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7511632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95.49KB
古生物 总结.docx
《古生物 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 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外模:
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化石物种
3.变异:
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包括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4.特化:
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5.类群灭绝在某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几乎同时绝灭,使绝灭率突然升高,叫集群灭绝。
(P28页)
6.胎管笔石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始部,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
7.头盖:
三叶虫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8.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适应辐射。
9.体管:
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10.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11.缝合线:
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需要将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
如果隔壁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如果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
(还存在地史中的缝合线概念)
12.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3.重演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迅速重演
14.内模:
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15.遗迹化石:
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16.遗传: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17.广西运动:
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
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XX词条)[
18.伊迪卡拉动物群:
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的无壳后生动物群。
(P172页)(埃迪卡拉动物群)
19.陆核: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20.地台:
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21.岩石地层单位:
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22.南丹型:
一套暗色的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23.层型:
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即典型剖面)是指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24.阜平运动:
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25.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26.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带(biozone),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
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27.海侵旋
28地层层序律:
地层除了具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29陆核: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30原地台:
吕梁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
31似盖层: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沉积
三.实验课
各门类中时代分布“短”的标准化石,所属门类,时代,中文(拉丁文)名称
四.问答题
1.腕足和双壳有何区别?
单瓣壳:
腕足动物两侧对称双壳动物两侧不对称.两瓣壳:
腕足动物大小不等双壳动物大小相等。
壳定向:
腕足动物分背腹双壳动物分左右。
对称面:
腕足动物垂直两壳结合面双壳动物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
腕足动物肉茎孔双壳动物足丝凹缺。
齿和窝:
腕足动物分别在不同壳上双壳动物在同一壳上间列。
2.正笔石类笔石枝的生长方式有哪些?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7种类型:
(1)下垂式
(2)下斜式(3)下曲式(4)平伸式(5)上斜式(6)上曲式(7)上攀式
3.头足类如何定向?
在直壳或弯壳中,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与体管靠近的一侧为腹方,另一侧称为背方。
在平旋壳中,壳口为前方,原壳为后方,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
(P2)
4.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些?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Bodyfossil)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ldandcastfossil)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如:
水母、蠕虫等。
(2)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3)(模)核化石(Corefossil)—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4)铸型——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5.物种的命名法则有哪些?
1.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2.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都采用单名法命名,并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但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双名法)种名采用双名法,它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6.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区别?
原地埋藏,原地化石群:
化石群成员与原来当地生物群成员基本一致;残留化石群:
原生物群大部分保留成为化石,小部分被搬运流失。
异地埋藏,混合化石群:
大部分化石原属一个生物群,有部分混入分子;搬运化石群:
全部搬运,化石来自不同的生物群。
1完整程度:
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
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
原地埋藏者基本1:
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
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
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
否则为异地埋藏。
7.双壳类如何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两壳铰和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确定壳的前后可具下列特点:
1、一般喙指向前方;2、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3、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5、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6、外套湾位于后部;7、足丝凹口或凹曲位于前方;8、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P61)
8.论述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植物界演化可分为5个主要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
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D1-2,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
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3蕨类植物阶段:
D3-P2。
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
D3-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4裸子植物阶段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植物也十分发育P3-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
5被子植物阶段K2-Rec.,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古近纪、新近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
9.为什么说化石具有保存不完备性?
生物在死亡后,需经过埋藏和漫长地质时期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化石的形成须有如下4个条件:
(1)生物本身条件:
需要有硬体,以矿质硬体最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此外,生物个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
(2)埋藏条件:
埋藏速度和埋藏物的性质影响化石的保存。
快速埋藏和细粒沉积物有利于化石保存。
(3)时间条件:
需长时间埋藏,使石化作用得以进行。
(4)成岩条件:
只有在压实作用较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因此,化石保存和记录具有不完备性。
10.生物演化的规律和特点?
1进步性发展:
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界经历了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发展过程,是一种上升的进步性发展。
(1)从异养到自养的发展;异养——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料。
自养——原核生物演化出具叶绿素的蓝绿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
2)从二极到三极的发展;二极——蓝绿藻和细菌构成了早期生物界自养和异养、合成与分解两个环节,形成了一个菌、藻二极生态体系。
三极——随着真核细胞的出现,开始了动、植物的分化,构成了一个三极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自然界的生产者动物——自然界的消费者细菌、真菌——自然界的分解者(3)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4亿年前,植物先行登陆,而后是动物登陆,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动植物体系。
2不可逆性生物无论整体还是部分(器官)都不可能返回到它们祖先已有过的状态,即已消失的性状不会再出现,已绝灭的物种不会再复生。
3相关律和重演律:
当生物的某一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引起相关器官发生变异。
11.化石的类型和特征?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1实体化石(Bodyfossil)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ldandcastfossil)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2)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3)(模)核化石(Corefossil)—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4)铸型——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4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12.石化作用的方式和特征?
石化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有如下三种类型:
(1)矿质充填作用——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硬体组织的孔隙中,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置换作用/交代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充填。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
其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13.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1指相化石法: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2形态功能分析法: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4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自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等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14.论述双壳类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生活方式有底栖固着、爬行、游泳、穴居等。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均有,潮间带至5800m深的海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有以下几种:
正常底栖—壳直立,海底爬行、两壳对称。
足丝固着—常有耳、翼。
潜穴生活—常有外套湾、壳体较长。
壳体固着—两壳不对称、壳厚。
钻孔生活—壳体较长、较薄。
15.四射珊瑚的演化特征?
1构造类型:
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2边缘带:
无》》有;窄》》宽3横板带:
完整》》不完整》》内斜板出现4轴部:
无》》有;简单》》复杂5外壁:
完整》》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16.华北地区\扬子地区二叠纪的标准剖面?
17.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1剖面总厚度约2000m2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22-T3延长群—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部含油页岩,含D.-B.植物群,潮湿气候条件下湖泊沉积。
T21二马营组—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紫红色砂、泥岩,干旱、河湖碎屑沉积
18.松辽盆地发展史(标准剖面和环境)
1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K2末盆地消失2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3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4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龙江东部)
19.华北盆地发展史(标准剖面和环境)
华北盆地第三系共分4个旋回,第1旋回为孔店组三段—孔一段,第2旋回为沙河街组四段—二段下部,第三旋回为沙二段上部—东营组一段,第4旋回为馆陶组—明化镇组。
前3个旋回均经历了氧化浅湖相-还原深湖相—氧化浅湖相过程,反映气候经历了干旱-湿润-干旱变化;第4个旋回代表滨湖—氧化浅湖相,代表盆地逐渐衰退。
20.华南地区三叠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T11:
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
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
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
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
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
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
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1.辽西断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1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湖相沉积;2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
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
晚期以中酸性为特征,分布广泛。
3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Ⅱ之后,反映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本剖面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
22.扬子地区寒武纪、奥陶纪标准剖面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
三峡:
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局限台地。
宜昌黄花场剖面(O1):
南津关组:
下部灰岩,中部白云岩,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化石稀少,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
中上部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为主,内碎屑分选、磨园较好,代表潮间至潮下高能带的产物。
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台地边缘浅滩相带。
分乡组:
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生物类别丰富,可形成生物骨架结构,内碎屑分选磨圆好,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的小型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发育生物礁,造礁生物:
Batostoma、Calathium、有柄棘皮动物)。
红花园组:
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反映了水体能呈较弱的开阔台地环境(发育生物礁,造礁生物:
Calathium、Archaeoscyphia)
23.华南地区泥盆纪沉积类型及特征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象州型和南丹型。
象州型:
地层及岩性: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
生物化石:
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
以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南丹型:
地层及岩性:
主要为含浮游、游泳生物的暗色薄层泥岩、硅质岩夹泥灰岩、泥晶灰岩。
生物化石:
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以浮游和游泳生态型为特色。
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24.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地貌与演化
早古生代以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显著繁盛和化石的大量保存为特点。
早古生代处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
晚古生代为加里东运动之后地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球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较早古生代均有很大发展。
到晚古生代末期,各大陆汇聚而成的一巨型大陆块体——联合古大陆基本形成。
中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时代)或菊石时代。
中生代是全球构造活动性增加的时代,古地理、古气候发生巨变。
新生代的生物界无论是动物和植物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脊椎动物的哺乳类空前大发展。
新生代全球两大活动带之一的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活动带逐渐封闭,形成了自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一带最年轻高峻的褶皱山系,并导致全球出现东半球大陆和西半球大陆地理格局;而另一个活动带——环太平洋活动带则不断褶皱上升,使大陆外缘逐渐向洋推移,造成太平洋日益缩减,大西洋及印度洋愈加扩张。
25.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相互关系
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1LU具穿时性,而CU不穿时
2CU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LU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LU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CU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发生变化;
5Cu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BU通常接近于年代地层单位(CU)。
虽然生物对比接近于时间对比,但生物地层单位(BU)在根本上不同于年代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是物质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时间性的。
生物地层单位是指含有某化石的地层,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种生物生存的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并非仅指含有化石的地层。
生物地层单位不连续,不能独成系统,是为年代地层系统服务的。
以浮游生物建立的生物带等时性较好,而以底栖型生物建立的生物带具有穿时性。
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一般来说,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无一定对应关系。
二者的界线在局部地区可以吻合,一个生物地层单位有时可跨越几个低级别的岩石地层单位,一个组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有时也可包括几个生物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化石,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特殊的岩石特征。
26.生物地层单位的种类和特征
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biozone),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
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可基于单一分类单元或几个分类单元的组合、丰度、特定的形态特征,或与化石组成和分布有关的任何特征的变化;相同的地层间隔可因选用不同的鉴别标准或不同化石类群而得到不同的分带。
因而生物地层单位有多样性;据不同生物类群建立的带、甚至同类生物带之间也可能出现纵向与横向上的间隔或重叠;生物地层单位对化石分类有强的依赖性,化石分类的变化会导致该生物地层单位所限定的地层体范围增大或缩小。
与其它地层单位不同,生物地层单位是以生物化石定义的;地层记录中的生物演变不会重复。
因此,在长的地质时期中,演化使一个时代的化石组合不同于任何其它时代。
27.岩石地层单位种类和特征
群-Group:
通常是组的联合。
联合原则:
岩性的相近;成因的相关;结构类型的相似等。
群的顶底界线一般为不整合面或明显的沉积间断面。
常用于前寒武系和中生代陆相地层
段-Member:
组的再分。
分段的原则:
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
段的顶底界线一般是标志明显的整合界线。
层-Bed:
层有两种类型:
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
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28.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29威尔逊构造旋回
1胚胎期(陆内裂谷阶段):
由大陆板块发展为大陆裂谷盆地,但未出现海洋环境,如东非裂谷。
裂谷接收陆源碎屑及海陆过度沉积,出现基性喷出岩。
2初始洋盆期——幼年期(陆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生物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