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485338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29KB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盐城市冈中幼儿园王荣翠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
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
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
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的。
家里是“六宠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宠一个小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
【研究目标】
对于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确立分享的目标是:
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
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
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
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
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
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研究过程】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
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
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
”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如:
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
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
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
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
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
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
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
“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
”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
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
3、选择多种内容与手段,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1)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
a.事先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b.根据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c.选择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
如:
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成分享快乐与共担忧愁。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中班第一学期主要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如:
语言活动《佳佳真快乐》意在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很快乐”的道理。
在第二学期则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故事《忧伤鸟》,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
体游《两人三足》、《网鱼》、美术《手拉手、去郊游》、计算《欢乐的相邻数》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了合作与分享的目标!
(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
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a.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a)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语言、音乐、常识、美术、计算、体育等内容。
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
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
如:
幻灯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幼儿被“看小电影似的”这样一种形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
(b)非正式教育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
如:
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又如:
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
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
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a)集体教育的作用:
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
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
如:
在主题游戏“大家齐Happy”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我们动手做果汁”、“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b)个别教育的作用:
个别教育是促进
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
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实施个别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观察在先
个别教育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
例如:
有位叫文文的小朋友,虽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2、因人施教
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幼儿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例如:
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
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3、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
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对幼儿巩固积极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
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
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4、一致性
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教育。
我们的老师对文文的教育就经常交流,取得一致的认识。
同时,还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经常把孩子的同伴邀请到家中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也十分支持孩子将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3)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
a.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了。
因此,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也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
如:
在常识活动《认识花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熟花生,孩子们既合作剥花生,又共同分享,品尝了花生的美味。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b.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幼儿园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
结合重阳节,我们的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并为老人做一些捶腿敲背等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孤老们一张张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露出了天真灿烂的微笑,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人关心”的幸福滋味。
c.在其他活动中实践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数量有限,新旧不等的玩具和图书,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学会合理分配图书、玩具,轮流分享。
在三八节的亲子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既与妈妈增强了合作伙伴关系,又与妈妈共同分享了游戏的快乐。
【研究成绩】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工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1、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
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2、家长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增强了科学育儿的意识,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能为幼儿园的活动提供一些社会资源。
如:
提供当地的农场作为活动场所,家长与孩子共同合作植一棵“爱心树”,并能将买树的钱捐给灾区的失学儿童。
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能建立起“友好小组”,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保障。
3、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
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等一些活动中,孩子们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
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存在问题】
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边摸索边实践中进行的,有着许多不成熟的想法与做法。
由于人的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因此,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细致地去做好个案方面的工作,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班 幼儿 分享 行为 培养 设计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