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知识素材.docx
- 文档编号:27492958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7.56KB
化学与生活知识素材.docx
《化学与生活知识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与生活知识素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与生活知识素材
化学与生活的一些素材
素材1宇航员饮用的化学水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时代以来,现在已有190多人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轨道站,或在航天飞机上,共逗留了7万多个小时。
其中,在天上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是苏联宇航员罗曼年科,他从1987年2月6日至门月29日,在"和平'号太空站生活了10个多月(326天入美国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等12人乘"阿波罗"飞船登上了月球并安全返回。
人们一定会问:
这些巡天揽月的英雄们不需要喝水吗?
他们喝的是"天上水",还是从地面上带去的水?
都不是,他们喝的是特殊的水--"化学水"。
科学家们怎么想到制造"化学水"?
这与美苏两大国在50年代末进行空间竞赛有关。
当时,苏联发射卫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舆论大哗,因为他们在"原子时代"(反应堆、原子弹和氢弹等)一直领先,可万万没有想到在开辟"空间时代"方面却落在苏联后头。
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此也深感遗憾,于1961年5月25日在国会上断然决定制造阿波罗登月飞船,争取在10年内抢先登上月球。
这就遇到一个问题:
飞船内部所用的电能从何而来?
宇航员所需要的水怎样解决呢?
当时有人建议带蓄电池或高效的银锌干电池;在飞船上放个水箱,从地球上带水上去。
可是这样一来,飞船的重量太大了,显然这不是上策。
至此,化学家们自然想起了氢氧燃料电池。
关于氢氧燃料电池的原理,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可是,由于"生不逢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如今却时来运转,有幸"补天"了。
这种航天用的氢氧燃料电池主要由燃料电极(阳极)、氧化剂电极(阴极)、电解质等组成。
燃料是氢气,氧气是氧化剂。
两个电极之间是浸透氢氧化钾溶液的石棉隔膜,隔膜靠阳极的一侧有一层含有金属铂的催化剂。
电子从阳板上的氢中逸出流向氧;阴极上的氧得到电子后生成氢氧根,并使阴极带正电。
然后,氢氧报通过电解质扩散到阳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结合生成水,并且放出电子,使阳极带负电。
当在两个电极之间接上负载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
这样,只要对电池系统维持一定的温度、一定的电解质浓度、不断地供给燃料和氧化剂,并且不让反应产物--水在电池内部储留,那么就可从电池中源源不断地输出电能。
同时,从电池中排出来的水经过净化以后就可供宇航员饮用。
为了满足宇宙飞船的实际需要,需将几十个这样的单电池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电池组。
然后,再将几个电池组并联起来为飞船供电。
自从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采用这种既可发电又可供水的新型化学电池之后,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苏联的"礼炮6号"轨道站等均采用这种先进技术。
由于这种电池有它突出的优点:
能量转换效率高达60%-80%,居现在所有热机之首;寿命长,只要不断地添加活性物质(氢气、氧气等),就可源源不绝地获得电能。
所以,美、苏等国除了用于航天事业之外,还着手用于民用发电。
美国已在曼哈顿地区建成一座4800千瓦的燃料电池发电站。
1978年美国在开展能源替代方案研究中,燃料电池被列为10个先进发电设备之一。
专家们估计,到下一世纪,燃料电池将成为一颗新的“电星”。
素材2苏丹红
“苏丹红一号”型色素是一种红色染料,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这种色素常用于工业方面,比如溶解剂、机油、蜡和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据有关媒体报道,苏丹红有1、2、3、4号四种,经毒理学研究表明,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1号)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
但目前只是在老鼠实验中发现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致癌性还没有明确。
“苏丹红”属于染色剂“苏丹红”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它的化学成份是一种叫萘的化合物,也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
苏丹红属于偶氮类化工染色剂,主要用于溶剂、蜡、汽油的增色和鞋、地板等的增光。
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我国从未批准将“苏丹红”染剂用于食品生产,此次的“苏丹红”事件类似于“吊白块”、“瘦肉精”,都是食品生产企业违规在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物。
“胭脂红”、“落日黄”等与“苏丹红”的性质有着本质区别,前两者都是列入国家目录的食品添加剂,可在部分食品中使用,但国家有严格的限量规定,严禁超量使用。
在标准范围之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没有安全问题。
素材3疏松剂中的化学知识
疏松剂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糕点、饼干等焙烤仪器及膨化食品生产用的添加剂,亦称膨松剂、膨胀剂和面团调节剂。
在和面工序中加入疏松剂,在焙烤或油炸过程中它受热而分解,产生气体使面胚起发,体积胀大,内部形成均匀致密海棉状多孔组织,使食品具有酥脆、疏松或柔软等特征。
疏松剂变用于水产品、豆制品、羊奶和代乳品。
疏松剂可分为碱性疏松剂、酸性疏松剂、复合疏松剂和生物疏松剂。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列入的疏松剂列于表1
一、碱性疏松剂
1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相对分子质量84.01
(1)性状碳酸氢钠为白色晶体粉末,无臭,味咸,相对密度2.20,熔点270℃。
加热自50℃起开始失去CO2;热至100℃成为倍半碳酸钠(Na2CO3·NaHCO3·2H2O);热至270~300℃经2小时,转变为碳酸钠。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失去CO2。
易溶于水,8.8g/mL(15℃);11.2g/100mL;(30℃);13.86g/100mL(45℃)。
水溶液呈弱碱性,pH为8.3,遇弱酸则强烈分解。
水溶液放置稍久,或振摇,或加热,碱性则增强。
不溶于乙醇。
(2)疏松性能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使食品产生多孔海棉状疏松组织,但由于产气过快,容易使食品出现大空洞。
此外,碳酸氢钠分解后形成的碳酸钠,使食品的碱性增强,不但影响口味,还会破坏某些维生素;甚而导致食品发黄或杂有黄斑,使食品质量降低。
(3)毒性 钠离子是人体内正常成分,一般长期摄入碳酸氢钠对身体无害。
此外。
碳酸氢钠与碳酸在体内形成NaHCO3/H2CO3缓冲体系,对多量酸或碱性物进入体内起缓冲作用,使pH无显著变化。
一次服用大量碳酸氢钠,可引起胃膨胀,甚至胃破裂。
(4)制法 由碳酸钠浓溶液或结晶碳酸钠吸收二氧化碳而得。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碳酸氢钠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见表1。
在饼干、糕点生产中,常与碳酸氢铵复配使用,配合比视原料性质、成品形态和操作条件而异,添加总量为小麦粉的0.5%~1.5%。
使用时为了便于均匀分散和防止出现黄色斑点,应将其溶于冷水中,随后立即添加。
也用作苏打汽水和盐汽水的二氧化碳发生剂,在苏打汽水中使用量为0.1%,在盐汽水中使用量为0.61%。
还可用作果蔬的护色剂,如洗涤果蔬时添加约0.1%~0.2%的碳酸氢钠,可使绿色稳定。
在果蔬加工中也用作处理剂,如用于食品烫漂、去涩味等。
碳酸氢钠能使pH升高,可提高蛋白质的持水性,促使食品组织细胞软化,促进涩味成分溶出。
此外对羊奶有去膻作用,用量为0.001%~0.002%。
2碳酸氢铵
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O3,相对分子质量79.06。
(1)性状 碳酸氢铵为白色晶体粉末,有氨臭,相对密度1.586,熔点36~60℃。
性质不稳定,在36℃以上分解为二氧化碳、氨和水,60℃可完全分解,而在室外温下相当稳定。
在空气中易风化,有吸湿性,潮解后分解加快。
易溶于水,17.4g/100mL(20℃),水溶性呈碱性,0.08%水的溶液的pH为7.8。
溶于甘油,不溶于乙醇。
(2)疏松性能 碳酸氢铵受热后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使食品形成海棉状疏松结构体。
碳酸氢铵分解时产生的氨气溶于食品的水中生成一水合氨,可使食品的碱性的增加,还会影响食品的风味,即有氨的臭味。
此外,一水合氨还有皂化油脂的缺陷。
(3)毒性 碳酸氢铵的分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氨均为人体代谢物,适量摄入对人体健康无害。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985)将碳酸氢铵列为一般公认安全物质。
(4)制法 以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氨铵,冷却析出结晶,经离心分离,干燥脱水而得。
若有必要精制,则将其溶于水,添加乙醇,使之重结晶。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碳酸氢铵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见表1。
作为疏松剂,通常与碳酸氢钠复配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与碳酸氢钠复配时用于食品中配方如下:
酥性饼干:
碳酸氢铵0.2%~0.3%,碳酸氢钠0.5%~0.6%
韧性饼干:
碳酸氢铵0.35%~5.4%,碳酸氢钠0.7%~0.8%
甜酥饼干:
碳酸氢铵0.15%~0.2%,碳酸氢钠0.3%~0.4%
酥性糕点:
碳酸氢铵0.2%~0.6%,碳酸氢钠0.16%~0.45
亦可与发酵粉复配使用。
用于绿色蔬菜、竹笋等烫漂时,用量为0.1%~0.3%。
轻质碳酸钙
轻质碳酸钙即沉淀碳酸钙,化学式CaCO3,相对分子质量100.09。
(1)性状 轻质碳酸钙为白色微细轻质粉末,无臭,无味,相对密度2.5~2.7。
在空气中稳定,不发生化学变化,易吸收臭气,有轻微吸湿性。
强热至825~89.6℃时发生分解,释出二氧化碳,变为氧化钙。
几乎不溶于水和乙醇,如有铵盐或二氧化碳存在可提高溶解度。
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生成溶解性重碳酸钙。
溶于稀酸,产生二氧化碳。
(2)疏松性能 碳酸氢钠、明矾等与轻质碳酸钙复配得到的疏松剂,遇热则缓慢地释出二氧化碳,使食品产生均质、细腻的膨松结构体,可提高糕点、面包、饼干的品质。
此外还有强化钙的作用。
(3)毒性 钙为人体的正常成分,需经常由食物补充。
内服无毒性反应。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985)将轻质碳酸钙列为一般公认安全物质。
(4)制法 在石灰乳中通入二氧化碳而得。
也可由碳酸钠与氯化钙作用来制备。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轻质碳酸钙用于配制发酵粉和罐头中,用量按正常生产需要而定。
在日本,轻质碳酸钙用作疏松剂,一般食品中用量为1%。
轻质碳酸钙在食品制造还可用作营养强化剂、碱性剂、抗结块剂、凝固剂,面胚调节剂和用于酵母食品。
碱性膨松剂的使用及其优缺点
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都是碱性化合物,受热后它们产生气体的反应式如下:
2NaHCO3→CO2↑+H2O+Na2CO3 ①
NH4HCO3→CO2↑+NH3↑+H2O ②
碳酸氢钠分解后残留碳酸钠,使成品呈碱性,影响口味,使用不当时还会使成品表面呈黄色斑点。
碳酸氢铵分解后产生气体的量比碳酸氢钠为多,起发能力大,但容易造成成品过松,使成品内部或表面出现大的空洞。
此外加热时产生带强烈刺激性的氨气,虽然很容易挥发,但成品中还可能残留一些,从而带来不良的风味,所以使用时要适当控制其用量。
一般将碳酸氢钠与碳酸氢铵混合使用,可以减弱各自的缺陷,获得较好的效果。
这些碱性膨松剂除具有上述缺点外,其气体产生量比优质的复合膨松剂为少;此外食品中的有些维生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也容易被破坏。
碱性膨松剂具有价格低廉、保存性较好、使用时稳定性较高等优点;所以它仍是现在饼干、糕点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膨松剂。
二、酸性疏松剂
1钾明矾
钾明矾亦称明矾,学名硫酸铝钾,化学式AlK(SO4)2·12H2O,相对分子质量为474.39。
(1)性状 钾明矾为无色透明结晶,或白色晶体粉末,无臭,味微甜带涩,在空气中由于风化而变得不透明,熔点92.5℃,加热至200℃以上失去全部结晶水而成为白色粉末,称为烧明矾。
相对密度1.757,可溶于水,5.42g/100mL(0℃);9.25g/100mL(15℃);12.2g/100mL(25℃);54.5g/100mL(60℃);28.3g/100mL(100℃)。
18%水溶液的pH为3.3,1%水溶液的pH为1.0。
钾明矾在水中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沉淀;不溶于乙醇;缓慢地溶于甘油。
(2)疏松性能 硫酸铝钾为酸性盐,主要用于中和碱性疏松剂,产生二氧化碳和中性盐,可避免食品产生不良气味,又可避免因碱性增大而导致食品品质下降,还能控制疏松剂产生的快慢。
钾明矾与碳酸氢钠反应较慢,产气较缓和,降低碱性可使食品酥脆。
钾明矾有收敛作用,能和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质形成疏松凝胶而凝固,使食品组织致密化,有防腐作用。
(3)毒性 钾明矾浓溶液有腐蚀性。
2g钾明矾可引起胃痛、恶心和呕吐,大量内服可导致炎症,甚至引起致死性腐蚀现象。
钾明矾是我国长期以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政常使用量范围内,无明显的毒性影响。
(4)制法 主要采取煅烧法制取。
以明矾石为原料,经煅烧、提取、结晶而得。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钾明矾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列于表1。
用于油炸食品,如油条,用量为10~30g/kg,用量多,制品质地硬而脆,如北京小吃焦圈、薄脆等使用量高于最大用量。
用量过多会给食品带上涩味。
在虾片中参考用量为6g/kg。
用于配制发酵粉,在有些配方中钾明矾占50%左右。
在果蔬加工中可用作保脆剂,用量为0.1%。
还可用作抗氧化剂防止果蔬变色,如加工白糖藕片时,在烫煮过程中加入鲜藕量0.8%的钾明矾和3%的碳酸钠,可防止藕片变色,又可使制品品质提高。
能凝聚水中的杂质,故可用作净水剂,用量为0.01%。
还可用作鱼类的保鲜剂,如腌制海蜇和银鱼等用。
2铵明矾
铵明矾又称铝铵矾或铵矾,学名硫酸铝铵,化学式AlNH4(SO4)·12H2O,相对分子质量453.33。
(1)性状 铵明矾为无色透明坚硬的晶体颗粒或粉末,无臭,味微甜带涩,有较强的收敛性,相对密度1.645,熔点94.5℃。
加热至120℃失去10个结晶水,至250℃成为无水物,至250℃开始分解。
它溶于水和甘油,在水中溶解5g/100mL(常温);66g/100mL(66℃)。
水溶液呈酸性。
不溶于乙醇。
(2)疏松性能 铵明矾是硫酸铝和硫酸铵的复盐,水解生成弱碱、强酸、水溶液呈酸性,其性能与钾明矾同。
(3)毒性 铵明矾的毒性与钾明矾相同,参看钾明矾。
(4)制法 用矾石或铝矾土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铵,再经过滤、浓缩、冷却析出结晶而制得。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铵明矾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列于表1。
用作疏松剂,在面包、糕点中使用量为小麦粉的0.15%~0.5%。
例如在威夫饼干中用量为0.45%以上。
在某些食品中利用铵明矾的收敛作用,可改善食品的咀嚼感。
与钾明矾一样可作果蔬的保色剂。
3磷酸氢钙
磷酸氢钙,化学式为CaHPO4·0-2H2O,相对分子质量172.09(无水物)。
(1)性状 磷酸氢钙为白色晶体粉末,无臭,无味,相对密度2.32,在空气中稳定不发生变化。
它微溶于水,0.02g/100mL(25℃);不溶于乙醇;易溶于稀盐酸、稀硝酸和柠檬酸铵溶液;微溶于稀乙酸。
加热至75℃以上失去结晶水,成为无水盐,强热则变为焦磷酸盐。
(2)疏松性能 磷酸氢钙分解缓慢,产气亦较慢,有迟效性,能使食品组织稍有不规则的缺点,但口味与光泽为好。
(3)毒性 磷和钙为人体必需元素,是食品的正常成分。
磷酸氢钙对人体无毒性,但在工业生产中可能混入氟化物,而对人体有不良影响,氟含量超标时不可食用。
(4)制法 使磷酸与碳酸钠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磷酸氢二钠,然后再与氯化钙进行复分解反应,即生成磷酸氢钙,再经洗涤、分离、干燥、粉碎而得。
(5)应用 按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磷酸氢钙的使用范围和最大用量见表1。
此外,在钙质饼干、钙质面包和钙质糖果中,它代替磷酸钙作为营养强化剂使用。
也用于制造面包时的酵母培养基的缓冲剂和面团改良剂。
酒石酸氢钾
酒石酸氢钾,化学式为C4H5KO6相对分了质量188.18,结构式为:
(1)性状 酒石酸氢钾为白色晶体粉末,无臭,有快活的清凉酸味,相对
溶于热水,6.9g/100mL(100℃);17℃下饱和水溶液的pH为3.66
(2)疏松性能 其性能与磷酸氢钙相似,产气较缓慢。
(3)毒性 与酒石酸同。
(4)制法 由D-酒石酸与碳酸钾中和后,再加D-酒石酸溶液使酒石酸氢钾结晶析出而得。
也可用葡萄酿造的副产物获得。
(5)应用 主要用于焙烤食品,用量不作规定,最高可达疏松剂总量的1/2。
此外,D-酒石酸也用作疏松剂,具有速效疏松作用。
在焙烤食品中用量为0.1%,在布丁类中用量为0.006%。
3复合疏松剂
复合疏松剂是由多种成分配合而成的,如发酵粉即是。
发酵粉亦称焙粉,一般是用碳酸氢盐(如钠盐、铵盐)、(如酒石酸、柠檬酸、乳酸等)、酸性盐(如酒石酸氢钾、富马酸一钠、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焦磷酸二氢钙、磷酸铝钠等)、明矾(如钾明矾、铵明矾、烧铵明矾等)及淀粉(阻酸、碱作用和防潮作用等)配制而成。
(1)性状 发酵粉为白色粉末,遇水加热产生二氧化碳。
一般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高于20%。
2%水溶液产气后的pH为6.5~7.0。
(2)疏松性能 发酵粉较单纯碱性盐产气量大,在凉面坯中产气缓慢,加热后产气多而均匀,分解后的残留物对食品的风味、品质影响也较小。
(3)毒性 各组分凡符合食品添加剂标准者,对人体无毒。
(4)制法 表2列出一些发酵粉的配方。
按表中各组分比例,将碱性盐和酸性盐分别与部分淀粉混合,然后再混合一起而成。
在调配发酵粉时,酸性盐与碱性盐的比例要匹配,以避免中和后残留过量的酸性盐或碱性盐。
(5)应用
发酵粉根据需要制成快速发酵粉、慢速发酵粉和双重反应发酵粉。
快速发酵粉通常在食品焙烤前已开始产生二氧化碳,而焙烤时得不到需要膨胀之气体,致使食品易塌陷,相反,若使用慢性发酵粉,在焙烤后期,食品组织凝固后才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食品体积不能膨胀,因此失去了疏松剂的意义。
而双重反应发酵粉克服了这两种缺陷,由于它是将快性和慢性的酸性盐适当配合,使加热前后都能释放出适量的气体,以满足焙烤食品膨胀之需。
发酵粉用于生产糕点、馒头等,用量为1~3%。
4生物疏松剂
生物疏松剂是指酵母。
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使糖类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而使面坯起发,体积增大,经焙烤后使食品形成膨松体,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同时在食品中还产生醛类、酮类和酸类等特殊风味物质,此外酵母体也含有蛋白质、糖、脂肪和维生素,使食品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
目前还未将生物疏松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市售的酵母有3种:
(1)鲜酵母 鲜酵母是将优良酵母菌种经培养、繁殖后,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压榨除去大部分水后,压成块状体。
每克鲜酵母块约含酵母50~100亿个。
新鲜品易腐败变质,需在低温0~4℃下保存。
(2)干酵母 将鲜酵母挤压成小颗粒状体,以热空气进行干燥除去水分,温度控制在32℃~33℃下保存。
(3)液体酵母 液体酵母是醇母菌培养后的发酵液。
制法如下:
取小麦粉0.5kg,加开水1kg搅拌成浆糊状,加酵母液0.5kg,搅匀,取酒花50g、砂糖50g加于2.5kg水中,煮沸后过滤,冷却后注入淀粉浆内,搅匀,于25~28℃下培养24~30小时。
鲜酵母应有淡黄色或乳白色外观,具有酵母的特殊味,不准有腐败味,它还有不发软、不沾手、无杂质的特性。
发酵力要求在600mL以上。
摘自《食品添加剂实用大全》刘程、周汝忠主编
素材4尼龙与绚丽多彩的生活
尼龙又名锦纶,是聚酰胺纤维。
第一个研制出尼龙的人是美国杜邦公司的化学家卡罗瑟斯。
早在1930年,他就预言:
用煤、空气和水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一种结实的纤维。
有一次,他和同事希尔在对由乙二醇和癸二酸制成的聚酯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里产生了一种很稠的浆料。
当希尔试图从杯子里取出经过加热的物质时,发现它能被拉出很多长纤维状细丝,就像拉拔丝苹果一样,而且拉丝不会断。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纤维冷却之后,凝结变成有韧性、有光泽的固体,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高几倍。
他们以前从未观察到类似现象。
这种能拉成丝的东西使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制造合成纤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以后的四年时间里,卡罗瑟斯领导研究小组进行了数千次化学组合试验,得到了一种令人满意的高分子聚合物。
1934年,卡罗瑟斯用皮下注射器制成的纺丝管头挤出了聚酰胺的一根丝,这就是尼龙66,是第一根有用的合成纤维。
为了把尼龙变成产品,杜邦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耗费2700万美元和230名化学家、工程师数年的心血之后,世界上第一种尼龙制品——长统女袜于1940年问世。
由于它与西方国家过去流行的袜子相比具有颜色浅淡、质地细薄、经久耐用、洗涤简单的优点,所以首批上市的400万双,4天内就销售一空,成为轰动世界的事件。
尼龙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合成纤维,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绚丽多彩了。
素材5特种部队队员的“个人应急宝盒”--高锰酸钾
特种部队队员为执行任务,身上常藏着各种各样的小物品。
它们有的看来很新奇,有的则普通得家家都有,比如说高锰酸钾。
大家知道高锰酸钾是种药品,但它在特种队员的眼中可是个宝。
为什么呢?
不妨来做个实验。
把一份砂糖和两份高锰酸钾混合,夹在两片干木材中研磨,如果天气干燥,木块很快就能燃起来。
或者舀上一小勺高锰酸钾晶体倒在报纸上,加上几滴防冻液,把报纸揉成一团,30秒内就会着火。
这种方法生火简单方便,很适合在野外执行秘密任务的特种部队。
除此之外,高锰酸钾能净化水,在每升水里加进3~4粒,30分钟后水呈淡紫色,即可饮用和煮食。
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清洗伤口或治疗真菌引起的感染。
把它洒在雪地上,还能利用显眼的紫颜色向救援人员发出信号。
一小瓶高锰酸钾就能派上这么多用途,因此,特种部队的“个人应急宝盒”中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生活 知识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