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7462703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80.14KB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docx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
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从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全国260多套各地、各校优秀模拟试题分解而成,同时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错误之处、重题之处在所难免,也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
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名题分解
整理人:
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QQ:
35152082)
吴霞(QQ:
993934625)、智玉、朱跃学
一、选择题
1.(2012•江西南昌高三10月联考)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C考察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信息“特以建本抑末……绝兼并之路也”可知其直接目的,D项为其根本目的。
2.(2012•湖南新田一中高三月考)清军入关后,曾经大规模圈占土地。
下面是顺治八年(1651年)大规模圈地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全国耕地面积
内务府庄园
(皇家庄园)
各族王公、宗室庄园
直隶一省投充为世袭奴隶或农奴的自耕农和贫农
290万顷
9000多顷
13300多顷
约66万男丁
A.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B.导致大量自由劳动力产生
C.造成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反映了清初土地兼并情况。
从兼并数量以及世袭奴隶或农奴的出现,说明C正确。
世袭奴隶或农奴出现,大量劳动力人身没有获得解放,故B、D不正确。
材料未体牧业,故A不正确。
3.(2012•北京朝阳高三期中考)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社会秩序的是()
A.连坐法B.保甲法C.雇募制D.均田制
【解析】D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ABC不是土地制度,排除。
4.(2012•汉寿一中高三期中考)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根据这些材料,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
②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现象
④他们都指出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清除贫富不均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土地的限制。
丘浚认为田不在官而在民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限田之义,均田之制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这一主张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古代土地不均的现象。
5.(2012•绍兴一中高三期中考)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受农本思想的影响B.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使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已成社会风气
【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从题干“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莫不志在良田”反映了古代中国将资金投入到土地占有中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中农吴思想的体现,加强了小农经济,也导致了商业发展资金,D项在材料中能够体现。
6.(2012•杭州高三月考三)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A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知识点。
题干反映从西周的一人耕种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并耕种百亩,这种变化说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究其原因,则是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注意:
战国,排除③,④项应是汉代。
7.(2012•江西吉安三校高三10月联考)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解析】C《诗经》创作于春秋时期,很多主要是描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面。
根据此刻判断,A、B、D错误,因为他们都属于战国时期。
8.(2012•湖北荆州中学高三质检二)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
“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D“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说明①②正确。
卜辞主要内容是商王令众人曰,说明③④正确。
9.(2012•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B“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大意是:
等到唐朝时候,天下太平的时间很长,人口增长,政府不再有没有闲置的土地,不再进行授田,因此授田制成为一纸空文。
分析各选项选B项。
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10.(2012•潮惠三校高三摸底考)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D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材料里的的“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即材料里的“行仁义”),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
11.(2012•西安高三质检三)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
A.是否拥有土地
B.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
C.拥有土地多少不同
D.经营方式不同
【解析】D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拥有土地,他们都拥有土地,排除A。
都需要向国家承担赋税徭役,地主将其转嫁给租种自己土地的佃农身上,排除B。
二者拥有土地多少的确有不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
二者的区别在于我国封建地主主要采取分散租佃方式经营其土地,佃农是地主土地上的主要劳动者。
而自耕农经济指的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正确答案为D。
12.(2012•衡阳八中高三月考一)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编户制B.均田令C.租庸调制D.征役制
【解析】B只有均田令符合北魏的历史事实,均田令的实行还能给无地的农民以土地,故吸引了大量的人们纷纷“返旧墟”。
故正确答案为B。
13.(2012衡阳八中高三月考一)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而这种做法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密切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A。
14.(2012•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月考一)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A本题考查了初税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根据所学,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这一制度从律法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初税亩的实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使其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具体表现。
15.(2012·北京朝阳高三期中考)“舶之为利也,譬之矿然,封闭矿洞,是为上策。
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谓中策。
不闭不收,利空漏泄,以资奸萌,而啸聚其间,斯无策矣”。
对其主张理解准确的是()
A.政府统制经济B.禁绝对外贸易C.扩大对外贸易D.取缔个体经济
【解析】A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并提炼观点能力。
关键信息:
封闭矿洞,是为上策;度不能闭,则国收其利权,而自操之是谓中策
16.(2012·杭州高三七校联考)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②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C由材料可知,明成祖认为,外国人到中国来是羡慕中国的“高义”,如果对他们征税,得到的不多,反而对大体有辱。
可见,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这反映出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故C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体现向外商征税对外商所在国利益的影响,排除①;②与材料信息不符。
17.(2012·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一)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的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解析】B这一时期的中国明朝还是封建社会,而英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西方崛起,东方没落。
18.(2012·湖北名校联届高三调研)《唐会要》:
“贞观元年十月敕: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这样的规定说明了()
①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②政府官员可能仗其手中权利从商人那里获利
③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比较严格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解析】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故应该选择②③,而①在题干中并未反映出来,故应排除①。
19.(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据《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B考查古代经济相关知识。
题干的现象反映当时吴郡认为人力便于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①项能从题干中反映出来,也说明小农经济局限性,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③项无从体现。
20.(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易经》曰:
“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解析】B考查小农经济。
关键信息:
农功既毕、远行买卖。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21.(2012·苏北四高三摸底考)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
两者都()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B.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解析】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选择B项。
22.(2012·南通高三一诊)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解析】C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不会是“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排除带有③的选项;在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一向……人民最多……”,所以理解中①项也属于理解不正确的。
23.(2012·南通高三一诊)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解析】A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明太祖“海禁”与倭寇有关,故正确答案为A。
24.(2012·南通高三一诊)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
“……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
”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
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
A.不剪辫的,就以违法论处
B.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C.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
D.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B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
据“凡我臣民”、“准其自由剪发”排除A、D;种种压力包罗多种,主要并非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C错误;“准其自由剪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故正确答案为B。
25.(2012·南通高三一诊)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解析】B中国清朝人口的暴涨主要是农民的增长,排除A;一直以来中国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清朝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并非高度发达,排除D;人口的暴涨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来说,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故正确答案为B.
26.(201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清文献通考》卷33载: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人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人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解析】A读懂材料可以看出为处理外国人入中国境内经商之事,对外国人入境仍采取限制政策,故正确答案为A。
27.(201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的1500~1800年间四个地区的某项统计数据,结合表格内容判断这个统计的项目最可能是()
年代
1500
1600
1700
1800
欧洲
68
83
106
173
中国
100
150
150
315
印度
79
100
200
190
非洲
85
95
100
100
A.纺织品生产总值B.白银的贮存总量
C.鸦片的销售量统计D.谷类作物生产量
【解析】B据材料看比较的是欧洲、中国、印度。
非洲的情况。
欧洲谷物产量较少,但表格不足以反映出四地的谷物产量情况,排除D;此时中国的大门还未打开,故鸦片的销售不可能呈现增长,排除C;中国印度为小农经济,生产的纺织品基本为自给自足,故此表数据不能反映出纺织品生产总值的状况,故排除A;故正确答案为B。
28.(2012·漳州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有学者研究发现,广东佛山生产的铁器和福建福州生产的漆器,从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南洋和美洲将近三百年。
其外部原因是()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市场孕育发展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
D.区域经济初现端倪
【解析】B从时间“16到19世纪持续外销”可以看出中国的工艺水平的确领先于世界,但这不是外部原因,排除A。
此段时间西方列强还没有打开中国大门,排除C。
此实例也不足以说明区域经济初现端倪,排除D。
故正确答案为B,B属于外部原因。
29.(2012·揭阳一中高三摸底考)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解析】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820年应该是中国近代前夜,中国虽然是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国家,但是在政治体制上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落后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落后于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文化上厉行文化专制,而欧美则是反封建的启蒙思想传播的时代;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世界潮流。
故此题应该选择D。
30.(2012·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诊)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下表是今济南地区的章匠、济阳在20世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对该表的正确解读是()
①农产品已商品化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两地经济融人世界市场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A花生是经济作物,从表格中分析可知,山东两地花生种植面积呈现增长趋势,而且幅度大,结合时代背景,①③④项符合题意,而②项错误在于“完全”,过于绝对,应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1.右图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海上丝路”奖牌背面。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商埠、港口,有两千多年的开故贸易史,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奖牌背面设计以中国文化、海洋文化为底蕴。
如果你是一位亚运会的志愿者,要介绍广州有关的主题史实正确的有()
A.在唐朝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B.鸦片战争前严禁对外贸易
C.《天津条约》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D.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强调对外出门
【解析】A从古代以来,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本题中BCD三项说法错误,B项广州一直是清代唯一一个对外通商城市
32.(2012·安徽六校高二测试)“原本是部落战士和管理人员的满族人,摇身一变成了农业中国的官僚统治者,他们同长江一带和东南沿海口岸生气勃勃的商贾格格不入。
海上贸易和海军力量他们是看不上的。
”下列表述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是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发达
B.满族统治者不适应管理中原的商品经济,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C.为防止抗清斗争,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D.统治者部落战士的出身是制约商品经济发展,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之一
【解析】D比如难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
根据题干“原本是部落战士和管理人员的满族人,摇身一变成了农业中国的官僚统治者”一句分析,材料强调了与商品经济违背的落后经济对统治政策的影响作用。
A项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说法错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3.(2012汕头聿怀中学高三摸底考)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l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l.8%和3.0%。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解析】D本题考察近代世界经济发展。
根据题干中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数量超过其他国家。
十九世纪初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题干中不能反映AB项。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C项错误。
34.(2012·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月考一)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年份
地区
1900
1915
1920
1924
山东章丘
0.1
35
45
50
山东济阳
0.2
15
25
40
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③④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为了防止因机匠聚众罢工威胁封建统治,立碑加以禁止。
据此①和②项说法可以排除,明显不符合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本题选D项。
35.(2012·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月考一)清政府曾经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D分析材料可以理解到,清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
从现象上讲是说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
36.(2012·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月考一)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唐元和初年
北宋治平年间
南宋初年
元朝中统四年
明朝永乐初年
铁年产量
207万斤
824.1万斤
2162144斤
5844000斤
19575026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题精解 中学历史 教学 园地 栏目 汇总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