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 童年的发现 课课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457125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49KB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 童年的发现 课课练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 童年的发现 课课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 童年的发现 课课练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童年的发现课课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3童年的发现课课练(含答案)
一、读得准,选的好。
(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标出。
)
1.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了(leliǎo),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2.哈!
我总算明白了!
这就跟画地图差(chāchà)不多。
3.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īnjìn)的笑出了声,竟使我当众受到惩(chěngchéng)罚。
4.我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tándàn)动,似(sìshì)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二、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 )不自( ) 默( )( )声
( )尽脑( ) 随( )所( )
三、读句子,将画线词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
2.我们万分惊讶。
()
3.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
4.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yùnzhuǎnzìrú(),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tiān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给带点的字词选正确解释划上“√”。
欲:
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
明白:
①清楚;明确②公开的;不含糊的③聪明;懂道理④知道;了解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恋()轻盈()舒展()澄澈()
4.你认为“我”的梦有趣吗?
为什么?
【答案】
一、1.liǎo2.chà3.jīnchéng4.tánsì
二、(情)不自(禁);(绞)尽脑(汁);默(不)(作)声;随(心)所(欲)
三、1.开始2.惊奇3.明白4.惭愧
四、1.运转自如天赋
2.欲:
②想要;希望明白:
①清楚;明确
3.迷恋(着迷)轻盈(轻巧)舒展(伸展)澄澈(澄清)
4.有趣。
因为我对于飞行是那样迷恋,那样喜欢,以至于做梦都会梦到如此奇异的意境。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还是“乌金墨玉”呢?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⑫“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⑬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⑭“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⑮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⑯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⑰“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
⑱“谁?
”
⑲“骆驼呀!
”
⑳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________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⑮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答案】
(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
“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
“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C
;F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
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
“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
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从短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
“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
“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C选项错误。
第⑮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
其余的简答题根据意思答出即可,尽量答全面。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
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
“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
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3.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
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
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
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
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
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
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
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
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
母亲说,回去吧!
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
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
她开始有些哽咽了。
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
她哭出声来。
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
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
(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
(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
(C)她连忙解释道:
“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
⑧“让妈看看你。
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
”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
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
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
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
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
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
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
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
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
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4.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
“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
“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
“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
“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说:
“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不应删去,理由:
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
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
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
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5.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
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
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
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
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
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干水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
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它们拥着父亲在行进。
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
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
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
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
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地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沐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
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
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
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过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
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
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
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过生日,那么炫耀!
那么得意!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
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
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2)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能体会到什么?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5.别的文章中描绘的父亲的形象都是高大的、伟岸的、严肃的、深沉的,本文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1.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2.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能买一双皮鞋产生的心酸、愧歉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身影比喻成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3.拟人。
我能体会到父亲卖鱼的艰辛,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和心疼。
4.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5.父亲是朴实的、好客的、节俭的、关爱儿子的、细腻的。
6.
太阳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
“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
“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
“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
”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A】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B】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
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1.文中A、B两处加点的“竟”都含有______的意思。
其中,A处的“竟”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B处的“竟”暗含着作者的______之情。
2.引号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特定称谓;④表示讽刺和否定。
第③自然段“敬仰”一词的引号应为________。
3.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季羡林先生身上看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中“太阳”和“霓虹灯”的理解。
1.出人意料惊喜敬佩或赞美
2.④
3.将女演员、主持人的言行和季羡林先生的言行进行对比,突出了季羡林先生的平易近人、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的品质。
4.①平易近人。
替青年学子看管行李;明明很累,也接待采访。
②生活简朴。
室内空间被书占据,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③尊重知识。
认真思考,“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④尊重他人。
即使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认真思考,认真回答。
5.“太阳”就像季羡林老人这样的人:
朴实无华,却充满光和热,叫人温暖;而文中的“大腕”“主持人”这样的人,则如“霓虹灯”一般,徒有光鲜的外表,却华丽不实,只是耀人眼目而已。
7.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3 童年的发现 课课练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23 童年 发现 课课练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