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上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494246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302.23KB
人教版二上教案.docx
《人教版二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上教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上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面例1-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很久以前,人们怎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你搜集了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
比如:
一拃等。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交流自己搜集的信息。
2、全班交流。
生1:
在古代,人们经常会用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
以前,人们会用手掌(如:
一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
在古代,人们用胳膊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4:
还能用脚掌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5:
我知道有一拃、一脚掌等长度单位。
3、教师质疑:
如果不用尺子,请你们试着用自己身边的工具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
(用曲别针、橡皮、手掌、铅笔等都可以)
4、全班交流
生1:
6颗回形针那么长。
生2:
有1根铅笔那么长。
生3:
有2把小刀那么长。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
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质疑:
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生:
都用尺子量。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师: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1:
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生2:
尺子上有长短线。
生3:
尺子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生4:
一条长线下面对着一个数字,3就是3厘米。
教师小结:
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5、探究:
(1)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全班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两个2和3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5和6之间的一段也是1厘米。
生2:
我发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不一定非要从0数起才能找到1厘米。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全班交流:
生1:
食指宽大约1厘米。
生2:
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生3:
图钉长大约1厘米。
(3)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自主探究后全班交流:
生1:
从0到2是2厘米。
生2:
从3到5也是2厘米。
生3、:
从0到3是3厘米。
生4:
从1到4是3厘米。
﹕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70分。
)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教师介绍测量的简便方法: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
2、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3、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4、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5、完成课本第4面上面的“做一做。
”
6、完成练习一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面例4--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建立1厘米和1米的直观表象。
【教具准备】米尺、绳子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做单位?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2、小组交流:
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老师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3、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全班交流。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
我家的米尺有1米长。
生2:
我家的餐桌有1米长。
生3:
教室的讲台大约有1米高。
﹕
探究: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拿出1米长的绳子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40分。
)
1、完成课本第4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3、4、5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面例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2、测量线段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拉紧一段线或绳子,看看有什么特征?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
拉紧后线是直的。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物品。
(请拿出自己的准备的物品看一看、摸一摸,找出直的物品)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2、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生1:
两端可以看成两个点,中间是直的。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3、全班交流: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1:
桌子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2:
黑板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3:
门窗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4、长方形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
4、强化练习。
完成课本第5面下面的“做一做”。
5、线段可以量度吗?
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生1:
横着的那条长。
生2:
竖的着那条长。
生3:
一样长。
教师质疑:
怎么验证谁说的对呢?
生:
用尺子量一量。
6、探究新知:
画线段。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提醒: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30分。
)
1、完成课本第6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6、7四道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面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正确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2、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重、难点】
1、正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高度是15厘米还是15米?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15厘米还没我的尺子长。
生2:
旗杆是比较长的物体应该用米作单位。
生3:
15厘米太短了,不会是旗杆。
和铅笔差不多长。
生4:
用厘米作单位不符合实际情况。
:
全班交流:
怎样合理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生1:
长的用米,短的用厘米。
生2:
我不同意,比如:
一个跳绳长200(),就不能用米。
要看看数字。
生3:
看清数字再选比较合理。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50分。
)
1、完成课本第7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8--11四道小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看清数字再选单位。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加法
第一课时加法(不进位加)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面—13面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
2、理解列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35+2=?
怎样口算?
除了口算,还能用笔算,你知道什么是笔算吗?
2、试着把35+2列成竖式。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先算5+2=7,再算30+7=37。
笔算就是列竖式。
生2:
35+2列成竖式就是:
35
+2
全班交流:
5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1:
因为5和2都表示单根的小棒。
生2:
因为5和2都在个位。
生3:
因为5和2都是个位上的数。
小结:
列竖式时要注意: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强化练习:
完成课本第12面下面的“做一做”。
2、请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列竖式完成课本第8面的例2。
全班交流:
35+32=37(名)
35
+32
67
答:
两班一共有67名学生。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
生1:
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生2:
竖式算完后,别忘记把横式后面写上得数。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50分。
)
1、完成课本第13面下面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15面的1—3共3小题。
板书设计
加法(不进位)
例1、35+2=37(人)例2、35+32=67(名)
3535
+2+32
3767
答:
二
(一)班学生和本班的答:
两班一共有67名学生。
带队老师一共有37人。
列竖式时要注意:
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竖式算完后,别忘记把横式后面写上得数。
教后反思
1、加法
第二课时加法(进位加)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面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
2、理解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列竖式计算:
26+37=?
和昨天学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这道题,个位上的6+7=13,超过10了,昨天的没超过10.
生2:
26+37列成竖式就是:
26
+37
63
全班交流:
6+7=13超过10了,怎么办?
生1:
在个位上写3,那个10就向十位进1.
生2:
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质疑:
满10为什么不向十位进10呢?
生1:
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10,满1个十就进1,满2个十就进2,要是进10就表示满了10个十,不合理。
生2:
进个1就表示1个十,进10就表示10个十了,错了。
小结:
各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
2、请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列竖式完成课本第14面的例3。
全班交流:
35+37=72(名)
35
+37
72
答:
二
(一)班和二(三)班一共有72名学生。
质疑:
从十位先算可以算出这道题吗?
生1:
不能。
生2:
可以。
生3:
有点麻烦,因为先算十位等于6,后算个位时又满10了向十位进1,又要把十位的6改成7.
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40分。
)
1、完成课本第14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第15面的4—6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进位加)
例2、35+37=72(名)
35
+37
72
答:
两班一共有72名学生。
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后反思:
2、减法
第一课时减法(不退位减)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面例1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
2、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求36比23多多少?
用什么方法计算?
2、试着列竖式计算36-23=?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求36比23多多少?
用减法计算。
生2:
36-23=列成竖式就是:
36
+23
13
全班交流:
谁能用圆片表示一下36-23=?
生1:
十个
质疑:
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
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生2:
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列竖式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个位开始算。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50分。
)
1、完成课本第18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第20面的1-3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减法(不退位减)
例1、36-23=13(枚)
36
-23
13
答:
美国比俄罗斯多13枚金牌。
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1、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教后反思:
2、减法
第二课时减法(退位减)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面例2-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
2、理解“退位”的含义。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求51比36多多少?
用什么方法计算?
2、从51根小棒里去掉36根小棒,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求51比36多多少?
用减法计算。
生2:
从51根小棒里去掉36根小棒时,单根的小棒不够减,需要借小棒。
生3:
单根的相减时,1根减6根不够减,要从成捆的借10根与原来的1根合起来才够减。
全班交流:
(学生在实物展台操作自己完成51-36=?
的过程)
略
质疑:
这道题如果不摆小棒,怎样列竖式完成呢?
全班交流:
生1:
51
-36
15
生2:
411
51
-36
15
质疑:
从十位减可以算出结果吗?
生1:
不能。
生2:
可以。
生3:
可以是可以,但是容易算错。
小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2、强化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面的例3。
生1:
410
50
-24
26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40分。
)
1、完成课本第19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第20-21面的4-6三道小题。
板书设计
减法(退位减)
例2、51-36=15(枚)例3、
411410
5150
-36-24
1526
答:
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教后反思:
2、减法(用数学)
第三课时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面例4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尝试利用直观图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加、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1、阅读课本23面例4的第一小题,说说哪个班的小旗已知?
求哪个班小旗的数量?
2、通过读题你能分清哪个班的小旗多?
哪个班的小旗少吗?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已知一班小旗的数量,是12面。
求二班小旗的数量。
生2:
我知道二班多,一班少。
生3:
我能分清一班的小旗少,二班的小旗多。
质疑:
问题要求二班小旗的数量,有什么方法列式?
为什么?
全班交流:
生1:
用加法列式,因为题中有个“多”字。
生2:
我也认为用加法做,因为二班得的小旗多,算多的就用加法。
质疑:
是不是题中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减法?
我们试着解决下面这道题:
一班得了12面小旗,一班比二班少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全班交流:
①说说哪个班的小旗已知?
求哪个班小旗的数量?
②能分清哪个班的小旗多?
哪个班的小旗少吗?
③用什么方法列式?
生1:
已知一班的小旗,求二班的小旗。
生2:
一班少,二班多。
生3:
用加法列式。
小结:
并不是题中有“多”就用加法,有“少”就用减法。
要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再决定用加法还是减法列式。
完成例4的第
(2)小题。
全班交流:
12-4=8(面)
答:
三班得了8面小旗。
质疑:
怎么知道解答正确吗?
生1:
可以检验一下。
用一班的小旗数量减去三班小旗的数量,看看等于4吗?
生2:
用三班小旗的数量加上4看等于12吗?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30分。
)
1、完成课本第24面下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第25面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例4、
(1)12+3=15(面)
(2)12-4=8(面)
答:
二班得了15面。
答:
三班得了8面。
教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面例1-例2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2、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2、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前置探究
阅读课本27面的例1和例2所有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二、交流强化
1、同桌进行小组交流。
生1:
我的收获是竖式还有简便写法,我的疑问是我做题时需要两种方法都写吗?
生2:
我的收获是都看懂了,计算连加、连减时,谁在前面先算谁。
我的疑问是有的我能口算能不能不写那一步的竖式?
生3:
我的疑问是如果连加后面两个数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不可以先算?
全班交流:
生1:
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只选择一种列竖式的方法就可以了。
生2:
我认为如果哪一步可以口算,那一步就可以省略,不过注意横式上要写得数。
生3:
我认为如果连加后面两个数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先算,因为这样不影响结果。
全班总结:
1、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时,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2、能口算的那一步可以省略。
3、计算连加时,可以先把其中任意两个能凑成整十数的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三、当堂检测。
(每题10分,共40分。
)
1、完成课本第28面上面的“做一做”。
.
2、完成课本第29面的1-2两道小题。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28+34+22=84(个)
(1)2862
(2)28
+34+22+34
628462
+22
84
答:
一共摘了84个。
例2、84-40-26=18()
844484
-40-26-40
441844
-26
18
答:
还剩18个。
教后反思: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二年级主备:
商国华组长:
商国华主管:
司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面例3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上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