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7456904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39KB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docx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3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方法】
自主交流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于山水生活的情趣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案]
1、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湍急()轩邈()泠泠()
鸢()经纶()窥谷()
2、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___,字__,___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风烟俱净()
(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负势竞上()
(5)互相轩邈()(6)泠泠作响()(7)蝉则千转不穷()
(8)鸢飞戾天者()(9)经纶世务者()(10)横柯上蔽()
4、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_______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预习思考
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极富层次:
第一段总写,概括为;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和“”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山的之美。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的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再次熟悉。
2字读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读准节奏与停顿。
(二)译一译
1自译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2互译提出自己不会译的句子,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解决。
(三)思一思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本文主要在写什么?
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
3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怎样写的?
4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品一品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隽永,请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和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觉和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
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酒辄()尽吝()情短褐()
箪()食汲汲()俦()觞()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⑾赞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
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
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初读课文,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3、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了解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五柳先生”,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二、深入探讨课文。
1、学生朗读读文,分小组探讨: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教师提问:
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赞语的含义?
(5)再次熟读课文,画出表现五刘先生性格的语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是否喜欢“五刘先生”,理由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
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
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
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的五柳先生。
2、五柳先生是怎样读书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读书方式?
(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四、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我们也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方面有所领悟。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3《马说》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翻译并背诵全文。
4.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Ø课前预习
一、明确“说”这种文体
“说”:
二、作者及其资料
韩愈“
三、练习
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通,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通,含义是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
2.是马也古义:
今义:
Ø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二、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自行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尽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小组交流疑难之处
3.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一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大意是。
三、背诵课文
试着速记、背诵课文
Ø课后巩固设计
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Ø课前预习
一、能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二、默写课文
Ø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
1.本文的体裁特点?
2.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研读
1.探究思想内容
①千里马的处境
②千里马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有
③食马者的愚蠢表现在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⑥我还知道的有
2.探究写作方法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
本文的中心句是,理由是
三、课堂练习见“开心夺冠”拓展思考应用。
四、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会,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怎样才能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4《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
衾()烨()然缊()袍廪稍()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
⑦右备容臭()⑨俟其欣悦()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
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释疑解难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余:
古义今义假:
古义今义
走:
古义今义游:
古义今义
臭:
古义今义博士:
古义今义
汤:
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4.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小结:
2.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
如果没有,写下您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读书求学经历“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
(2)举例说明文中的对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感受“序”的文体特点。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略)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
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注】①范阳遒(qiú):
范阳郡道县。
②中书:
即中书省,官署名。
③耽书:
酷爱读书。
耽,迷恋、沉溺。
④都讲:
主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
(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4.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本诗;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高兴站在这儿与大家共同学习。
今天,我与大家共同走进古典诗歌的丛林,一起泛舟古典诗歌的海洋,我愿做一名向导,一路上分享我的欣赏心得,也更希望能引导大家采撷自己的果实,拾取自己的贝壳。
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自主导学
(一)知诗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代家,家。
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有《》,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背景介绍:
唐顺宗时,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3)解题。
酬,这里是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这是一首诗,是一首和答诗。
(二)读诗
1、听课文朗读录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划分诗歌节奏。
烂柯人 侧畔 长精神
酬:
。
弃置:
。
翻似:
。
2、学生尝试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悟诗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两个典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尝试用学过的别的诗歌来描写此情此景。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含有怎样的哲理?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四)品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试背,试默写。
3、请你尝试从多种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课堂巩固练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5《赤壁》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背诵并默写古诗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3、诗人杜牧:
杜牧,代诗人,字,号,人称“小杜”,和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4、杜牧名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
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
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
【合作研讨】
5、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
(1)、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2)、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6、按照上述方法再读品味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背诵、默写《赤壁》
自评
25《过零丁洋》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熟读成诵
3、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
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人),(朝代)大臣,文学家。
他二十岁即中进士,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1279年元军追击宋军路过零丁洋时,强迫文天祥写信劝降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宋将张世杰,被他严词拒绝,并写下了这首咏志诗作为回答。
2、读课文,正音
寥落()飘絮()惶恐()干戈()
3、再读课文,咬文嚼字
一经:
干戈:
寥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
零丁:
丹心:
汗青:
4、怎样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
合作研讨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一经”指的是。
2、“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解疑释难
1、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中的“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
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及写骨气的诗句.
总结与反思:
【作业与练习】
自评
25《水调歌头》导学案
来集二初中八年级语文撰稿人张东霞审定稿人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且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丰富、变化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培养勇敢面对人生的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丰富、变化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培养勇敢面对人生的态度。
【学习过程】
【自主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词情词韵。
[一读正音]
2、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琼楼玉宇( ) 不胜( )
转朱阁( ) 绮户( ) 婵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与朱元思书 21 朱元思书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