 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工作提出建议。
还要综合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及其他经济技术资料准确评定矿床的工业价值及其利用 的可能性。
二、矿床学的研究任务
矿床学以矿床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预测
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为了完成上述两项基本任务,矿床学需要研究以下具体内容:
(1)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并了解矿石的形成 条件,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2)测定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 开采条件;
(3)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 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演化过程,阐明矿床的成因;
(5)研究矿床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 作用;研究矿床形成和分布与地壳发展演化的关系,阐明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由上述可见,矿床学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 地质科学。
它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矿产预测、找矿、勘探、评价和采矿、选矿、冶炼等工 作,因此是国家建设很需要的一门科学。
第四节近代矿床学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 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
因此, 它是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通常称之为“经济地质学
(Economic Geology)”。
虽然人类对矿产的认识远自史前时期,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近代矿床学则形成和发展始于 16 世纪中叶。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阶段,随着采矿冶金业的发展, 人们在找矿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进而提出早期的成矿理论。
自 18 世纪以来,对矿床成因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成论”和 “火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水成论者(Neptunist)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大 洋水中沉积形成的,而且所有脉体,包括矿脉也是这样形成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 国弗赖堡矿业学院的维尔纳(1755 年)。
到 19 世纪初,波伊(1822 年)和尼克尔(1832 年)都指出火成岩与矿床之间存在着联系。
火成论者(Plutonist)否认地球外营力在地球发 展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硅酸盐和硫化物都不溶于水,因此矿石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 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而成的,这一认识的代表人物有英国人郝屯(1726~1797 年)等。
这场“水火之争”,尽管在两派的学术观点上都有事实根据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 在矿床学发展初期,促使了人们收集大量矿床实际资料,推动了人们对矿石、岩石的成因 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的发展,对矿床学理论的建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