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docx
- 文档编号:27455225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78KB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docx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
2000-2010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是101.7亿元(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经过11年时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翻了10倍。
这是中国电影非常重要的成就。
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幅度是8.3%,整个文化产业的增长幅度是17%,电影界的增长幅度是36%。
文化产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倍,电影超过文化产业增长的一倍。
票房的收入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
我们讨论电影的问题越来越觉得它不能离开市场。
电影是一种产业,严格来讲是一个带有非常强的商业色彩的文化产品或者带有非常强的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影的所有诉求,比如思想、文化、美学的意义都是建构在产业基础上进行传播的。
这是我们现在关注电影和研究电影跟过去仅仅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个体现个人的审美情绪和个人想象的艺术有很大差距。
当然现在有很多人把电影看成是艺术的品质,但从国家的电影发展来讲,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中国电影目前的产业化格局。
最近发生的事大家可能不是特别清楚,在建党90周年有28部国产电影推向市场,这28部电影中有的在院线放了几天,有的甚至一天就下线了,在这期间同时上映了有很多好莱坞电影,比如《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激情与速度》等,中国电影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市场挑战,即海外进口影片跟我们在同一块市场上分蛋糕。
但我们的产业政策和创作环境又不一样,所以中国电影在国内取得这样的票房收入是非常大的成绩,中国电影经过11年的奋斗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票房收入很了不起。
100多亿的票房收入在经济上来讲,有很多公司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电影行业。
但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文化的影响力和它对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它的纯粹商品,比如说买一双鞋或者买一件衣服,只是用来使用,用来穿戴,不会对一个人的情绪或者心灵有什么触动,但电影不一样,电影文化产品会对受众的精神、文化、思想产生非常深的影响。
所以现在的电影一方面关注它的整个票房、整个经济情况,另外我们也特别关注它自身的一些特点。
所以从2000年9.6亿的人民币票房收入到2010年101.7亿的票房收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了解中国电影历史的变化这是第一步。
2002年《英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
电影票房的攀升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电影票房会这么高?
第一,电影消费需求在增长,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大原因来自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国家发展的整个格局里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也就是说大量的中小城镇在扩展,在延伸。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还要满足文化需求,比如看电影、看戏、体育运动、图书馆、剧院,相关的文化产业随着城市化的建设在提升。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减缓,我相信电影业整个票房和产业的增长速度就会慢慢降低,这是一个外在的大环境。
因为城市化进程在扩展、推进,所以进入城市的消费群体就越来越多,比如说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需要文化时,所以电影的消费,消费的增长就带动了整个电影业的发展。
第二,观众的群体越来越大,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是不看电影的,他们只看电视。
从2002年《英雄》出现以后(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开始有大量过去不看电影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这些年特别是好莱坞进口影片进入到中国以后,观众的群体不断增加。
好莱坞的进口影片,我们现在看到的进口大片,每年进口20部,现在每年采取分账的方式跟进口影片的制片方来分割他们在中国电影市场放映的收入。
什么是分账?
比如说一部电影卖100块,我们占40%,他们占60%,或者我们占50比,他们占50%,这叫分账。
中国现在所谓大片指的就是进口的分账影片,每年20部,这是从1994年开始的,当时引进大片有三个基本诉求:
一是使中国的电影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1994年左右的电影院非常萧条,电影观众已经退回到家里看电视,电影院放的电影是观赏性和娱乐性比较差的,而且大部分影院都在卖小吃,卖茶水、饮料,电影的功能已经完全萎缩,在那样的情况下引进外国大片的基本诉求就是把中国的电影观众重新拉回到电影院。
二是使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了解到世界上最新的电影动态。
过去电影严格意义上是通过内部交换,学术交流或者影展、电影节、电影周等才能看到最新的海外影片,但通过的大片引进,我们就能直接看到当下世界电影的最新动态。
三是为中国的电影创作提供借鉴的经验。
这三个目的,在经过将近20年的历史基本都实现,现在的电影观众越来越多,看电影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时尚,大家越来越爱看电影,走进电影院,和1994年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差别。
第三,电影的经济效益在提升,电影开始赚钱、盈利。
前天和中影集团人一起讨论事时,分析中影集团到底是赔钱还是赚钱。
从中影集团整个来讲现在当然是盈利的,但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制片业是否赚钱,所谓制片业是真正拿出钱来投资拍电影的这个人、这个机构、这个单位是否通过电影来盈利。
中影集团有进口影片的发行权,有房地产,有电影频道等很多延伸产品,在中影集团大的集团范围里是盈利的,但以电影制作谋生的电影人是否赚钱非常重要。
我们接触到很多投资公司,比如一个公司在今年拍了一部电影赔了,明年可能会拍,但还是赔了,后年就可能不再投资拍电影。
所以对一个公司在电影领域投资的重复率是检验电影市场特别重要的一个依据,表面上很辉煌、繁荣,但实际上这里面进出的人很多,有些机构进了电影界赔了就出来了,赚了还在里面,所以最关键的是掏钱拍电影的人有钱可赚。
电影跟其它商品不一样,比如一个茶杯成本5毛钱,通过商店卖3块钱,我赚了2块5毛钱,给商店一部分,制作茶杯可以赚到钱,但电影不一样。
电影是制片、发行、放映三位一体,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
制片方就是生产电影的这个机构,拥有电影的版权,拥有对电影产品的署名权最关键,如果电影是一种根据知识品牌进行交易的话,出品方实际上拥有电影的交易权,是真正投资拍电影的。
第二是发行方,也就是发行公司,中国有30多个发行公司,这些公司是负责把拍好的电影直接推向电影市场,发行公司再把影片给院线公司。
观众直接走电影院里看电影的,电影院是院线公司。
这是中国目前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体制。
美国不一样,美国是垂直垄断的,比如哥伦比亚制片、发行、放映是一统的,公司既可以制片可以发行也可以放映。
哥伦比亚拍摄的电影,可以在某一天,在它的全世界电影院里同时上映,这是一个垂直垄断的行业,但中国拥有这种垂直生产发行放映能力的公司非常少,比如中影集团、华谊兄弟自己拍的片子自己可以发行,但华谊兄弟没有自己的电影院。
我们是三方共同分一部电影的制片利润,比如一部电影投资100万,一般来讲要卖到300万制片方才有钱可赚,也就是说你投资100万,想收回那100万,必须首先满足制片、发行、放映三个利润的分配方的分配额度,才能够真正为制片方带来利润。
当然不是每个片子都是这么严格的,特别是发行和放映之间的利润分配,比如说整个利润为100万,制片方拿40%,院线和发行公司分60%,有的是制片方拿60%,院线公司和发行公司分40%,发行公司的收入来自于院线公司的盈利情况,所以一部电影要满足三方的利润诉求才能赚钱,不是说拍一部电影投了100万,卖到101万就赚钱了,不是,它比一般的产业利润率要低。
但电影也有它的一个特点,一旦有一部大片向市场回收资金,回收的额度相当高,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特点,即投资风险、创意风险非常大。
比如一辆汽车的生产,研发成本可能很高,在设计和研发一个新的汽车过程中会投很多钱,但汽车款型定制以后,第一辆汽车和第100万辆汽车之间的制作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工业成本都是接近的。
所以虽然创意成本在企业机会很高,但一旦进入标准化生产以后,制作化成本就非常低,创意成本等于零。
但电影不一样,每一部电影都有创意风险,拍得再好的电影也不能把《哈利波特》重新演一遍,要拍1、2、3,要有续集。
《变形金刚》也一样,非系列性的电影更是这样,电影投资风险、创意风险很高,所以拍完了一部电影,再拍下一部电影时,创意风险依然存在。
不是说前一部卖开了,拍下一部肯定赚钱,这很不靠谱。
所以电影这种行业要特别注意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影卖的是人的思想、人的创意,大家喜欢一部电影并不是光看特效,像《阿凡达》这样看一次还可以,再看也没什么兴趣。
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所以创意成本是电影非常重要的风险。
现在谁也不能保证说拍一部电影就能赚钱,尤其是对大制作电影,中外都一样。
我们拍了很多大制作电影,赔钱的很多,我们拍了古装片,去年有一批上线以后全赔钱了,但姜文的《让子弹飞》大家不会想到6000万的投资会赚那么多钱。
文化消费的市场很神奇,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有很多特点,书也一样,比如一个书商一年出100本书,这其中可能有95本是赔钱的,但只要有一本畅销书可能会拉平所有的亏损面,电影也一样,比如中影集团拍了30多部电影,但真正赚钱的可能只有5部,像《建国大业》一下子3亿多人民币的收入,一下把其它亏损面拉平。
文化产业要发展一定要保证规模化的生产,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电影都赚钱
去年中国是526部的电影产量,很多人觉得有必要拍那么多电影吗?
我也看不见。
文化产业要发展一定要保证规模化的生产,规模化生产在所有拍摄的电影里寻找具有高额利润作品来拉平相关的投资风险,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电影都赚钱,但有些电影只要能盈利,会带动整个行业。
现在中国有几个导演的投资没有问题?
这些都是文化产业自身的一个特点。
从2000年的83部电影到2010年的526部电影是一个迅猛的增长,但这526部电影大家在电影院里能看到的可能不到200部,其它电影上哪儿去了,为什么看不见?
我个人理解中国电影分两大类:
一类是院线电影,一类是非院线的电影。
什么叫非院线电影?
它的市场定位不是在电影院里放映的,而是为电视台播放的电影以及卖DVD、其它方式收取资金,这样的电影投入成本非常低,而且采取连锁式的拍摄,压低它的制作成本,这样的电影有利润空间。
但这样的电影在我们的电影里占相当一部分,也就是说526部电影里有100部是数字电影,专门为电视台播放的小电影,投资规模相当有限,题材和类型比较适合于在电视台播放,但这批电影在中国电影来讲非常重要。
还有一些是专门拍摄以后要在电视台播放,而且是通过销售DVD以及其它延伸产品回收利润,这是一部分。
再一部分电影为什么在电影院里看不见,是因为我们现在电影的发行成本比较高,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大片,比如《十面埋伏》,首映就花了6000万。
一个电影想让观众知道,想让那些想看电影的观众知道需要有大量的广告投入,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没有大量的广告投入,很难让观众知道,所以观众也就不会专门去看这部电影。
现在中国的很多人看电影是随机性,比如放假了,男女朋友去看电影,随机性的消费是整个电影消费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电影更多的是要满足一般消费观众的需求。
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常规的主流电影,这一块屏幕非常缺,我们不缺大片,比如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名导的电影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中国一年不能指望这么几个大导演来导电影,比如我们吃饭,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但饿了以后你进了一个餐厅,这个餐厅里的食品是大家在吃饭时首选的,比如汉堡、麦当劳,现在电影界特别缺第一线最主流的电影消费品,没有一种类型让中国的电影观众一想我要看,没有常规的类型化的产品能够满足观众日常的消费。
现在虽然有526部电影,但真正能够满足观众日常对电影消费的需求很少,而这种电影已经被美国人拿走了,走进电影院随意选的话,大家选的都是美国电影。
我们在电影院做过很多调查,现在选电影的很多观众非常随意,比如两个人到卖票的地方一看有五六个电影,他们选电影的动机非常简单,现在很少有人因为它是一部中国电影而看,但很多人会因为它是一部美国电影、韩国电影而看,也就是说中国类型化的电影生产不够完善,很难真正满足观众对电影的常规需求。
国内2010年有101亿的票房收入,但很多被美国拿走了
526部是国产电影,这其中有大量的合拍片,跟香港、美国合拍的也算在国产电影数量里。
国内的电影票房总收入不是中国电影的总收入,是所有在中国电影院里放映的影片的总收入,这101亿的票房收入有很多被美国拿走了,比如《阿凡达》拿走了13亿,还有很多的进口影片。
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角逐非常激烈。
526部电影里大家虽然看得很少,但产业现在已经非常具有规模,这特别重要。
国产影片现在不仅仅是内地,还包括跟香港、美国、韩国合拍的电影。
电影影片数量的增加说明电影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展,规模化生产已经越来越大。
现在在怀柔有一个中国国家数字电影基地,里面有16个大的摄影棚,生产能力非常强,一年能拍摄将近20部电影和很多电视剧、广告,过去很多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在南方盖水乡、北方盖沙漠的产业园区,但这个数字制作基地一个摄影棚就有6000平米,在这个摄影棚里可以营造任何时代的建筑,上个月拍唐朝的故事,下个月可以拍民国,再下个月可以拍美国故事、日本故事,全世界的景可以在里面搭。
中国电影的产业规模、制作能力相当强,现在有人要拿到一笔资金,用这笔资金拍电影,找到一个剧本和一批人把这个创意实现非常容易,生产能力非常强,但中国缺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能赚钱、能销售赚钱的,具有这样的决策和判断力的人非常少。
有一部电影叫《白银帝国》,奥斯卡选片主席到中国来,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他说你们以后往美国送电影就送这样的。
但《白银帝国》这部电影赔钱了,投资1000万,最后连成本也没有收回,为什么?
原因很复杂。
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但由于在销售和发行环节出问题也难以收回资金,中国电影的制作能力非常强,但创意和销售力量相对比较弱。
另外电影的数量增加表明电影的社会资金在加大,什么叫社会资金?
就是从民间进入电影的资本非常多,有80%的资金来自于民间,并不是国家从银行里拿出钱拍电影,而是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电影领域,这是电影繁荣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没有资金进入电影,再好的创意也等于零。
也就是说电影一定是花钱的商业的东西,电影花费的资金容量相当大,几乎很难跟大家说清。
电影一启动就花钱,中国人制作了一部电影叫《大闹天空》,三维动画的一部电影,但这是赔钱的,在电影棚拍摄一天就是2万,还包括人员吃饭、机器设备。
贝托鲁奇拍了《末代皇帝》,那是最后一部进故宫拍摄的电影,他来中国时,从意大利带来了一批电影拍摄的灯具,走的时候他把这批灯具后来送给中国,那一批灯具非常值钱,那种灯具能够把黑夜完全打成白昼,在24小时内光线完全可以由人来控制,没有任何变化,这都是难以实现的。
怎么保护本土电影产业?
现在特别关注的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票房收入是多少?
为57.3亿,我们有50%的市场占有率,但国产电影并不仅中国大陆拍的电影,也包括合拍的,比如《功夫》是哥伦比亚亚洲制作投资拍摄的,有80%的资金来自于美国,所以80%的利润也回到美国腰包,但统计时依然统计在国产电影的收入里。
我个人更看重的是我们对电影市场份额的占据为多少,票房收入在其次。
比如现在有100亿,如果把进口影片增加到30部,中国电影很可能突破200亿,但那时候中国电影的市场的份额会萎缩,所以我们现在不盲目的增加进口影片的额度。
美国人在这方面在角逐,甚至在起诉我们,美国一直希望把中国的电影市场彻底打开,像打开苏联、韩国一样。
我觉得中国一定要占住我们自己的市场份额,我们对自己市场份额的保护远远重于我们对票房经济利润的追求,我们只有保证相对的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才会给中国电影喘息和生长发展的时间。
电影的发展需要时间成本,如果现在铺天盖地是美国的电影进入中国市场,那中国电影会非常危险。
今年3月19日是WTO到期,现在20部进口影片配额到这个时间就终止了,按照严格要求来讲应该扩大进口影片,美国人让我们第一,扩大中国进口影片的数量,他们对我们限制影片的数量非常不满意,第二打开中国进口影片的发行和控制,现在主要发行进口影片的一家是华夏电影集团公司,一家是中影集团,美国希望有更多的公司介入对进口影片的发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就像海关一样,比如有15个口岸都可以进口商品,美国人会在这15个口岸里选他们认为最合适、最便宜的价格进入,他希望我们的电影发行公司也这样。
中国有100个发行公司他们才高兴,然后他们会在100个发行公司里选一个最便宜的,把影片给他,他们获利润最高。
我们现在要保住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教训,比如俄罗斯,我们见过他们一些管电影的领导,他们现在对进口影片数量不知道,对生产多少部影片不知道,他们只管分级。
无论是进口影片还是本土影片,分级委员会把片子分完以后任何都不管,所有的经济由对方承担,谁出钱谁承担。
美国人一开始是把早年的好莱坞经典电影无偿的提供给俄罗斯,在市场上随便发行,不需要交一分钱,美国人把好莱坞早期的电影倾销到俄罗斯的市场上,改变苏联电影观众对苏联电影的观赏口味,慢慢把一批爱看苏联电影观众的口味逐渐变成一批爱看美国电影观众的口味,这个时候美国人就在莫斯科盖电影院,盖第一个好莱坞电影院,当纽约上映的一部电影和在莫斯科上映的电影是同一部电影时,美国就开始向俄罗斯要钱了。
美国人一开始也想在中国盖电影院,跟中方最后谈判的焦点是控股与否,美国人一定要控股,说要51%,我们说可以合资开电影院,可以一起经营电影院,但不允许美方控股,一定要中方控股,为什么?
如果一个电影院被美方控股的话,完全有决定权,这意味着如果美国人在中国盖了100座电影院,如果控股了这100座电影院,有可能在一年的365天里在100个电影院里周而复始的放美国电影,一部中国电影都不放,那中国的电影很危险。
我们现在对本土电影的保护是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在电影行业里这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院线,保住自己影片的市场份额,这不能仅靠政策调整,很多要靠提高电影的商业属性和娱乐属性,我写过一篇文章《不能把人类的美好梦想都留给好莱坞》,不能说中国拍的电影都是惨兮兮的,只有美国电影是阳光明媚的。
今天中午见了一个美国70多岁的美国电影研究学者,我说美国人拍惨兮兮,专门讲黑暗的电影吗?
他想了想,说好莱坞不拍,只有独立制片才拍。
中国在主流的电影上大量是这样的电影,不是说这样的电影不好,不是说看中国电影要受教育,看美国电影要娱乐,一位观众走进电影院,对娱乐性的诉求都是希望提供欢乐,不是说只希望美国电影给他提供欢乐,我们拍这么多所谓的另类电影,那我们只有把所有的市场让给美国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市场份额参差不齐,有时高,有时低,现在的市场比例是依个人情况而定,比较好的情况是中国整个电影的公信度在提升,过去谈到中国电影大家都嗤之以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这样,大家不爱看中国电影,只爱看美国电影,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现在电影的票房占有份额在提高。
韩国人当时是以70多部本土生产的电影和200多部外国电影在韩国市场播映他们能拿到70%多,很伟大,不简单。
韩国有一个导演来过中国,我们跟他讨论过,他当时为了降低政府对好莱坞影片进口份额,他带着韩国电影人在街上游行,要求降低美国进口影片的份额,后来美国人通过各种渠道挤压韩国电影市场,几乎是强制性的把韩国的电影市场扩大、放开。
我们现在依然还在坚持中国电影自己市场的比例,无论是政策的方式还是市场的方式,但我们现在的市场情况并不是很好,电影的竞争力还需要提升。
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变化是:
现在的电影单片的票房,中国电影和进口影片的单片的对弈有多部电影超过进口影片,这是很重要的数据,比如说《哈利波特》被《无极》超过,像《英雄》《生死抉择》都超过了外国影片。
我个人对《英雄》这部电影有很多质疑和看法,但它在电影市场上的业绩功不可没。
《阿凡达》极大的提高了电影制作门槛
去年的《阿凡达》将近14亿人民币,在中国赚了大钱。
《变形金刚3》现在有中国产品的植入广告,这很有意思,美国人现在也特别注重中国的市场,原来的创意是让变形金刚喝牛奶后变得非常强大,但觉得不可信,就把广告拿下来了。
中国电影市场是非常大的一块蛋糕,好莱坞、香港、韩国、日本对中国的电影市场非常关注的,《让子弹飞》本来可以超过很多电影,但被《阿凡达》超过太多。
我个人觉得《阿凡达》这部电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美国的一场海湾战争,美国人打伊拉克这场战争,整个战争模式转变了,跟过去的战争模式完全不一样,空地结合和数字程度重非常高。
《阿凡达》对电影界来讲是一个转折点,投了5亿多美金,美国人一定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占领市场。
什么意思?
不会出台一个政治政策改变市场,但一定通过经济、市场的方式。
市场的方式是提高电影的制片成本,把电影的每一个画面变得非常好看,全数字制作,里面飞起来的小蜻蜓都是数字制作的,每一个画面都变得非常好看,吸引人,视觉奇观就不讲了,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好看,所以制片成本非常高。
一下就把整个电影的制片业的制作成本门槛提得巨高,所有的中小成制作成本永远无法跟这样的大片相抗衡,美国人制作《阿凡达》时是想改变人们看影片的观看模式,过去是看二维的,通过《阿凡达》看三维的,美国人正在开发不戴眼镜的三维电影。
美国人一下把传统的电影观看模式给改变了,很多人坐飞机到北京来看电影,就想看一下3D,而且是超大银幕,IMAX的放映环境在北京只有两家,一家是万达,一家是中国电影博物馆,这是最好的。
我们不主张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搞设备竞赛或者投资竞赛,那会拖死我们,我们没那么多钱,我们只能在电影的创作和人文关怀上跟美国人去竞争,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我们确实比他们强。
美国高额制片的观看模式所创造出来的电影被很多青年人接受,现在的电影消费群体平均年龄是21.4岁。
我这个年纪的人还会考虑一下是看一部中国电影还是一部美国电影。
我们给学生发电影票,一定会告诉他们拿这张票看中国电影,不允许他拿着这张票看美国电影,因为我们要研究中国电影,这是我们的本行。
现在大量的青年消费群体,他们不论国别,只论好坏,只要认为这个电影好就会去看,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所以对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中美电影比较
说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生存,生存境遇非常严峻。
有一批年轻观众以美国电影参照系来看中国电影,这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价值标准衡量中国电影,我们当然不否认在特技、在商业性、娱乐性上比我们强,但在文化价值上我们比他们强。
比如美国电影最终是暴力解决问题,尤其是动作片,无论暴力正义与否,最后一定是用实力解决问题,崇尚的是强权,崇尚的是暴力,也可以说这是“实力”,美国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国家,他们更关注的是票房、经济,所以今天中午我们跟美国教授讨论问题,因为他是研究电影和政治学的,我跟他讲美国没有真正的政治学,为什么?
美国所有的政治都是经济,把经济变成政治。
历史上西方列强出兵到中国来是为了传播政治、传播宗教吗?
不是,是为了打开市场,要的是钱,要的是利益,所以美国研究政治的人主要研究对象是产业是经济,我们跟他们不一样。
我们现在对电影的研究更多的要回到经济学、产业平台上讨论问题,有再好的价值,没有产业、商业的驱动大家也不能理解,中国电影哪儿比美国电影强?
比如《少林寺》觉远最后替李世民夺回了江山,在西方电影里这样的英雄里一定会登基,一定会有一个美女、爱情,最后重新回到权力的宝座上引领着军队出征了,但中国的很多电影在结尾都是归隐山林,归隐山林不仅仅是佛教的理念,中国的文化在很多意义上来讲更注重人的精神感受,不是从暴力到暴力,不是对暴力做无边的崇尚,比如《武侠》,最后他们依然过一种非常田园化、诗意的普通人生活,甄子丹脱离了七十二地煞,首领被杀死了,他并没有重新做回掌门人掌握七十二地煞的武林盟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依然在过一个平民生活。
这是中国电影比美国电影强一百倍的地方,但我们的文化价值很多意义上传播得不够,商业运作不行。
再一个我觉得我们的电影观众现在对好莱坞进口影片渐渐的有一种审美疲劳,看多了也不像过去觉得那么刺激,我有一个学生当时看《变形金刚》从进去到出来眼睛没有眨一下。
我的一个小侄子20多岁,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看这类的电影?
他说有一种情结,小时候玩变形金刚,长大了出现在银幕时,一定要看看变形金刚是怎么回事。
所以美国人很聪明,美国人没有在变形金刚玩具诞生时马上把玩具搬上银幕,美国人等了10年,等玩玩具的孩子长大,从10多岁长到20多岁时,他们变成了电影的消费者,很小的时候没有钱,只是很喜欢,但再喜欢用,对于商业投资来讲不能回收它的资金就等于零,所以等小时候玩变形金刚的孩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电影 产业化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