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4讲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7452962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3MB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4讲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docx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4讲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4讲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4讲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
阿长与《山海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3.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4.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5.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6.正确分析原因。
一、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中国的佛教徒之口,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
《辞海》认为: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主要特点:
1,形散神聚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分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写景散文
4.哲理散文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主要作品:
《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野草》,《朝花夕拾》《彷徨》《华盖集[1]》《呐喊》等。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与胡适相媲美。
三、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
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四、主要中心思想和内容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
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六、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先写阿长名字由来,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大”字,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
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
这福橘由“我”吃,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
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
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
在我们的童年里,总是有一个大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
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七、人物形象
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长妈妈形象的刻画,鲁迅用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冷言妙语的直接描写。
“我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卜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又如,第二种,直接的语言描写,直接写长妈妈的话。
还有,第三种,间接的语言描写。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
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卜”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都直接地表现了长妈妈吵吵切切的性格和不羁的睡相。
而占文章中关于人物刻画成分中最重的是第二种,直接的语言描写。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长妈妈直接的语言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更加丰富全面的长妈妈。
例: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1-5题。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析:
重要语段的作用,即:
开头:
引出下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总领全文。
中间:
承上启下的过渡。
结尾:
总结全文;篇末点题;升华主题,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分析第二段第一句属于中间重要语段的作用。
答案: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对叔祖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
解析:
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结合文章内容判断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答案:
动作和蔼养花孩子藏书很多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解析:
分析问题,此题考查我们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知识点。
文章的主人公是阿长,而作者写叔祖的目的是为了烘托阿长的形象。
答案:
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4.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解析:
分析原因,根据阿长的身份,即“我”的保姆这个角度解答。
阿长关心、疼爱“我”。
答案: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善良。
5.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
通过分析文章作者对阿长的前后不同的描写来判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作者之前对阿长直呼其名,对阿长的敬意淡薄,甚至消失;之后作者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答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基础演练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g)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ó)烦琐(suǒ)陆玑(jī)
答案:
B(zēng)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答案:
(1)益
(2)测(3)种(4)顽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悚然:
_________
(2)惧惮:
_________(3)诘问:
_________
(4)渴慕:
_________(5)咒骂:
_________(6)疏懒:
_________
答案:
(1)害怕的样子
(2)恐惧、害怕(3)逼问、责问(4)非常思慕(5)用恶毒的话骂(6)懒散而不受拘束
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
(2)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
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 )
(3)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 )
(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
答案:
(1)记叙
(2)描写(3)描写(4)抒情
5.加粗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淡薄 薄弱 薄厚 B.妥帖 请帖 碑帖
C.憎恶 好恶 深恶痛绝 D.空前 空席 空中楼
答案:
C
巩固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案: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看不起。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答案: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4.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
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
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
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A_______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
”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身旁走过,大声B_________着他。
“妈妈!
我要上课去了,妈妈!
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有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
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
你为什么还不回家?
为什么还不回家?
你在哪里?
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语音自话筒中传来:
“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在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A、B二处的横线上。
左顾右盼催促流连忘返呼唤犹豫不决督促
答案:
左顾右盼催促
2.第2段中,黄子云为什么羡慕别人打电话?
答案:
他羡慕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关怀。
3.黄子云电话中与“妈妈”交谈的内容与别的孩子有何不同?
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原因。
答案:
别的孩子都在电话中要求妈妈给自己送东西,而黄子云则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
从文章的内容推断,可以看出黄子云对妈妈的深切的思念。
4.黄子云挂上电话的一刹那,女子的报时话音暗示了什么?
答案:
暗示了黄子云在对报时台说话,他的妈妈很可能已不在人世。
(2018·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阅读文章《五猖会》,回答问题。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
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
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
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
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
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
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
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
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
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
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
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
……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
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
这就是五通神。
然而也并无确据。
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
(3分)
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答出一个篇名给1分,有错该篇名不给分,从上面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案:
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3分)
答案:
“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
(意思对即可)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示例一: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无奈。
示例二:
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答出赏析角度给1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选取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示例:
“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出对比的内容给2分,答出对比的作用给1分)
(2017·哈尔滨市中考真题)阅读《橡数之谜》,回答1-5题(15分)
橡树之谜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
为了躲避一头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
我在莽苍阴森、遮天蔽日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
我在森林中兜转。
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了林海,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
我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
我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
小时侯,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
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
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
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
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
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
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我。
我噙着泪,病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
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海经 人教版 初二 语文 讲阿长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