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509540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70.81KB
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卷: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的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然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就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D.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D.文中引用了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根据,因而不能是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答案】1.D2.C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辩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素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逐项分析:
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说法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
C项,曲解文意。
错在“古人常借柳表达思念离人和家园”。
原文说的是“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正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防折,避于是“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
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D项,逻辑关系错误。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文中有“‘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故本题选D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扩大范围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的怀念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
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
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
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
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
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
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
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
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
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
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
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
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
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5.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6.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4.B5.①爱美、讲究。
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
②心灵手巧。
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
③关爱子女。
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
④爱岗敬业。
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
⑤勤劳。
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6.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浓郁、深沉;②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③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工作很忙”;C项,“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境是“殷实”的;D项,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母亲的形象特征,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
爱美、讲究,心灵手巧,关爱子女,爱岗敬业,勤劳。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内容上:
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季节,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通过想象,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
点睛:
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摘引自《新华》)
材料二:
从21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
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
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2017年11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作为基础。
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
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
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
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25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
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
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
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
(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
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年07月22日)
材料三:
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
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
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
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
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
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
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
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
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GDP和税收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
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
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
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
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
(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2018年07月22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
B.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
C.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D.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
B.新华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C.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
D.“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
9.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新京报》《人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D8.B
9.①“新华”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
②《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③“人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
B项,“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一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新京报》《人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和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
由“侧重点”说明,考生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如材料一是《新华》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材料二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慌情况,第二段分析恐慌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人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
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
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
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
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
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
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
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曰:
“吾州据险,敌必不来。
”旨不听。
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
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
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
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
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
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
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
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
李元昊,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
②鸷(hì)武:
勇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
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B.擢:
文中指提拔。
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
文中指学官名。
“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旨毛遂自荐。
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多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
元昊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
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
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答案】10.D11.B12.C
13.
(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四川省 宜宾 第三中学 一月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