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docx
- 文档编号:27433303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39KB
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docx
《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
试论竞技钓鲫法――浮漂的使用
一、引言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介绍过浮漂的“上调法”(见中国钓鱼)1997年4-6期)。
随着竞技钓的快速发展,并通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验证,发现浮漂“上调法”在复杂多变的竞技钓比赛中已显落后。
另外这种调钓方法,由于当时在文章中介绍得过于简单,造成不少读者在理解和使用上的不便,为此我深表歉意。
这篇《浮漂的使用》,1997年年中就已完稿,但总是觉得不把牢,对自己提出的某些理论观点,总想在实践中多检验检验,生怕有错而误导了广大读者,所以迟迟未敢发表,如今呈献给读者的,是经过我三年的反复实践和验证,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后的产物。
但也保不齐有错的地方,如读者为我指出错误,将不胜感激。
《浮漂的使用》一文,是我从近五年的休闲实践和竞技比赛实战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文中介绍的有关浮漂的使用机理和原则及调钓方法,既适用于竞技钓鲫比赛和平时的训练,也适用于休闲钓鲫、钓鲤。
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把浮漂的“调”与“钓”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尽量减少单纯性理论和避免教条性公式。
本文贯穿一种思想,就钓鱼运动而言:
钓有法,而无定式;胜在应变,败于教条。
文中要重点介绍的“全方位差调钓法”,总结了“调四钓二”、“垂直归零钓”、“上调法”、“调几钓几”等等多种调法的优点,并吸取了传统钓中的“底坠儿”、“活坠儿(跑铅)”的某些长处。
把浮漂从以住较窄的调钓空间引向更为宽广的调钓范围,使一支品质优良的浮漂,通过钓手的挖掘和发挥,能表现出更大的威力。
为了便于钓手通过学习和比较,能掌握更多的浮漂使用原理,本文结合了在钓界有争议的一些观点,和容易让钓手产生错觉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错与否,有待广大读者和钓手的评断。
另外在引证和分析过程中,难免涉及到某些作者和钓手的观点,如有得罪,请多多谅解。
原理是基础
浮漂是钓鱼人的重要武器,小小的浮漂寄托了钓鱼人所有的希望和梦想。
浮漂用得好,希望实现,梦想成真;用得不好,小小的浮漂记录下的只能是失望和烦恼。
要想学会使用浮漂,必须先要掌握浮力的基本原理,了解浮漂的物理特性,并能要浮漂的实际使用中运用这些原理和特性。
多数钓鱼人对浮力的了解,一般是从书上学到的较为单纯、独立、专项的平面知识,而钓鱼浮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要考虑多种外在因素变化的“互联立体工程”,忽略了其中一种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导致漂调得不准,鱼不上钩。
缺少理论基础的钓手,在调漂施钓中,经常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今天搞明白了,明天鱼口一变又糊涂了。
因为垂钓时看不见水下,浮漂的调钓是一种半暗箱式的操作,对不懂原理的人来说,想弄清楚线组在下沉过程中和在水底的状态及变化确实很难。
有些钓手只有靠猜测来判断,然而现实同猜测之间有时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
也有人认为不就是钓鱼吗,什么浮力重力的,操那份心,伤那个神干吗?
会调四钓二不就行了。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会调四钓二,却总钓不好的钓鱼人并不算少;一场比赛结束了,才发现双钩一直是离着底的选手也不乏其人;而钓着钓着,浮漂自动升起一目两目,让一些老钓手至今疑惑不解的事,同样是屡见不鲜。
常有人问我“调四钓二改钓三目时,为什么浮漂向上推了三四目击,示标才升到三目呢?
”认不这太不可思议了,实在是令人费解。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不懂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方式,调漂时又看不见水下发生的变化,必然是一头雾水好几载。
有人说浮漂的假动作害人。
其实,不懂浮漂的使用原理才是最害人的。
要想学会竞技钓调漂法,必须先弄懂与调漂施钓有关的浮力、重力、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平衡、力的合成、质量、密度、水的阻力、水的表面张力等等物理方面的概念和知识,否则,即使学会了调漂的方法,也只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照猫画虎,在鱼情、水情发生变化时,无法主动应变,总处于被动的地位。
当你通过学习,了解了浮漂的浮力和重力之间,是通过自身的调整,最终达到平衡的一种等量互动、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下面将要介绍的“全方位级差调钓法”。
一旦掌握了这种调钓法你就会觉得调漂不再神秘、复杂,不再那么烦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垂钓需要随时而简便地修正浮漂的“调目”和“钓目”。
不过,学会了一种调漂的方法,对竞技钓手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俗话说,钓鱼调漂,各有高招。
竞技钓手必须博学广纳,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要知道,钓鱼不易,钓竞技池的刁滑鱼就更不易了。
平衡是起点
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是: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上浮到露出一定体积为止;浮力等于重力,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不动;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到底。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浮漂能浮于水中,是因为制作浮漂的材料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入水后它的重力小于水对它产生的浮力,所以浮在水面,浮漂在未浸入水中之前不顾在浮力,只是一个能产生浮力的浮休体。
多大的配重就能使浮漂相应地浸入水中多大的体积,水对浮漂相应地产生多大的浮力。
减去多大的配重,浮漂从水中升起相应的体积,水对浮漂也相应地减少浮力。
调漂时,在双钩离底的情况下通过加减铅皮,调整浮漂成水平(示标顶端与水面齐平),此时浮漂在水中的状态,属于悬浮。
悬浮的定义是:
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
悬浮着的浮漂,是漂的自身重力,加上入水线组中的线、坠、八字环、钩、插漂座、太空豆(挂饵调漂,要加上饵重),所产生的重力的总合,同水对它们各自相应产生的浮力总合相等,此时这两种力的总合力为零。
浮漂处于总体的二力平衡之中,没有任何剩余的设计浮力存在,而且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的体现。
这时我把它称为归零。
如果说浮漂真有归零点的话,那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标最顶端。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水只对浮漂产生浮力。
实际上,水对所有浸入其间的物体均产生浮力,入水钓组中的所有配件,包括钓饵无一例外。
清楚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平时垂钓中,为了便于观漂,一般都将浮漂的示标露出水面几目,无论调钓的是几目,只要示标露出水面,浮漂此时在水中的状态就属于漂浮;当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部分浮出水面,随着物体的上浮,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小而使液体对物体的浮力逐渐减小,直到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不再上浮。
漂浮的定义是:
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一支浮漂无论是调四、调五还是调一,当停止升降后,最终的浮力和浮漂体系所形成的重力都是相等的,只是各自平衡所需的配重(重力)不相同,但属于同一范畴内的不同级别的二力平衡。
即使为了钓钝,调钓至铅坠到底示标露出两目,也同样是处在二力平衡之中,只是大出的那部分重力被地面承受了而已。
钓鱼观漂,就是利用浮漂的示标露在水面来观察鱼情、鱼讯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钓的是“剩余浮力”。
确切地讲,钓的就是浮漂的漂浮,观察的就是那几目入水后能产生浮力的剩余体积。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漂浮着的浮漂也是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而二力平衡和定义就是合力为零,那也可以说浮漂这时“归零”了。
其实,浮漂些时是处于局部的二力平衡,并非是总体的二力平衡。
这两种二力平衡在浮漂的使用中从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比如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漂脚上卷上铅皮,在水中把A浮漂调成平水,使它处于悬浮;B漂调到四目,使它处于漂浮,两支浮漂同时都是处于二力平衡之中。
然后,为B漂加上一块能使它下沉一目的铅皮,B漂在下沉一目后停止不动,处于一个新级别的二力平衡之中;如果把这块铅皮加至A漂上,A漂不是下沉一目的距离,而是会慢慢地一直下沉到漂脚轻触水底为止!
这就是局部二力平衡和总体二力平衡对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二力平衡,所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个例子,同时也向大家证明了浮漂在水中什么时候最灵敏。
鱼来吸饵或吸饵后转身、抬头,都是对浮漂的二力平衡系统施加了外力,必然导致这个系统失去平衡,浮漂会相应地升降,去寻求新的平衡。
鱼吸饵和吸饵后的转身,对这个平衡系统施加的是等同于重力的拉力,浮漂会相应下沉;而鱼吸饵后抬头,是减去了这个平衡系统中的部分重力,当减去的重力足以使浮漂上浮时,浮漂就会相应地上浮。
漂、饵的连动性
施钓时,究竟把漂调到什么程度最好呢?
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调到漂动提竿能中鱼最好,此话不假,不过,这只是正确调漂的一个必然结果,说明不了实质问题。
调漂钓鱼,从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配重角度来说,调的是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重力之间的适度平衡,钓的是打破这种平衡的最佳设定;如果从信号“有线”传递这个角度来说,则调的是漂、饵的有效连动范围,钓的是漂、饵的最佳连动效果。
钓鱼是一线拴两头的游戏,谁也离不开谁,发力和受力总在两头同步或相继出现,线是连接和传导发力及受力信号的惟一导体。
所以说,正确掌握和充分利用漂、饵连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施钓中,有时需要饵动漂即动,有时需要饵动后漂动。
比如说,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漂即同步移动1厘米。
有时需要饵移动1厘米后漂再移动,并且移动量要小于1厘米,其目的,说是要特意让浮漂的反应滞后一些。
这样一是可以降低鱼的警觉性,二是可以让鱼吃得更实一点。
在平常垂钓或比赛中,经常遇到钓着钓着就出现连续空竿现象,浮漂下顿动作很好,就是钓不上鱼来。
当你把浮漂向上推一目半目之后,空竿立刻减少。
这种通过微调来改善上鱼状况的办法,就是在调整漂、饵的连动性,为了更得利于鱼吸饵入嘴,改变“有线”信号的传递速度和传动比。
适度的钝,让鱼在吸饵的前期――饵从静止状态变成向鱼嘴内移动的初始阶段――饵不会马上抻动浮漂,而是等到鱼把饵吸入口中的后期,浮漂才被饵抻动,利用子线的适度弯曲,造成漂、饵连动中的浮漂滞后减量位移,以此达到减少钓饵入鱼口时产生的阻力。
这就是饵动后漂动,而且浮漂动量小于饵动量的目的,也是竞技钓手必须学会“看小漂”的原因之一。
在正确利用漂、饵的连动性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鱼情来选用浮漂。
如果用一支大号粗身粗尖子的浮漂来钓这种浮漂位移滞后,而且钓的鱼较小时,浮漂可能就不来动作了。
二、钓灵的得与失
有些初学“台钓”的钓友,总以为浮漂调得越灵越好,钓的也是越灵越好,不晓得钓纯通常也是多获鱼的诀窍。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漂调钓得过于灵敏,特别是双饵离底时,鱼群游近钓饵后,鱼的腹鳍、尾鳍的扇动、刮碰,会使钓饵晃动不止;鱼鳍的扇动还会使钓饵附近的水出现上升涡流和下旋涡流,使浮漂一会儿上送一会儿下顿,而且送顿得特别标准,真像鱼吃饵似的。
若不明就里,长此以往,真的会令人心灰意懒,停竿不钓了。
也有不少的钓友,从“传统钓“改学”“台钓”,最后又回到了“传统钓”。
多数原因,是对“台钓”中悬垂这个概念理解得较片面,一味地追求调灵、钓灵,越钓越糊涂,越钓越失望,最终被逼无奈走了回头路。
有些文章中的观点确实也误导了不少的钓友。
像什么“天气不好要钓灵、水中缺氧要钓灵、冬天水冷要钓灵、吃口轻要钓灵。
调四钓二不行,改为调五钓一,再不行就调六钓平水”。
这些与现实不符的观点,确实搞得那些初学“台钓”的人苦不堪言,有的学了几年都找不到北。
让我们试想一下,鱼如果已到了吃饵极轻的程度,那它几乎不可能把飘忽不定,四不着边,悬浮着的饵吸入嘴中。
如果饵卧在水底,因地面的阻隔和依托作用,使鱼吸饵的效果会更好。
这如同吸尘器贴地越近吸尘效果越好是一个道理。
这种轻口鱼不可能直接吸动钓饵托动浮漂,但它把落地饵连吸带咬地吃入嘴里后,靠身体的摆动托动浮漂是没问题的。
所以说当遇到上面说的那几种情况时,绝不能钓灵,一定要双饵落底,调灵钓钝。
用细身细尖子小漂,调平水钓半目或一目为佳。
对钓灵,我并不是一概反对。
像钓生口鱼和口腔大吸力足的鱼,钓得灵些,让下饵轻触底,上饵悬浮是完全可以的。
这类鱼,属于不知深浅的愣头青一族,见到好吃的饵就大口大口地吸入嘴中,且吸得较深,想吐都来不及。
在鱼少的水域中钓鱼时,为了利用钓饵的动态仿真效果,来引诱为数不多的鱼时,可以钓灵。
但是,小杂鱼多的地方,还是钓钝为好,免得自寻烦恼。
在平时钓鱼或比赛的开始阶段,可以钓灵,这样发窝快,又能及时了解鱼进窝的情况。
但要随着进窝鱼数的增多和“鱼口”的变化逐渐过渡到钓钝。
某些时候,钓口腔大吸饵狠吐饵快的滑口快鱼,可以钓灵。
但一定要使用细身、细尖子的浮漂,钩要比常规小些,线要细,饵要软、黏、略小、调钓的目数可以视鱼情而定,但最好是一饵卧底,一饵稍稍离底,开始可以抓第一口,随着鱼的探啄,涮饵的次数增多,改为“放一抓二”或“放二抓三”。
另外,像钓离底,“截杀”、钓离底“定位”、钓浮等则属另类的钓灵,不在此论述中。
灵、钝之争
对钓轻口鱼和滑口鱼,到底是应该钓灵还是钓钝,这个问题前几年在钓界是争论不休。
如今竞技钓圈内的大部分钓手,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接受了钓钝的观点,“休闲台钓族”至今是观点不一。
特别是拜书为师学习“台钓”的一些钓友,常问我:
当双饵离底,饵的重量被浮漂平衡后,饵等于没有重量,鱼游到饵边时,浮漂都能感应到,这种“呼吸式钓法”是最灵敏的,此时鱼吸饵入嘴应该是最省力的。
为什么你却说这样钓不到轻口鱼和滑口鱼呢?
我开玩笑地回答说:
你们那种“呼吸式的钓法”只能钓上“幼小无知”,我们双钩卧底的都是“老奸巨滑”。
钓灵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片面强调钓灵正是忽略了它的缺点一面。
鲫鱼吸饵时身体有多种角度,但身体垂直向上,在钓饵下方吸饵是几乎没有的。
所以鱼在吸饵时,饵和浮漂不是在同一垂线内运动。
无论是钓饵悬浮或是到底,饵都是被鱼吸动后,在移出平衡系统时才托动浮漂的。
当饵和钩被浮漂的浮力平衡后悬在水中,确实没有自重。
但是,在饵被鱼吸动使其离开二力平衡的这条垂线后,钩、饵的自重马上恢复。
并且因为线组被浮漂和钩饵绷得很直,只要钩饵稍一移动立刻托动浮漂下顿,浮漂浸入水中的体积随之增大,水向上托举浮漂的浮力也同时增大,并且在浮漂移动的瞬间,水对浮漂形成的阻力也很大,使浮漂对钩、饵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造成饵在入鱼嘴的途中又增加了阻力。
如果鱼的吸力小,不足以克服钩、饵重之后又出现的反向拉力,那它只好顺水推舟、弃饵另图了。
而滑口鱼,对线吊着的钓饵是极为敏感的,反复被钓的教训,使它看见那根线就引起本能的警觉。
即或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觅食,它也不敢把饵真的吸入口中,只是吸到嘴边立即吐出,通过反复吸吐,吃那些被它喷碎的渣子,也就是我过去说过的滑鱼在“涮饵”。
钓滑鱼要用影子小的细线也有这个原因。
滑鱼对认为有异常的钓饵进行涮饵时,饵进嘴后连嘴都不闭,直接快速吐出。
从水下拍摄的鱼吃饵的片子中发现,滑口鱼吃悬饵时的一吸一吐快达零点三秒,再优秀的钓手也很难钓到它。
如果钓得稍钝一些,鱼要等到饵入口的后期才能感觉到拉力的存在,这时再想吐饵,为时晚矣。
如钓得更钝一些,让子线弯曲度加大,并离开钓饵一定距离,减少对鱼的影响,使鱼在整个吸饵过程中只能感觉到正常的钩、饵重,等鱼含饵调头或抬头牵动浮漂时才能感觉到这个阻力或额外的重力。
在鱼口乱、小杂鱼多的情况下,这种钓钝是卓有成效的。
如今一些钓小滑鱼的比赛中,钓手已发展到调平水钓四目或五目了。
当钓钝,钓到浮漂没有下顿或下滑(缓慢下沉)的动作,只剩送漂了,这说明已钝到相当的程度了。
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这样钓。
但是,遇到浮漂下顿和下滑全都空竿这种特别情况时,就非得钓这“送口”才行。
正像钓手之间开玩笑说的:
这鱼,点头不算,抬头算。
以上这些,只是对特定鱼群的特定钓法,并非所有轻口鱼、滑口鱼全适用。
另外,钓钝也不是越钝越好。
就是钓钝,也分调灵钓钝和调钝钓钝;在技术运用上还有升漂“钓死钝”和加铅“钓活钝”之分,况且使用不同的浮漂、线组,不同的鱼钩、鱼饵时,同样的钓钝,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这一切还需钓手自己去用心体会,去积累经验。
验证“归零点”
关于“归零点”,我从两本介绍“台钓”的书中找到一段相同的解释:
台湾钓法的高灵敏度,就是从上浮物体―浮漂,和下沉物体―铅片座、铅片坠、连接环、鱼钩之间,找出它们的浮动中心点,也就是台湾钓鱼高手习惯称之的“归零点”,即浮力=下沉力,两者之间互相抵消的“归零点”。
测试方法大致如下:
把浮漂调成平水,剪去一块能让第一目升起的铅皮,然后照这块铅皮的大小,依次剪去,剪一快升一目,当剪到某一目时浮漂升起一目以上,此目就是此漂的,“归零点”。
我曾问物理专家,什么是“浮力中心点”?
得到的回答是从没听说过。
但我不死心,又去书店翻遍了教科书中有关浮力的文章,最终也没有找到“浮力中心点”这个名词。
仔细想想,这可能是作者的表达错误。
他想说的可能是浮漂的平衡点。
根据浮力的漂浮定义:
浮漂被浸入水中后,因水对浮漂产生的浮力大于浮漂的重力,浮力会把浮漂部分托出水面,减少浸在水中的体积,浮力也相应减少,直到浮力同浮漂体系所形成的重力相等时,浮漂停止上升,并保持不动。
浮漂此时与水面相交的那条线,就是现有的浮力同浮漂(包括所有配件)的重力相平衡的―平衡点。
此时浮漂处于二力平衡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即浮力=下沉力”。
示标的平衡点有两个规律:
一是在示标的任何一目都能形成;二是示标必须同水面相交并保持不变时才能确定。
我们调四、调三、调任何一目,都可以做到“即浮力=下沉力”,如果这就是“归零点”那就无需再去费心寻找了,因为每目都是“归零点”。
浮力定义告诉我们,平衡点不是“归零点”。
因为对浮漂而言,“归零点”只有一个,无论它是否与水面相交都永远存在,并且是固不变的。
说白了,“归零点”就是浮漂的最大浮力点。
它不需要测试,一看便知道,因为它只能是在浮漂的示标顶端。
如果以上解释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下面再换个思路来讲。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提出的“剩余浮力”(指浮漂的剩余设计浮力也可以理解成浮漂的剩余载重量)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钓手所了解和接受。
那我们顺着“剩余浮力”这个思路往下说:
只要示标露出水面,就是有“剩余浮力”存在,有“剩余浮力”就不能出现归零现象。
而“剩余浮力”只能是随着配重的逐渐增加而逐渐减小,直到示标全部浸入水中“剩余浮力”为零时,才是归零。
按照浮力的规律,多大的重力,能使浮漂多大的体积浸入水中:
减少多大的重力,浮漂就有多大的体积浮出水面。
“剩余浮力”的递减或递增的过程,不可能违背这个等量变化的原则。
除非有人能证明阿基米德有关浮力的原理是错误的。
所以说浮漂的“剩余浮力”的递减过程中,零值只能出现在末尾,绝不可能出现在中间,除非是这支浮漂的示标分为两段,并由一根极细的硬钢丝连接,两段之间并留有一定的间距,才可能出现台钓中所说的“归零点”的现象。
“归零点”之说虽说是错误的,可当年钓界前辈提出“归零点”这一观点时,我想不会是凭空想像的,一定是有一定原因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前辈误认为有“归零点”现象的呢?
我分析有三种可能:
一是测试所用的浮漂(达摩软尖子)每目的体积不同,在等量减重后示标升起的高度不一样;二是示标的壁薄厚不一,造成目与目自重不同;三是受水的表面张力影响。
而水面张力是最有可能让人误解浮漂有“归零点”的主要原因。
水的表面各部分间能产生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浮漂的外表与水面接触时因受到这种收缩力的挤压,使它在升降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水面张力的规律是:
水的表面温度越低,水面张力越大,在水面要结冰时,水面张力最大。
反过来水面温度越高,水面张力越小。
我曾多次在30°C、15°C、2°C这三种水温中测试各种浮漂。
其中一支王冠牌孔雀羽软尖子浮漂,在2°C水中,按目等量减铅重到五目时,浮漂从四目升到六目,再用手指轻一压它又回到五目并保持不动。
再把它半目半目地拎起,松手后它仍然不沉回五目。
当把它拎到六目时,它会慢慢地降到六目。
如果把它从五目压到四,它却基本可以回升到五目。
这种现象在各目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只是在四至六目较为突出,而且软、硬尖子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且规律基本相同。
在30°C的水中这种现象不太明显。
这表明:
当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接近零,浮漂就要处于二力平衡,此时水面张力在浮漂的平衡点下方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且水面张力越大,对浮漂的升降影响越大;示标与水面接触的部位越粗糙面积越大,受到的影响越大;水面如有污物增加了黏稠度后,浮漂受到的影响越大;灵敏度越高的浮漂,受到的影响越大。
我有一套游克修先生制作的碳脚“白板王冠”浮漂,其中最小一支“零零”号能感应到近三目的水面张力。
三、调灵与调钝
钓界多年争论不休的几大焦点之一就是:
何为调灵,何为调钝,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学钓鱼只能是越学越糊涂,最后只能是“钓”进了八卦迷魂阵,最终被“调”趴下为止。
我对调灵、调钝的观战,是以浮力原理为理论依据,在对几十种浮漂进行了数百次的测试,并通过多年的垂钓初中检验,最终得出的。
同某些书上的观点是有很大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初中来检验我的观点是否正确。
一本台钓揭秘书中对何为调灵、何为调钝是这样讲的:
“调整浮漂超过四目,如调五目、六目等则调灵敏,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
垂钓时,浮漂露水目数少于二目,说明浮漂受重力增加则敏感度提高,称钓灵敏;如钓一目、钓半目时浮漂至露水少于四目,肯定是坠已加重,则反应迟钝。
“
以上观点能看出作者认为浮漂的露出水面目数越多越灵,反之越钝。
其理论依据是:
调的目数少时比目数多时“肯定是坠已加重,则反应会迟钝。
”
在分析灵、钝前,首先要明确浮漂的灵与钝是以浮漂体现鱼讯时的位移速度和位移量来区分的:
漂、饵同步同量位移(不计线长的因素)为灵,浮漂滞后减量位移为钝。
实际影响浮漂位移速度及位移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在双饵离底的前提下):
一是浮力和重力;二是水面张力;三是水对浮漂及线组在瞬间移动时所形成的阻力。
这如同汽车行驶中形成的风阻近似:
同样是迎面角度大,受到的阻力越大;移动的速度越快,受到的阻力越大。
前面讲过,无论是调四或调六,当它们立在水中不动时,都是处在二力平衡之中,此时的铅坠在水中的重量均为零。
六目的铅坠和四目的铅坠,此时没有轻重之分。
所以说,在等同条件下同一支浮漂四目不会比六目迟钝。
另外,从六目加铅皮到四目所加的重量很小,对一支优秀的钓鲫浮漂来讲,可能不足1克;从铅皮的体积来讲,厚不过0.2毫米,长宽在2毫米左右,把它卷在铅坠中,坠的体积不会明显增大,水对坠移动时的阻力也不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当调四目和调六目两支浮漂,被同样的力抻动时,如果四目比六目细,四目受到水面张力的影响会比六目小。
所以我认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越少越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浮力和重力的平衡关系的一种误解。
单纯从调漂来讲,我认为:
同号同体型的浮漂,调的目数越多越迟钝,调的目数越少越灵敏;示标目长、粗细相同,同号但体型不同的浮漂调的相同时,细身的灵敏,粗身的迟钝;示标目长、粗细相同,同型不同号的浮漂,调的相同时,号小的灵,号大的钝。
一支示标上下一样粗,而且每目都是等长的浮漂,除了调成平水以外,调到任何目数,灵、钝基本相同。
如果因为调的目数低而造成铅坠外径明显增大,瞬间移动时,水对它的阻力也相应增大,那么这种浮漂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
但厂家生产的钓鲫浮漂,一是出于迎合人的审美观,二是为了示标能在快速提竿时不被水的阻力折断,一般都做成下粗上细。
所以即使目长相同,体积也不同。
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浮漂,一支调成六目,一支调成两目。
如果它们目长相同,粗细不同(六目比两目粗),那六目的体积肯定比两目大,入水后产生的浮力要比两目大,要克服这个浮力的重力相应要大。
通过测试证明,把一块能使两目浮漂下沉到一目的铅皮,加到六目浮漂上,它下沉到不到五目。
我们假设,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鱼用相同的力来吸饵,调成两目的那支浮漂,下顿的速度和下顿量,肯定比调成六目的那支浮漂又快又大。
另外鱼吸饵抻动浮漂,漂在下顿过程中,不但要克服浮力的向上托力,还要克服水对它瞬间下顿所造成的阻力,以及水面张力对示标的挤压力。
我们已了解,示标与水面接触的面积越大受到张力的影响就越大,而六目比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竞技 钓鲫法 浮漂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