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docx
- 文档编号:27507084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83KB
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docx
《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名家专题之许地山专练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醍醐天女
许地山 ①
相传乐斯迷是从醍醐海 ② 升起来的。
她是爱神的母亲,是保护世间的大神卫世奴的妻子。
准陀罗是和我同舟的人,那晚上,他叫我和他到舵上的轮机旁边。
我们的眼睛都望着看着推进机激成的白浪。
准陀罗说:
“那么大的洋海,只有这几尺地方,像醍醐海的颜色。
”这话又触动我对于乐斯迷的兴趣。
他本是很喜欢讲故事的,所以我就央求他说一点乐斯迷的故事给我听。
他对着苍茫的洋海,很高兴地发言。
“她是我自己的母亲!
”我静坐着,听这位自以为乐斯迷儿子的朋友说他父母的故事。
我的家在旁遮普和迦湿弥罗交界地方。
那里有很畅茂的森林。
我母亲自十八岁就嫁了。
那时我父亲不过是十九岁。
她每天要同我父亲跑入森林里去,因为她喜欢那些参天的树木,不羁的野鸟和昆虫的歌舞。
他们实在是那森林的心。
他们常进去玩,所以树林里的禽兽都和他们很熟悉。
我父母他们冒的险多,危险真个教他们遇着了。
我父亲拿着木棍,一面拨,一面往前走;母亲也在后头跟着。
他们从一颗满了气根的榕树底下穿过去。
乱草中流出一条小溪,水浅而清,可是很急。
父亲喊着“看看”!
他扶着木棍对母亲说:
“真想不到这里头有那么清的流水。
我们坐一会玩玩。
”
于是他们二人摘了两扇棕榈叶,铺在水边,坐下,四只脚插入水中,任那活流洗濯。
父亲是一时也静不得的。
他在不言中,涉过小溪,试着去探那边的新地。
母亲在叶上坐了许久,只等父亲回来叫她,但天色越来越晚,总不见他来。
催夕阳西下的鸟歌,兽吼,一阵阵地兴起了,母亲慌慌张张涉过水去找父亲。
她从藤萝的断处,丛莽的倾倒处,或林樾的婆娑处找寻,在万绿底下,黑暗格外来得快。
这时,只剩下几点萤火和叶外的霞光照顾着这位森林的女人。
她的身体虽然弱,她的胆却是壮的。
结果发现父亲倒在地上,凝血聚在身边。
她见父亲的脚还在流血,急忙解下自己的外衣在他腿上紧紧地绞。
血果然止住,但父亲已在死的门外候着了。
母亲这时虽然无力也得背着父亲走。
好不容易把父亲背过小溪,但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原路。
最后她决定自己一个人找路出来。
她摘了好些叶子,折了好些小树枝把父亲遮盖着。
用了一刻功夫,居然堆成一丛小林。
她手里另抱着许多合欢叶,走几步就放下一技,有时插在别的树叶下,有时结在草上,有时塞在树皮里,为要做回来的路标。
她走了约有五六百步,一弯新月正压眉梢,距离不远,已隐约可以看见些村屋。
她出了林,往有房屋的地方走,可惜这不是我们的村,也不是邻舍。
是树林另一方面的村庄,我母亲不曾到过的。
那时已经八九点了。
村人怕野兽,早都关了门。
她拍手求救,总不见有慷慨出来帮助的人。
她跑到村后,挨那篱笆向里瞻望。
那一家的篱笆里,在淡月中可以看见两三个男子坐在树下吸烟、闲谈。
母亲合着掌从篱外伸进去,求他们说:
“诸位好邻人,赶快帮助我到树林里,扶我丈夫出来罢。
”男子们听见篱外发出哀求的声,不由得走近看看。
母亲接着央求他们说:
“我丈夫在树林里,负伤很重,你们能帮助我进去把他扶出来么?
”内中有个多髭的人问母亲说:
“天色这么晚,你怎么知道你丈夫在树林里?
”母亲回答说:
“我是从树林出来的。
我和他一同进去,他在中途负伤。
”
几个男子像审案一般,这个一言,那个一语,只顾盘问。
有一个说:
“既然你和他一同进去,为什么不会扶他出来?
”有一个说:
“你看她连外衣也没穿,哪里像是出去玩的样子!
想是在林中另有别的事罢。
”又有一个说:
“女人的话信不得。
她不晓得是个什么人。
哪有一个女人,昏夜从树林跑出的道理?
”
我母亲用尽一个善女人所能说的话对他们解释都无济于事。
她目前最好的方法,只有离开那里。
左右思量,还是回到树林里去。
在向着树林的归途中,朝霞已从后面照着她了。
她在一个道途不熟的黑夜里,移步固然很慢,而废路又走了不少,绕了几个弯,有时还回到原处。
这一夜的步行,足够疲乏了。
她来到了一个人家的菜圃,那里有一张空凳子,她顾不得什么,只管坐下。
不一会,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定睛看着她,好像很诧异似的。
母亲知道他是这里的小主人,就很恭敬地对他说明。
孩子的心比那般男子好多了。
他对母亲说:
“我同你去罢。
我们牢里有一匹母牛,天天我们要从它那榨出些奶子,现在我正要牵它出来。
你候一候罢,我教它让你骑着走。
”
母亲在牛背上,眼看快到父亲身边了。
昨夜所堆的叶子,一叶也没剩下。
精神慌张的人,连大象站在旁边也不理会,真奇怪呀!
她起先很害怕,以为父亲的身体也同叶子一同消灭了。
后来看见那只和他们很要好的像正在咀嚼夜间她所预备的叶子,心才安然一些。
下了牛背,孩子扶她到父亲安卧的地方,但是人已不在了。
这一吓,非同小可,简直把她苦得欲死不得。
孩子的眼快一点,心地又很安宁,父亲一下子就让他找到了。
他指着那边树根上那人说:
“那个是不是?
”母亲一看,速速地扶着他走过去。
父亲呻吟着:
“我渴。
”
孩子抢着说:
“挤些奶子他喝。
”他摘一片光面的叶子到母牛腹下挤了些来给父亲喝。
父亲的精神渐次回复了,对母亲说:
“我是被大象摇醒的。
醒来不见你,只见它在旁边,吃叶子。
为何这里有那么些叶子?
是你预备的罢。
……我记得昨天受伤的地方不是在这里。
”
母亲把情形告诉他,又问他为何伤得那么厉害。
他说是无意中触着毒刺,折入胫里,他一拔出来血就随着流,不忍教母亲知道,打算自己治好再出来。
谁知越治血流得越多,至于晕过去,醒来才知道替他止血的还是母亲。
父亲知道白母牛是孩子的,就对他说了些感谢的话,也感激母亲说:
“若不是你去带这匹母牛来,恐怕今早我也起不来。
刚才给我喝的奶子,实在胜过天上醍醐,多亏你替我找来!
”父亲说时,挺着身子想要起来,可是他的气力很弱,动弹得不大灵敏。
母亲向孩子借了母牛让父亲骑着。
于是孩子先告辞回去了。
父亲赞美她的忠心,说她比醍醐海出来的乐斯迷更好,母亲那时也觉得昨晚上备受苦辱,该得父亲的赞美。
她也很得意地说:
“权当我为乐斯迷罢!
”自那时以后,父亲常叫她乐斯迷。
(选自《许地山选集》,有删改)
【注】①许地山,“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②醍醐[tíhú]海,是印度神话里智慧之海。
醍醐,佛教用以比喻佛性,也比喻美酒。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准陀罗的父母摘下两扇棕榈叶,把它们铺在水边,坐下,四只脚插入水中,任那流水洗濯。
活画出了极其温馨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B.在淡月中坐在树下吸烟闲谈的几个男子,特别喜欢怀疑,甚至见死不救。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把他们保守落后的本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是作者欲拯救人类的心志表现。
C.作者以印度为背景叙述故事。
醍醐海、合欢叶、棕榈叶、大象、白母牛这些词语把读者带入到了异国风情中,但实际给读者的感觉也像是在描写国人的生活,给我们爱的熏陶。
D.作者擅长用自然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从不见父亲、寻找父亲到父亲获救的过程中,用“夕阳”“霞光”“新月”“淡月”“朝霞”“朝阳”等来作暗示,人物的心理也随之起伏波动。
(2)这篇小说结构严谨,试找出两组运用了照应的文句,并分别加以简析。
(3)为什么说母亲就是“醍醐天女”?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对伏笔照应文句的理解分析。
找出前后有关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解答】
B.没有心理描写,不能说是保守落后,只是警惕多疑。
“我就央求他说一点乐斯迷的故事给我听”“她是我自己的母亲”,前文准陀罗说乐斯迷是自己的母亲,文章结尾“自那时以后,父亲常叫她乐斯迷”前后照应,表现父母的恩爱与父亲对母亲的敬仰;“她摘了好些叶子,折了好些小树枝把父亲遮盖着。
用了一刻功夫,居然堆成一丛小林。
她手里另抱着许多合欢叶,走几步就放下一技,有时插在别的树叶下,有时结在草上,有时塞在树皮里,为要做回来的路标”与后文“我是被大象摇醒的。
醒来不见你,只见它在旁边,吃叶子。
为何这里有那么些叶子?
是你预备的罢”相呼应,体现母亲的智慧与善良最终救了父亲的性命;“我同你去罢。
我们牢里有一匹母牛,天天我们要从它那榨出些奶子,现在我正要牵它出来。
你候一候罢,我教它让你骑着走”与后文“孩子抢着说:
‘挤些奶子他喝。
’他摘一片光面的叶子到母牛腹下挤了些来给父亲喝”的情节相呼应,体现出孩子的善良与乐于助人,与前文几个成人不肯帮助的情节形成对比,反映作者想要改变冷漠社会的愿望;“她见父亲的脚还在流血,急忙解下自己的外衣在他腿上紧紧地绞。
血果然止住”与“你看她连外衣也没穿,哪里像是出去玩的样子!
想是在林中另有别的事罢”相呼应,表现出母亲被误解的痛苦,也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他们常进去玩,所以树林里的禽兽都和他们很熟悉”与“后来看见那只和他们很要好的象正在咀嚼夜间她所预备的叶子,心才安然一些”“我是被大象摇醒的”照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乐斯迷是“是爱神的母亲,是保护世间的大神卫世奴的妻子”,是一位善良、富有爱心的神祇。
文中的母亲被称为乐斯迷,是因为她对父亲不离不弃,即使受了屈辱也依然想尽办法救了父亲。
她拥有智慧,“她手里另抱着许多合欢叶,走几步就放下一技,有时插在别的树叶下,有时结在草上,有时塞在树皮里,为要做回来的路标”,方便找到父亲;勇敢坚强,“母亲这时虽然无力也得背着父亲走。
好不容易把父亲背过小溪”“那一家的篱笆里,在淡月中可以看见两三个男子坐在树下吸烟、闲谈。
母亲合着掌从篱外伸进去,求他们”“母亲用尽一个善女人所能说的话对他们解释”“知道他是这里的小主人,就很恭敬地对他说明”,不畏艰难地求。
【答案】
B
①“她是我自己的母亲”与“自那时以后,父亲常叫她做乐斯迷”相照应,表现了父子两人对母亲的敬仰。
②“她摘了好些叶子,折了好些小树枝把父亲遮盖着”与“我是被大象摇醒的。
醒来不见你,只见它在旁边吃叶子”相照应,赞扬母亲本来只是想用叶子保护父亲,竟意外地给大象提供了食物,而大象却又救醒了父亲,真是善有善报。
③“我们牢里有一匹母牛,天天我们要从它那榨出些奶子”与“孩子抢着说:
‘挤些奶子他喝。
’他摘一片光面的叶子到母牛腹下挤了些来给父亲喝”相照应,写出了小男孩的善良与大度。
且与前面几个成人的言行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欲改造社会的目的。
④“她见父亲的脚还在流血,急忙解下自己的外衣在他腿上紧紧地绞”与“你看她连外衣也没穿,哪里象是出去玩的样子!
想是在林中另有别的事罢”相照应,写出了母亲被误解的苦痛,更增强了对冷漠者的鞭笞。
⑤“他们常进去玩,所以树林里的禽兽都和他们很熟悉”与“我是被大象摇醒的”相照应,不仅仅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关键时刻大象还能救命,情景感人至深。
因为母亲具有“醍醐天女”的美德:
①富有智慧,用合欢叶作记。
②拥有爱心,想方设法救夫。
③不惧艰难,背着父亲回家。
④勇敢无畏,在森林里求援。
【点评】
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
在南口那边站着一个巡警。
他看是个“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
那一头来了一个瞎子,一手扶着小木杆,一手提着破柳罐。
他一步一步踱到巡警跟前,后面一辆汽车远远地响着喇叭,吓得他急要躲避,不凑巧撞在巡警身上。
巡警骂他说:
“你这东西又脏又瞎,汽车快来了,还不快往胡同里躲!
”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瞎子头上,只挥着棍子叫汽车开过去。
瞎子进了胡同口,沿着墙边慢慢地走。
那边来了一群狗。
它们一面吠,一面咬,冲到瞎子这边来。
他的拐棍在无意中碰着一只张牙咧嘴的公狗,被它在腿上咬了一口。
他摸摸大腿,低声骂了一句,又往前走。
“你这小子,可教我找着了。
”从胡同的那边迎面来了一个人,远远地向着瞎子这样说。
瞎子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他蓦然听见叔叔骂他的声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
叔叔走过来,拉着他的胳臂,说:
“你这小子,往哪里跑?
”瞎子还没回答,他顺手便给他一拳。
瞎子“哟”了一声,哀求他叔叔说:
“叔叔别打,我昨天一天还没要到吃的,要不着,不敢回家。
”
叔叔一面骂,一面打,把瞎子推倒,拳脚交加。
破柳罐也摔了,掉出几个铜元,和一块干面包头。
叔叔说:
“你还撒谎?
这不是铜子?
这不是馒头?
你有剩下的,还说昨天一天没吃,真是该揍的东西。
”他骂着,又连踢带打了一会。
瞎子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只会求饶。
路东五号的门开了。
一个中年的女人拿着药罐子到街心,把药渣子倒了。
她想着叫往来的人把吃那药的人的病带走,好像只要她的病人好了,叫别人病了千万个也不要紧。
她提着药罐,站在街门口看那人打他的瞎眼侄儿。
路西八号的门也开了。
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脸丫头,提着脏水桶,往街上便泼。
她泼完,也站在大门口瞧热闹。
路东九号出来几个人,路西七号也出来几个人,不一会,满胡同两边都站着瞧热闹的人们。
他们当中怎么没有一个人走来把那人劝开?
难道看那瞎子在地上呻吟,无力抵抗,和那叔叔凶狠恶煞的样子,够不上动他们的恻隐之心么?
瞎子嚷着救命,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
叔叔见有许多人在两旁看他教训着坏子弟,便乘机演说几句。
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
叔叔把他的侄儿怎样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布露出来。
他好像理会众人以他所做的为合理,便又将侄儿恶打一顿。
瞎子的枯眼是没有泪流出来的,只能从他的号声理会他的痛楚。
他一面告饶,一面伸手去摸他的拐棍。
叔叔快把拐棍从地上捡起来,就用来打他。
棍落在他的背上发出一种霍霍的声音,显得他全身都是骨头。
叔叔说:
“好,你想逃?
你逃到哪里去?
”说完,又使劲地打。
街坊也发议论了。
有些说该打,有些说该死,有些说可怜,有些说可恶。
可是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更不愿意管别人的家事,所以只静静地站在一边,像“观礼”一样。
叔叔打够了,把地下两个大铜子捡起来,问他:
“你这些子儿都是从哪里来的?
还不说!
”
瞎子那些铜子是刚在大街上要来的,但也不敢申辩,由着他叔叔拿走。
胡同口的大街上,忽然过了一大队军警。
听说早晨司令部要枪毙匪犯。
胡同里方才站着瞧热闹的人们,因此也冲到热闹的胡同去。
胡同里的人,都到大街上看热闹去了。
这里,瞎子从地下爬起来,全身都是伤痕。
巡警走来说他一声“活该”!
他没说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街知事”,巡警却“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说明这是出工不出力的主。
B.小说开头写到瞎子被巡警骂、被狗咬,细致地表现了瞎子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的可怜,也烘托并渲染了阴冷的气氛。
C.瞎子的叔叔一面打骂,一面演说,最后还将两个大铜子拿走,亲情尚且如此,众人面对此事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D.“他没说什么”,不仅照应了前文“瞎子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也写出瞎子被侮辱、被损害早已成为了习惯。
(2)小说发生地在“街头巷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3)小说除瞎子外,还集中写了群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类人的特征。
【解答】
(1)A项,“出工不出力”表述错误,说明巡警“冷漠、自私、麻木”。
(2)解答时应结合文本,注意从环境、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环境的角度看,故事的发生都集中在“街头巷尾”,通过它可以看出世道人心,故“街头巷尾”是社会万象的见证,是小说中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街头巷尾”里有瞎子、巡警、叔叔、中年女人和黄脸丫头等各色人物,他们一起连缀故事情节,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从表现小说的主旨这一角度看,“街头巷尾”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琐事,能有力地反映出当地的风俗人情,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3)这是一道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应注意梳理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进行概括。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们胡同里刚看完瞎子挨打的热闹,立即又去看枪毙匪犯的热闹;瞎子被打,始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瞎子的叔叔边打瞎子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说明这些人有“无聊爱看热闹”“冷漠、自私、麻木”“残忍无情”等性格特征。
【答案】
A
(2)①“街头巷尾”是社会的一角,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②“街头巷尾”是各类人汇聚的场所,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③“街头巷尾”的人、事、物、情都极具代表性,有利于以小见大表现小说主题。
(3)①无聊爱看热闹。
胡同里刚看完瞎子挨打的热闹,立即又去看枪毙匪犯的热闹。
②冷漠、自私、麻木。
瞎子被打,自始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
③残忍无情(人性)。
瞎子的叔叔边打瞎子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语文 文学 阅读 名家 专题 山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