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docx
- 文档编号:27462195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08KB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docx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
提要:
中学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关键词:
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63353
一
材料解析题自1989年问世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事实证明,这种题型是能够大面积地测试学科能力的。
从1989年到1994年的材料解析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所选材料都很精到,都可以从中引出一些观点进行评价,同时题目中注意引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用材料中的信息支持特定论点。
几年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方式在不断变化,难度也在逐年提高。
引用的材料也由1989年的一段增加到四段,问题也由一问增加到多问。
如1992年高考的第46题、1993年旧高考的第40、41题,1993年新高考的第49题和1994年新高考的第40题等都是四则材料组成。
分数也由1989年的4分,增加到1990年、1991年、1992年的10分,1993年提高到15分,会考后的新高考增加到30分。
从1989年以,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不断变化。
1992年以前材料解析题选材内容是与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而所要求的答案,也是考生在历史中学过的。
从1992年老科目组材料解析题开始,有的史料所述内容则是本中没有出现的,所要求的答案也是考生在历史本中没有学过的。
如1992年历史高考试卷中的材料解析题第46题的材料2: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摘自《胶滨语录》)材料2较之另外三则材料,较之1989~1992年的其它材料解析题所引的材料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在选材方法方面,材料2提及的“均田之制”出现在中学历史本的北魏和唐朝部分,而在明朝部分没出现过。
在考查目的方面,材料2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能运用在其他历史时期中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所引另一历史时期的材料并回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2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的出现,发出了选材方法改革的一个信号,那就是选材不受历史时期的约束,这一历史时期涉及的知识,可以推及到另一历史时期的材料中去。
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在选材上又向前跨了一步,如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第48题:
阅读下列材料:
据雍正二十三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各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职,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府决定)嗣后如有无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索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敬。
”
上述材料中关于“叫歇”和“永禁叫歇”的有关内容,历史本中完全没有涉及到,考生在本中完全没有学过。
从1989年以,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和能力趋势看,从1992年和1993年材料解析题选材方法要求的比较看,历史高考材料解析题命题推出了一种新的更高要求的选材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选材不局限于教材,大胆选取教材中没有涉及过的知识,选材更灵活、更富有弹性,这就是材料解析题选材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但是,命题人员在材料中还是提供了一些与本有关,供考生开拓思路的知识条。
如1993年新科目组高考试题第48题中“机匠”“机户”等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考生在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学过的,这就为阅读和分析以上材料提供了知识条。
二
材料解析题的考测性能侧重于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初步的史学研究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鉴别、批判和利用与历史有关材料的能力。
它的出现是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它必将促进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最终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材料解析题考查的能力具体分为:
1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能力。
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8题中的问题①,要求考生从两则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得出唐太宗与张玄素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取得的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的结论。
2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8题第②问: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解答时不能从材料本身获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将思维集中指向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即是以材料为思维起点引发的知识迁移成果。
3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如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9题,考查考生从所给出的1938年近卫内阁发表的《声明》摘录近140字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是“不承认国民政府,谋图另立亲日伪政权”。
4把历史事、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能力。
如1994年高考第38题要求考生对有关唐太宗在位时的两则材料的区别,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得出唐太宗的统治“由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的结论。
三
材料的难度除与材料本身有关外,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
按照历史学科能力的具体要求和1989年到1994年以材料解析题设问的实际,其设问方式大致有:
1根据材料从教材中提问。
1990年高考第46题第一问“魏主是指谁?
”第47题第三问“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
”1991年第47题第四问“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第五问“中国共产党采取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以及1992年第46题第一问“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中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
”第47题第一问“材料2体现的观点于什么著作”等。
2直接从材料中提问,答案是对材料的分析和摘取。
这种情况多,难度也大一些。
如1990年第46题“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等三个问题。
1991年第46题第四问“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第47题“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犬逼蒋抗日’的方针”等三个问题。
所有这类问题都有一个提示语,如“读后请回答”、“本诏令提出”、“马士认为”、“材料中引用的”等,掌握了这一特点,就不会到别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了。
3从材料和教材的结合方面提出问题,答案是材料和已有知识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材料或仅仅是已有知识。
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把教材中获得的能力和知识,根据设问的要求,把教材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提炼。
这种问题的难度最大,要求的能力层次最高。
如1991年第47题“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992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6题“材料4中的‘贼’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1992年第47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条,对宪法的这些条规定应如何评价”等。
四
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1掌握扎实的书本知识,做到双基过关。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都没有脱离本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都是考查测试的典型点,只要掌握了扎实的书本知识,历史双基过关,回答起是没有问题的。
如1992年高考历史第46题共四段材料,前三段材料可适用于多个朝代,叫人如坠雾中。
第四段材料出现“福王常洵”,而在试题开头已告诉考生,四段材料是“反映同一朝代”的。
熟悉书本知识的考生都会记起《明末农民战争》一中讲道: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明神宗一次就赐给他儿子福王200万亩。
”教材中又讲道:
“1641年,李自成率军攻占洛阳,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
”有了这些书本知识就能读懂“福王常洵遇害”,第1问(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材料1反映了哪个朝代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的答案也就很容易作出了。
可见解析材料题最终离不开本。
2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观点。
读懂试题提供的史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在这里,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和读懂欧化语言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
(1)先粗读一遍后,紧接着读材料引出的问题,然后,联系问题,细读第二遍,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名、人物、事和观点等汇总起。
(2)要从表象深入到本质去理解材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地理解材料作者的观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正确地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特别是遇到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人物、事或观点作出分析、评价或判断时,就更要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力求全面准确。
(3)不能忽视材料中的说明性字,包括材料前后的说明字,原材料的出处和原材料中的字注解等。
这些说明性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或引导。
如1990年高考历史第47题“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应适用各条及政策之条约》(1929年2月6日)的部分引”,“九国公约”和“1929年2月6日”出自教材原。
1992年法国《1791年宪法》那道材料题,与教材内容就更有直接联系了。
又如1991年高考历史第47题的三段材料后加注的内容(材料1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材料2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材料3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就和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第四节的内容相联系,这种联系也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4)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它,或只顾与教材相关内容,而超出教材本身的内容则不闻不问。
如1989年高考题第60题关于魏《海国图志》的一段材料,提问“魏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解答这一问题,就不能只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还要答出材料本身所反映的魏的“批判以往只接受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一思想。
3注意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本身既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材料超出了本内容,但又没有完全脱离本,而是本内容的合理延伸。
因此,充分运用材料和合理组合材料,是考生获得答案的一般途径。
如1989年考查魏和《海国图志》、《汉谟拉比法典》;1990年考查的北魏孝帝改革和华盛顿会议,从国家考试中心拟定的标准答案看,无不体现了材料和教材相结合的解题原则。
因此,解题时要:
(1)找准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
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联系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
如“瓦肆”一词,学生在读材料时很可能忽略了,但问“瓦肆”是指什么?
就使学生有了突破口,它很明显地给考生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使学生不得不考虑“瓦肆”是什么?
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又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这样从问题到材料又到教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材料、教材要兼顾使用,切不可厚此薄彼。
如1992年选用地主阶级改良土地制度的观点,用本未提到的法国《1791年宪法》条作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评价其君主立宪政体。
确立了材料解析题不脱离教材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反对不看材料,只大段大段引用本关于该事叙述的习惯。
许多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更明确提出引用材料中字论证、说明本中的某一观点。
4明确要求,准确审题。
明确试题提出的要求,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所在。
审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时。
即弄清材料叙述的时间,如年份、年代、世纪、朝代、某皇帝统治时期等,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
(2)定位。
即材料所叙述的空间,如中国还是外国,中国的哪个地区、外国的哪个国家或地区。
材料叙述的时空一般从出处、按语、材料本身或问题的提示语中去找。
(3)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设的问题。
要理解材料的总体内容,寻找关键性的字词句,结合起分析,这是解题的钥匙。
(4)审材料的观点。
辨明材料的阶级属性是正确解答材料题的先决条。
如高考1991年历史试题第46题的考查目的非常明显,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否定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马士对鸦片战争原因和目的的论述,联系教材分析出合乎历史真实的正确论断。
5紧扣题目所问,扼要作答。
根据题目的提问,结合材料和已知本知识扼要作答。
作答时注意以下几点:
(1)书名、人名、名、时间等重现历史史实方面的必须不错不漏、准确无误。
(2)在考查能力方面,紧扣题意,回答内容准确。
史料解析题重点要以提供的史料,再联系教材有关内容作答,主次不能颠倒,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观点、评价正确,把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正确分析评价,是这几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学生要实事求是地答出正确的评价和论点,既不要只答内容依据不答理论观点,又不要乱扣政治术语,观点不正确,乱拔高。
(3)准确、简洁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最基本要求。
在作答时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在材料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可直接引用作答。
如果没有,就可从教材中寻找作答,或直接引作答或归纳作答都可,材料、教材中都没有现成答案的,则可用自己的话归纳,组织出正确答案,但要尽可能简洁、条理、一目了然,切不可拖泥带水、张冠李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初中 中国历史 教科书 关于 古代 民族 关系 若干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