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 文档编号:27495035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88.52KB
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
《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56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六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
本课考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查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注热点:
1.关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分析。
2.关注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举措,如提出不仅要“国富”更要“民富”,政府调控物价既顾农民又顾市民,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进行网上征求意见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________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____________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________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矛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____。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_____________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____________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________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____________。
(2)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问题思考】
1.思考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判断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3.想一想 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思考 胡锦涛指出: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哲学依据。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2)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________________,从群众中来,________________。
重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探究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
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直击高考
1.(2011·天津文综)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011·江苏单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探究二]2010年10月以来,全国36个大中城市蔬菜、猪肉批发价和鸡蛋零售价等都上涨较多。
年内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中秋、国庆双节的“突涨”叠加在一起,“菜篮子”确实不轻松。
“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步调一致,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供给促增收,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菜篮子”里也盛着市民的支出,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大增。
因此,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
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
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的合理性。
直击高考
1.(2011·大纲全国卷)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1·北京文综)毛泽东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 )
A.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C.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误点一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都起推动作用吗?
矫正训练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指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
”其中“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这句话表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误点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说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对吗?
矫正训练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
党员干部必须心装人民疾苦,坚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关注民生、发展教育
图片新闻——新闻视角精选
材料一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立足基本国情,统筹考虑教育改革发展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贯彻改革创新的主线,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探究思考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关做法所体现的哲学依据。
(2)同学们对教育公平问题有些不同看法:
A看法是:
教育应当实现完全公平,目前高等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承担,使每一位受教育者不因为家庭经济水平不同而受到不公平待遇。
B看法是:
目前国家财政还有困难,要想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事业,还必须从社会筹集一部分资金,因此实现教育公平是不可能的。
针对A、B两种看法,请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对实现教育公平的认识。
对应训练
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蕴涵的道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2011·福州期中)2010年以来,市场上大蒜、绿豆、生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成为市民对物价表示无奈的新词。
这表明( )
A.社会存在是客观的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2011·莱芜质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主权问题上,日本政府如果误判形势,只会给东亚的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 )
A.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2010·浙江文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 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开车人遵章守规,到汽车制造商增强环保意识;从邻里相处,老死不相往来,到车友相遇微笑真情互动;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到珍惜人的生命,都是“车德”涵盖的内容。
加强“车德”建设,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是因为
( )
A.物质决定意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思想决定行动
D.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5.(2011·浙江文综)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这表明(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
“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里的“时务”喻指( )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类社会支配自然界的规律
7.(2011·江苏单科)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
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8.2010年6月8日,昆明市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决定,不再以GDP增长率指标作为考核干部的政绩标准,明确将“绿色GDP”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会议要求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
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绿色GDP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9.(2011·莱芜高三质检)漫画《拆东墙、垒西墙》中官员的做法( )
A.没有注意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B.没有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C.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没有认识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10.(2011·武昌高三调研)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概念。
“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且还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全社会倡导要让人民过上一种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理念。
“包容性增长”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要坚持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②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坚持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促进作用 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奋斗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不管是富贵者,还是贫贱者,都应该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着,这是现代文明法治社会对公民权利基本保障的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
”民谣虽然有些偏激,但是道出了部分群众生活的艰辛。
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友交流时指出:
“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彰显了我国政府的价值取向。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题组分类及练后反思】
题组
题号
错题
错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3、4
社会发展的规律
5、6、7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8、9、10
答案课前准备区
一、1.物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精神 精神生活
2.
(1)决定 变化发展
(2)反作用于 性质
二、1.基础
2.
(1)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三、1.前进的、上升的 曲折的
2.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 改革
四、1.
(1)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杰出人物
(2)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
2.
(1)社会物质财富
(2)社会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
3.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一切依靠群众 到群众中去
问题思考
1.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
因此,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有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2.错误。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起作用。
(2)上层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
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经济基础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时,则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因此,即使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但是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3.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巩固和加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具有相对独立性。
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同时又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解析 本题明确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分析妈祖文化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的原因,分析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妈祖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保留了基本特征;二是妈祖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直击高考
1.A [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因此,①②正确。
③片面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④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故选A。
]
2.A [“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体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因此,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社会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C项说法错误。
D项强调社会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本题可采用排错法、排异法解答。
]
探究二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党中央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是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党中央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由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突出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思维拓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范围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场上,等等。
直击高考
1.C [该地农牧民的行动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因此②④入选,③不选。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不能说是人民群众,因此①说法本身错误。
]
2.B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就是要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所以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统一战线的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强调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的监督。
故选B。
]
误点一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矫正训练1D [A说法不正确,没有看到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不同的作用;B说法错误;“伟大的精神”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它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C排除。
本题应选D。
]
误点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能否认个人的作用,个人总会对社会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矫正训练2B [②错误,应排除。
①③④都符合材料,故选B。
]
探究思考
(1)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立足国情。
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贯彻改革创新的主线,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2)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公平问题。
②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经过量变到质变。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对应训练D
课后练习区
1.B 2.A
3.A [从题干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是对当今面临问题的反映,且“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故①②符合题意要求。
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说法不准确,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4.B [汽车社会属于社会存在的内容,“汽车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内容。
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加强“车德”建设,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答案为B;A属于辩证唯物论范畴,C、D说法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案56 寻觅社会的真谛 56 寻觅 社会 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