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7435717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8.93KB
政治经济学 整理.docx
《政治经济学 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 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
题型:
选择20、判断10、名词解释30、问答题40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其他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1章商品
商品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定义:
1、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社会属性决定,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
抽象劳动:
表现为一种非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劳动价值论: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基点。
①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
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的价值量多于简单劳动。
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减少。
但是因为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总体来讲,全社会的价值量增加。
简单劳动是指因工艺、技术要求简单,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练习题
马克思说:
“假如用不多的劳动能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块的价值。
”这是因为( )
A.科技进步使金刚石使用价值功能日趋完善
B.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金刚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产金刚石的个别劳动时间
D.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能减少生产金刚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
D
俗话说: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选购“物美价廉”的产品?
正确答案: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物美价廉”是商品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不同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价格可能不同。
(3)人们选购商品都尽可能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想结合点,选购“物美价廉”的产品。
第2章货币
1、商品价值形式的演变
与商品交换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
1只羊的价值表现为3把斧子。
等价物是斧子。
(谁放在式子的右边,谁就是等价物)
简单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
(等式两极的商品处于不同地位,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等式右边的斧子起着被动作用,充当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称为等价物。
)
扩大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一般的价值形式:
指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货币形式:
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来表示。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阶段。
货币成为价值和财富的化身。
2、货币的不同形态:
实物货币、贵金属、代用货币(纸币铸币)、信用货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实物货币:
是指作为货币,其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
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货币形式,是商品间接交换的一般价值形态的表现,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
在中国,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牲畜、龟背、农具等实物货币。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鼎盛期,同时也是衰落期,这时期的实物货币主要是由布帛、天然贝等来充当。
贵金属货币:
耐久、可分;称量困难、化验困难
代用货币:
由于金银的采掘跟不上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就逐渐产生了代用货币,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实现商品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流通中对金银需要量日益增加的矛盾。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货币。
信用货币主要包括银行券、支票存款和电子货币等形式。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新形式。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为储值卡。
电子货币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取代了现金。
3、货币的职能(要知道具体案例)
①价值尺度:
是货币充当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为了能够衡量和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为了交换的方便,必须确定货币单位,也就是价格标准,如人民币的元角分。
商品价格的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价格的变化,同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而同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②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媒介的职能。
W—G—W(商品—货币—商品)
W—G即商品的卖出对于商品所有者来说意义重大,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保存和贮藏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行使贮藏手段职能时,起着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作用。
在纸币制度条件下,纸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大大削弱了。
④支付手段:
货币用于延期支付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和租金等方面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第一,货币的购买力不降低;
第二,买者应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
第三,确保到期偿还债务。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职能是指在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M=PQ/V
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Q代表流通中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5、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货币数量为限度。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6、价值规律: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格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微观作用,即激励创新,优胜劣汰;
第二,宏观作用,即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价值规律作用的局限
第一,市场信息不完全;
第二,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商品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不会改变其自身的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即在产品中得到“再现”,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没有发生改变。
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更多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产品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m'=m÷v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还可以写成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产品与必要产品的比率。
资本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增加剩余价值总量:
一是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4、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也是由企业工人创造的,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5、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出卖劳动力别无生路。
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维持工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具体而言,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部分:
一是为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满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要;(本人的生存)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保持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供应;(家属的生存)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个人的发展)
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受历史条件、经济、文化水平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了历史和道德因素,这是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4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1、利润率由什么决定:
M’剩余价值率
N周转次数
C不变资本(的节约)
V资本的有机构成
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条件:
资本可以正常的流动、部门之间有自由竞争
怎么形成?
(用语言描述该图)
3、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
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来自于商品销售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
从表面上看似乎商业利润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但事实上,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店员同产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店员也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
4、利息率的决定
平均利润高,利息率也相对较高。
还取决于供求、竞争关系。
5、地租
级差地租:
由于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生产力,故耕种较优等的土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当这部分超额利润归于土地所有者时,就形成了所谓的级差地租。
第5章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
1、资本的积聚、资本的集中
资本积聚:
(自己长大)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又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或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个别资本增大的主要途径。
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集中应运而生了。
资本集中:
(几个变一个)
资本集中指几个资本结合成为一个较大的资本而引起的个别资本规模的增大,也即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相互合并或者联合形成少数大的资本。
2、资本积累的必然后果:
相对人口过剩
①相对人口过剩和失业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从而形成了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的一个条件。
②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两极分化。
一级是财富积累,另一级贫困积累。
可爱的杨美丽手打
201501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经济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