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docx
- 文档编号:27512132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28KB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docx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
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
(2011-11-2120:
01:
30)作者:
韩国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二学生,由于身心的急聚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教育的关键期。
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中心,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一致维护的教育观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今天我就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初二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对策问题。
一、初二学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
还有人认为初二阶段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二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二现象”。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
1、初二学生主要特点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
身体形态的剧变;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萌发与成熟。
他们正处在人的第二生长高峰期。
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
产生明显成人感;独立意识增强;产生一定闭锁心理倾向;有了比较明显的批判思维。
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好奇好动,耳聪目明;追求尊重、平等的权利;力图表现行为上的独立自主;爱美;主动探寻性的奥秘;热心于同性同伴交往和异性同伴产生的体验。
总体上说:
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情感偏激、易激动暴躁、情绪两极波动、凭感情行事的特征明显,但同时又具有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
从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来看,14岁的孩子(相当于初二年级学生)是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
跟踪指导老师发现:
由于他们生理骤变,心理上交织着各种矛盾——幼稚与成熟的矛盾;活动能量大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独立意识与依赖家长习惯的矛盾;日益增长物质需求与家庭实际消费水平的矛盾;性知识体验的渴求和性道德贫乏、性法制无知的矛盾„„所以,初中生群体,告别童年走进少年,即将踏入青年行列,是一个过渡年龄段,处在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也处在一个认识容易极端、感情容易冲动、行为容易盲动的危险年龄时期。
种种状况表明,初二的学生是成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期。
2、初中生家庭特点一般来说,初中生父母已进中年,由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家长对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的孩子发展的机遇、风险,存在着企盼和担心,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偏高,而孩子实际表现和家长的理想又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造成孩子的气馁和家长的急躁。
亲子关系疏远、紧张,是初中生家庭相当普遍现象。
不管是民主型家长、粗暴型家长、溺爱型家长,或是放弃型家长,家长往往看孩子缺点多,看优点少;埋怨多,赏识少;指责多,称赞少,只不过,民主型耐心点,粗暴型简单点,溺爱型无奈一些罢了。
跟踪指导老师不难发现,初中生家长往往缺少观察,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仍旧用管小学生方法管理中学生;对学习成绩过份敏感,而对学习过程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分析;生活中往往过度照顾、过度呵护,剥夺孩子自理、自主的机会;爱唠叨,言教多,不太注重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尤其异性交往有很多认识误区,指导很不得法;容易把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孤立分析、单独解决,不懂得放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等大背景下,整体分析和解决;严重忽视孩子群体间的个体差异,爱以别家孩子长处比较自家孩子短处„„
3、初二学生问题原因生理因素。
初二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初一相比,初二学生增加了生物课,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学习压力。
初二阶段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二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与初一知识相比,初二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
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
这也是初二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虽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学生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已经领教了中考的严酷,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加上很多家长﹑学校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甚至因为学习而牺牲自己的兴趣。
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心理因素。
初二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年幼天真,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
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
而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同学们的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
初二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二、初二学生教育的具体对策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
如果家长对初二学生心理的发展充分了解,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即使孩子出现现问题,也会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解决。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比如发现孩子迷恋网络﹑染头发等问题。
家长们一定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这们做的原因,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
1、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个家长对我说:
我孩子学习一点不自觉。
你提醒一下,他学一会儿,不提醒他坐那儿发楞。
我说:
“将来你没文化,找不到工作,谁也不要你。
”他说:
“那么多没文化的不也过了吗?
”这孩子越来越不知道学习了。
唉,真发愁。
我想起了一个教育家说的话,“什么是负担,他不喜欢的事情,你叫他干1分钟,这就是负担;他喜欢干的事情,干到废寝忘食,也不是负担。
”有些孩子之所以对打篮球这么向往,因为他喜欢,而他喜欢的原因是打球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打球是他的生理需要,精神需要。
就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他打球制定一个高期望值,希望他成为一个国家队员,希望他比赛获奖,那么他还会这么忘我的打球吗?
我见过这样一个人,他非常爱喝酒,见了酒如命。
后来某公司委托他去搞公关,为公司的利益去违心地劝别人喝酒。
后来他说他见酒就害怕,实在不想喝这样的酒了。
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毫无理由地喜欢它,那是他符合你的某种需要。
一旦在这种需要上附加了某些让你痛苦的外部条件以后,例如:
为当明星去打球;为拿到某个合同而陪酒;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学习时,快乐变成了负担,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对他的兴趣也会慢慢丧失。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人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精神的空气和阳光。
他不应该带任何功利性。
而我们的学生将学习看成是有目的的行为,将封建社会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演化为父母的期望去学习,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习,这种狭隘的学习观的后果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认为学习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要达到某种目的,可以想象一旦目的达到,学习就变得一文不值。
面对家长“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工作,否则让你扫大街”的唠叨声,如果孩子认为:
我不要“好工作”了,扫大街就扫大街,靠劳动吃饭也没什么丢人的。
你怎么办呢?
其实,培养孩子的兴趣,才是增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有效途径。
无数事实证明,学习的真正动力来之于学生的自我需要。
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学习,再苦再累也不会感到厌烦。
而学习的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的正确引导。
例如:
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在家长爱读书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从小就对读书产生良好的兴趣。
再次,正确看待孩子智力能力,不向孩子提出超过他们学习承受能力的分数、名次要求,也对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到初中,有些在小学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数、理、化课程难度不断的增加,学习会感到吃力,成绩退步。
家长应理解他们的苦衷,多鼓励,多安慰,多帮助。
不讲策略地去责备他们,就会让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情绪雪上加霜,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
给孩子自我安排的时间,让他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不要将别人的优点去比孩子的缺点,把某某同学考上清华,某某孩子考了第一放在嘴边。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要求进步的欲望,他暂时不如别人并不是他的愿望,一旦家长多次重复唠叨,会产生“谣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事实”的错误效应,让孩子认为:
我不如别人,不如好了!
我也不必再赶了——反正赶不上啊!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实在是衡量一个家长是否称职的试金石。
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往往是从幼儿时期的点点小事上开始的。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
老师干吗呢?
一个老师负责50多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爱好、兴趣、性格,老师对他只能赋予1/50的精力。
而两个家长的心都用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一个孩子身上,那力度和效果的差别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2、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躁动一位家长的热线电话:
人们都说“女儿是妈妈贴身小棉袄”。
可是,我的女儿原本是与我无话不说的,自上初中以来,我发现她渐渐沉默了。
问她学校的事她带答不理的,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不知怎么想的,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本。
我想看看她写的是什么,却被她不知藏哪里了。
对电视中的爱情歌曲十分欣赏,歌词抄了一本又一本,真不知咋变化得这么快?
初中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
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人的性心理、性生理发育迅速趋于成熟。
那些在家长眼里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心理开始复杂起来。
而这种复杂往往被表面的单纯所掩盖。
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变化,仍然用教导小学生的方法来对待这时的孩子,就会造成许多失误。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以下情况是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加以正确引导的:
首先要理解孩子与异性正常的交往。
初中一年级女生性生理比男生早发育,大约在初一,40%的女生月经来潮。
这时候的女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开始萌发。
班里学习优良容貌英俊的“帅哥”会成为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大胆直率的女孩会公开谈论并主动写条子向男孩表示爱慕之心。
矜持的女孩也会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或痛苦、或欢乐。
根据中央教科所对北京市1000多名初一学生进行的调查,初一的女生对异性有异常好感倾向的比例达38%,到了初二,这个比例达65%;初二开始,男生的青春期发育也开始趋于成熟。
所以初二就成了孩子们青春期骚动现象多发期。
其次,家长应该认识到女孩第一次月经来潮或男孩第一次遗精是孩子性生理成熟的象征。
它标志着你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是小大人了。
妈妈要耐心地向女孩讲月经初潮的生理原理与有关卫生知识。
包括基本的性生理卫生知识。
关心女孩儿在月经期间的生理反常现象。
父亲要与第一次遗精的男孩子好好交流思想,让他们懂得在异性面前如何树立男子汉的形象。
这个时期的孩子性心理非常敏感而好奇心特别强烈。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的心灵一个宁静的港湾。
要给他们说话的时间和倾诉的机会,用特殊的关爱让孩子向家长吐露秘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某些教育科研机构曾对青少年性犯罪进行统计:
发现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他们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心中苦闷无处倾诉,于是就用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扭曲的情绪。
我们学校也做过调查,发现早恋问题比较突出的孩子大多数是有家庭背景的。
所以每一个家庭即便是离婚家庭,也应该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更好更多地呵护孩子那脆弱的心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家长交流越来越差。
我曾就“有了心里话向谁说”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一、二、三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向家长说的比例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是家长没有给孩子创造交流的环境。
这表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求家长和孩子的谈话的方式和态度都要改变:
少些简单直白的说教,多些吃饭、假日旅游时宽松气氛中的聊天、沟通。
其次,一定要给孩子与异性交往的空间。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测试:
在墙上挖一个洞,旁边写着“不准窥测”。
结果发现大多数经过这里的人都要向洞里看一眼。
们都有探秘心理、好奇心理。
越不想让他干的事,他越想干。
越不想让他知道的事,他越千方百计地想了解。
特别是孩子,这种心理尤其强烈。
所以当家长用生硬、武断的手段禁止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时候,其实是在诱惑孩子偷偷去干这样、那样的事了。
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去尝试的好奇心。
所以家长要正确地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电话,要大胆地让他们接。
孩子不想说的,不逼迫。
如果长时间与相同的异性频繁打电话,家长也不要强硬的干涉,要设计一个让孩子能够理解、接受的方法,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
只要方法合适,引导得当,让孩子感到你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一定会向你说出心里话的。
切忌不可一发现异性打来电话就训斥,甚至把找女孩子的男孩儿教训一番,然后对自己的孩子追根究底地审问。
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导致孩子表面上归顺了、听话了,也没人打电话了。
其实,一切都转入到地下,脱离了你的视线。
更有甚者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大人对着干,甚至势不两立。
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特别是日记。
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无处宣泄自己的情感,日记就是她心灵之舟停泊的宁静港湾,她的情绪在这里得到宣泄和抒发,思维在这里由冲动变得理智。
日记实在是孩子一个最为知己的好朋友,是他们成长成熟的好伙伴。
可是,许多家长连这点空间也不肯给孩子留。
经常采取非正常手段翻看孩子的日记,窥测孩子的隐私。
当孩子得知后,他的第一感觉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还会觉得父母做贼一样的行径有些卑鄙,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在自然界,人们都认可这样的现象——异性相吸。
哥德在100多年前就写出了“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的诗句在全世界传诵。
所以家长应该认可孩子这种情感的正常和自然性,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
3、指导孩子正确接触电脑网络近些年来,电脑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成了社会谈论的焦点。
大多数人对电脑网络产生了近似恐惧的忧虑。
许多事实证明无节制上网会使学生走上荒废学业甚至堕落的道路。
我们也听说了许多有关网络的稀奇古怪的故事:
一个上大学的孩子沉湎于电脑网络,经常逃学。
于是正在上班的妈妈为了孩子辞去工作,前往大学“陪读”;一个考上了大学的农村苦孩子,把父母卖血换来的
6.3万元挥霍一空。
其中大多数用于上网。
三年后,这个孩子因成绩太差,被学校开除,然后与家庭失去了联系,竟然神秘地失踪了。
中学生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事更是俯拾皆是。
我们学校也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每周我都能听到因学生上网而发生的家庭矛盾。
不少家长为此痛心疾首。
我也对网络、网吧、电脑有一种强烈的抵触。
但是一次偶然的小事,让我反思,促我开始重新认识这一问题。
有一次,有位老师带领学生到参加全国物理知识竞赛。
回家的路上,这位老师问学生有什么要求,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想打电脑游戏。
这是一群学习上的尖子生啊!
他们对电脑的痴情让这位老师感到了强烈的震撼„„孩子迷恋电脑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今年春节我去一所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的学生家家访。
这位本来在我心目中一直非常规矩的尖子生向我说:
他们班的学生以懂电脑为荣。
他对电脑懂得甚少,为此订了一份电脑杂志以备与同学们聊天时用。
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寻求刺激。
特别是男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更需要“调味品”。
而我们的社会现阶段无法建立满足孩子活动需求的青少年宫等场所。
惟一可去的地方也就是网吧了。
十年前,我在三中任班主任。
曾悄悄地跟踪一个孩子进电子游戏室。
这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思想开小差,脑子非常聪明,学习就是上不去。
但是,在这里,他眼睛盯着屏幕,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按钮,全神贯注,完全进入了电子游戏中。
当时,我也被感动了。
想想自己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很少感动过。
而面对这么个没生命、没感情的机器,却如此地投入。
我只是恨自己没本事。
所以,在以后处理学生玩电脑游戏的问题时,总是心慈手软,下不了“狠心”。
前段针对电脑网络问题,我做了题为“你喜欢电脑游戏吗?
家长是如何看待你的电脑爱好?
你喜欢的内容与家长要求一致吗?
”的问卷调查,有学生这样回答: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网虫’。
妈妈也是很看好我的电脑爱好,毕竟拿了两项奖。
爸爸也从来不反对。
相比枯燥的编程和打字,我当然喜欢上网聊天。
其实上网对学习并非家长老师想象的影响那么大,只是不要着迷罢了。
而且本人在网上的确见到了好多在各方面有独到见解的网友,有好大启发。
”“我比较喜欢玩电脑游戏,大多数是一些智力过关游戏,这样的游戏,能够开发大脑。
父母觉得现在是高科技时代,电脑是高科技发展的主体,所以家长同意我玩电脑,让我掌握一些电脑知识。
”“我的家长和大多数家长的想法一样。
他们认为电脑是高科技电器,它可以灵活大脑,活跃思维,并不影响成绩,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掌握了知识,照样可以拿全年级
第一。
”从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电脑本身没错,错就错在掌握电脑的人的素质,有意志力,有自制能力的人玩电脑会开发大脑促进学习的。
今天三月我有一朋友到英国探亲,他告诉我那次从英国返回,由于英国学校感恩节放假,候机厅挤满了随父母旅游的中小学生。
大厅里摆放着几台联网的电脑,让孩子随意玩。
我朋友看到几个男孩在电脑前站了几分钟,但很快就离开了。
如果中国的公共场所装上这免费上网的电脑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是什么原因让英国的孩子对电脑毫无兴趣呢?
朋友经过与他们的交谈得知他们每家都有电脑,且全部联网。
他们从小学开始便可以自由的在网上查资料、打游戏、与人聊天。
电脑也是他们学习的工具。
许多作业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打印出来的。
我听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起了三年自然灾害时,由于条件所限,肉、蛋、豆制品全凭票供应。
每人每月半斤肉。
那时的肉是人们最向往的美味佳肴。
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
所以到春节闹肚子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了,人们可以放开肚子吃肉了。
结果人们却不太感兴趣了。
我们的孩子对电脑的向往很象三年自然灾害时人们对肉的向往。
在我们这样的中等城市,电脑的普及率不高。
即使家里有电脑,家长对孩子也有许多限制约束:
不准这,不准那。
主要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孩子从小就有一种电脑“饥渴症”。
一旦见了电脑就饥不择食似的扑上去,管它三七二十一玩了再说。
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电脑,首先应该让他对电脑产生平常心。
家里有条件的可以为孩子买个电脑,引导他用电脑学习。
指导他们正确运用电脑、网络学习、查资料、做作业,也可以适当地打打游戏调节一下紧张、疲劳的情绪。
用这种有节、有益的上网培养起你的孩子对电脑网络的平常心,那时,电脑网络对你的孩子再也不是“洪水猛兽”了。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了北京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袁日涉在抗“非典”放假期间在家里创办“袁日涉抗非典网站”受到社会关注的事迹。
这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儿,原来在班里学习处于中下等,办了一个月的网站,学习反而上升到了中上等。
她每天在网上听课,做作业,时间安排非常有序。
并没有痴迷电脑上网聊天、打游戏。
我们学校有一个优秀学生的家长,专门把楼下电脑营业部的宽带网拉进他家,让孩子每天上网。
由于引导得当,孩子既没影响学习,也从电脑中得到了精神放松和快乐。
如果我们指导不当,或者采取堵、禁的方法对待孩子接触电脑、网络,是不会有理想结果的。
多数家长是谈网色变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和网络肯定不是好办法。
三、初二家长应该消除的教育误区哲学家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下一则比喻:
有两条狗,为一母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
这种差异完全是因为先天性不同所造成的。
作者在这里暗示:
人的天赋是有大小之分,才智是有高低之别的。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到: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显然,他也承认人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有个体差异的。
但我们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思想的引导,对孩子提出了他们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企及的奋斗目标,强加了他无法接受的“高压”。
每到假期,有些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在家不学习吃亏,于是到处请人带家教,上培训班。
有的孩子甚至一天连上好几门,孩子说还不如上学时轻松呢。
结果开学后,这些孩子的学习又恢复到原来状态。
假期补课等于白补。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
1、要消除唯名次为大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求孩子奋力争取考试分数和好名次。
妈妈说这次如果考不到全班前20名我假期都过不好,马上该考试了我很害怕„„放假最怕亲戚上我家来,他们一来总爱打听我这次考得怎么样,这时妈妈脸色总是很难看,所以假期真不好过,不如上学。
她们的目标是将来让我考个好大学,最少是本科,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最高。
适度压力是可以的,但过度压力会使人精神过于紧张,工作效率降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把狼和羊关在一个中间用篱笆隔开笼子里,尽管狼无法吃到羊,但羊很快就吓死了;而把狼和羊放在同一片草原上生存,羊的生命力却非常强盛。
它说明人所能承受的压力必须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使人感受到狼要吃羊的恐惧。
人的精神将会崩溃。
媒体也曾经多次报道孩子因不堪重负,不惜将亲生父母杀害的恶性事件。
今年,一对双胞胎姊妹因中招成绩没有达到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被父母反锁在家,逃出后竟合伙毒死父母的悲剧,真实触目惊心。
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的初中不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吗?
那么干吗要这么残忍地逼迫孩子呢?
2、要消除盲目关爱型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往往使学生感到太累。
在调查中我发现学习困难生中90%的学生从小没干过家务劳动,包括学校布置的家务劳动。
父母对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只要你学习好,爸爸妈妈怎么累都无所谓。
”“我晚上放学到家,他们已把饭菜盛好,等我吃饭。
刚吃完饭,妈妈就催我赶快看书,爸爸就陪我开始学习,在这个家我整日听到的就是‘学习,学习!
’老师,我闷死了,能批准我上住校班吗?
”这种家教误区很有代表性。
家长总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干。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有两个因素决定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本来您孩子智力因素可能是中等,但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他的学习还能提高到一定标准。
但如果像家长这样“关爱”,等于放弃了对他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塑造,使他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正常情感,没有成就感,整天围着书本转的空心人。
而这在学习困难生中占的比例比较大。
这些孩子的家长一定不明白,孩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学生个性 特点 教育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