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492870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63.88KB
公共政策学试题.docx
《公共政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试题.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试题
首页|申报表格|课程介绍|参考视频|教学大纲|授课课件|课程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博客|试题库
您当前所在位置>>>试题库
公共政策学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它选出并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B)。
P78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辩证法?
?
?
D.理性主义
2.公共政策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C)。
P26
A.贝塔朗菲B.德洛尔C.拉斯韦尔D.戴维伊斯顿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公共政策系统的子系统包括(ADE)。
P171
A.信息子系统B.文化子系统C.自然子系统D.评估子系统E.反馈子系统
2.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包括(BDE)。
P404
A.线性规划B.价值分析C.马尔柯夫分析?
D.超理性分析E.可行性分析
三、名词解释题
1.公共政策P109
答: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问题P217
答:
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这样的问题就属于公共问题;从社会的广义概念即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出发,公共与社会应基本等同,则社会问题可等同于公共问题。
四、简答题
1.公共政策目标的定义和两大特征是什么?
P242
答: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一般主要具有如下两大特征:
(1)问题的针对性。
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
(2)未来的预期性。
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
2.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定性有哪些?
P275
答:
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有这样几点:
(1)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的执行行为具有很强的目标性与针对性,整个执行过程必须反映和实现公共政策所规定的目标,并且为达到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
(2)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是由一系列环节所组成的动态运作过程,它包括试验、总结、推广、计划、沟通、协调乃至追踪决策等许多内容。
要取得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就必须牢牢把握政策目标,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实施上的灵活性。
在现实社会中,公共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决策)大多属于战略性的决策,主要是着眼于宏观性、全局性的社会问题,通常不涉及具体的操作细节。
因此,在执行政府决策的过程中,须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
切忌生搬硬套。
要从实际出发,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求收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非常复杂,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最终目标,又要立足于近期目标,并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联系。
(5)影响的广泛性。
公共政策执行需投入巨大的资源,涉及众多的因素和变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系统的、深远的影响。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宗旨及其作用。
P381、P387
答: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具有既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部门,又不同于体制内政策研究机构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恰好与后两者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衔接纯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中介和桥梁。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自身特征主要有:
第一,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包括对政策制定系统的功能与组织机构进行改进,从而为产出高质量的政策方案服务。
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
第二,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看,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政治活动家、前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的群体。
他们运用群体的智慧、系统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政府工作经验在政策研究组织中从事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理论、规划、设计、分析与评估的工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在复杂环境下进行重大决策服务。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不同于由少数社会名流和资深的高级政府官员组成的政治咨询机构,也不同于专家顾问团等机构,而是随着研究课题的完成、经验的增长、配合的默契,形成一种整体的素质优势。
第三,从体制构成看,政策研究组织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四,从组织运行看,政策研究组织坚持研究、教学(包括培训)、开发(包括咨询)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它更是要为提高制定改革政策、处理日益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的需要服务。
第五,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
政策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研究人员必须将作为公民的自我与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自我分开,不能带有个人或某特定群体价值的偏见。
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努力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付诸应用,形成相互协作、积极创新、实事求是的组织气氛。
尽管各种政策研究组织都有自己直接的或间接的服务对象(如政府、党派、大企业集团等),但都应将研究的科学性作为自己的一条职业道德准则。
第六,从组织环境看,政策研究组织必须尽可能地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虽然保持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非常重要,但公共政策的功用性决定了政策研究组织取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信任、了解他们的意图和目标、获得重要的不便公开的信息、研究结果的表达更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政策研究组织起作用的方式是帮助而不是代替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这些特点是显见的且不难理解的,但是在实践中要得到体现却不那么容易。
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世纪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有力工具。
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既是决策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政策研究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
对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否客观、全面,目标是否合理、准确,是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这要求政策研究人员必须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所有信息的认真分析,从中找出有全局意义的问题,确定政策目标,向决策者提出政策建议。
(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政策方案。
决策就是决策者根据个人的价值偏好和谋略思想,针对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在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
择优是决策过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步骤,如果没有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案,决策将失去实质性意义。
然而由于决策者的学识、精力和时间有限,难以直接参与不同政策方案的拟制。
因而,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动态信息,借助于各种定性、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拟制、列举不同政策方案,提供给决策者参考。
(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项决策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政策研究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及其以后,检查执行效果,并将分析意见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一项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复杂的,即政策不但产生了预期的结果,还产生了超出预期之外的正面或负面的结果。
究竟政策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最初目标?
还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与不足?
除了主要目标以外,还产生了怎样的其他结果?
这些结果是否与主要目标相冲突?
这些都要通过政策研究来进行检验和测定。
政策研究组织应当对政策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发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促进或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促使政策制定者审时度势,对政策进行修正或调整。
(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影响公共决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
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并且会对政策方案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的认定,需要通过科学分析、特别是政策研究组织的分析才能获得。
政策研究组织现已深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这是政策研究组织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
斯图亚特那格尔认为: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产生可靠的,可以被有关部门接受的政策研究成果的主要机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研究组织是联结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利益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对决策系统更有效地进行利益综合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政策研究组织作为一种咨询系统,为利益集团提供了沟通信息、集中意①美斯图亚特那格尔编著:
《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
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
它们常常帮助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促进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许多政策研究组织都有着明确目的:
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方案,尽快使研究成果变成政府行动。
第二,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政策研究组织关心的不仅是国家、民族的现在,而巨着眼于未来,发掘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寻求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使决策者逐渐接受这些思想。
因此,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出具体的政策方案,而且在于发现和传播短期内不会成为政策的新思想。
第三,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政策研究组织一般注重评估政府各种政策和计划,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一种诊断社会机能和运行状态的作用。
政策研究组织通过对政策进行检测、评估和衡量,来评判公共政策的利弊得失;并从中不断地寻找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进政策的实施战略和程序、强化政府的施政能力。
这一点也是政策研究组织的活力所在,许多政策问题正是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一个一个地获得解决的。
第四,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政策研究组织是知识界精英荟萃之地,它的存在和发展表现了现代社会知识界利用智力资源干预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追求。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常常有很多人员被安排到政府的重要岗位上,直接参与、影响政策制定工作。
第五,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由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特殊的生活环境和问题,很多政策往往是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理解的。
而一项政策要有效执行,就必须被理解,要让公众信服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一些政策无效并不是政策本身问题,而是大众观念和大众认同的问题。
为了使政策能收到预期效果,促进公众行为的良性转化,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就成为一项基本工作。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起着把政府的基本政策传播给大众,把各界的观念传播给决策者的作用。
它们十分重视利用舆论工具,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2.论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P111
答:
国家是产生于社会而又在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它在本质上将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力。
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
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恩格斯认为这两种职能之间的关系是: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在全社会所有成员间进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并对他们的行为具有普遍的规范作用与约束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治理机构的专门化和治理者的常任化,也就是形成了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机构即国家机关和专门人员即国家官员。
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员通过一定类型的权力关系及其运行程序和规则而成为一个整体或系统,这就是政府。
现代国家拥有主权,而政府则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
立法是政府管理主权的活动或行为,行政和司法是政府行使主权的活动或行为。
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没有政府,国家就不能运转。
然而,政府毕竟只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政府的意志、价值和利益虽然一般来说与国家是一致的,但绝不意味着两者不会发生差异、背离和对立”。
政府的要素是体制、机构和公务人员。
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
“它是用来满足被感知的国家需求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政府选择和制定政策是与国家的广泛目标相一致的。
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确定一个价值的优先次序。
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面对这种选择。
”这种选择是政府对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部门、地方、职业等的个人和群体提出的利益诉求进行的选择、综合与排序。
政府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同时也选择政府自身、与整个或部分统治阶级最大利益一致的方面;政府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诉求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界定、认定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说从各个利益诉求者具体的、特殊的利益中分离出抽象的、社会的共同利益的过程。
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这种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现就意味着政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的实现。
政府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与认定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很大影响。
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即自利性。
但是理性选择学派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研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发现政府具有自利性并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就有一个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
所谓政府利益,是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如政府的权力与权威,政府的业绩、信誉与形象,政府工作条件与公务人员的收入和福利,等等。
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不同层级也各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既然这样,政府系统及其子系统就会有谋求自身特殊利益实现的自利性。
在政府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这种自利性可能产生如下的不同影响:
完全从谋求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界定与认定公共利益,显然这是一种虚假的公共利益;由于存在着国家对政府的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约束(如法制、意识形态、权力的相互监督等等),存在着社会对政府的有力的制约与监督,政府在正确地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其自利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实现,即政府自身的正当需求通过正规的途径获得满足;政府自利性被视作与政府公共性完全对立的一种特性,政府利益被视作不应有的利益诉求。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政府缺乏正确地界定、认定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不利于增强政府能力,最终也不利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政府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
现代政府的基本活动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政策。
政府过程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
美国著名的比较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途径,指出这个过程的逻辑顺序为:
①利益表达。
它把人们的愿望、意见、态度和信仰转变为对政府系统的要求。
这是逻辑的起点。
②利益综合。
它把各种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利益诉求。
③政策制定。
它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
④政策执行。
这是一个系统的输出的过程,它把公共政策付诸实施。
⑤反馈。
它把公共政策被实施于环境的结果再输入到政府系统中。
这是政府过程或政策过程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逻辑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政府系统的解体。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政府通过循环往复的政策过程和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规范、调节和引导社会行为,配置社会资源,分配社会价值;并采取各种刺激、说服和惩罚措施,实现社会控制,塑造公共秩序。
公共政策作为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手段,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分析所提供的案例,说明公共政策学的某一基本原理)
到任不久的某县县委张书记,在连续听取汇报的过程中,认识到有一系列关系到全县数十万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党和政府拿出办法来解决,而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县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太低。
有人向张书记建议:
如果将全县耕地的四分之一从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种植烟草,那么县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后就能够增加一倍。
“新官到任三把火”,这一把火点起来,就可以使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张书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通过了立即着手把全县四分之一耕地改种烟草的决定。
然而,这一决策执行的结果是,一年后县政府则政收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约五分之一;同时给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害。
那么,在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上,张书记应该总结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P236
答案要点提示:
公共政策问题无论由谁提出,又无论分析得多好,最终都要由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来正式认定。
这样就提出了政策议程的问题。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
1.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
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
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两大类。
一般说来,实质性公共政策问题大多来源于经济领域,其中税收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也最重要。
问题进入公众议程必备条件,这里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其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第三,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应当说,上述两种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他们并不能经常地发挥作用,即使能经常发挥作用,也并不是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和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
所谓正常的问题察觉机制,就是能对各种政策问题经常保持警觉,并能对有关问题及时进行相关讨论、分析和研究,以便形成政策议程构建的机制。
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建立社会问题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常设性的专门机构和队伍,进行正常的问题察觉和研究工作;有关领导人也要经常亲自调查研究,以防下级报喜不报忧,延误问题的察觉和解决进程。
所谓民主的问题察觉机制,是指问题的察觉机制应该体现民主性。
这要求整个国家和政府的体制符合现代民主运作的要求,尤其是国家和政府的决策体制应合乎民主理念,有许多民主性的组织与程序设置。
例如保障民意代表机关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民意代表及时反映民众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用;重大决策不能个人说了算,应走群众路线和集体决策路线;建立和健全政策听证程序和制度;加强和完善新闻及社会舆论监督等。
所谓开放的问题察觉过程,是指有关组织的问题察觉系统不应是自我封闭的,而应该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向社会各界、各级组织和群众开放,甚至对国外开放,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
只有这样,一些有可能变得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并不必非要等到特别严重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必非要由个别权威人物的认同、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公共政策学试题2
一、判断题(在括号里标出“√”或“×”。
每题1分,共10分)
1、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认定。
()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
()
3、绝大数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的路线。
()
4、任何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都与其它领域、地区或部门之间具有关联性。
()
5、政策分析中的定量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
6、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
7、要达到真正的方案多重化要求,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相互联系。
()
8、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
()
9、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功能取向。
()
10、政策合法化就是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
二、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标题字母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权威的分配”。
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C戴伊D安德森
2、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D公共政策分析
3、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
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
4、公共政策的核心特征是()。
A价值性B公共性C权威性D周期性
5、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抽象与具体的统一B主体权威性C信息的反馈性D空间广泛性
6、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7、决策权与决策事务均集中于上级政策机关,下级机关只能依上级机关的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是()。
A首长制B合议制C集权制D分权制
8、在现在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
A政府B司法机关C政党D利益集体
9、公共政策的决择实际上就是将有关政策加以()的过程。
A合理化B合法化采纳C有序化D排列组合
10、“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
A理性模型B渐进模型C精英模型D小组意识模型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社会问题是政策问题的一部分B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必须经过公众议程
C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没有任何影响D社会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12、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目标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D合议、民主集中制
14、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B利益综合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
15、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主体的是()。
A行政机关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D村民委员会
三、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标题字母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力量包括()
A中国共产党B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C各民主党派
D半官方的政治团体E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个人
2、公共政策评估的具体标准包括()
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技术标准E社会标准
3、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有()
A自由畅想B延迟评判C多次反馈D禁止批评和表扬E追求数量
4、公共政策评估具有()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矫正功能E总结功能
5、政策终止是由于()
A政策功能的消失B责任与权利的解除C组织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