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名人.ppt
- 文档编号:2744667
- 上传时间:2022-11-10
- 格式:PPT
- 页数:68
- 大小:13.99MB
海南历史名人.ppt
《海南历史名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历史名人.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诚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根和生存之本。
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创造无数经济奇迹的荣耀。
然而,也正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令我们丢掉了许多东西。
在失去方向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内,我们快速地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精髓,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
与全国其它许多地方一样,急于脱贫致富的海南,长期以来过于看重经济和科技,对自已的文化特色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各种文化均有其内在的精神和特点,比如湖湘文化的敢为、江浙文化的精明、巴蜀文化的反叛意识等。
海南要振兴自己的文化,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挖掘和梳理本土文化精髓。
在这里,我们从历史名人的角度去看海南,去探寻文化的根和源。
据诸史统计,历代流寓海南人物中,六部尚书以上有50多人,宰相以上有21人,包括唐代李德裕、韦执谊,宋代胡铨、赵鼎、李光、李纲、丁谓、卢多逊,以及苏东坡等文化名人。
他们的到来,像群星陨落夜空一样,照亮了文化荒凉的海南大地。
他们在当地兴教办学,改革陋习,推广汉文化,功不可没。
例如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就是苏东坡的的学生。
他还在儋州推广汉语,后来形成一种夹有四川口音的儋州方言,称“军话”或“东坡话”。
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想到苏轼与海南,就会想起这句诗句: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与海南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
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轼苏东坡。
苏轼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
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
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
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
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
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
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
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轼在海南才能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年苏轼居儋耳,当地民众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
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
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苏轼对海南风俗习惯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对被贬地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
苏轼在儋州,常接近劳苦大众,颇受爱戴。
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长话四川官话。
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
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省内少数年长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
苏轼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
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功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戮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
苏轼的这首和劝农诗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苏轼作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标琼海之先声”的启迪诱发的重大贡献,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苏轼在这个被称为是“中国的西伯利亚”的蛮荒艰苦之地生活了三年之久后渡海离开了海南岛。
走时写下了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诗云: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不仅如此,苏轼在离开海南一年后回到镇江游金山寺时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书写自己一生的贬谪生涯,题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充分地说明了苏轼对三年海南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冼夫人冼夫人冼夫人-其人谯国夫人,广东高凉人氏,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
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
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
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
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冼夫人-其事冼太夫人生于1400多年前南北朝齐、梁至隋初这段时间,活了80多岁。
当时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乃至岭南多数都属南越国,居住的是一个古代少数民族古骆越人,冼太夫人就出生在这里的高凉府(今天的高州)。
梁朝大同年间,高凉太守汉人冯宝为了争取地方势力的支持,娶了岭南部落的冼夫人。
冼氏世为南越首领,有部落十余万家,少女时的冼夫人聪明伶俐极其能干。
冯宝体衰多病,冼夫人就成辅佐丈夫执政的得力助手。
冼太夫人有勇有谋,诚实守信,经略安邦,历经梁、陈、隋三代长达110年,岭南一带秩序稳定,动乱缓减,百姓乐业。
尤其是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请命于朝,置崖州”,海南岛建立崖州,下辖10个县,从而结束了多年的“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历史。
冼夫人在辖治海南期间,平定叛兵匪贼,促进民族团结,移民开发海南,发展经济文化,成为海南当时俚人(古骆越人的一支,宋朝以后称“俚”的谐音为“黎”)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
冼夫人庙海南、广东、广西、香港都建有冼夫人庙,甚至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发现了冼夫人庙。
海南全省有50多个冼庙,数海口新坡镇的冼太夫人庙规模最大。
新坡冼太夫人庙,俗称“梁沙婆庙”,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是海南岛多个冼庙中规模最大、参拜人数最多的冼庙,由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提督军门梁云龙创建。
1989年,冼夫人纪念馆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开放。
纪念馆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
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馆的正门上分别镶嵌“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懿范”等大匾额,格外引人注目。
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采奕奕。
其前入置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武器。
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军坡节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都要举行为期七天的“军坡节”。
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相传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1990年,新坡镇政府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闹军坡”纪念活动改造为“军坡节”,2002年原琼山市政府将“军坡节”改名为“冼夫人文化节”,意在更好地弘扬冼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把节日办成集纪念瞻仰、文化娱乐、旅游观光、经济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活动。
在“军坡节”期间,新坡当地的农户要备芋头、薤、桑叶等农产品,纪念冼夫人当年检阅农民收获时的高兴情景,并插上特制的令旗等纪念品。
当地群众模仿冼夫人集军、阅军、出军的“装军”表演场面壮观。
冼夫人-历史评价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同志视察高州城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总的来说,冼夫人是中国古代岭南地区受赞誉,也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
她一心为国、赤诚爱民的崇高精神,使动乱的南北朝时期的岭南一隅得以偏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普遍提高。
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
她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煊赫的战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渐上升为有权调动指挥部落六州兵马,雄据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代英雄豪杰中亦少有可比者黄道婆纺织女神纺织女神一部闪烁着华夏古老传承的史实。
一部闪烁着华夏古老传承的史实。
一段玄妙而绝无仅有的传奇。
一段玄妙而绝无仅有的传奇。
一曲歌颂中国黎汉纺织文明的颂歌。
一曲歌颂中国黎汉纺织文明的颂歌。
黄道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被誉为家喻户晓的神话黄道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被誉为家喻户晓的神话她被世人誉为穿暖了华夏祖先,装点了人类的伟大纺织女她被世人誉为穿暖了华夏祖先,装点了人类的伟大纺织女神神黄道婆黄道婆又名又名黄婆黄婆或或黄母黄母,宋末元初,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知名棉纺织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敬仰。
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布业的的始祖始祖。
善舞红袖传飞鸿约约1245-1245-约约12651265约约1296-1296-约约13301330童年时期童年时期流落崖州,学习黎流落崖州,学习黎族纺织技术族纺织技术造福松江府,于造福松江府,于此开始传授技艺此开始传授技艺莫言深闺空寂寞三大时期三大时期约约1265-1265-约约12951295转彩流光纳美景描形绘影画缤纷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白天她下地干黄道婆,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最后流落崖州(今海南)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最后流落崖州(今海南)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当时黎族人民生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黎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她的故事的故事约约12951295年,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年,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三十多年的长江之滨。
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三十多年的长江之滨。
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回到了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
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
转彩流光纳美景描形绘影画缤纷教人制棉教人制棉推广搅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 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