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7467417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36KB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docx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
第一篇: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
区淑玲
校长,作为教育教学的践行者和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如何成为一名“名校长”,是一个值得深思且意义重大的问题。
通过阅读《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我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名校长”,首先要具备前瞻的教育理念,就像书中的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等先生一样。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
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化为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
一、管理需前瞻的理念
1、以人为本,和谐民主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普遍原理,科学运用“人本”原理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人在各个管理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贯彻“人本原理”就具有更加突出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展开,充分挖掘广大教职工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在尊重、关心、信任、激励上下功夫。
一是尊重教职工,落实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要求学校领导者平易近人,豁达处事,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和情感,尊重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教职工的自尊心,以尊重换来教职工的尊敬。
二是关心教职工,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在生活上关爱、政治上关怀、心理上疏导、学习上帮助、工作上支持,不断满足教职工的合理要求。
三是信任教职工,为他们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
强化民主作风,加强民主管理,充分落实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为教职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四是激励教职工,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灵活运用物质激励、榜样激励、信息激励、目标激励等方式,使教职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
2、以校为本,务实求真
走向“校本”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本”之意为“以校为本”,它包含着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三方面的含义。
“为了学校”是指学校管理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领导、教职工共同解决;“基于学校”是指学校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开展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以校为本”的管理,为学校管理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在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方式。
当前,校本管理的实现形式主要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教学工作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教师广泛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这种研究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符合学校具体的、独特的实际,对于改进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的,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校内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由于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较好地克服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脱节的弊端,使教师培训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具有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成了分析、评价学校管理的一个新的内容。
实施校本管理,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后,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客观实际需要,对于学校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各种管理活动,激发学校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引领在无声中行进
1、用理念来引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要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理念的引领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
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名家、大师作报告,未听之前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崇拜和仰慕之情,何况名家大师们有很多的“知”之外的“识”,那是最能触动我们这些来自底层的教师灵魂的。
从我的经历来看,每一个精彩的与有深度的报告对自己的心灵都是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和风暴,对自己的成长都是一次跨越式的加油和充电。
听过这样报告的教师都会感叹:
原来教师还可以这样做!
专家们用亲身的经历和新鲜的理念感染了他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但邀请专家们直接引领教师的发展,掀起头脑风暴,需要的机会成本很高。
我们更容易做到的是,从网络上下载报告视频,或者打印讲座稿、购买专家的着作给教师。
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动员并鼓励教师们去倾听、去阅读,从校长开始,从干部开始,领导干部必须先行一步、高人一筹、身先士卒。
一个没有个人教育思想的校长是不可能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的正确领导。
因此,我们作为校长首先应该认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并进行甄别、借鉴、尝试和实践,经过不断地磨合和完善,逐步突显出个人的教育思想。
有个广告说得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同样也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思想空间有多大,他就将把同学带到多大的空间去;校长的思想空间有多大,就能够引领教师走到多大的思想空间。
2、用行动来引航
当然在理念引路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用行动来引航。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
“一个教师教三十年书,不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有人也给教师成功总结出一个公式:
“实践+反思=成功”。
我想都是强调教师用笔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开始不少教师对教科研表露出的疏远冷淡与无能为力,作为校长,我没有太多的责备和说教,而是从我开始带头写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借助自己的专题帖,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思路、工作的思考路径和人生的思考感悟一一呈现,让教师从中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受到启发、共同发展。
现在我校教师之间切磋教学感悟、交流教育心得,养成了用笔思考的学习习惯。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一形式,帮助教师消除和减轻职业倦怠症状,培养他们的教育理性与情怀,为造就一批有思想、会实践的教师队伍积淀基础。
3、用制度来引导
校长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的舞台和平台,让教师们都能有实践的天地、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我们要大胆放手,该放就放,鼓励他们大胆实践,要创新机制,压担子、让位子,让他们尽早的崭露头角。
因此要重视通过制度措施的制定,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有效的措施,把一些前瞻性的路径,从制度层面加以落实和推广,以此来导向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师生价值的取向。
为了促进教师自主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实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先后出台了《教师学期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关于对教育教学进行专项奖励的意见》、《关于表彰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意见》和《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让教师真正明白只有“时间用在备课上、功夫花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和生命活力,我们的付出才会事半功倍;只有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去,让我们在繁杂的工作中不断绽放出激情和火花,坚守并践诺“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信条,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和美丽。
4、用目标来引领
有了目标,便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有人说,能够做到把教师个人价值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一定是位成功的校长。
因此作为校长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和场合,传播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方略,要善于把大家的个人意愿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才能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个人也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很注意引领每一位教师确定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大家充分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自己过去几年做了什么?
有了什么进步?
现在正处于什么发展状态?
未来几年,自己都想做点什么?
向什么目标发展?
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和切实规划,为自己的每一阶段设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每次教师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对照,都会为自己原先设立的规划进行适度调整。
目标的引领,使教师们不再对自己前进的方向迷茫,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信心,对自己的工作也充满着激情和豪情,这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内驱力,学校的发展也将更科学更持久。
当然,引领不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更要体现在人格的引领和文化的引领等方面,通过校长自我人格的完善、先进人物的榜样和名师大师的魅力来感染教师的灵魂,通过校风的熏陶、典型的召唤和人文的建设来营造校园文化,让教师的发展更和谐更主动更健康。
以上就是我阅读《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之后的一些感悟,或许有东施效颦之嫌,但切切实实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和信念。
我坚信“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我更向往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人一起前行,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第二篇:
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的体会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创建教育先进区为平台,最终实现教育强区为目标,部署了两大战略和四项工程,以此来带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中“人才兴教”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倾力打造“三名工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教师为本。
”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走向名校才有保障,只有名校长的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为现代化教育品牌学校的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建设“三名工程”,就是要精心打造?
教育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
教育的内在品质。
优质的教育品牌不仅能帮助社会了解学校,而且还能在学校内部培养一种使命感,给整个学校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强大的动力。
目前,全市几届名校长评选,我区无一人当选,名师评选,我区仅有?
?
一人。
我区教育品牌无论外在的声誉和影响,还是内在的品位和质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导致我区一些优秀学生外流他区。
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有责任改变我区的教育现状,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打造“三名工程”,精心磨砺教育品牌。
要提高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就要加强激励,加大投入,为教师和校长成为名师和名校长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和校长修德研教、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也将为我区推行中小学教师真正的聘用合同制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打造“三名工程”,政府要在激励机制上有所作为。
为了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我市一些区纷纷设立了专项经费,如?
区为了打造名师设置了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建立了首席教师制和名师工作室。
“三名工程”专项经费可从以下几方面投入:
对创办名校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市区教育部门及广大群众认可,示范效应发挥好,能带动1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名学校,政府应从办学经费、办学设施、人才引进、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更为宽松的办学环境。
要确立人才是宝贵资源,鼓励人才冒尖,对人才实行重奖的意识。
推行首席教师制和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是良好的载体。
对特级教师实行年薪制,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实行津贴制,校长实行职级制工资标准。
其次,打造“三名工程”,我们要学会有效地经营教育品牌。
学校无小事,教育重细节。
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能干会说,特别是?
、?
等校,必须善于总结和宣传,做好品牌管理。
教育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我们不能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和名校的引领、示范、指导和带动作用,形成品牌效应。
第三,打造“三名工程”,要加强机关和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
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三名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我区要创建教育先进区,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必须加强机关队伍和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者服务教育的水平,坚决地对机关和中小学干部中不适应者进行调整。
加速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占教师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培养。
生活上多关心、政治上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
以“培养名教师,树立名校长,打造名学校”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教师潜能,创造骨干教师梯队,为实现“科教兴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只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将“三名工程”建设好,就一定能打造?
东部教育高地展示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就一定能为建设“和谐?
”、增强?
在全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三篇:
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的体会思考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创建教育先进区为平台,最终实现教育强区为目标,部署了两大战略和四项工程,以此来带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中“人才兴教”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倾力打造“三名工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教师为本。
”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走向名校才有保障,只有名校长的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
化发展,才能为现代化教育品牌学校的打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建设“三名工程”,就是要精心打造?
教育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
教育的内在品质。
优质的教育品牌不仅能帮助社会了解学校,而且还能在学校内部培养一种使命感,给整个学校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强大的动力。
目前,全市几届名校长评选,我区无一人当选,名师评选,我区仅有?
?
一人。
我区教育品牌无论外在的声誉和影响,还是内在的品位和质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能较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导致我区一些优秀学生外流他区。
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有责任改变我区的教育现状,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更应该打造“三名工程”,精心磨砺教育品牌。
要提高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和含金量,就要加强激励,加大投入,为教师和校长成为名师和名校长搭建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和校长修德研教、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这也将为我区推行中小学教师真正的聘用合同制和校长职级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打造“三名工程”,政府要在激励机制上有所作为。
为了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我市一些区纷纷设立了专项经费,如?
区为了打造名师设置了100万元的专项经费,建立了首席教师制和名师。
“三名工程”专项经费可从以下几方面投入:
对创办名校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市区教育部门及广大群众认可,示范效应发挥好,能带动1所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名学校,政府应从办学经费、办学设施、人才引进、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更为宽松的办学环境。
要确立人才是宝贵资源,鼓励人才冒尖,对人才实行重奖的意识。
推行首席教师制和名师、名校长是良好的载体。
对特级教师实行年薪制,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实行津贴制,校长实行职级制工资标准。
其次,打造“三名工程”,我们要学会有效地经营教育品牌。
学校无小事,教育重细节。
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能干会说,特别是?
、?
等校,必须善于总结和宣传,做好品牌管理。
教育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我们不能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和名校的引领、示范、指导和带动作用,形成品牌效应。
第三,打造“三名工程”,要加强机关和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
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三名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我区要创建教育先进区,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必须加强机关队伍和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机关的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者服务教育的水平,坚决地对机关和中小学干部中不适应者进行调整。
加速干部队伍年轻化进程,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占教师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培养。
生活上多关心、政治上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
以“培养名教师,树立名校长,打造名学校”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教师潜能,创造骨干教师梯队,为实现“科教兴区”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只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将“三名工程”建设好,就一定能打造?
东部教育高地展示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就一定能为建设“和谐?
”、增强?
在全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好范文”版权所有
《打造“名师名校长名校”的体会思考》
第四篇:
上渠完小创建名校名师名校长的规划1
上渠完小创建“名校、名师、名校长”的规划
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向纵深推进。
学校要立足现实,高远定位,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锁定自主发展的思路。
在上级各部门指导下,以创建“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科学性,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使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实现上渠教育发展的层次和品位的再提高。
一、工作目标: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强抓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以“新的教学理念、铁的组织纪律、美的育人环境、高的教育质量”为目标,强化教学常规有效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建有序而富有生气的教学氛围、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间逐步实现用高效的方式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按学校发展的三个步骤——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目标,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二、实施措施
(一)以“创名校”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严格按国家、自治区、市法律法规文件要求,认真履行小学管理规程及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到位。
2、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十星际”建设活动为突破口,全员参与,点上突破,凸显家庭、学校、社会三级办学的成果。
(二)加强名师培养培训。
1、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1)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师徒结队工程,落实个人成长计划,打造学校教师群体的合理梯队。
(2)拓展校本教研,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a、健全教研制度。
以课题牵动、名课欣赏、同课异构、人人点评、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为校本学习平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
b、推行微型教研制度。
在办公室中围绕一个专题、一个热点问题、一则具体事例展开研讨;引入博客教研,每位教师都创建自己的博客进行链接,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交流点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c、实施个人教育研究行动。
倡导每个教师都是研究者。
学校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有课题,以课题牵动,带动教研,注重实践、反思、个案研究、教育叙事、成长日志等。
2、成就教师的成功体验。
(1)倡导绿色管理理念,注重制度和人文关怀的协调统一。
(2)实施“感动教师”工程。
强化领导者的服务意识,多给一线教师关心和关注,建立多种平等对话模式。
与教师同甘苦共命运,共同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使团队凝聚力得到大力提高。
(3)创设“荣誉栏”推行名师活动。
对有一点一滴进步和取得荣誉的教师给予表扬公示,让教师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迅速成长。
(三)、校长的专业发展——加强自我修炼、自我提升。
1、学好三种理论:
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掌握三种知识:
专业知识、新技术知识、财经法律和人文知识;提高三个水平:
教学水平、工作水平、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水平;树立三心:
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处理好三个关系:
发展与继承关系、工作和学习关系、个人和集体关系。
2、继续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农村校长远程提高培训,通过专题研讨、参加校长论坛等多种培训形式,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具有现代办学理念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育科研能力,办学卓有成效。
上渠完小创建名校名师名校长的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
徐晓辉
副组长:
袁建财
组员:
潘金凤
肖宁忠张绍武段秀娟张信湖朱鸿斌
创建“三名工程”的规划
中宁县大战场乡上渠完小
2014年3月10日
第五篇:
名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名校成功的关系
名校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名校成功的关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定性,是一切最隐蔽最本质的规律;第二个“道”是表述、诉说。
那么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
能被简单说出的就不是永恒之道;能被简单赋予的,也非永恒之名。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对教育之“道”抱有更深的敬畏之心,是否应该对名校之“名”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名教育管理者离开了思想、精神、创新的追求,每日沉浸在繁杂的事务中,只能在教育之“术”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管理者是否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服从管理、教师不辞劳苦、校园干净整洁、纪律整齐划一、课堂井然有序?
当我们沉醉在这些表面现象自得时,或许我们的教育管理正在远离教育之“道”。
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当校长,
但一个好校长必须是一个好学的人。
校长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个校长如果不读书,他的知识不可能丰富,他的学养不可能深厚,他的思想不可能深邃。
一个校长如果始终封闭在校园里,他的思维、见解肯定会受到限制。
名校之“名”,彰显的是否仅是校园面积、办学规模、环境设施、升率指标的飞升?
一所学校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留给后人的
应该是什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教育圈地”盛行的现状下,不少学校成了豪华场馆的展示平台,可惜的是有大校园却无教育的“大气质”;在应试教育下的很多学校留下来的只有一年年的升学率,遗憾的是有教学的高分数却无教育的“高品味”、“高境界”。
而所谓的“名校”一旦固步自封,或者为“名”所累,失去前行的动力;或者“浪得虚名”,再也寻找不到新的发展空间。
顾明远说过: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一名好校长是发展的战略家,学校制度的设计师,学校文化的精神领袖。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而这成为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的起点和桥梁。
有人形象地描述道“斯坦福就是硅谷的孵化器”。
早年对偏于一隅的斯坦福来说,与东部的名牌大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且西部远不如东部发达,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时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弗里德里克〃特曼很有先见地认为,高校的未来在于人才,大学不仅是求知的处所,它们对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区的声望,都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
在他看来,要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第一流的教授,但当时的斯坦福对名牌教授还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为此,特曼提出了著名的“学术尖端”构思,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吸引顶尖人才,二是树立顶尖科系。
正是基于招揽出色人才和造就尖端科系的学术尖端构想,特曼教授和当时的校长华莱士〃斯德林决定把斯坦福的土地变成金钱,而把钱——通过聘请著名教授——变成学术上的威望。
于是,他们划出7.5%的校园土地,约655英亩,出租给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工厂,这便是斯坦福工业园区。
之后,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继续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谈到斯坦福的办学理念时说道:
“我们的理念是要追求新的知识、推动我们的学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因为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进行教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财产就是要双方都达到优秀,在教和学方面相互影响,而且都达到杰出的效果,这是我们大学的一个理念。
”
而对于这个理念具体表现在哪里,亨尼斯是这样说的:
“斯坦福最有特点的、区别于很多世界其他大学的就是它有不断冒险的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有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新的方向及新的理念。
”
创业文化的教育背景
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弗里德里克〃特曼,被誉为“硅谷之父”。
如果没有这个人,硅谷的诞生必定会晚得多。
特曼从小在斯坦福的校园长大,耳濡目染斯坦福学术自由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
1922年,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和电子工程两个硕士学位,并于两年后返回斯坦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校 诞生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