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docx
- 文档编号:27441036
- 上传时间:2023-07-0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5KB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docx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
蜂
――寺田 寅彦
我家的庭院被较高的竹篱笆墙分割成东西两片。
东边那一片正对着会客室,书房,以及楼上的和室。
与此相对的西边那一片,则被孩子的房间,我的房间以及老人隐居的房间三面围住,形成了内院。
在内院里头,除了有一个挨着篱笆的花坛,还有一块只有三间(长宽三间,一间约合1.8米)的空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夏天则成为纳凉的地方。
这竹篱笆墙上缠绕着野生的白蔷薇,一到了夏天,这里爬满了牵牛花和多花菜豆。
在这上面还挂着自然生长的土瓜,各种叶子密密麻麻地互相挤挨着,几乎毫无缝隙。
早上,一打开房门,朱红色,深蓝色,浅蓝色,黄褐色,各色的牵牛花盛开着,美不胜收。
到了傍晚,土瓜那淡烟灰色的花朵,正从叶丛中窥探着,引来蛾子的攀顾。
蔷薇的叶片似乎隐匿不见,却从篱笆顶上冒出区区几根新芽,势头强劲地伸展着,眼看着它们日长夜长。
牵牛花和多花菜豆的藤蔓又与之纠缠在一起,向着空中,向着空中,到处可以看见它们在竞相伸展。
在这长势旺盛的植物的茂密枝叶中,枯干的蔷薇的小枝条下面,垂挂着一束烟灰色的奇妙的东西,这便是蜂巢。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蜂巢,是在五月末,记得那时篱笆上的白蔷薇已经凋谢,牵牛花和多花菜豆除两片子叶以外,其他的叶子才刚开始长出来。
在修剪花儿落尽的枝叶时,我不经意间留意到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小与大拇指头相当,刚开始建造的小东西,一只黄色的,似乎很强壮的蜂子正紧紧地抓住它工作着。
一发现蜂子,我就将在内院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看。
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是难得看见这样的稀罕物的。
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已经知道有毒蜂子的厉害,就对什么也不懂的弟弟又是告诫又是吓唬。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被激怒了的蜂子刺伤了耳垂,用三七草的叶子揉碎之后敷在上面。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可以将阿莫尼亚药水涂伤口这样的事。
总之,我想在那地方挂着蜂巢是件危险的事,还是将它打下来为好。
不过,只有趁蜂子不在的时候干才安全,这么一想,那天就随它去了。
之后的五六天里,我将这事忘在了脑后。
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上学了,我一人在家,走进院内,顺便来到蔷薇下,突然想起什么,朝那里瞅了一眼,只见蜂子还是跟前些日子那样,正倒悬在蜂巢下面忙碌着。
估计有二十来只蜂子,正在填补六角形蜂巢正当中的一支管状物。
它们用下颚衔着六棱柱形蜂巢壁的一端,一圈又一圈地兜圈子,蜂巢壁增长了两毫米。
这新增的部分看上去十分显眼,熠熠生辉,与上面的烟熏似的颜色显然不同。
将蜂巢壁持续地填补了一圈,蜂子又调整了身体的姿势,将蜂巢抓得更牢,徐徐将自己的头朝刚筑成的蜂穴钻了进去。
它们更加用心地慢慢将身体弓了起来,直钻到看不见脑袋,不大一会工夫又钻了出来。
看上去它们要探明蜂穴的大小之后方才开始安心下来,然后马上着手邻近的管状物。
我活了一大把年纪,还从未详尽地见过蜂子那样的举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观察的过程中,实在下不了决心去残忍地破坏这小小昆虫巧夺天工的杰作。
从那以后,我在去庭院时,经常特意去那儿瞅一眼,蜂子离开的时候很少。
每次去看,六棱柱形的蜂巢似乎渐渐增大了。
有些时候,由于蜂子下颚之间积攒了一大堆灰色的发泡物质,显得十分显眼。
然而它们不是在扩大蜂巢,而是将头扎进巢穴中,打理内部工作。
不过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有段时间,我因为一些事情分心,暂时忘了蜂巢的事。
大约过了近半个月,有一天突然想起这事,便过去看了一看,却一只蜂子也没见到。
不仅如此,蜂巢的工程与以前所见到的相比,似乎毫无进展。
不知为什么,我不仅感到预想落空,而且有一种轻微的孤寂感。
在那之后,无论过了多少天,再也没有见蜂子的身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我作了许多猜想,是不是让附近来往的孩子们捉去了,还是被我所不知道的自然界天敌杀死了?
想了很多。
然而我又想到,仰或这些蜂子,此时此刻,正迷失在哪一处遥远的,不知姓名的人家,在庭园中的树丛里,我甚至觉得,它们正在漫无目的地盘旋着。
我在某一位亲近的朋友逝世后,假如一个人走在街道当中,就会在瞬间清晰地想象出,这位朋友此时此刻,同样也在东京的哪条街上行走着的身影,由此感到说不出的空寂。
这次蜂子的事情也是这样,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与此非常类似的幻觉。
在强烈而刺眼的阳光中,闪烁着蜂子的幻影,不由自主地被我想象为一个奇妙的孤寂的精灵。
某一天,不知在跟S君说什么时提起了这事,S君对我作了截然相反的解释。
他说,或许有些蜂子,对所处环境变糟而感到绝望,因而向别处迁移。
听他这么一说,也许事情就是这样的吧。
实际上,这堵竹篱笆墙,被两片空地夹在当中,有时被大风吹过,有时被大雨浇淋,还有的时候被人频繁接近,对蜂子而言,这不是一处适于栖身的好地方。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
蜂子以它们的本能或是智慧做出判断,选定了一个场所,却中途停止作业,转移到他处去,这样的事情是有还是没有呢?
这必须向专门的学者请教。
如果S君的判断是正确的,那就是说,在我自己的想象中,牵强附会地害死了可怜的蜂子。
以它们的死为题作一首小诗,玩味一下这种廉价的伤感情绪,也许未尝不可。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将我的幻想极不慎重地,就事论事地破坏了的S君,我难免心怀些许不平。
然而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表现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差别。
如果现在再去看看蜂巢,你会看到蜘蛛在它的上方张网,网上积满了枯叶和灰尘。
说是蜂巢,我却觉得它就像一间被遗弃的,许久无人居住的破房子。
而离蜂巢正对面不远,是盛开着的腥红的美人蕉,越发陪衬出它的凄惨不堪。
不管怎样,我想让这只蜂巢直到来年夏天就保持这个样子了。
我有预感,到了来年,说不准这个老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
第二课日本语的表情
板坂元
融入生活的语言
日本人是不愿意把什么事情都讲得一清二楚的,这种倾向己经变得像生活原理一般正广泛渗透融入到日本人的语言生活当中。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首先,是“京都茶泡饭”这个词。
不过这并不是指有名的高级日式餐厅的茶泡饭,而是指语言方面的茶泡饭。
家里来了客人,因临近用餐时间客人欲起身告辞,此时京都人会挽留客人说“我这里什么都没为您准备,但至少请吃点茶泡饭之类的”。
如果即使这样客人仍执意要回去的话,他们甚至会哭着恳求你说请留下来,哪怕吃碗茶泡饭也好。
一旦客人盛情难却打算接受对方的款待说“啊!
既然如此…”,那可就麻烦了。
主人就会慌慌张张地叫外卖什么的,开始做准备,并且客人还会给人留下不懂礼仪的坏名声,很久很久也挽回不了声誉。
客人应该不论主人怎么说都要回答“下次吧”或是“是吗?
尽管您特意准备了但…”,然后告辞,这才是符合礼仪的作法。
以上说的就是赫赫有名的“京都的茶泡饭”。
总之,对方拜求你做的并不是他真心想要你做的(因为并非真情实意的恳求),因此不知道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些用法,不了解是不行的,但有时是即使了解了也不一定知道个中原因。
假设就某事进行交涉时听到京都人或大阪人回答说“那件事,请让我考虑一下”。
那么,这句话的含义与“考虑中”这种表面意思相反,是表示拒绝的回答。
但它却让听者觉得讲话人将给予慎重考虑,并期待之后或许会有令人满意的答复。
东京等外地人事后催促他们给予答复时,有时会因“不对,我很早以前就答复你了”的回应而气愤不已。
凭借让对方抱有某种期待,以令对方不当场受到任何伤害,或许这句话确实缘于这种良苦用心,但同时的确也是一个极其棘手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说法)。
英语中也有let、me、thank、it、over这样的表现,在表示委婉的拒绝时经常使用。
另外,去购物时让对方拿来各种各样的商品给自己挑选,然后回答说“要回家和老婆商量一下,所以…”。
这种说法就等同于说不买。
难以启齿时的心理,确实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但也许是大同小异的。
“向前看”“妥善处理”
作为“认真考虑”的共通语,有必要提一下“妥善处理”这种表达。
这个词在日美纺织谈判中成了问题,在国际上出了名。
在佐藤·尼克松会谈上,佐藤首相就纺织品出口问题回答说“妥善处理”,而美方将其理解为已经达成协定。
之后,佐藤坚持说不记得做过承诺。
对说与没说的争论经过调研后才明白,原来美方把佐藤所说的“妥善处理”认为已经达成了协定。
不知道我们首相在美国国会上有没有说过“以积极的姿态处理”总之,他就是想要“妥善处理”。
即与“认真考虑”相同,完全没有要做的打算。
可能他当时确实抱有“我们会尽力而为,但并不保证”这样的善意吧。
我不知道这句话如何译成英文,不过它却像“京都的茶泡饭”一样容易引起误会。
双方争论不休的问题就以这样的解释不了了之(得到了解决)。
话虽如此,但是听详细凋查过此次会谈内容的人说,在与尼克松会谈时,我们佐藤荣作首相情绪异常高昂,除了表示“妥善处理”外,好像还反复多次说了“我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之类的话。
如果录音资料留下来也许就会酿成大问题,但为了避免到底说没说的无休止的争论,最后按惯例(官方)给出了一种善意的解释,那就是在“妥善处理”一词在翻译上产生了误解。
另外,佐藤首相的儿子佐藤信二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您父亲的政治信念是什么”的问题时,回答说“是克服了日本人遇事总要分个青红皂白的坏习惯,他没有那样做。
”日本人的特点是不喜欢黑白分明(语言模棱两可、暧昧不清),这正如大家在本章中详细看到过的一样。
但是,世上还是有些人相信日本人有喜欢黑白分明的习惯。
这是错误的,也许佐藤荣作正向他儿子评价的那样是个任何事情都不明确表明态度的人。
如果这就是作为首相长期在政坛如鱼得水、与各方保持平衡距离的秘诀的话,我们日本的政治就会到处充满“京都的茶泡饭”“认真考虑”“妥善处理”这样的想法和语言。
据说在日本国会进行辩论的要领就是不要被人抓住话柄。
因此,回答得模棱两可或是莫名其妙就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才能。
在这点上,佐藤首相或许正如他儿子所言,是个优秀的政治家。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口无遮拦)
另外还有,当你去催促对方想要他还钱的时候,会说“有事到这附近,所以顺便过来看看你。
”当你想要别人还书时,就会说“孩子写作业要用…”像上面这样,想让对方返还东西时,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这成了一种合乎礼仪的表达方式。
如果有人把自己的想法原封不动老老实实地讲出来,就会被批评为“不懂人情事故的说法”“傲慢无礼的腔调”“呆板拘谨的语气“不懂含蓄的口吻”“直言不讳的讲话方式”等等。
也有可能对方会挑衅似地和你争吵道“你说得再直截了当不过了啊”(“你说话可真够不客气的啊”)。
“说得清清楚楚,有什么不好呢”,这样认为的人通常会被冠以讨厌鬼、直言居士(炮筒子)、大久保彦左卫门等绰号。
对普遍性价值观的敬而远之
这种“不喜欢事事都要分个青红皂白”的倾向,不仅仅只表现在语言上,与对政治、宗教等普遍性价值观敬而远之的倾向也关系密切。
经常有美国人问我:
“神道,佛教的经典好不好懂?
”,基督教的圣经由于经过多次改写,语言浅显易懂,所以只要是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教义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姑且不论,书的内容肯定是能读懂的。
日本这方面的情况怎样呢?
“我认为佛教的经典即使是大学毕业的普通知识分子读后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神道的祈祷文,如果你仅知道文语语法也是理解不了的。
这一类的东西,只有专家才明白。
”听我这么一说对方便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不,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才更难得呢,试图了解的时候就会令人产生神秘的、宗教性的感动。
”我这么回答后,对方越发显得一头雾水。
并不仅仅是经典,学园纷争盛行时的立式标语牌也是相当难以理解的。
据说,大多数人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好像连写的人本身都不明白它的意思,有点像是恶作剧。
听我这样一解释,就会有人用因费解而求助的神情看着我,接下来我又补充道:
“我觉得宗教、政治之类,就该是这个样子。
在美国,那是哪年来着?
哈佛决定毕业证书不再沿袭原来的拉丁文而改为英语。
学生被激怒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政府出动了警察,发射了催泪弹,参加的学生大概有两千名。
对了,在同一天,还爆发了反对肯尼迪进攻古巴的示威游行,但参加者只有四百名。
果然还是读不懂的拉丁文更难得、更重要。
总而言之,不是自我夸耀,普通的日本人就该读不懂经典。
远离政治·远离宗教
在日本有“不触犯鬼神,鬼神就不见怪”“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之类的远离政治·远离宗教的传统。
《年轻人》(石坂洋次郎)作为昭和十年~昭和二十年间的青春小说异常畅销。
在这部小说中,关于主人公间崎远离政治的描述,有下面这么一个场景。
我认为自己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个性是有各种原因的,家庭过于和睦也是其中之一。
兴奋、感动、独自天真幼稚地深入思考,一直以来我家里是没有类似这样的独处时间和环境的。
在我不经意间兴致勃勃(饶有兴味)地开始某个学术性话题时,妹妹们就会立刻对我冷嘲热讽地说:
“快听、快听,哥哥又有高论!
”这并不是开玩笑或是兄妹间的相互骄纵。
我们各自钻研自己的学业,有时也会用闲聊似的口吻来谈论各种严肃的问题。
但是一旦情绪严肃激动起来(谈及政治、宗教)的话就不行了。
她们当中就会有人摆出一副告诫的冷淡模样,或是露出嗤之以鼻的不屑神情。
在30年前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样的氛围是很常见的。
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类来说重要而且深刻的问题,不管你懂也好不懂也好,在交流中一般都不会被提及。
提出这种郑重其事的话题是幼稚,俗气(不入流、不通人情世故)的行为。
所以,不知不觉之中自由被独裁剥夺也就不足为奇了(理所当然了)(被人这样说也没办法,被说成这个样子也只能认可),不仅如此,正如本章所写的一样,那种遇事不想辩明是非的行为方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语言表现也就宿命般地(注定会、必然)具有这种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或多或少也表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
美国也有“灰色区域”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这一类问题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例如,最近在美国,关于限期退休制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企业方面对于废除限期退休制度反应冷淡(热情不高、不感兴趣、并不赞成)。
理由有很多,其中经营者最讨厌的理由是他们必须劝人退职。
如果允许职员无休止地工作下去,总有一天体能会达到极限。
如果本人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提出退职的话还好,但也有不少是由经营者劝退的。
也就是说,在日本所说的“辞退”不得不由经营者来做。
经营者们不愿意经常去做这样不愉快的事情,这是他们不赞成改制的最主要原因。
在美国,虽然他们表面上对此事显得很理智冷静、满不在乎,但实际上还是把能避则避的心态放在首位。
而且,教导人们在拒绝对方时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书也曾一度畅销。
“遇事不究死理”的心理,只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印证。
无独有偶,我的孩子在骑自行车时被推倒,脚骨折了。
这是一个住在附近的与我儿子同年级的顽皮孩子做的。
当时,劝我请律师起诉要求赔偿的全都是日本人。
我的邻居夫妻二人都是律师,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而且因为他家也有和我家同龄的孩子,所以我们关系很好。
但是他们却全然没有劝我起诉索赔。
我考虑到对方就住附近,而且医药费又有保险公司交付,所以并没打算要求他们赔偿。
其结果是最后我终于明白,在美国邻里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是不会随便(轻易、胡乱)去讲理的地方讲理的(付诸法律、分清责任、辨明是非),这样的心理美国人也是有的。
如此说来,那些劝我聘请律师索赔的日本人是不是变得太美国化了呢?
现实生活中,我所认识的日本人经常因为车子问题起诉邻里谋求赔偿。
但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美国化太过机械、太过表面了,这主要是贸然断定美国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要弄得是非分明的结果。
(注:
美国人、日本人都有辨明是非的心理要求,但美国也不是不管任何事都这样做,也有取舍,归根结底是程度问题。
)
英语中也有灰色地带这么个词。
介于白与黑之间的灰色部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点上任何地方都相同。
其大小或者对此的心理强烈程度,会因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即便是在律师比日本多很多倍的美国也不胡乱地滥用法律。
这些虽然是极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还想在这里补充说明。
第三课礼仪
嘉治佐保子等
形式重似生命
日本人任何时候都不忘礼仪,这已经成为了传统,不管是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不允许没规没矩。
一个计程车司机对插队到前面的另一个司机大声嚷嚷时,乘坐在被插队的那辆计程车上的外国人向同乘的日本朋友问道,他到底说了怎样粗暴的话啊?
听完回答之后,外国人终于明白:
日本人无论受到怎样的欺负都不会忘记礼仪。
这位司机说的是:
“你这该死的家伙!
”
日本人经常会被认为沉默寡言,不爱多说话。
但是他们在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大多会用语言事先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目的,这也被当作是一种礼仪。
在餐桌就座后,拿起筷子之前,必须表明承蒙款待的态度——说我要不客气了(开始吃了)。
这可不是因为受邀赴宴才这样说,即使是在自家吃饭也要说同样的话。
即便是给全家人做饭的是自己,也还是要这样说。
和朋友去饭店也是一样,厨师在厨房,反正听不见,而且又是自己付钱,那么倒底要向谁尽礼仪呢?
实际上这不是问题,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
用完餐离席时也是一样,那时要说:
“承蒙款待,非常感谢(太好吃了)”即使不好吃也要这样说。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心口不一(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表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这是不需要理由的礼仪规范。
去别人家拜访时也是有规矩的,如果是去办公室的话,即使是该办公室的主人约定的会见,也要对自己的贸然打扰而道歉,说“打扰您了!
”
“我回来了!
”这句话并不是大声向没有出门迎接的夫人喊叫的语言,开完会回来时会说,从学校回来时也会对母亲说。
同样,“我走了”这句话即使在你非常明确要出门时,也要特意说一声。
透过修辞看本意(品读修辞背后的含义)
日本人的彬彬有礼由各种各样方式表现出来,去裸泡露天温泉时,唯一能够表现出他们彬彬有礼的就是一块小小的浴巾。
因为只有抹布大小,所以要想遮住全身免得被好事者窥探是不可能的。
所有人在温泉里都只是露出头来,和周围的浴客们兴致盎然地快乐交谈。
大多数都是头顶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毛巾。
虽然不知是否有遮盖的必要,但作为礼貌的象征就蒙住那么一块小天地。
日本人对待金钱也特别谨慎小心。
当然,钱是为了使用才存在的,但他们在用钱时尽量不引人注目。
因为几乎不怎么使用支票,而且信用卡也不像美国那么普及,所以日本人身上经常带有很多现金。
只不过他们会让人们看不出来身带巨款而己。
如果借了钱,还钱时轻易不要把现金直接毫无遮掩(大明大摆)地交给对方,那是非常失礼的。
符合礼仪的作法是还钱时把钱整齐地装进信封里。
遇到用信封不合适的时候,可以用代替信封的东西包住,即便是纸巾之类的东西也无所谓,绝对不许送出沾满污垢皱皱巴巴的钱,事先要去银行更换成崭新的钞票。
更令人吃惊的是,钱作为礼物经常被广泛使用。
在参加婚礼或是葬礼时,把钱包好送给对方是司空见惯的,开支票,或是把现金汇到对方的银行账户上也是一种礼仪。
要把取来的崭新的钱放到钱袋里,亲手交给对方。
炫耀自己出手大方或是以恩人自居都是很没礼貌的。
日本人在语言交往中互相之间会说些毫无用处的语言,介绍兄弟时会特意加上“愚蠢”这个形容词,发言时会事先声明说“自我愚见”,帮助别人时肯定会事先说“虽是微薄之力”。
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只能解读语言背后的含义了。
要完全抛开表面的语言,推测出隐含在背后的真意。
在日本,语言越谨慎有礼就越会被认为是文雅谦逊的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教养可以根据他语言的文雅谦逊程度。
不用理会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凭借他语言的谦逊程度判断即可。
“对不起”本来是表示谢罪的词,正如字面所表示的那样,是表示“(错在自己)无法辩解”的意思,但实际上却常常能够听到。
很多情况下是单纯地表示“你好”,有时也代替“谢谢”,对给人添麻烦表示歉意。
日本人动不动就使用这个万能词汇,几乎每天都数不胜数。
“对不起”完全失去了原本的含义。
因此在事态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时,就会使用“实在抱歉”,这是因为它虽与“对不起”极其相似,但却包含着真诚道歉的心情。
为了完成工作而请同事帮忙时,也会说“对不起”,走进没有店员职守的面包店时,因为不声不响地进去会显得很尴尬(难为情),所以,一般都要说声“对不起”。
实际上这时候应该说“你好,请问有人吗?
”但如果那样说的话,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责难没有出来迎接客人的店员。
在日本,(像这样)带有双重意味的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低点,再低点
如果能够正确地鞠躬,就会被认为家教良好且受过教育。
作为局外人的外国人就算不鞠躬,不懂得鞠躬的方法也不要紧。
但是,如果是日本人,光看相互间鞠躬时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两人之间的身份高低(上下级关系)。
公司新职员,特别是被分配做接待工作的新职员,更要受到正确的鞠躬方法的培训。
手要放到身体两侧还是放到前面,何时抬头比较好,弯腰的角度大约多少度为佳,这些内容必须掌握。
因为对方没有抬头而一直行鞠躬礼这个古老的笑谈也许已成过去,但是即使在现在,也还会经常听到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在人行道上长时间不停地鞠躬,从而影响到了他人的通行。
不过,日本人会很自然地学会掌握鞠躬后抬起头来的时机,就像西方人懂得应该何时放开握着的对方的手一样。
相互鞠躬行礼时,目光很少交汇。
日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与人目光对视。
鞠躬致礼时,寒暄、感谢、赔罪等语言几乎都是低着头向地面说的,所以,对方的话当作耳旁风就行了。
因为那是冲着大地母亲发的,要紧的是自己的头一定要比对方更接近地面。
边鞠躬行礼边听对方说话尽管很难做到,但很多人都能应付自如。
顾客就是上帝
日语里“客”这个词有两种含义,即“购物的客人”和“需要招待的客人”,而且还信奉“顾客就是上帝”。
不论是在银行、商店或是旅馆,如果客人没有得到上帝般的对待,那么顾客就有权利倾诉(发泄)不满。
顾客是绝不会被催促的,就算是马上就要闭店关门了,也可以花时间挑选商品直到心满意足为止。
不管用了多少时间,在离开时等待你的仍然是店员有礼貌的鞠躬,而且还会恭敬地对你说“欢迎下次光临”。
细雨连绵的日子,在顾客即将离店时,店内广播就会播送这样的话:
“今天您能冒雨光临本店,不胜感激。
”
近来由于经济不景气,所以超市等处为了削减经费开支,呼吁顾客自带购物袋。
但百货商店却不会这样做。
店员们设想到顾客购物回家途中或许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形,会用薄的包装纸层层包装,之后再用带有百货商店商标的稍稍结实点的包装纸包好,最后再用与包装纸颜色相配的缎带捆扎。
这样,已经包装好的你所购买的商品就可以放进漂亮精致的带回家时用的纸袋里了。
(携带用纸袋必须和商品大小基本相同,用一个大的袋子来装一个小东西是不合适的)。
尽管包装整齐而且动作麻利快如闪电,但当店员把袋子递给顾客时还不忘有些夸张地道歉说“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
严格遵守时间,不论对待怎样的顾客都要忍耐,这是至高无上的命今。
开店时间如果是上午七时,到时就一定要开门营业。
你不在家时商家送货上门,你只要打一个电话,商家就会当天再次送过来。
在日本,出故障的自动售货机之类的事情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品质管理确实做得非常周到细心,因为这关系到顾客的满意程度。
即使只有一点小小的缺陷,客人也会吹毛求疵。
次时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应对。
例如,即使只是茶杯底部刻着的生产商的名字稍微有点倾斜,也会被看作是残次品。
裤子、裙子的花纹图案在缝合处也不能错位,即使是腰间侧兜的内侧、别人看不到的隐藏在里面的接缝处也是如此。
送货上门来的光洁闪亮的新车,即使只是在前挡风玻璃上存有一点点脏物,顾客也必定会小题大做地大吵大闹。
补盖敬称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 日语 课文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