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 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470195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37.65KB
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 教案.docx
《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 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版块:
汉语家园
对子歌(1-1)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难点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2.相关的对子歌;
3.指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对子歌。
相关资料
时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
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比如: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
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suō,“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
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
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
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一读。
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
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
“萼”、“鹭”等。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讨论郑板桥这幅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
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
“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教学反思
茶酒联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难点
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1-3)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重点
.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难点
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吩咐(fu):
口头指派或命令。
“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
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
“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
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流;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
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第二课时(1-4)
教学目标
通过巩固练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二、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
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
四、积累与背诵。
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教学反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情境法
教学准备
王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
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
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
明确:
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
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
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
护卫。
五津:
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
做官的意思。
无为:
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
明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
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
(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
明确:
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
(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五)小结:
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
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教学反思:
写字课(1-6)
教学目的:
1、明确左右结构的字有3种规律。
2、指导写好“艘”“蚌”“碑”等左右结构字。
3、掌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左右结构字的书写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字前先念念写字歌
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有一寸,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后面来帮忙,老四老五都往里,腿放平,脚放正,认真写字心要静。
2.做一做写字操
师: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观察最仔细,字写得最漂亮。
这节课的最后呢我们还要评出“写字小能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啊?
二、指导过程
(一)指导左窄右宽写“碑”字
1、引导学生说“碑”字的写法。
2、师范写并提示每个笔画的位置及书写要求。
(1)生闭眼想师的书写过程。
(2)生临两个“他”。
(4)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二)指导左右等宽,“艘”字
1、书写“艘”的笔顺。
2、判断“艘”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师范写并讲解。
(2)评定。
(3)改字。
(4)师范写并提示写字要领。
(5)生临写,师巡视检查。
(6)生互评作品。
三、师小结:
老师刚才巡视时听到小朋友们评得很有道理。
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不但会写字,还是评字高手呢!
四、展示学生作品
五、评选“写字小能手”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听得很专心、看得很仔细、写得很认真,班上的写字小能手越来越多。
老师相信只要大家刻苦练字,一定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教学反思:
滁州西涧(2-1)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2-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插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
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所以他前往上任。
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简介瓜洲: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
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
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数人”、“数日”何意?
“数”何意?
)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
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
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
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
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
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
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家切,不能还)
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2-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
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
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背诵法
教学准备
诗人叶绍翁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设置故事情境
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请问:
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
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
2.划分节奏。
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
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应怜:
应,大概。
怜,爱惜。
屐齿:
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
轻轻地敲。
柴扉:
柴门。
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词序、补充)
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播放录音,想像画面。
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版五年语文一二三单元 教案 长春 版五年 语文 一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