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7432965
- 上传时间:2023-06-3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94MB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docx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要点
论文
题目:
上海市黄浦江附近港口分析
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摘要:
航运对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随着上海工业的搬迁和世博会的建设,黄浦江上的港口也进行了部分的搬迁,来适应上海快速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
黄浦江港口工业生态
引言:
上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航运对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没有航运就没有上海。
和上海航运血脉相关的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对推动上海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浦江船舶、码头等企业欣欣向荣,其快速发展对上海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起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适应“九五”计划了,上海的工业发展也随之做了一定的搬迁,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有机联系的五个圈层。
而且随着世博会的胜利开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码头也向着长江口迁移,为黄浦江江水减少污染,还上海一个干净的母亲河。
一、全国沿海港口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特点、区域内港口现状及港口间运输关系和主要货类运输的经济合理性,将全国沿海港口划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体,强化群体内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体作用,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陆岛滚装和旅客运输等8个运输系统的布局。
1.1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
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我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2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
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港口组成,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
1.3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
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由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组成。
该地区港口群依托香港经济、贸易、金融、信息和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在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港为主,相应发展汕尾、惠州、虎门、茂名、阳江等港口,服务于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加强广东省和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
1.4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
该地区港口的布局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相应发展北海、钦州、洋浦、八所、三亚等港口,服务于西部地区开发,为海南省扩大与岛外的物资交流提供运输保障。
1.5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充分发挥舟山、温州、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沿海和长江下游港口的作用,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集装箱运输布局以上海、宁波、苏州港为干线港,包括南京、南通、镇江等长江下游港口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相应布局连云港、嘉兴、温州、台州等支线和喂给港口;进口石油、天然气接卸中转储运系统以上海、南通、宁波、舟山港为主,相应布局南京等港口;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连云港为主,相应布局上海、苏州、南通、镇江、南京等港口;煤炭接卸及转运系统以连云港为主布局煤炭装船港和由该地区公用码头、能源等企业自用码头共同组成;粮食中转储运系统以上海、南通、连云港、舟山和嘉兴等港口组成;以上海、南京等港口布局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温州等港口为主布局陆岛滚装运输系统;以上海港为主布局国内、外旅客中转及邮轮运输设施。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在连云港港适当布局进口原油接卸设施。
上海做为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枢纽,拥有了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工业发展的条件,为港口运输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发展前景美好。
二、黄浦江港口外迁的原因
2.1黄浦江两岸具有打造高端商务带的独特优势
国际高端商务区往往滨水开发,十分注重挖掘历史文化积淀和塑造滨水景观。
而浦江两岸拥有滨水、土地、文化等综合优势,是上海最具条件打造高端商务带的区域之一。
2.1.1土地空间资源充足。
目前,黄浦江两岸还存在大量的港口码头、工业工厂、运输仓储等用地模式,加上可供后续开发的世博园区规划用地,拥有了中心城区极为宝贵的土地空间。
一方面,可通过规划控制和土地功能置换,促进沿江区域从生产性空间向消费性空间转变。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为沿江商务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
2.1.2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承载着上海的百年近代历史,凝聚着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
中西文化在南北轴向商务带呈现了密集分布态势,近代工业文化(杨浦)、航运文化(虹口)、金融文化(黄浦、浦东)、西洋文化(黄浦)、民俗文化(徐汇)在此繁衍滋生,交融激荡。
因此,通过浦江两岸的功能开发,加强文化融合和渗透,贯通上海历史文脉,可成为上海加快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抓手。
2.1.3滨水景观比较独特。
作为上海滨江区域,沿江南北轴线具有独特的景观优势。
通过滨水岸线继承、调整和再生相结合的改造开发,打造连续、可达和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使滨水岸线形成开阔、舒缓的空间形态,实现水域、人文、建筑和空间的平衡,可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
黄浦江两岸的经济开发园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浦江的港口运输能力,为港口带来了重大的商机,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开发商的注意。
2.2世博会建设对黄浦江的影响
上海是一个依傍着黄浦江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从明清之际的东南名邑到上世纪3O年代的远东大都市,就是凭其襟江带海、腹地广阔之利,推动了航运、贸易、工业的兴盛发展。
黄浦江孕育了近代上海城市,也因之成为了上海的门户和城市的象征。
以世博会为契机,通过两岸地区的环境改造和功能重建,要让黄浦江重焕青春活力,让城市重归母亲河的怀抱,从而带动中心城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再现辉煌。
所以,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关注浦江的世博会。
借鉴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黄浦江穿越上海市区,在已经建成的公共岸线中,具有代表性的1990年代先后建成的外滩绿带和陆家嘴滨江绿带。
外滩素以万国建筑博览而著称,是上海的标志之一。
l993年建成的外滩绿带北自外白渡桥,南至南浦大桥的黄浦江西岸,全长约4000米,被列入9O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
当时外滩绿带改造实现了多重目的。
一是防汛堤外移,堤顶标高提升,使外滩和苏州河地区防汛能力达到千年一遇的标准;二是中山东一路拓宽至十车道.肩负起上海“三横三纵干路网”中“一纵”的职责;三是增加了市民和游人活动的空间,并在防洪堤内结合了机动车停车库。
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外滩绿带主要采用直壁式防洪堤,部分区段为了加宽堤顶步行带,采用了悬挑式防洪堤。
从游人与水的关系而言,由于防洪堤要满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并考虑到防浪的安全要求。
堤顶标高达到近8米,而黄浦公园水文站的警戒水位只有4.55米。
因此。
防洪堤顶与黄浦江水面之间的距离平时都在4米以上。
游人在堤上,无法亲近江水。
感受到的往往是整条黄浦江宽阔的水面效果,除了特大潮位外,水位的变化对人的视觉感受没有明显影响。
从外滩东望,黄浦江仅仅是浦东超级建筑群的前景和陪衬,游人甚至感受不到黄浦江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陆家嘴滨江绿带稍后建成,南起东昌路轮渡码头,北至东方明珠脚下,全长约2500米。
滨江绿带有一定的宽度.且引入了更亲水的设计理念。
虽然仍然采用箱体式防洪堤,防洪标准也是千年一遇,但是箱体不像外滩是悬挑到水面之上,而是退离滨江岸线5O米,在防洪堤箱体与黄浦江之间形成了两层或三层台地,标高分别为4.5米,5.8米和7米,台地之间是绿化坡地上层台地能满足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而部分下层台地则在每年高潮位时会被淹没几次。
从游人和水的关系而言,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里,游人可以在下层台地和黄浦江保持较亲近的关系,多层台地也给游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更有层次的景观画面。
而且,由于游人离水近,比较容易感受到黄浦江水位的季节性变化。
但是。
即使是亲水的下层台地,被淹没的机率仍然是非常低的,所以虽然游人有机会感受到黄浦江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仍然未识浦江真面目。
2.3黄浦江工业遗产的保护
2.3.1类型及数量特征
黄浦江发源于淀山湖,贯穿上海全境,其便捷的水源和廉价航运孕育了上海最早的手工业、航运业以及商业贸易。
尤其开埠以来,历经150多年的发展,两岸积累了大量的船舶修造厂、港口机械厂、军工工业、码头仓储、大型棉纺织厂、发电厂、水厂、油栈及加工工厂等。
截至2009年,上海市列为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数量为79处,新发现尚未指定工业遗产215处,工业遗产总数共计294处。
其中,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有124处,占总数的42.2%,是上海工业遗产的重心所在。
2.3.2空间分布
纵观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分布,可以找出比较清晰的六个地段,即:
江川路地段、世博及其延伸地段、董家渡至十六铺及浦明路地段、外滩地段、北外滩至东外滩及浦东大道地段、浦东大道延伸地段。
一方面,这些地段工业遗产密集,保存相对较好,能够反映黄浦江两岸工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六个地段与两岸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吻合,承接性和保护操作性好。
2.3.3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问题
产业调整使得滨江工业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大量的工业遗产闲置、颓败,黄浦江两岸呈现出一片颓败之景象,成为市中心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并严重制约了城市景观环境的提升。
作为存量资源,工业遗产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驱动作用,其保护再利用仍存在诸多的不足。
工业遗产
地理区位
原有功能
改造后功能
江南造船厂
世博园区
船舶修造
工业展示博物馆
江南弹药厂旧址
南浦大桥园区
化工工业
创意产业
南市发电厂
世博园区
市政工业
世博会未来馆
上海第三钢铁厂
世博园区
钢铁制造
世博会宝钢舞台
求新制造机器轮船厂
黄浦区外马路
船舶修造
工业展示博物馆
新昌仓库
黄浦区外马路
仓储
创意产业
老码头仓库
黄浦区外马路
仓储
休闲娱乐、办公
上海动力机厂
外滩地区
机械制造
创意产业
外滩信号台
杨树浦路周边
市政工业
休闲酒吧
杨树浦水厂
杨树浦路周边
市政工业
市政及工业展示博物馆
耶松船厂办公楼旧址
杨树浦路周边
船舶制造
运输公司办公楼
马登码头仓库旧址
杨树浦路周边
仓储
办公建筑
公和祥码头仓库
杨树浦路周边
仓储
酒店及创意产业
上海电工仪器厂
杨树浦路周边
机械制造
创意产业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改造统计
2.3.4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产保护并非对一纸空白的蓝图设计,这种共生策略是建立在现有问题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的,既包括对现有的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又包括现有保护实践的评估和改良,还包括对城市区域规划的批判和修改建议以及包括对其他区域新的设计等。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和人性空间的共生,在技术手段上,应分成三个层面进行:
即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以及工业遗产本体保护层面。
这里三个层面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逻辑严密、界限分明的递进式关系。
恰恰相反,三个层面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关系。
这样提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相对清晰的结构,以便能够更加从容的解决共生策略所面对的多种资源配置问题,避免各种关系纠葛不清,缺乏操作性。
2.3.4.1城市规划层面
①滨江功能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优化: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应置于上海城市功能结构的前提之下,调整滨水区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将其功能置换为新型服务业、景观空间等功能,将生态系统植入城市中心,改善城市中心的景观环境,创造丰富多样的城市中心环境,改善其旅游环境增强对人的吸引力,并审视现有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及时弥补缺陷。
②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登录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工业遗产历史文化风貌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工业遗产的价值判定标准,并由此建立有效的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模式。
③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政府作用及公众参与:
在发挥黄浦江两岸开发办公室的工业遗产保护主体的同时,政府还应大力鼓励私有企业或公司、艺术家等群体的介入,依托他们的力量,鼓励其创造多样化的开发模式,激发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经济价值。
同时,发挥公众的城市主人翁精神,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2.3.4.2城市设计层面
①建立合理的工业遗产保护空间结构体系:
黄浦江自然的水体、两岸的滨江工业遗产、水岸公共空间构成了丰富的滨江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景观线路特征。
其保护应强化黄浦江轴线,构建滨江工业文化景观通廊。
并结合现有工业遗产的六个地段分布和两岸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滨江工业遗产改造的空间结构体系,以保证两岸开发的整体性。
笔者尝试提出滨江工业遗产的“一轴六区”的保护总体布局,以黄浦江为轴以更好的保护滨江工业遗产。
②完善滨江景观空间设计:
一方面,在遵循公共休闲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工业遗产,建设主题鲜明的水岸空间和水上空间,合理架构森林、绿地、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合理组织观景、休闲、绿化、水上游览等活动,使亲水活动和其他休闲活动巧妙结合。
另一方面,将滨江绿地及服务性功能向腹地进行延伸,增强滨水区域的可达性。
在连接腹地与滨江的道路设计上,应避免快速路,而增加人尺度的步行系,实现人车分流。
此外,在滨江工业遗产保护中构建富有韵律感的天际轮廓线和虚实关系,保证整体色彩的统一,同时还应突出标志物的视觉高潮作用,如上海水泥厂石灰石均化库的穹顶。
2.3.4.3工业遗产本体层面
①基于业态分析的改造功能定位:
在滨江工业遗产改造的功能置换中,应加强对其周边城市环境的业态调研,对周边建筑使用功能、公共基础设施、环邻公共交通条件等改造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工业遗产改造在环境中的主从地位,使其改造后的功能和现有环境互,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②采用合理的保护改造方式:
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应明确保护对象,并采用恰当的保护改造方式。
在保护改造中,首先应加强整体环境景观的再塑造,保留一定的工业遗迹,辅以恰当的景观设计,创造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在新华码头保护设计中,通过营造观景平台,创造城市绿地(图9)。
其次,对建筑空间进行创造性设计,利用工业厂房面积大、结构跨度大等特点,将其改造成多种空间形式,并对其立面恰如其分的更新改造。
此外,在工业遗产改造中,还应加强节能设计。
2.4黄浦江两岸的工业迁移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一步步深化,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八五”期间,即1991年至1995年,上海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累计约8000亿元,年均增值13%。
根据“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上海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进展很快,金融保险业、商业流通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极化和扩散”为主要特征的上海城市功能得到明显的恢复和进一步的发挥。
汽车、电子信息设备、电站成套设备与大型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石油与精细化工、钢铁等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九五”期间,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极化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要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大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拓展城市功能,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共同发展繁荣。
为此,上海将进一步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稳妥的做好工业结构性调整工作。
其中,做好内环线内工业生产企业的搬迁,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结构,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腾出空地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将是1996年至2000年,上海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头戏”,也是奠定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基础工作,必须切实做好。
据统计,内环线范围内(106平方公里),目前有工业企业约1500家,生产点约3000个,占地约14平方公里,其中,纪委系统所属是个主要工业局有工业企业约1000家,生产点约1600个,占地约10平方公里。
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设想,面向21世纪的上海,要建成多心多轴、多层辐射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一。
上海城市发展与布局要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而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又要适应上海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因此上海城市的发展将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有机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商业城(CCD)、中心城区、三个辅城、六个二级市,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布局要适应五个圈层建设的需要。
第一圈层,中央商务区(CBD)。
主要包括外滩和小陆家嘴地区,面积5平方公里。
据统计区域内有工业企业约60家左右,生产点约120个。
该区域规划主要发展第三产业。
1997年前,区域内的工业生产企业(点)将全部迁出。
第二圈层,中央商业区(CCD)。
以CBD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约30平方公里左右。
据统计区域内有工业企业约300家左右,生产点约600个。
该区域规划主要发展第三产业,一般不安排工业。
2000年前,区域内工业生产企业布局调整工作完成,大部分企业迁出,保留极少数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率和创汇率高、物资能源消费少、运输量小,没有三废污染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城市型工业企业。
第三圈层.中心城区。
主要指内环线范围内,106平方公里左右。
据统计区域内有工业企业约1500家左右,生产点约3000个。
该区域规知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以发展工业为辅,2000年前后,区域内工业生产企业布局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企业作为城市型工业企业予以保留:
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引进内外资,提高企业生产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然后搬迁到郊区或上海以外的地区继续发展.这些企业涉及的行业面很宽,主要包括汽车、机电、仪表、纺织、轻工、医药、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等;三分之一的企业由于其发展不符合上海产业导向,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内环线范围内,目前的工业用地约14平方公里.2000年前后,约50%左右的用地性质将改变,或发展绿化、或建设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旄、或发展房地产、商贸仓储等第三产业。
第四圈层,即规划设想中的三个辅城环。
以规划中的外环线为中心,向内延伸到环线。
向外延伸到宝山——嘉定——闵行辅城环,1000平方公里左右,该区域规划发展工业为主,发展农业为辅。
2000年前后,要适应六大工业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加快若干支柱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汽车制造业主要在嘉定地区形成年产汽车30万辆能力的生产基地,同时要在浦东新区建设新的中高档轿车整车厂: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主要在漕河泾、浦东的张江、金桥等地区形成生产基地:
电站与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主要在闵行等地区形成生产基地:
钢铁工业主要在宝山等地区形成生产基地:
家用电器制造业主要在浦东新区等地区形成若干生产基地。
第五圈层,即规划设想中的六个二级市环。
主要指上海远郊地区。
该区域规知发展农业为主,以发展工业为辅。
2000年前后,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工业除了主要在金山、高桥生产基地外,还要对漕河泾地区进行开发建设,使其成为2l世纪上海新的化工及其他有一定污染行业的生产基地。
2.5黄浦江暂时取消货运航线
上海港悄悄发布了2010年12月黄浦江集装箱码头的作业计划,停靠张华浜、军工路码头的日本、韩国航线班轮锐减,宝山码头则在计划表上消失。
由于外高桥六期码头定于12月正式竣工投产,上海港将于12月停止外贸集装箱船舶靠泊黄浦江码头。
沿海内贸航线继续保留
上海港2010年11月黄浦江集装箱码头的作业计划表共有163个记录,宝山码头共停靠船舶73艘次,张华浜码头停靠78艘次,军工路码头停靠12艘次,其中,军工路码头全部停靠沿海内贸航线船舶,共12艘次;张华浜、宝山码头停靠沿海内贸航线船舶57艘次、本航线船舶70艘次、韩国航线船舶16艘次、我国台湾航线船舶8艘次。
而12月的作业计划显示,黄浦江集装箱码头共停靠船舶91艘次,总量减少1/3。
其中,军工路码头停靠船舶23艘次,张华浜码头停靠船舶68艘次,宝山码头已经不见踪影。
航线分类情况是,韩国航线船舶3艘次,本航线船舶14艘次,我国台湾航线船舶3艘次,沿海内贸航线船舶71艘次。
自12月12起,张华浜、军工路码头均不再出现外贸航线船舶。
这是因为航线搬迁,从黄浦江转到外高桥码头。
而12月份,外高桥六期码头要正式竣工投产,正好整合资源。
船舶公司推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普遍都有几千个标准箱位,而黄浦江江面较为狭窄,只能行驶偏小型船舶,沿岸码头承揽不到大船,制约着生产效益。
上海港从2010年7月底起,就安排一批近洋外贸航线迁出黄浦江。
12月上中旬,作为最后一批外贸货运航线,泛亚航运现有的5条本航线将分3批迁移至外高桥六期码头。
至此,黄浦江沿岸港区将全部撤离外贸货运航线。
自洋山深水港启用后,上海港实现了重心转移,黄浦江从卢浦大桥到杨浦大桥区段的众多码头不复存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博会园区、北外滩航运中心都利用了原有港区。
中远集团从上海到本神户、大阪的苏州号、新鉴真轮还是停靠高阳路码头。
它们属于客货渡轮,有272个到345个客位,如果全部旅客到外高桥乘船十分不便捷。
军工路、张华浜码头仍有必要继续停靠沿海内贸航线船舶,黄浦江也不会完全抛弃航运功能。
2.6黄浦江港区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的必要性
上海港是一个百年老港,黄浦江港区是上海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从l5世纪初出现码头形成港区雏形至今,港口与城市相互依托得以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1997年黄浦江港区公用码头完成吞吐量7875万吨,占全港公用码头的86%,并承担了国际、沿海和长江沿线发送旅客328万人次和到达276万人次的任务。
长期以来,黄浦江港区尤其是公用码头曾经对上海市和港口腹地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以及人员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党中央作出浦东开发开放和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重大决策后,上海正逐步向“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方向发展。
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和布局也都进行了较大调整,浦东开发开放步伐加快。
城市改造和建设日新月异。
但是南浦、杨浦两座大桥的相继建成,使两桥之间港区码头的布局和功能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矛盾更加突出。
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布局的调整。
两桥之间的市中心黄浦江两岸的沿江地区将调整为主要用于城市绿化、景观岸线(保留国际、国内沿海和长江航线水上客运岸线)。
陆域大部分用作商住、商办、旅游景观和大型文化娱乐设施的综合开发,因而与港区现有布局和功能矛盾较大。
②黄浦江内金属矿石、煤炭等大宗散货的装卸作业造成粉尘飞扬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以及部分陈旧库场与城市景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见突出。
为适应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调整,改善城市景观和提高环境质量,必须对黄浦江内的现有码头的功能和布局进行调整。
为此,黄浦江港区必须按照“限制规模、合理布局、调整功能、总体平衡、综合开发”的规划发展和经营管理方针,编制功能调整及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港口尤其是两桥之间港区的区位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发挥黄金地段土地的级差效益,开拓多元产业,形成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③黄浦江宽度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
2002年前,黄浦江沿岸仅有老外滩和小陆家嘴两处滨江岸线开放,总长才2公里多;到了2010年,向公众开放的滨江岸线已达28.5公里。
“还江于民”,把黄浦江两岸从污染严重、厂房老旧的重工业基地变成凭江临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黄浦江 附近 港口 分析 要点