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docx
- 文档编号:27500938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38.40KB
马原第一章.docx
《马原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一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系统方法与观点。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哲学是解释世界的系统观点与方法。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延伸。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的内在关系问题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物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B)
A存在B物质性C精神性D实物性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
6、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学可以划分为(B)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与辩证法D世界观与方法论
7、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A)
A.不可知论者B.所有唯心主义者C.唯物主义者D.可知论者
8、”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A)
A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近代唯心主义D古代唯心主义
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
10、客观实在性是(B)
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C意识的唯一特性D存在的唯一特性
1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会导致(D)
A形而上学B二元论C机械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12、时间和空间是(D)
A.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特性D.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3、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14、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
(D)
A物质依赖意识,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5、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
16、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二元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A)
A运动B静止C矛盾D对立统一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运动的(C)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的观点是(C)
A否认运动的存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设想无物质的运动D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2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句话反应了(B)
A哲学家的使命是解释世界的存在方式B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解释世界是人类的主要任务D改造世界难于解释世界。
22、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运动的B发展的C联系的D实践的
23、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物质资料生产活动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社会分工
2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B否定之否定C矛盾规律D质变与量变
2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C)
A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B事物状态的变化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社会实践
26、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A)
A实践B运动C空间D价值
27、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8、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
A矛盾分析法B普遍联系的原理
C永恒发展的原理D质量互变规律
2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规律具有普遍性B.规律具有重复性
C.规律具有稳定性D.规律具有客观性
32、“拔苗助长”的行为是(C)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3、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矛盾的同一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斗争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有条件性
34、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是(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斗争性
35、“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
36、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明(D)
A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普遍性
3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
38、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A)
A实践B上帝C心的主宰D运动
3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C)
A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客观规律为基础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40、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D)
A抛弃B绝对否定C绝对肯定D扬弃
4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B)
A实践是人的行为的简称。
B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人类如何改造世界D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主观的活动
4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4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
A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B事物发展是量变的结果。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4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C)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46、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4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8、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4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50、规律的根本特点是(D)
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本质联系C事物的特定联系D规律的客观性
51、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D)
A、阶级调和B、生产劳动C、人与社会的矛盾D、阶级斗争
5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D)
A否定之否定规律B联系与发展
C质量互变规律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54.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日晕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56、列宁指出:
“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其荒谬在于违背了(C)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7、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C)
A.纸上谈兵B.画饼充饥C.实事求是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8、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二、双选
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D)
A客观唯心主义B经验唯心主义C实践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这表现在(A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表现与发展
C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基础和承担者D思维在运动中产生物质
4、意识是(BD)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D)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必须服从整体
6、辩证的否定观认为(CD)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7、矛盾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是(AD)
A同一性B运动性C普遍性D斗争性
8、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
(A)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C矛盾双方的斗争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矛盾双方互为条件
9、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性形式也有不同,可以区分为哪两种基本形式()
A对抗性矛盾B直接矛盾C间接矛盾D非对抗性矛盾
10、人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活动,分别是()
A思维活动B物质活动C认识世界D改造世界
1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在于()
A这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B这一问题最先被哲学家所关注
C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D两者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最复杂的问题
1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3、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5、下面那些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运用(BC)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三 多选
1、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心外无物B存在即被感知C理在事先D吾心即是宇宙
2、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客观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BCD)
A绝对不动B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C事物处于量变状态D事物在特定参照系中未发生位置的变化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D社会活动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5、下列哪些是实践的基本形式(BCD)
A社会分工B物质生产劳动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因在于(ABC)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动物的活动也可以称为实践
7、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在()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ABC)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主观创造的活动
9、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体现在()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10、下列关于规律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B规律是客观的C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D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1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矛盾双方互为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主要表现在:
()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循环与重复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不断扬弃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孤立片面地理解否定B否定了否定与肯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C孤立片面地理解肯定D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5、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下列选项中具有物质性的是()
A山川河流B原子C无线电波D党的方针政策
16、下列说法中,表现时间一维性的是()
A光阴好比河中水,流去不复回。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17、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 )
A美国大选B泰国黄衫军与红衫军的对立与冲突
C联合国改革D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
18、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D.要从现实出发,不从可能出发
19、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不平不彼,无往不复”B“枯荣代谢而弥见其新”
C“和实生物”D“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20、下面关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表述正确的有()
A“动、静,皆动也”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C“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D(动、静)皆本物之固然
21、下面哪些情况现象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
A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与中国出口危机
B全球气候变暖与一些岛屿国家国土面积缩小
C6、8等数字会给人带来好运
D、蛇类、黄鼠狼、猫头鹰等动物的减少和消失使田鼠猖獗,农业减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2、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A)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D.科学技术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D)
A.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 B.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完全平衡
C.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D.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4、阶级实质上是一个(C)
A.思想范畴 B.政治范畴C.经济范畴 D.文化范畴
5、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改革 D.科学技术
6、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C)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社会风气
7、(A)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社会基本矛盾D.经济基础
7、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0、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B)
A.阶级性B.继承性C.社会性D.主观性
13、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B)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14、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C)是核心。
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
1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状况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7、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D.人们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18、关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
A.社会革命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B.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C.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D.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B)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重要动力D.重要基础
20、社会存在主要指 (B)
A.全部社会生活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
2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D)
A.社会的政治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分工协作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C)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实践
23、地理环境是(B)
A.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制度性质及其变更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4、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生产关系D.人的需要
25、国家的实质是(C)
A.调和阶级矛盾的一种力量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D.整个社会的全权代表
26、从国家的起源看,国家是(A)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C.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D.保护全民利益的产物和表现
27、生产关系的两大类型是(B)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C.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和非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D.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28、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9、区别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主要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系
30、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根源于(D)
A.思想关系B.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D.生产力
3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是(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