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7478792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6KB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卧·怯。
如
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便舍船寻:
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向:
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p#分页标题#e#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
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
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
(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
①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
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
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
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
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谐太守()邑人()刘子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
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
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
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
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
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
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
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
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
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